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對電視影響論文
時間:2022-02-23 04:09:00
導語:數字技術對電視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天,到處可見新的技術名詞:光纖、多媒體、交互電視、遠程教育、遠程操作……。科學技術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人們被迫去適應不斷加快的變化速度。電視傳播業由于其自身對科學技術較強的依賴特性,首當其沖地受到了沖擊。在這個令人眼花繚亂的時代,要冷靜地判斷電視傳播的明天究竟會怎樣變化,這種變化又將對社會產生怎樣的沖擊和影響,唯一的辦法是必須腳踏實地地從分析電視技術的發展趨勢入手。
綜合世紀末出現的各種技術苗頭,我們可以看出,數字化是電視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
電視技術自誕生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制作技術上,從攝影機到磁帶攝像機,從復合信號到分量信號;傳輸技術上,從開路地面傳輸到有線電纜傳輸再到衛星傳輸,然而,直到本世紀九十年代,信號的傳輸和處理都是仿真性質的。模擬電視存在許多難以克服的缺陷,主要表現在:
•回波反射在地面廣播中,由于周圍的建筑物和山脈等會對電視信號產生多徑反射,從而導致接收機出現畫面重影現象,影響收看效果。
•保存困難模擬電視節目存儲在磁帶媒體上,由于磁帶對存儲環境的溫度、濕度要求較嚴格,因此,長期存放和使用磨損都會對磁帶造成物理損傷,如掉磁粉、磁帶變形等,嚴重影響重放的圖像質量。
•順序存儲介質限制磁帶是順序存儲介質,這種順時序性質,決定模擬信號的編輯過程只能是線性低效的。
•噪聲積累由于模擬電視信號在傳輸和存儲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干擾和引入各種噪聲,經多次傳輸或復制后,噪聲積累,使圖像質量不斷下降。
•對傳輸信道有嚴格要求模擬電視信號傳輸過程中,由于傳輸信道的特性并非總是十分理想,因此會導致電視信號的線性失真和非線性失真。線性失真是由于傳輸系統的振幅頻率特性和相位頻率特性不理想所致,它將使電視信號的高頻部分產生衰減,降低圖像的清晰度和產生細節模糊。同時,還會導致色度信號的增益、延時與亮度信號不一致,嚴重時會完全改變顏色;非線性失真對電視信號的亮度信號和同步信號都有影響,尤其是影響彩色的飽和度和色調。同時,還存在微分相位失真、微分增益失真。
•其它缺陷模擬電視的其它缺陷包括:亮度互擾,行間閃爍,爬行,大面積閃爍等。
模擬電視的這些缺陷是其自身無法克服的,只有使用數字技術才能徹底改觀。由于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已進入了數字化時代。所謂數字電視,是將傳統的模擬電視信號經過抽樣、量化和編碼轉換成用二進制數代表的數字式信號,然后進行各種功能的處理、傳輸、存儲和記錄。數字電視從節目制作到信息的接收和顯示,其工作過程及原理與模擬電視大相徑庭。所不同的是它采用數字化處理、傳輸、接收和顯示信息。
在電視技術中采用數字技術不僅能改進圖像質量,更重要的是能與現有的數字通信和計算機技術相結合,能為人們提供全新的、更靈活、更方便的服務。這一點在迅速發展的信息社會中非常重要。數字化電視信號具有如下主要優點:
•多次中繼或復制后不會產生噪聲積累,適用于遠距離多次中繼傳輸或反復編輯和復制。
•清晰度高,使用部首傳輸、轉播音響,在接收端有望達到演播室水平;
•音頻效果好,可支持五聲道加超重低音聲道的5+1環繞聲家庭影院;
•可采用糾錯編碼技術,提高抗干擾能力,同等傳輸條件下的抗干擾能力優于模擬電視;
•可充分使用壓縮編碼技術壓縮其資料率,降低數碼率或存儲空間。占用頻道較窄,地面廣播時,原PAL頻道可播放高清晰度電視或四套標準格式數字電視,有線電視網中的一個PAL頻道可播送8~10套標準數字電視;
