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法律服務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10-17 08:25:59
導語:農村法律服務面臨的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村的法治化,直接反應我國法治化建設的根本程度。隨著法治中國的推進和涉農糾紛的增多,社會轉型期中的中國農村法律服務問題愈發重要。本文在闡述了我國農村法律服務的重要性和了解有關農村法律服務問題基礎上,分析了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希望能提高農村法律服務水平,依法保障農民合法利益,為全面實現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目標作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農村法律服務;法治新農村建設
農村的穩定與發展,關系到國家的穩定與發展,農村的法治化程度,影響著我國法治化建設的根本進程。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是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農民之間糾紛的類型呈現出復雜化、多樣化的趨勢。紛繁復雜的農業活動以及大量農民工的流動,糾紛出現會更多。所以,我國農村地區對于法律服務的需求更為迫切,可是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的法律服務遠遠滿足不了需求。因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統籌城鄉、區域法律服務資源,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
一、農村法律服務概念
所謂“法律服務”的概念,一般指專門法律工作者運用法律知識為當事人或客戶提供法律服務解決和預防糾紛的行為。“農村法律服務”,是指在農村,針對農民,為預防和解決涉農糾紛,維護農民群眾合法權益以及其他法律事務所進行的法律服務。
二、農村法律服務存在的問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來,土地流轉、建設用地征用、宅基地流轉、拆遷補償、等各種各類問題、矛盾層出不窮,迫切需要農村法律服務。目前,由于城鄉二元制的發展模式,拉大了我國城鄉經濟發展的差距,導致我國農村法律服務存在一些問題:
(一)農村地區法律普及不到位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科技的進步,農業機械化的實現使廣大農民從農活中解放出來,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進城打工。他們受大城市各種人文文化的影響,用法律維權的意識逐步增強。所以,農村地區的普法活動越來越重要。目前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的普法活動主要體現在政府散發宣傳單、廣播、電視宣傳以及“普法日”的咨詢、宣傳活動,此類普法活動事前沒有經過溝通、協調,部門之間的宣傳易出現重復性,實用性不強。隨著農民工的大量進城,平時留守在農村主要是老人和兒童,他們法律知識的接受能力有限,就使普法的效率大打折扣。
(二)缺少專業的法律人才
受市場經濟的影響,目前我國法律服務資源的配置上,更多的傾向于城市,農村地區的律師、公證機構、仲裁機構很少。長期以來,農民群眾出現糾紛后習慣以調解為主,進行法律咨詢,尋求法律幫助的很少,這樣就使法律專業人士,很少接觸涉農糾紛的案件。而我國目前農村的“法律工作者”,他們大多不是法律專業人士,沒有經過專業的法律學習,沒有通過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沒有法律從業資質,他們在處理農村矛盾糾紛時,往往是憑借滿腔熱情,依靠倫理和道德來解決,專業指導不夠。所以,大部分農村地區因為專業法律人才的不足,許多農民的矛盾糾紛沒有依法公正的處理,依法治農難以落實。
(三)沒有體現農村法律服務的公益性
農村的法律服務應當具有公益性,即農村法律服務應當是與法律援助相同的公益性服務,在政府財政的支持下免費為農民服務。但是我國目前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規定,所以,現在農村法律服務工作者都會根據不同案情收取一定的法律服務費用。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1422元,根據河南省最新律師收費標準,律師每個案件最低可收費2000元。相比較而言,農民群眾的低收入難以支付價格高昂的律師費,這樣就使廣大的農民群眾因為囊中羞澀而不能依法維權。
三、完善我國農村法律服務的對策
(一)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農民法律意識
農村法制宣傳教育應從與農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為切入點,使大家知法、懂法、守法。提高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逐步提高他們依法辦事的能力,使他們能夠積極履行法定義務,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法制宣傳,一定要與我國當前的經濟政治形勢相結合,這樣才具有現實意義。另一方面,法律宣傳應注意因材施教,因為我國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偏低,在宣傳時,法律工作者應根據自己對法律的理解,用簡單易懂的話語和農民能夠接受的形式把復雜的法律簡單化,讓農民群眾能夠明白、接受。另外,在法律宣傳過程中,要注重以案說法,用具體案例解釋法律條文,告知農民什么是可為的,什么是禁止的,讓大家在生動的案例中明白法律,在以后的生活中做到自覺守法。最后要注意宣傳方式的多樣化,除了傳統的送法下鄉,免費咨詢外,也可以利用現代化方式,如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網絡、微信、微博等多種方式,努力提高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推動我國農村的民主法治建設不斷進步。
