城市廣電融合轉型路徑分析

時間:2022-05-14 10:23:22

導語:城市廣電融合轉型路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廣電融合轉型路徑分析

摘要:全媒體時代,面對新的傳媒生態格局,城市廣電必須要加強內容生產的機制創新、樣態革新、業務延伸等,提高自身的產業反滲透能力,積極培育核心競爭優勢,依托平臺優勢、內容優勢推進融合轉型的縱深發展。蘇州廣播電視臺經過多年創新發展,以融媒體思維為依托,以技術邏輯為主導,從機制體制、生產平臺、內容定位和業務延伸四個方面入手,構建了屬于自己的融合轉型生態閉環,具有非常重要的學習借鑒意義。

關鍵詞:城市廣電;融合轉型;生態路徑

蘇州廣電2020年1月17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布了2019年度全國廣播電視媒體融合先導單位評選結果,蘇州廣播電視總臺(以下簡稱蘇州廣電)位列其中,成為城市廣電融合轉型的典范。媒體轉型發展新常態下,蘇州廣電以融媒體思維優化再造生產流程,打造了屬于自己的“中央廚房”SBS媒體云系統,實現了多源匯聚、多方生產、多路傳播的體系建設;堅持打造新媒體技術研發團隊,以統分結合、協作發展、全面推進的方式培育技術優勢,同時堅持技術下沉拓展業務范圍,積極尋求與智慧城市、民生服務、政務黨務等領域的契合點,最后形成了蘇州廣電獨有的生態閉環,為其融合轉型的縱深發展提供了全面保障。

一、組織生態:格局領先與移動優先

蘇州廣電雖然是地市級媒體,但其融合轉型的程度卻很高,最開始便明確了整體轉型、移動優先、統籌發展的戰略定位,從頂層設計入手抓住最核心的問題,即機制體制的轉型,以此倒逼人的融合轉變,充分釋放制度效能,激發內部創造活力,進而形成穩定的組織生態支撐。1.組織架構重建。蘇州廣電對傳統以媒體介質劃分的組織結構進行了有步驟、有計劃地重建,先后成立了全媒體編輯中心、采制中心、融媒體中心,形成了以移動客戶端為聚合點的一體化組織架構,同時增設融媒技術部、融媒管理部,專門負責融合生產的技術服務和考核評估。這種層級鮮明的機制體制有效統籌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為實現其深層融合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最重要的是,通過機制創新,蘇州廣電打破了傳統的單線、單向生產與管理模式,有效避免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淺層融合的問題,一支隊伍、多點服務、全面覆蓋,充分實現了內部人才的融合。2.以移動導向落實風險管控。為了充分調動激發內部人才的創造力,盡快實現融合轉型向移動終端的下沉,蘇州廣電堅持以移動優先為評價導向,全面實施導向管理和風險管控,有效增強了轉型發展的方向性和規范性。目前,蘇州廣電各欄目都設有10%的社會效益評價占比,傳統采編部門月度績效評估中設有20%~40%的融媒體權重占比,有效推進了一線融合轉型的落實落地。另外,蘇州廣電將融媒重點項目納入部門年度績效總目標中,以責任書的方式和工程師的方法緊抓融合。例如,蘇州廣電2018年成立了七個項目小組,分別負責七個重點融媒項目,如融媒體技術賦能、融媒財經報道、主播秀迭代IP孵化等,并定期開展現場推進會,通過項目細化、目標細化、責任細化,穩步推進,消除風險,有效增強了融合轉型的實效性和精準性。

二、平臺生態:技術下沉與智慧場景

早在2015年,蘇州廣電就開啟了智慧廣電建設計劃,并先后投入1.6億元自主研發了自己的“中央廚房”即SBS媒體云,在深化傳統廣電改造升級的同時,全面推進智慧場景的生產應用,真正打通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生產壁壘,形成了具有較強開放化、動態化、智能化的平臺生態。1.集成化演播室。蘇州廣電不僅擁有亞太地區首家常態化應用集控一體化的Mosart系統,而且具備全國首家自主研發的智能演播室系統。前者能夠實現一人一鍵對七個工種的集成調度,有效增強了節目制播的規范性和安全性,提高了協同操作的效率,后者則能夠實現演播室各個空間的全景化呈現,而兩者的結合使得新聞報道更加立體,為受眾提供了更好的收視體驗。2.智能化素材識別。蘇州廣電擁有全國首家常態化新聞素材人臉識別系統,能夠對龐大的素材庫進行以圖搜圖、以圖搜視頻、快速篩查敏感人物等操作,并借助大數據技術快速完成聚類呈現、時間定位、下載提示,為史料深挖、聚類分析、專題報道等提供了核心支撐。3.大數據新聞。蘇州廣電自主設計了新聞線索、傳播效果、經營評估智能化分析系統,每天入庫文章高達百萬、采集數據兩千多條,具備新聞線索、熱點事件自動跟蹤采集的功能,并形成了相對完善的輿情追蹤與分析系統,為其大數據新聞生產提供了重要支撐。4.開放化矩陣。蘇州廣電打造了自適配平臺,能夠與微博、抖音、一點資訊等30多個移動媒體進行對接,為受眾提供了信息獲取的多終端渠道,同時支持多種形態的一鍵以及傳播效果的實時反饋。5.智能化推薦平臺。蘇州廣電構建了完善的用戶標簽體系,通過大量的歷史數據進行屬性劃分,進而為各類線上業務提供精準的客群分析指標。同時能夠通過APP數據進行實時的受眾畫像繪制,精準推送受眾感興趣的內容。智能化推薦平臺的使用有效延長了受眾移動終端的使用時長,并提高了閱讀量。

