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文獻資源的穩定性研究
時間:2022-12-21 03:46:06
導語:電子文獻資源的穩定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電子資源引證標注
史家作史,貴在真實,有幾分材料說幾分話。歷史學研究著作的參考文獻的著錄規范與否,是考察其學術水平的一項重要標志。參考文獻的著錄,主要的考量是為了方便讀者可按圖索驥來檢索文獻,目的是證明歷史的真實性。文獻信息資源的引證標注有三種情況:注釋、引文出處、參考文獻。由于電子資源制作、流通和發行等方面不同于傳統紙質文獻,它的著錄規范有獨特之處,在引用時一般需要注明文獻網址、文獻格式和訪問時間等信息。但基本理念是依據紙質文獻的引用和著錄規范,包括:作者、文獻名、出版單位、出版時間。本文針對使用電子資源過程中常遇到的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討論。
(一)電子文獻引證標注與參考標準文獻類型中國的歷史學學術規范主要參考《〈歷史研究〉關于文獻引證標注方式的規定》《〈中國社會科學〉關于引文注釋的規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范指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77142005)、《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GB7713—87)。英文寫作引證規范可依照《芝加哥格式手冊》(TheChicagoManual)標注。電子文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無疑增加了學術研究對規范細化的要求。關于電子文獻的引證標注方法國內外的認識正在走向成熟,但仍沒有形成統一標準,一些細節問題需要根據方便他人準確查找的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判斷。關于是否需要標注文件類型,《〈歷史研究〉關于文獻引證標注方式的規定》《〈中國社會科學〉關于引文注釋的規定》沒有要求,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77142005)要求標注。在我國,電子資源的編目和國際接軌,主要依據國際圖聯(IFLA)于1997年出版的《電子資源國際標準書目著錄ISBD(ER)》,以雙字母作為標識:DB—數據庫,CP—計算機程序,EB—電子公告;對于非紙張型載體電子文獻,還要在參考文獻標識中同時標明其載體類型:MT—磁帶,DK—磁盤,CD—光盤,OL—聯機網絡,并以下列格式表示[文獻類型標識/載體類型標識]:DB/OL—聯機網上數據庫,DB/MT—磁帶數據庫,M/CD—光盤圖書專著,CP/DK—磁盤軟件,J/0L—網上期刊,EB/OL—網上電子公告。所以,關于是否引用文件類型和載體類型需要看具體的標準,無論投稿或提交學位論文還是研究報告,都需要一一根據具體要求做相應調整。歷史學科的引證著錄標準并不統一,這一點也需要注意。
(二)不標注網址的電子資源無需引用網址的電子文獻主要指那些來自網絡,且具有穩定載體、格式穩定和類似紙質圖書發行方式的電子資源。如,紙質光學掃描文件和CD、DVD軟件。第一,來自紙質出版物的光學掃描電子文獻無需引用網址。如果能夠確定一份電子文獻是完整掃描且未加任何內容修改的圖像組合而成的電子文獻,僅從參考方面而言應該等同于閱讀了原書,在引注時無需聲明是電子版文獻。這種電子書忠實地再現原文排版的圖像形式,包含出版頁所有信息,如,作者、出版社、出版時間。其參考價值和紙質文獻無異,因為如果將這種電子頁面打印出來和復印原書無異。這類電子文獻的可靠性最高,也是學術研究和寫作所尋求的。如果是通過網絡獲得這類光學掃描電子書,在寫作時標注其格式或來源的網址都是不必要的。第二,原始發行內容未被修改過,且使用虛擬光驅打開的軟件雖通過網絡獲取,仍無需引用網址。包括可以在網絡上傳播的CD和DVD壓縮文件,如,ISO。這類文件需要使用虛擬光驅打開,其實際效果和直接用光驅打開相同,一般在流通環節很難修改,因此可以放心著錄,無需注釋網址。需要注意的是這類資源一般沒有頁碼,所以不需要注釋頁碼,只注明文獻類型、載體類型和出版時間即可。這類軟件有很多種,比如《中國大百科全書》(光盤版)、《牛津英語大詞典》(OEDonCDROM)等。這類文件很穩定,不管何種渠道傳播,如果不是技術人員很難修改內容。其內容不變,參考價值就不變。第三,來自網絡的非掃描電子報紙。這類資源主要是指那些經由電子書公司批量購買加工的報紙。這種資源直接通過報社采購,內容未經修改,一般只是改變格式,以EPUB、HTXT、MOBI為主。這類資源站點主要有漢王書城、亞馬遜kindle和蘋果應用商店。比如,從漢王公司網站“漢王書城”上訂閱和下載的報紙。以《參考消息》為例,每一期的內容和紙質報紙相同,引用時無需注明網址和格式,只注明日期和版號即可。