•保留了現有模擬電視畫面格式,普通電視機前加裝數字電視機頂盒即可接收數字電視節目;
•易于實現加密和保密通訊;
•可采用大規模集成電路,降低功耗,減小體積,可靠性高,調試維護易,大規模生產時可大幅降低成本;
•電視信號可以通過現有的公共電信數字傳輸網絡傳送,電視廣播網絡的數字化為提供其它資料業務創造了條件,繼而為廣播網絡連接其它網絡,以及視頻業務融入統一的信息基礎設施NII開辟了道路。
正是由于這些優勢,使數字電視取代模擬電視成為必然。數字電視淘汰模擬電視,如同數字大哥大將最終淘汰模擬大哥大一樣。電視終將進入數字化時代,數字電視將成為新一代電視的代名詞,很快,我們將把“數字電視”只稱為“電視”。一場電視革命的序幕就此拉開。
本文將電視技術分為制作和傳送兩大類,分別討論數字化技術帶來的變化及其發展趨勢,并對相應技術發展可能對電視傳播活動及社會造成的影響作出預測。
壹、數字技術在電視節目制作技術中的發展及其對傳播活動的影響
自從1956年美國安培公司開發成功世界上第一臺四磁頭兩英寸磁帶錄象機以來,在40多年短暫的歷史中,視頻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信號處理方式從復合到分量;設備裝置從大到小,從攝錄分開到攝錄一體,現在又正經歷著一場新的革命,這場革命是由數字化技術驅動的。80年代開始出現的多媒體技術,使得人們通過計算機可以不受不同媒體差異的限制,綜合處理圖像、聲音、資料、文字等多種信息,從90年代開始與電視節目制作技術相融合,極大地豐富了視頻節目制作手段,傳統的制作方式不斷被全新的、充滿創造活力的制作方式所代替。視頻節目制作技術采用計算機和專用視頻設備使視頻圖像的創作和編輯得以大大簡化,降低了制作成本,擴大了需要進行視頻圖像處理與創作的用戶范圍,并將對視頻行業的現有結構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非線性編輯系統將取代線性編輯改變節目制作及播出方式
非
二、虛擬演播室技術極大地提高節目的信息量和娛樂性
典型的虛擬演播室系統是由攝像設備、攝像機位置參數分析及控制、圖形計算機、背景素材庫和圖像合成等設備組成,如下圖所示。具體的工作過程是:演員由一臺前景攝像機(真實攝像機)拍攝,而如圖所示的背景圖像記錄及生成系統(圖形計算機和背景素材庫)稱為虛擬攝像機。真實的和虛擬的兩臺攝像機,在虛擬演播室
技術中始終是鎖定的。真實攝像機的位置參數,包括攝像機在演播室中的物理位置,攝像機的傾斜、轉動甚至翻轉的資料,以及攝像機鏡頭的焦距和聚焦設置,所有這些參數都將在計算機中進行分析,相應于前景圖像的背景圖像的控制隨即完成。然后,前景圖像(包括演員和真實場景)以及計算機生產的背景圖像在色健控制器中無縫地合成。輸出的圖像可以直接播出或記錄在存儲媒體上。真實攝像機數字化圖像合成直接播出
(前景)視頻延時(色健控制)或記錄
攝像機位置圖形計算機
分析與控制(背景)
素材庫
(背景)
虛擬攝像機
在虛擬演播室中,需要對虛擬場景中所有物體進行建模,即設計物體的外形和尺寸等。這與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很相似。在這些步驟完成后,才能利用來自攝像機傳感器的資料或圖像分析后得到的數據建立虛擬攝像機,用虛擬攝像機來實時生成場景。在實施播出或播出預先記錄的節目時,色健控制器中的跟蹤以及圖像合成都必須實時完成。這樣,場景的生成必須達到每秒50場的速度,需要像SGIOnxy一類的高級圖像工作站才能完成。目前成本相當可觀。但隨著PC性能的提高,這種情況有望得到改善。從近年來的NAB展覽會上可以看到虛擬演播室技術正在走向成熟,許多廠家展示了虛擬演播室從制作、快速反應到最終播出效果上的優勢。同時穩定性和可靠性也有明顯改善。產品已形成系列化,構成低、中、高三個檔次,分別適用于不同的使用范圍。