(二)構建公益型農村法律服務體系
首先,法律服務以是否收費為標準可以分為市場型法律服務與公益型法律服務,由于我國城鄉經濟發展的差距較大,農村地區發展滯后,大部分農民微薄的收入承受不了市場型法律服務,所以當前形勢下,農村法律服務應體現公益性。其次,在建設農村公益型法律服務上,應堅持以政府為主導,政府應積極制定有關方針政策,加大財政、人力資源的支持。最后,公益型法律服務是一種多元化、多主體的公益服務,由司法局綜合調控,把收費降到最低,除了維持機構的正常運轉外,不得超標準收費。多舉措滿足農民群眾的法律需求。
(三)完善農村法律服務資金保障機制
我國農村地區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隨著我國依法治國的推進,農民的法律意識明顯提高,依法維權需求日益增加,但是政府的財政支持遠不能滿足需求。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才能拉小城鎮間的距離,消除城鄉二元化的結構。為了解決我國農村法律服務的資金的問題,我國應當加快財稅體制和投融資機制改革,建立一個多元化且可持續發展的資金保障機制。其次應注意完善監管制度,鼓勵社會資本、公共基金等積極參與農村建設,確保農村法律服務資金來源廣闊。此外,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經驗,要注重激發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激勵企業對農村法律服務工作提供資金支持。廣開渠道募集資金,城市支持、市民捐助、國外基金都可成為農村法律服務經費的來源。
(四)設立服務農村的法律診所
我國可以效仿起源于美國的“診所教育”,我國一些高校的法學院學生掌握了法律理論知識后,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參與真實的案件,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以便學以致用。因此,我們可效仿美國的法律診所教育,鼓勵法學院學生積極參與農村法律服務,建立高校法律診所,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實踐鍛煉的機會,也彌補了我國現階段農村法律服務不足的問題。我國有幾個政法大學法學院相繼建立了法律診所。法律診所的學生不僅填補了農民群眾對法律服務不足的缺憾、還為法學專業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基地;鍛煉了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解決了農民的法律需求難題,有利于學生日后的發展和我國法律制度的維護。
(五)開設維農在線法律服務平臺
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進一步深入,農民的法律意識也隨之增強,當前形勢下,農村群眾遇到的法律問題越來越多,但是對于低收入的農民來說,律師費用的高昂讓他們望而卻步,但是訴訟程序的繁雜又讓他們感到茫然,這時維農在線法律服務平臺可以有所作為。所謂“維農在線法律服務平臺”,就是依靠大學法學院的師資優勢和軟件學院的技術支持,法學院定期安排雙師型教師指導法律業務,軟件學院會安排老師在線平臺技術指導。維農在線法律服務平臺的服務種類分為兩類,一是有償法律服務,二是公益普法教育。有償法律服務包括:1.法律文書的解讀、撰寫;2.法律咨詢;3.律師收費服務。公益普法教育包括:1.邀請法學家開設網上普法課堂;2.開展走進農村法律大講堂活動;3.熱門案例解讀,以案說法;4.涉法社會熱點問題解讀;5.法律常識的普及,通過微信、微博等途徑適時更新,將法律服務便民化、時代化,與互聯網,微信,微博等相結合,實現法律服務的電子商務化,開拓了法律服務行業的新領域,拓寬了了法學專業學生的就業渠道。維農在線法律服務平臺打破了傳統服務模式,創新了法律服務模式,憑借高效便捷的服務方式,低廉的收費,惠及更多需要幫助的農村老百姓,可以逐漸滿足農村群眾對于法律服務的需求。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構建完善的農村法律服務體系對推進農村法治建設,農民依法維權,依法治農意義重大。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法律保障,可以推進農村的法治建設進程,促進依法治國方略的早日實現。我們要積極探索和總結經驗教訓,努力提高農村法律服務的水平,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法律保障,為全面實現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目標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程曉麗 單位: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郭佩文.論法律援助的重要意義[J].法制與社會.2008(I).
[2]<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令第124號.
[3]周暉.城鄉一體化視野下的涉農法律服務研究[J].求實,2011(1).
[4]陳榮卓,唐鳴.農村基本法律服務的公共產品屬性和政府責任[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1).
[5]吳高平,丁書婷.社會轉型期的農村法律服務問題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5(I).
[6]林嘉,王利明.勞動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 上一篇:金融風險防范與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下一篇:民事法律行為與情誼行為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