(三)電子資源引證標注網址方法為方便查詢資源,往往需要標注電子文獻所在網絡地址。網址是統一資源定位符(URL,英語UniformResourceLocator的縮寫)也被稱為“網頁地址”。但是事實上,URL具有不穩定性,經常處于“變動”中。一個網址經過一段時間后再打開就不一定能夠定位文獻。歷史學寫作中一般不鼓勵使用未經紙質出版的網頁文獻,但在有些情況下又不得不用,比如,圖片、統計數據、視頻、最新觀點和唯一可以找到的信息。這種情況下,引用網址時最好做到以下幾點:其一,復制完整的網址。其二,保存全屏為圖片格式。具體方法是,網頁文件另存為“web檔案,單個文件”,最好使用軟件輔助截屏Snagit或者按鍵盤上的PrntScr/SysRq鍵,可以全屏抓圖,在畫圖文件或word文件里粘貼編輯就可以了。這種保存文件方式雙重保險,即便網址變動無法訪問了,仍可拿出證據。這一做法已經廣泛應用于當今網絡社會各個方面,比如,微博留言、網絡銷售的取證。此外,網絡地址的引注方法也應根據具體的規范而變化,如《歷史研究》要求標注日期用漢字,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77142005)要求用純數字。以下為例:《歷史研究》規范,文下注釋方式:①王明亮:《關于中國學術期刊標準化數據庫系統工程的進展》,1998年8月16日,http://www.cajcd.cn/pub/wml.txt/9808102.html,1998年10月4日。《國家標準GBT77142005》規范,文后參考文獻方式:[2]王明亮.關于中國學術期刊標準化數據庫系統工程的進展[EB/OL].(19980816)[19981004].http://www.cajcd.cn/pub/wml.txt/9808102.html.綜上所述,電子文獻在參考和引用時要注意其穩定性和權威性,針對不同情況加以區別,參照不同標準,靈活運用規范,需用辯證的方法來提高史學寫作的質量。
二、歷史學電子學術資源狀況與前景
電子資源是信息時代的新文獻載體產生和發展的必然產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的推廣,各種電子學術資源也隨之產生并迅猛增長。
(一)歷史文獻電子化是發展趨勢自1971年產生電子文獻以來,歷經短短42年已有數量龐大的電子資源存世。世界上最早的電子書工程是古藤堡工程(ProjectGutenberg,縮寫:PG),它開始于1971年,由志愿者參與創建,致力于將文化作品數字化和歸檔,并鼓勵創作和發行電子書。古藤堡工程是世界上第一個數字圖書館。該項目已經收藏了相當多的歷史文獻供免費下載。進入21世紀以來,電子文獻發展速度迅猛,日新月異。生產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任何一種傳統形式的文獻。被公認為世界十大數據庫之一的谷歌公司在2004年開通了圖書搜索業務,其圖書電子化速度十分驚人,到2007年時每天可以掃描3000冊圖書,到2008年時總量達到了700萬冊。而另一個擁有巨大數據庫的數字文獻館“InternetArchive”,2008年10月時已經在世界上5個國家建設了18個掃描中心,每天可以生產1000冊高質量電子圖書,總量在2012年10月時也已經達到了300萬冊,當時的數據總量已經超過了100億兆。
在這個基礎上,歷史學電子資源增長速度更快。作者利用“谷歌”(Google)分別在2009年和2012年搜索與史學電子文獻相關的詞匯得到以下數據。與歷史相關的“historydata”(歷史數據)、“onlinearchives”(在線檔案)、“historyebook”(歷史電子書)增長率分別高達842%、485%和1456%。這充分說明歷史學可用的電子文獻增長速度非常之快,可以用作歷史史料的電子資源十分豐富。作為一種新形式的文獻其影響范圍遠遠超過以往的任何一種文獻形式。首先,計算機存儲容量大、網絡傳播速度快、時間地理限制少,這些因素都極大推動了歷史文獻普及的程度。電子文獻以其便捷小巧的特點在歷史學研究和發展中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其次,電子資源傳播范圍廣。個人計算機的普及使無數的組織和個人參與了進來。作者在寫作前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檢索,多方討論,交流文獻,短期內使文獻資料更加詳盡。