虛擬演播室技術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其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節目的需求。隨著近年來電視頻道數顯著的加速增加,頻道間的競爭日益激烈,電視節目制作人員必須考慮如何在更短的時間內用更少的資金制作更好的、更多的電視節目。同時電視觀眾對電視節目的欣賞口味不斷提高,一個總的趨勢是要求新聞節目更“實”更“新”,娛樂節目更“虛”更“玄”。需求是發展的動力,在這種資金投入少、節目產出又多、又好的要求下,虛擬演播室技術的誕生和發展可謂是順應了歷史潮流,因而,這種技術一旦誕生就得到了視頻界的認可,迅猛發展起來。
虛擬演播室技術的產生,反過來又極大地促進了電視節目的發展。運用虛擬演播室技術,演播室的場景、道具將越來越多地用計算機圖形的形式產生。由于場景的設計不再是只能用實物搭成而是用軟件構成,藝術表達上的自由度就大大增加。它將平面的摳像技術擴展到了三維空間。制作人員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可以將以前的想象變為現實。比如,可以在計算機上模仿設置燈光并根據需要改變;可以很容易地修改計算機里生成的圖像中的結構、顏色和文本;可通過按下一個按鈕來重建場景;可以將小演播室擴展成很大的演播室等等。虛擬演播室的優點在新聞、定期采訪、娛樂、體育、音樂和少兒等節目制作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虛擬演播室技術的使用和普及,對廣播界來說,可以節省節目制作的成本和時間,提高演播室效率;對電視節目制作人員來說,可以擺脫時間、空間及道具制作等方面的限制,在廣泛的想象空間中進行自由創作;對廣大電視觀眾來說則大大提高了信息量和娛樂性。
今天的虛擬演播室技術還在完善之中,目前在虛擬演播室里使用更復雜的場景和道具的制作時還難以滿足實時播出的要求,同時,目前還沒有一個攝像機跟蹤裝置能夠簡便地適合多功能演播室,許可足夠多的創作自由度。此外,盡管色健控制技術在近年有了改善,但仍然需要努力改進以從前景中去掉不希望有的那些偏色;虛擬演播室的價格性能比也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但是,瑕不掩瑜,虛擬演播室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電視制作技術必將在未來的影視制作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創造出更多為老百姓津津樂道的精彩節目。
貳、數字技術在電視傳送技術中的發展及其對傳播活動的影響
將數字技術應用于電視傳送技術中的構想可追溯到本世紀40年代末,1948年就已有人提出了將電視信號數字化的問題,但直到1982年才有德國ITT集團研制成了PAL制電視接收機的一套電視信號數字處理芯片。1988年10月,CCITT制定了H.261數字視頻壓縮標準,開創了數字電視技術的新時代。1991年和1993年國際標準化組織又分別制定了JPEG、MPEG-1和MPEG-2數字視頻壓縮標準。
美國開播衛星直播數字電視后沒有制定相應的標準。歐洲則于1993年9月從聯合尤里卡EU-95計畫(模擬分量MAC過渡到HDTV)轉向數字視頻廣播(DVB)項目。參加DVB集團的包括了從電視制作到傳送各個環節的25個國家的200家公司與組織。DVB的衛星廣播(DVB-S)、有線電視(DVB-C)與地面廣播(DVB-T)的技術標準都已制定完畢,并均以MPEG-2為基礎,相應業務也在許多國家開通。短短幾年時間,已從標準化進入商品化,實用化和產品化階段,并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一、數字衛星直播電視如火如荼
二、有線電視向有線通信電視轉化
視頻業務音頻業務資料業務話音業務
模數調多音單雙可個電
擬字頻路樂向向視人話
節節廣數點分分電通通
目目播字播配配話信信
音式式
頻
多加單雙圖本網本入網入路解向向文地內地Internet內公模擾分分廣信通信通用
擬節配配播息信息信電
