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建設機電工程技術研究

時間:2022-08-27 11:19:48

導語:智能電網建設機電工程技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智能電網建設機電工程技術研究

的隱患及解決策略研究就目前電力工程技術的發展現狀來講,智能電網以其科學性、安全性和穩定性成為了我國電力系統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1]。電力是城市運行的基礎資源之一,電網工程關乎國計民生,進入21世紀后,人類社會走入智能時代,配電網不再僅僅承擔電力供應,也要承擔用戶多余電能的回收,智能電網就是在此背景下產生的,也是這一時代背景下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

一、智能電網概述

(一)智能電網特點。智能電網是未來電網建設的重點,是人類進一步發展的推動力,它除了具有傳統電網技術的作用和特性,也具有自身的技術特點。其中最突出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個:1.兼容性。 傳統電網具有區域性,不同地區之間的電網存在一定的差別,導致彼此之間不能相互兼容,必須經過調整,但是智能電網不存在這些問題,不同區域的智能電網之間可以相互兼容,不需要經過任何設備的中繼或者調整這是在電力輸送上的兼容性,。同時對于電力生產來源也具有兼容性,智能電網能夠容納風電、水電、火電等任何產生方式的電力,對于分布式發電、微電網等都可以實現合理有序的接入,這種良好的兼容性是傳統電網所不具備的,既滿足了不同用戶對能源的需求,使不同區域之間的電力能夠相互補充,增強了電力的穩定性,也是實現供電方與用電方之間良好互動的基礎。2.安全性和智能性。 傳統電網存在大量安全隱患,雖然一直以來都有學者在進行相關的安全性研究,在近年來也取得了許多成果,逐步減少的用電安全事故就是明證。但是相比于智能電網,智能電網利用智能控制系統通過自動分析各影響因素對于智能電網自身的影響因子,可以及時排除電網中的潛在隱患,降低事故發生率,保持電網運營的穩定性,同時也減少了安全事故的發生。3.經濟性。 智能電網既包括了電力的下行以供用戶生產生活使用,也包括了電力的上載,將用戶產生的多余電力輸送給其它使用者,其應用有助于用戶減少對于發電廠的依賴,保護自然資源與環境,也有利于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降低社會居民的生活成本。此外,需求和供給交互式模式的形成主要是依靠能源提供,并且根據具體的需求進行科學合理的提供和供給,從而確保整個市場得到持續穩定的運行和發展[2],也是其經濟性的重要體現。(二)智能電網建設意義。智能電網的建設意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1.有助于提高電網運行效率 。智能電網具有傳統電網的電力下行功能,也具有其不不具備的電力上載功能,智能電網的建成,能夠極大地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實現部分家庭或區域能源的自給自足,同時將多余能源輸送往對電能有需求的其它區域,降低用戶對于發電廠的依賴性,間接地可以減少火電的使用率。2.提高電網數據的收集能力。 智能電網的自動化智能化程度相對傳統電網更高,并且可以通過收集各項技術數據對電網進行自動化監測,全天候、全過程地對電網運行情況實行監控,并通過對反饋數據的分析處理,不僅為檢測電網設備的運行程度提供技術支持,還可以通過運用自動化技術對電網運行系統進行不斷地優化[3]。

二、智能電網建設中應用機電技術的可行性研究

在發電環節,智能電網的良好兼容性使其對于任何來源的電能都能夠實現順利接入,有利于多樣化電力生產方式,同時也使不同地區的能源能夠得到更高效率的利用,符合當代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同時,通過機電工程技術的應用,既能保障各種電能對智能電網的接入,也減少了傳統電網中因轉換而發生的能量損耗。在輸電環節,通過應用機電技術可以建立起更高壓的輸電網絡,能夠降低由于輸電線路造成的能量損失。例如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的應用,有利于維持智能電網的穩定性和高效性,并有效處理直流電與交流電之間的矛盾。機電技術在智能電網中的應用還可以實現對電網進行實時監控,通過自動化的定期自我檢修來降低事故發生率。在配電環節,機電技術在電能配置環節中,推動了不同用戶之間的交互連接,分布式發電技術廣泛運用并接入智能電網可以維護電網的穩定性,降低資源損耗,有利于保護自然資源與環境。在用電環節,不同的用戶對于電能的使用有不同的需要,因此這是與機電技術結合性最強的環節,也是最淺顯的環節,企業生產各種機電設備都需要電力來驅動,人們的社會生活也需要電力的支持。

三、智能電網的機電工程應用實踐

(一)能源轉換技術的應用。智能電網建設以減少自然資源損耗為前提,保證在維持經濟一定的發展速度的基礎上盡可能少的消耗自然資源。這就需要應用機電技術來實現這一要求,其中比較關鍵的就是能源轉換技術的應用,機電技術專家必須研發高效的能源轉化器,為智能電網中不同性質的電力高效安全轉換提供基礎。(二)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的應用。我國傳統電網輸送的電力是以交流電的形式存在的,但是我們知道在高壓輸電的前提下,直流電的損耗會比交流電更小,因此,在高壓輸電處在主流的時代背景下,研發高壓直流輸電技術,通過將交流電轉化為直流電的方式進行傳輸,有利于降低電能的損耗,實現長距離輸電,這也是智能電網建設中的關鍵一環。(三)質量優化技術。這一技術的應用前提是建立起一個完善的電能質量標準體系,智能電網的雙向傳輸性決定了其建設過程中必須同時考慮電能上載和電能下行的經濟性能,通過市場需求來優化供電的質量,維持供電與用電之間的動態平衡,降低供電成本。此外,質量優化技術還可以用于鐵路的電氣化建設,有利于降低鐵路的運營成本。

四、結束語

智能電網的建設是順應時展的需要,在此過程中,我國應當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打造適應我國國家社會狀況以及地理環境、氣候環境的智能電網,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添磚加瓦,保護自然資源,維持代際正義。

參考文獻

[1]于剛杰,姚娜.電力工程技術在智能電網建設中的應用研究[J].山東工業技術,2019(7):179.

[2]盧順吉.機電工程技術在智能電網建設中的應用[J].時代農機,2018,45(6):148.

[3]譚偉力.基于智能電網建設中電力工程技術應用研究[J].中國設備工程,2019(2):173–174.

作者:周遙創 單位:廣東江南理工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