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法學基本體系分析
時間:2022-12-25 11:16:39
導語:民族法學基本體系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民族法學的基本體系在目前仍然處于建構階段。在建構民族法學的基本體系時,需要以我國民族法學保障民族平等的基本價值取向為基點,以民族法規范的權利規范與組織規范為基本內容建構我國民族法學的基本體系。由此而言,我國民族法學體系亦應相應地由少數民族權利和少數民族權利保護兩個部分組成。
關鍵詞:民族法學體系;權利規范;組織規范;少數民族權利;少數民族權利保護
雖然民族法的理論與實踐在我國從古至今的各個歷史時期都有著豐富成果,但是將民族法學從其他學科中分離出來單獨作為一門“較為獨立”的研究對象看待則是近十幾年才完成的轉變。因此,民族法學科體系的建設在我國尚處于探索階段,當然就目前民族法學的基本體系建的研究成果來看,在探究我國民族法學的基本體系時,我們首先需要解決的一個前提性的問題就是我國需要怎樣的民族法學?我國的民族法學的學科價值取向與其他國家的民族法學是否存在差異?如果存在差異適合我國的民族法學的價值取向又是怎樣的?
1我國民族法學的價值取向
分析民族法學的價值取向與分析其他學科的價值取向相類似的是,都需要對相關的法律規范的規范結構及其目的進行合理化的規范解釋,從而得出結論。在我國,關于民族法學的法律規范主要見于我國《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立法法》《刑法》以及各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頒布的變通和補充規定。其中,憲法第四條規定了民族平等原則、第三章第六節規定了我國民族地方的自治機關構成其他民族法律規范的基礎。本文認為,位于憲法第一章總綱的民族平原則是民族法學體系建構的最上層的規范依據。因為,其一,從規范的地位來看,民族平等原則規定在我國憲法總綱部分,其對于憲法其他各章均有統領的作用和指導作用,憲法的其他各章各條都是在保證民族平等的前提下構建相應的規范內容,目的也是保障民族平等的實現,是民族平等原則的制度保障。其二,從憲法的價值來講,民族法作為憲法內容的一部分直接受到憲法的價值取向的影響,而主流的觀點認為憲法的價值主要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約束國家公權力的行使。因此民族法的基本價值取向也應當是以保障少數民族權利為核心。需要說明的是,為什么憲法第三章第六節的規定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能成為民族法學的基本價值取向呢?正如規范憲法學派將憲法規范分為兩類人權規范和組織規范一樣,民族法規范同樣可以分為民族權利規范以及民族權利組織保障規范。前者主要規定的我國的少數民族所享有的權利,后者則主要規定保護少數民族權利的具體組織的建構,換言之,前者是實體規范,后者是程序規范,程序規范在一定意義上說是保障實體規范得以實現的手段。因此,如果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民族法學的價值基點并不能很好地表達出民族法學所服從的憲法價值以及民族法規范在憲法中的結構地位。綜上所述,民族平等原則是我國民族法學的基本價值取向,其主要規范目的就在于保障少數民族的基本權利,包括少數民族群體的集體權利以及少數民族個人的基本權利。
2我國民族法學的研究內容
通過前述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我國民族法學的與憲法學一樣,可以將民族法規范分為權利規范和組織規范。因此,我國民族法學的研究內容也主要是兩個部分。首先,就權利規范來說,以民族平等原則為基礎,民族法學可以將少數民族的權利分解為兩類:一是少數民族集體相對于其他民族以及國家所享有的權利。二是少數民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所享有的權利。盡管少數民族的集體權利是否可以作為一種憲法上的人權(基本權利)受到保護依然存在疑問,但就民族法學來說這部分當然可以成為民族法學的研究內容之一。這是因為民族法學雖受到憲法的價值選擇的影響,但仍然具有一定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來源于民族法學的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換言之,我國民族法學的研究對象首先開始于對《民族區域自治法》的研究,而該法主要規定的就是少數民族的集體權利。綜上所述,民族法學研究的權利規范內容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其一,《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以及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公法性質的法律中關于民族平等、少數民族自治權的規范內容;其二,《民法總則》以及民族自治地方根據法律授權對法律和行政法規所做出的變通規定,例如,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根據當地的情況對于少數民族結婚年齡所做出的變通規定等。前者主要是關于少數民族集體權利的規范,后者主要是關于少數民族公民個體權利的規范,保護少數民族集體權利的最終歸宿就是為了保障少數民族公民個人的權利。其次,就組織規范來講,如前所述其主要作用在于保障權利規范的實現,內容則是規定行使自治權的機構以及少數民族權利的制度保障。因此,《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以及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中關于自治機關和自治立法機關的規定構成了組織規范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則是散見于各個法律規范中的制度性規范,例如,少數民族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的成員數量的規定、少數民族在自治地方擔任國家公職的規定等。通過對我國民族法學的研究內容的分解后,可以看出我國民族法學并沒有完全擺脫憲法學的研究思路,只是由于研究內容(對象)的不同使民族法學可以在憲法的保障基本權利的價值取向的指引下構建自己的學科體系。