三、內容生態:輿論導向與移動創新

蘇州廣電在融合轉型過程中,始終堅守內容為王的價值本位,并在守正的同時堅持求變,在主動適應新媒體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持續變革傳播形態,充分滿足受眾多元化信息需求和情感訴求,真正實現了輿論引領導向和優質服務受眾,形成了既有溫度、又有新意的內容生態。1.重大主題新呈現。蘇州廣電充分踐行了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職責,始終圍繞重大主題報道做文章,在內容為本的堅守中彰顯了文化自信。2017年和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蘇州廣電與其他六省黨政媒體聯手推出《您又有6位親友來電》H5新聞產品,與人民日報記者合作創作了《兩會夜歸人中國的科技范兒》爆款短視頻,贏得了受眾的廣泛好評與認可。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蘇州廣電持續發力,先后推出了《60秒認識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兩會上的“蘇州好聲音”》《全國兩會VLOG》等融媒產品,不僅拉近了政府與群眾的距離,而且讓受眾在輕松愉悅的視聽體驗中快速掌握兩會信息,重大主題的新呈現已經成為蘇州廣電的一大內容亮點。2.發力“移動暖視頻”。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短視頻成為主流傳播形態,同時也是媒體融合轉型的重要突破口。蘇州廣電在加大移動短視頻內容生產的基礎上,將短視頻與主流報道相結合,為受眾增加正能量的內容供給,推出了全新的“移動暖視頻”,并取得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僅2019年上半年,蘇州廣電就推出了近400條暖視頻,總播放量高達11.3億次,而其中有80條都是百萬以上的精品,甚至有點擊超千萬、過億的爆款。這些爆款暖視頻給受眾帶來了溫暖、力量,如《守著你的最后十一年》,記錄了退休醫生周昆吾與妻子相守以沫、不離不棄的愛情故事,《謝謝你的彎腰》記錄了孕婦在不同場合因無法彎腰系鞋帶時,過路陌生人出手幫助的動人故事。移動互聯網時代,內容為本的概念更具動態性,內容產品的形態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延展性,且具有可視化、互動化和個性化的特點。因此,城市廣電在融合轉型過程中,要堅持優質原創生產,在堅守輿論導向的同時,加強移動創新,積極培育內容競爭優勢,而這也是實現深層融合發展的根基所在。

四、業務生態:智媒服務,無限延伸

媒體融合轉型不單單是傳播領域的系統工程,更是社會治理領域的重大命題。城市廣電必須站在服務智慧社會建設的高度,以技術邏輯為支撐,以內容優勢為依托,以社會治理思維為導向,全面推進全媒體主流輿論陣地建設。這也是蘇州廣電一直踐行的重要融合之道,經過多年實踐探索,蘇州廣電已經形成了智慧城市整合大格局,構建了具有較強延伸性的智媒服務業務生態。1.民生輿情服務。2018年下半年,蘇州廣電開始拓展大數據的業務范疇,首先將目標鎖定在了民生輿情服務領域,通過對權威網站每天上千條相關民生數據的全面抓取、挖掘與分析,按照分類標注、位置提取繪制了詳細的輿情地圖和追蹤系統。這種個性化、專業化、持續化的民生輿情服務,不僅能夠為自身大數據新聞業務的開發提供可靠支撐,而且能夠為地方政府掌握輿情動態、制定公共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同時能夠為把握未來傳播趨勢和輿情走向提供專業數據。蘇州廣電的民生輿情服務已經成為增進蘇州廣電媒體與受眾貼合性、與政府交互性的重要手段。2.智慧城市服務。2019年下半年,蘇州廣電與蘇州市政府正式達成合作,成為城市總入口APP項目的承建主體。隨后,蘇州廣電明確了融服務+融媒體的格局定位,堅持開放性、先導性、智媒性原則,以“互聯網+政府服務”為切入口,為蘇州市所有群眾提供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包括查詢、辦事、建議、投訴等功能,逐步構建了完善的網絡輿論生態,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好評與認可。另外,通過先前智慧社區、智慧校園等項目的建設,蘇州廣電正式形成了智慧城市服務的立體化業務格局,包括宏觀層面的打造綜合性城市公共服務入口,形成了融服務+融媒體內容生態系統;中觀層面的縣級融媒體中心試點運行,以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協同建設,逐步形成了縣域融媒體改革的“蘇州廣電樣本”;微觀層面以“住楓橋”APP為依托,全面布局智慧社區,為廣大市民提供智能化的政務服務、生活服務和便民服務等。如此一來,就實現了地理社區與網絡社區無縫對接,進一步豐富完善了縣域融媒中心的核心功能。

五、結語

城市廣電融合轉型實踐中,必須要樹立大局觀,形成內外協同的思維,從機制體制、生產平臺、內容樣態、業務拓展等維度入手,加強創新實踐,積極構建屬于自己的生態閉環。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內容優勢、平臺優勢和服務優勢,全面釋放融合轉型的內部活力和創造能力,進而為實現融合轉型的縱深發展提供全面保障。

參考文獻

[1]徐定華.試論城市臺媒體融合的困境與出路——以金華廣播電視總臺媒體融合為例[J].電視研究,2019(12).

[2]馬進,張強盛,張婧.5G——城市廣電融合發展的“新藍海”[J].傳媒,2019(22).

[3]沈文彬.城市廣播電視臺融媒體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電視,2018(07).

[4]李翔.城市臺廣播電視報轉型發展路徑探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01).

作者:陳祎夏 彭紅燕 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