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法學教育研究
時間:2022-05-24 03:16:05
導語:互聯網時代法學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互聯網+”戰略思維為新時代各行業與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與戰略,借助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結合,實現傳統行業創新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教育”的戰略思維,能塑造新的教育格局,拓展人才培養途徑。傳統法學教育存在教學模式單一、教學結構僵化、教學效果不佳等弊端,采用“互聯網+教育”為法學教育提供新動力,實現教育要素和教育結構的變化,靈活采用互聯網時代的各項技術與手段,為法學教育發展變革奠定基礎,促進法學教育的與時俱進。本文基于“互聯網+”時代法學教育面臨的問題,從“互聯網+”的戰略思維反思法學教育的發展,將“互聯網+”作為法學教育變革的驅動力,探究在“互聯網+”基礎上實現法學教育變革的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法學教育;教學新模式
“互聯網+”作為新時展的焦點,在互聯網基礎上實現教育發展的創新,得到了各大高校的認可與支持。在互聯網平臺與各大軟件中創新教育途徑,構建新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新學習資源和環境,為傳統教育發展注入新動力和教學元素。傳統教育與“互聯網+”結合,借助信息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等,利用當代網絡信息科技高速發展,對法學教育產生革命性的沖擊,變革傳統法學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全面提升法學教學服務水平和教學質量,但這也需要法學教育工作者積極應對新時代的法學教育發展,革新傳統教育形式,合理利用網絡和技術,促使法學教育適應“互聯網+”的要求。因此,在“互聯網+”時代,法學教育必須要全面轉念思想與方式,構建新的法學教育體系。
一、“互聯網+”與法學教育現狀
“互聯網+”改變了傳統信息的傳播和獲取方式,實現信息多向傳播,人成為網絡信息傳播的主體,打破了傳統的網站中心格局。“互聯網+”為傳統企業發展提供了創新途徑,通過行業與互聯網的融合,實現行業在新時代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教育”,是利用網絡的發展與普及,使得信息流通速度不斷加速,資源獲取更加便捷,構建新的學習模式,借助各種信息技術與計算機平臺等實現自主學習。現階段法學教育是我國發展過程中的一項基礎工程,法治教育成為高校教育的新重點,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與法律意識,是“互聯網+”時代下法學教育的核心。法治教育走在多元化發展的道路上,基于新時展構建具有特色的法學教育,是順應時代潮流與其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互聯網+”更多的意味著一種思維,“互聯網+”思維并非是機械地將互聯網和傳統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強調要注重新時代下的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優勢互補,使得兩者在相互結合中激發出強大的發展活力。利用“互聯網+”要更多地改變原有的思維方式,推進“互聯網+教育”的深層次相互融合,也就是說互聯網為法學教育多元化發展提供新路徑。
二、“互聯網+”時代法學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教師教學能力有限。互聯網等科技的出現打破了高校法學教師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教學理念受到沖擊。高校傳統大學教學中,教師教學局限于教材,教學模式缺少學習趣味,單一的理論教學易使學生學習感到枯燥無聊,難以發揮主觀性和創造性。教師在法學教學過程中一味地強調能力,局限了學生的學習內容,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忽略學生素養的培養。“互聯網+法學”對高校法學老師教學要求增加,教師教學能力受到挑戰,眾多的高校法學教師信息技術水平有限、知識儲備有限、教學知識結構模糊,導致教學水平提高困難。傳統教學中體法學教師重視學科知識講解,忽視學生課堂參與度,不能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需求,教學課堂氣氛枯燥,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學習積極性不高。受應試教育影響,大學生對法學教育態度一般,一方面是高校法學教育質量低下,法學理論知識繁雜、考核方式單一、僵化,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分數,忽略學生能力培養,對學生發展評價片面化明顯,多數學生都在考試前進行熬夜背誦,日常學習積極性不高,對法學專業認識簡單,學習動機功利性較強,且只有對文字的表面記憶,無法真正投入到法學學習中。長此以往會陷入惡性循環中,學生水平與素養難以提升,對今后學習產生不利影響。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與改變僵化的考核方式,科學實現專業建設,是法學教育在“互聯網+”環境中面臨的重大挑戰。
三、“互聯網+”時代法學教育面臨的變革
(一)樹立正確學習觀念,轉變考核方式。目前由于大學生對法學教育存在認知上的偏差,導致多數大學生對法學教育學習積極性不高,加之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較差。所以,在進行大學生法學教育之前,必須要在專業發展中充分以實踐為導向,為法學專業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在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中,加大實踐課程比例,避免單一的理論知識教學,實現法律課程的規范化、科學化發展,降低大學生法學教育的排斥程度。把法律援助納入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中,設置相應的學分,保證學生積極參與和教師認真規劃。然后,在教學方式中基于“互聯網+”思維引入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全面貫徹落實自主學習觀念,以學生為中心構建教學課程與進行教學設計,轉變“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采用多媒體、探究式、角色模擬與合作小組等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體驗。在實踐課程中,轉變傳統單一的考核方式,利用過程考核、文書考核以及案件等多種方式,將各種法律援助案件作為考核指標,綜合性對學生能力、素養等進行考評,客觀展開學生能力測試,不以分數評價學生學習成果。
(二)構建法學教學新模式,引入多種教學方法。大學法學教育應適應時代變化,緊跟時展潮流譜寫新篇章。由于前期我國互聯網技術尚不發達,網絡教育交流平臺少,國內教育專家和學者受地域和語言限制,教學交流活動多以講座、論壇、出國留學形式展開,受信息時效性限制,知識傳播速度落后,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本著開放共享的教育理念,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相繼開放了線上教育資源。我國引入慕課理念后,慕課教育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清華大學設立了“學堂在線”,上海交通大學開設了“好大學在線”,愛課程網與網易公司聯合打造了“中國大學MOOC”。慕課教育模式的出現沖破了教育的藩籬,顛覆了傳統大學教育模式,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了平等受教育的機會。高校法學教育變革中應主動研究慕課課程體系,與傳統課程相結合,整合教育資源,構建高校法學教學新模式。此外,微課、翻轉課堂等新興教學方法都可以實現傳統教育與現代化教育技術的融合,為大學生法學教育變革提供技術條件,重新搭建新的教學模式與教學平臺。
四、結語
由于教育環境的轉變,“互聯網+”時代下,法學教育必須擯除教育觀念的局限性,順應時代教育的潮流,依托互聯網以及新媒體展開多元化教學,引入多種新興教學方法,制定新的教學目標,培養出法制社會需求的合格建設者。
【參考文獻】
[1]武亞林.淺析“互聯網+”時代法學教育面臨的挑戰與變革[J].法制博覽,2018,31:294
[2]崔艷峰.“互聯網+”時代法學教育面臨的挑戰與變革[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8,1:55~59
[3]尹業廣,郭劍平.淺析統一法律職業資格制度下法學教育的機遇、挑戰與改革方向[J].法制與經濟,2018,7:195~196·231·
作者:馮艷 李萌 單位:南昌廣播電視大學
- 上一篇:學校體育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
- 下一篇:趣味游戲小學體育教育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