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稅制度的經濟法價值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16 04:03:00
導語:物業稅制度的經濟法價值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繁榮和發展,近幾年房地產市場呈現火爆場面,房價持續快速走高,給普通民眾的生活帶來諸多影響,政府基于國計民生的考慮,采取了各種措施對房地產市場予以調控,有關征收物業稅的問題也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就物業稅的經濟法層面的價值作相關分析。
關鍵詞:物業稅;社會本位;價值
1物業稅概述
“物業”一詞源于我國香港地區和東南亞國家,其一般的含義是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各類房屋以及與其相配套的設備、設施和場地等。物業稅在不同國家、地區,具體名稱不盡相同,在日本稱為“房地產稅”,在法國有與之類似的“住宅稅”,在英國有“市政稅”,在美國我們所講的“物業稅”則包含在“財產稅”之中。雖然名稱不同,但其概念基本相同,一般意義上的物業稅主要是指土地、房屋等不動產所有者或承租人(個人或法人)對其所有或使用的該不動產按期繳付一定稅額的稅種,其稅額額度隨不動產價值的變化而變化。
從國際范圍來看,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的稅收制度中,物業稅已經成為重要的稅種之一,其在這些國家實行的過程中體現了以下特征:
(1)堅持“寬稅基、簡稅種、低稅率”的原則。
(2)根據不動產使用性質的不同確定不同的稅率。
(3)征稅范圍既包括城鎮,也包括農村,公共、宗教、慈善等機構的不動產在免征范圍內,這一點更注重不動產范圍的界定,即城鎮和農村的不動產均在征收范圍內,以及征收上的地域差異,使其征收規則與實際情況結合更緊。
(4)物業稅在財稅劃分體制中屬于地方稅種,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來源。針對目前中央地方財權事權的劃分情況,把物業稅納入地方稅種范圍是十分必要的。
(5)各國都建立了完善的房地產登記和評估制度與之相配套。
2經濟法的社會本位
法的各個部門在處理社會整體和個體的關系方面,有不同的主旨和調整方式,對國家和非公共組織、個人的保護和制約也有不同的側重,從而區分出不同的法律調整模式。相對行政法的權力本位和民法個人權利本位,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最高準則。
經濟法作為調整經濟管理關系、維護公平競爭關系、組織管理性的流轉和協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其本質上是體現社會本位的。事實上,社會利益獨立于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存在是經濟法產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其得以存在的完全而充分的理由,正是基于此,經濟法在調整上述三種經濟關系的過程中,始終立足于社會整體,強調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與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保持干預的適度性,追求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以保證社會經濟的良性運行,這也就是經濟法的社會本位的主要內容。
稅收體制作為經濟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理所當然的具有社會本位的特質。國家在制定相關稅收制度和政策時,必須依法合理的行使權力,對社會負責,不能夠只求擴大稅收收入,設定不合理的稅種稅率;企業和個人等經濟主體也要在法律的框架內行使權利,不得片面強調自身的財產利益,置社會利益于不顧,以行使權利為借口對抗行政干預而損害他人乃至社會整體利益;社會中間層主題則要獨立于前二者,為政府干預市場和市場主體交易活動服務。在整個經濟環境中,任何主體的活動都是依照經濟法的規定,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基準的。在更深的層面上,從憲政的角度考量一個國家的稅收法律或體制,稅收的征管涉及到國家征稅權與公民財產權的博弈,在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進程中,稅收法律必將承載著更重的憲政色彩,將“主權在民”的精神更好地體現出來,從而也就更加鮮明的具有社會本位的特質。3物業稅的經濟法價值
(1)以統一規范的物業稅歸并雜亂的稅費,避免因稅種復雜而導致重復征稅現象,同時降低稅收征管成本。我國房地產業稅收的現狀表明,涉及房地產業稅種大致有9個,而涉及到房地產的各項雜費有80到200項不等,房價的40%為相關稅費,如此沉重的稅費負擔,開發商必然要將其轉嫁給購房者。換句話說,就是購房者在實際上承受著房地產的沉重稅費負擔。在這極為混亂繁雜的稅費中,有部分是不合理的,有的是重復征收,有的則純粹是亂收費。統一出臺物業稅后,這種雜亂的情況必定會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在消費者剛性需求不變的情況下,房價隨著稅費的降低而下調的可能性值得期待。在經歷了房價持續快速上漲之后,這種降價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廣大消費者,物業稅在社會大眾的此項受益中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2)從消費環節抑制需求,打擊“炒樓”、“圈地”等投機行為。現行房地產稅費制度,無論在稅種、稅率設置、計稅依據方面,還是在稅收征收成本和奉行成本方面.都不能很好的限制房地產產業的投機行為,導致了政府宏觀調控的缺位。而物業稅的開征會使房地產自用需求者傾向于購置較小面積的房地產,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房地產投資和投機需求,從而在消費環節減少房屋的需求量,對房價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使社會大部分個體從中受益。
(3)有利于確立一個穩定的地方財政收入來源。根據世界各國的實踐,物業稅均被歸為地方稅,再加上我國目前的稅收狀況呈現出“中央富地方窮”的局面,所以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將物業稅所得“分地方一杯羹”,甚至可以將物業稅作為地方的主體稅種,以持續和穩定的水源保證地方財政稅收收入的增長,改變現階段地方政府賣地籌錢的根本動因,協調中央和地方財權、事權分配的平衡。這種平衡使地方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區域性公共產品的供給,而中央政府也能夠提供足夠的全國性公共產品,最終達到公共產品的供給滿足社會各階層的需求,促進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
(4)有利于合理配置土地資源。在環境日益惡化,資源日益緊缺的今天,對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目前的房產稅征收體制下,稅收對土地資源的配置功能并未很好地體現出來。而物業稅的征收,尤其是農業用地和非農用地的差別稅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農業用地得非農化,同時抑制大面積商品房的大量出現,促進滿足大多數消費者需求的中小戶型經濟適用房的開發,使土地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5)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按照西方稅收理論,物業稅是否具有收入與財富分配功能取決于對其稅負歸宿的分析,如果稅負歸宿相對于財富分布具有累進性,那么它就具有調節收入與財富分配、縮小貧富差距的作用,反之則否。結合我國開征物業稅的實際,本文傾向于不動產稅具有累進性的觀點,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的物業稅很有可能采取使用性質不同、省區不同,則稅率不同的征收方式。
總的來講,物業稅的征收可以從開發商、消費者、投資者、政府等各個市場管理和活動主體的層面,對其行為進行間接或直接的規制,使“有形的手”在不動產領域充分發揮其調控作用,給初涉市場的房地產產業一劑高效的鎮定劑,解決目前市場出現的盲目投資、濫占農地等短視行為引發的一系列環境社會問題。更重要的是,物業稅的征收在完善我國稅制的同時,給社會法制進程的深化和公共利益保障制度的建設提供了一條進路,是國家公共產品的供給更加趨于符合社會的需求,經濟法的價值得到更好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呂忠梅,陳虹著.經濟法原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潘靜成,劉文華著.經濟法(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美]費雪著.州和地方財政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