節目式式發查信
目布詢網
非實電視游其逆全
實時話頻戲他程程
時點點點點家圖圖
點播播播播庭文文
播業
務
從上圖可見,未來的有線通信電視網絡除了傳統的視頻業務外,還可實現音頻業務、資料業務和話音業務三大類功能,各種業務均可實現雙向服務,能夠極大地滿足人的信息需求。有線通信電視網不僅是有線電視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符合電視技術發展的自然規律,而且也是電視媒體因應新的網絡媒體挑戰的必由之路。
目前,有線電視網的綜合利用是有線通信電視階段技術發展的熱點。從國外發展規律來看,綜合利用首先是從準視頻點播開始的,然后再發展電話和數據傳輸。有線電視網綜合利用在世界上有些項目已有成功的應用,如電纜電話、電纜游戲等。特別在電纜電話方面,美歐的不少電話公司已經完成了電纜電話實驗。一些有名的通信專業設備公司已經開始生產有線電視中的通信設備,如AT&T、摩托羅拉、貝爾等。從目前的造價來看,電纜電話的造價已接近普通電話的雙絞線傳輸方式,隨著電纜電話的普及,普通電話在價格上和功能上肯定將無法與電纜電話相比。另外,不少綜合利用的軟件開始推向市場,如微軟、IDS等公司。不少有線電視網絡設備廠家在綜合利用的實驗中也扮演了積極的角色,如同通用順材、科學亞特蘭大等。有不少計算機廠家和通信專業廠家,如SGI、HP、AT&
amp;T、貝爾、摩托羅拉、阿爾卡特等也躋身于這一行業。所有這些大公司努力的目標都是要將有線電視網作為進入“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接入網,有線通信電視前途一片光明。
三、地面無線數字電視有了突破性進展
首先,電視的傳播方式趨向多元化發展。現有的傳播模式由于其不可替代的第一時間傳播優勢及權威優勢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繼續存在下去,與此同時,新的,與現有模式互補的模式將會出現。如果我們把現有電視傳播模式看作是瀑布式的傳播模式,那么,新的傳播模式可以描繪成會員式的模式。在這種新的模式中,人們夢寐以求的電視信息傳播由單向傳播變為雙向傳播成為真正的可能。
傳播學者的研究表明,人際傳播與大眾媒介傳播各有長短,都不是最完美的傳播方式。人際傳播過程中,由于人體全部的感官(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都可能要接受刺激,傳播雙方在這種全身活動上建立起的面對面的傳播關系比大眾傳播可以更完整、更有效地傳遞信息,信息迅速交換的機會多,來往傳遞容易,獲得反饋的機會多。人際傳播的弱點是復制能力和信息保存能力差,傳播覆蓋面有限,無法滿足工業社會的信息需求。大眾傳播擁有更好的復制、保存能力,傳播迅速、有效,因而更能適應大眾社會的普遍需要。但受到傳統傳播技術手段限制,在傳播的反饋、傳播速度控制、滿足特別需要的能力等方面不盡人意。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電視傳播結合了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優點。它既可以繼續大眾傳播大范圍傳播的優勢,滿足社會的普遍需要,又可以兼顧人際傳播的特點,滿足個人的特別信息要求。
新的傳播模式中,電視的順時序傳播限制將不復存在。數字化的隨機存取特性,使人們再也不必陷入被動的等、換、棄的收看方式,而是擁有更多的選擇,通過流覽器設置菜單,受眾能夠隨時方便地調看需要的信息,也可以點播自己喜愛的節目。電視的時間版面消失了,人們可以像流覽報紙一樣,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流覽電視。不僅如此,電視還將具有“超媒體”功能,使傳受方式更接近于人的思維方式。所謂“超媒體”,是“超文本”(hypertext)的延伸,超文本這個詞指的是互聯程度很高的文字敘述,或具有內在聯系的信息。在印刷報刊中,信息量受書籍本身的物理性質所限定,而人的思維卻是非線性、跳躍性的。