以“互聯網檔案”(InternetArchive)為例,2002年7月注冊用戶數為2人,2008年3月份有4,7674名新注冊的用戶,到2008年8月29日一共有79,1734名注冊用戶,到2013年6月24日則增長為153,2335名注冊用戶。讀者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使電子文獻得到改善。讀者也可以參與文獻編輯。如,著名的維基百科網站就是一種網友編輯式的百科全書,讀者本身也同時可以是電子文獻的作者。實際上網絡上存在著數量龐大、難以統計的、由電子書發燒友制作的電子書,他們自己掃描、整理、編輯、編寫來自實物和網絡上的文獻,再到網絡上。因此歷史學研究者就可以更詳盡、更快捷地掌握資料進行歷史寫作。總之,電子資源發展時間短、影響廣泛、參與度高,已經成為廣大歷史學研究人員不可缺少的研究資源。
(二)在我國史學電子文獻未來發展前景我國史學電子文獻與歐美等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仍有較大發展的空間,主要表現在史學電子文獻開發程度和使用的普及程度低。首先,電子文獻普及程度和利用率低。大量電子檔案文獻只能在科研教學集中的地方使用,這實際上降低了電子文獻的普及程度。另一方面,在電子文獻集中的地方需求往往有限,加之下載速度低,利用率相對就低。目前在全國高校的圖書館租用的數據庫中,史學類數據庫雖然內容多,但是真正能夠被作者使用的文獻卻不多。這主要是因為史學研究的“碎片化”現象導致研究人員對特定的電子文獻有需求,而歷史類數據庫往往包羅萬象。如,NewsBank公司制作的《世界各國報紙全文庫》(www.newsbank.com)有大量的報紙和檔案資料,然而用到這種數據的人卻比較少。此外,這些數據庫的缺點是下載速度慢,登錄限制多,租賃費用高等。有些數據庫只能在線閱讀,不能下載,而其中的大部分圖書又都可以在其他的網站找到并以較快的速度下載。因此這類數據庫的實際效果有限。租用一個租賃費用高昂,而利用率相對低的數據庫,也不利于歷史學數據庫長遠發展。其次,電子文獻電子化開發水平低。
近年來我國信息電子化程度不斷提高,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雖然中國有一些文獻數據制作單位,如,知網、萬方、維普、中國社會科學網,已經建立起了學術期刊數據庫,每年都將期刊、報紙、學位論文等內容制成光盤和上網發行。但是在開發水平上還不能與國外的電子資源發達國家相比。比如,國外不但有類似Jstor這樣的綜合型學術期刊數據庫,也有以一個專業內的幾種期刊或一種期刊為主的數據庫,呈現多樣化發展模式。如,作者在研究賓夕法尼亞歷史時可以隨時下載《賓夕法尼亞歷史》期刊上自創刊(1934—2004年)以來七十多年的文章,而且全部為PDF格式光學掃描版的全文,其內容版式與原版期刊別無二致,而中國此類數據庫則不多見。此外,我國圖書電子化規模小,尚沒有出現美國谷歌和國際檔案網這樣的大型數據公司來承擔圖書電子化的大型工程。未來中國電子文獻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無論是電子資源電子化程度和開放程度都有待提高,檢索數據庫系統有待進一步優化,電子版權制度有待改革。相信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我國建立具有高度開放性的圖書館和數據庫是未來電子資源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電子文獻數量的增加和在史學研究中的廣泛應用,可以預見將來,幾乎所有的文字信息都可以找到電子版本。
總而言之,電子資源具有設備和技術更新快,性質不穩定等特點,這就決定了其參考價值取決于發行人、制作技術、流通途徑、載體和格式等方面。在使用電子文獻時,歷史學電子文獻引證標注參考標準有所不同,需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慎重參考和引證電子文獻。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資源對于歷史學研究日益重要。我國歷史學電子文獻仍有巨大改善空間,在這方面我們仍需做出很多努力。
作者:劉博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
- 上一篇:離任審計的問題及路徑研究
- 下一篇:芻議圖書館閱覽室工作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