3我國民族法學的基本體系建構
對于我國民族法學的基本體系,我國已經有很多學者進行了相關的研究。例如,吳宗金教授認為,民族法學體系需要根據《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內在邏輯確定,具體來說,包括緒論、總論、民族自治機關概述、自治權概述、自治立法機關概述、《自治法》實施辦法概述、其他法律關于民族問題的概述、民族雜居和散居問題概述、《自治法》的實施監督和法律責任概述。張文香教授認為,“民族法學由民族法基本理論研究和具體問題研究構成其體系。”鄭毅教授認為,“民族法學(體系)是由民族法學理論、民族法律制度、民族法文化以及作為特殊構成因素的國際民族法共同構成的。”本文認為,已有的關于民族法學的體系的上述大多是根據民族法學的研究對象所進行的形式上的建構,對于民族法學的發展雖然也起到了重大的意義,但是就長遠來看這種意義可能是有限的。因此,以前述我國民族法學的研究內容為基點,構建更有實質意義的民族法學體系是進一步深入研究民族法學所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認為,民族法學的體系構建應當與民族法學的研究內容相耦合,換言之,民族法學體系亦應分為少數民族權利和少數民族權利保護兩個部分。首先,少數民族權利部分作為民族法學的實體規范內容,主要探討的是少數民族個人或者集體具有哪些特殊權利的問題。少數民族當然想有作為多數民族的漢族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權利,如生存權、獲得救濟權等,但這僅是形式上的平等,如果要實現實質的平等則需要對賦予少數民族個人或者集體更為特殊的權利。一方面對于少數民族集體權利的規定,目前主要規定在《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三章自治機關的自治權部分以及專門的單行法的零散規定(例如《義務教育法》第18條)。這是因為我國各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尚未頒布,這導致我國關于少數民族集體權利的規定的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另一方面,關于少數民族個人權利的規定在我國主要表現有兩種:一是建構性規定,即國家或者地方的立法規定,例如《憲法》關于選舉權平等的規定、法律授權自治地方進行變通和補充的規定等。二是原生性的規定,主要是少數民族內部經過長時間發展形成的習慣法。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很多少數民族的習慣法已經進一步上升為了建構性的規定,例如有的少數民族聚居地的習慣法上升為了村規民約、地方變通性規定等。因此,二者之間的區分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其次,少數民族權利保護部分則是民族法學的“程序”規范內容。如果說用一個條文可以規定一項少數民族公民所享有的權利,那么,將這一權利落實到實踐中又至少需要規定數十個條文。因此,權利保護也是民族法學體系的另一個支柱。如前所述,少數民族權利保護在規范中主要體現為機構組織規范和權利保障制度規范。因此,民族法學體系中的少數民族權利保護部分也包括機構組織和制度保障兩個部分。機構組織主要研究的是《憲法》第三章第六節、《民族區域自治法》中關于自治機關的規定以及自治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之間的關系的規定等。制度保障部分則主要研究國家機關對少數民族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行使的監督以及濫用自治權的法律責任問題。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這種實質性的民族法學體系不僅可以全面地覆蓋一網學者所提出的形式意義民族法學體系,還可以突出我國民族法學的核心價值,使得民族法學體系內部的各個部分都有了各自的作用。無需諱言,上述的體系構建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某些研究究竟是作為少數民族權利部分還是作為少數民族權利保障部分進行研究可能會存在不同的觀點。因此,這種實質的民族法學體系仍然需要進行更深入地探討和批判。
參考文獻
[1]吳宗金.試論民族法學的地位和作用[J].貴州民族研究,1987,(1).
[2]宋才發,馬琴.民族區域自治法是民族法學的核心[J].河北法學,2013,(9).
[3]張文香.論民族法學的幾個基本問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4]鄭毅.試論民族法學的性質、理論體系及其調整對象[J].廣西民族研究,2010,(3).
作者:王雪冬 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
- 上一篇:經濟法責任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 下一篇:法學教育中法律思維優化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