在閱讀過程中,我們總會聯想到一連串的疑問,由于版面的限制,總有太多疑問無從獲得答案。這種現象在受時間限制的電視接收過程中表現更為突出。“網絡電視”的情況卻完全不同,網絡空間是無限的,要表達一連串想法,可以通過一組多維指針(pointer)來進一步解釋、引申或辯明。閱讀者可以選擇激活某一消息的解釋、引申部分,也可以完全不予理睬。整個文字結構仿佛是一個復雜的分子模型。句子可以擴張,字詞可以當場給出定義,各種觀點都可以被打開,從多種不同的層面予以詳盡分析。此外,電視還能提供一種雙向開放信息流通方式,者與使用者之間可以實時直接交流信息,當然,這種雙向交流的最終實施程度,還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比如,面對眾多的信息接受者的反饋信息,者是否有精力和時間一一處理等等。但畢竟,技術上的可能性,使得雙方的互相反饋有了極大程度的提高。
其次,電視信息傳播的范圍和時效將得到進一步大幅度的提高。信息高速公路將使電視信息傳播不受時間、地點、頻道、國界、氣候等影響,只要網“撒”到哪里,網上的信息就通向哪里,并且可時時更新內容。這將有利于提高世界信息的傳播速度,促進遠隔重洋的各民族科技文化的及時交流。媒體在參與本地競爭的同時,不得不面向全球去拓寬生存空間,國際傳播成為未來傳播業的發展方向。
第三,電視與其它傳統新聞傳媒的界限日益模糊。尼葛洛龐帝在他的《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指出:“多媒體領域真正的前進方向,是隨心所欲地從一種媒介轉換到另一種媒介”。多媒體綜合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的功能,將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要素結合起來,給信息使用者以全方位的、多維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接受的形式。光纖信道和網絡技術協議能將電視網、電話網和計算機網三網合一,使三大傳統媒介開始走向高度的綜合,網絡和服務分開運作是未來的趨勢。最后,也許媒介的區別會演變為專業數據庫的專業區別,接受媒介的形式卻由用戶根據需要來選擇。隨著受者可選擇資源的急速增加,傳者的控制地位日益失落。但是,可選擇資源的魚目混珠狀況,也將使日益忙碌的人們陷入無所適從的境地,因而,主頻道將仍然是人們信息的主選來源,而主體媒體的權威確立,不再由政府行為來左右,更多地將取決于自身良好的過往紀錄。媒體必須有更強的責任感,必須更加謹慎地核對信息來源的準確性以贏得受眾的信賴。
數字化使傳送質量大幅度提高,信息的品質得到優化;數字化使電視頻道顯著增加,將進一步促使電視節目從廣播向窄播發展;數字化使傳播方式從單向傳送向雙向甚至多向傳送轉化,促使了傳播互動和多項業務的實現。數字化技術及其發展必須引起電視傳播從業人員高度重視和積極參與
.
摘要
電視傳播作為對科學技術高度依賴的一種電子媒介,它的生存和發展與相關技術的發展和變革是休戚相關的。因而,對電視傳播走向的研究,也必須建立在細致的技術分析和研究基礎之上。本文將電視技術分為制作和傳送兩大類,分別討論數字化技術帶來的變化及其發展趨勢,并對相應技術發展可能對電視傳播活動及社會造成的影響作出了預測,指出:非線性編輯系統將取代線性編輯改變節目制作及播出方式;虛擬演播室技術將極大地提高節目的信息量和娛樂性;有線電視將向有線通信電視轉化并匯同數字衛星直播電視和地面無線數字電視的發展,促使電視傳播趨向多元化發展。從遠古時代開始,科學技術在每個時代的步伐都比前一個要快得多。石器時代延續了幾百萬年,金屬時代持續了5000年左右,工業革命200年,電力時代40年,電子時代25年,科學技術呈現出加速發展的勢頭
- 上一篇:態度對新聞閱讀影響論文
- 下一篇:檢察院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