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現狀及法律對策

時間:2022-01-29 09:25:19

導語:校園霸凌現狀及法律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園霸凌現狀及法律對策

摘要:近幾年,我國校園霸凌的現象頻繁發生,給學生、家長及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困擾。然而,目前并沒有任何一部專門的法律是規制校園霸凌的,導致我國頻頻發生的校園霸凌事件無法從根本上得到遏制,而且愈發嚴重。首先,給出校園霸凌的含義,概括校園霸凌行為的發生有著一些比較明顯的特征。并借鑒美國立法者的經驗,提出了以法治建設為切入點,化解校園霸凌危機的對策

關鍵詞:校園霸凌;現狀;法律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學生時代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發展的關鍵期。現在的社會,大部分家庭的孩子從小被身邊的人寵著、慣著,仿佛整個世界都是自己的,根本不會容忍任何對自己不利的結果,不管對錯。就這樣導致了近幾年的校園霸凌事件頻頻發生,嚴重威脅著學生的生命安全以及身心健康。目前,我國并沒有任何一部專門的法律是規制校園霸凌的,導致我國頻頻發生的校園霸凌事件無法從根本上得到遏制。我國的《侵權責任法》第38條、第39條以及第40條中的規定也無法詮釋校園霸凌行為的具體程度及結果的具體歸責性。

二、概述

(一)校園霸凌的界定。校園霸凌在我國從初露端倪到愈演愈烈,逐漸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法律領域的學者也逐漸將其作為討論研究的對象。校園霸凌現象是指在校園內外發生的,目標直接或間接指向學生,以謾罵、打擊、搶奪、侮辱等多種暴力方式攻擊,造成學生在身心與財產等方面損失并且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二)校園霸凌的法律特征。1.施暴主體低齡化。根據調查顯示,我國的刑事犯罪案件的主體中青少年的概率最大,幾乎能占到75%,而且數據一致呈上升趨勢,而青少年犯罪很多都是由于校園欺凌得到的快感進而演變為嚴重的犯罪行為,而在這些青少年中,12-16周歲年齡段的學生占據多數位置,由此可見欺凌者的年齡呈下降趨勢,向低齡化方向發展。2.欺凌者群體性突出。欺凌者大多以群體的形式出現,單獨的欺凌者則具有較低的發生率。每當有矛盾或者沖突發生的時候,經常會引起一方的不滿,有的同學會選擇在網上或者通過朋友集結一群人,也就是所謂的打手,這些打手中可能有學校內的學生,也可能有社會上的青年。3.行為地比較隱秘。通過一些報告我們可以發現欺凌者在進行欺凌時往往會選擇比較隱秘的巷子里或者胡同里,若不是有拍攝視頻的流出,其他人是難以發現的。客觀上看,一些欺凌事件的發生可以說是幾乎沒有預兆的,也無法察覺到其行為動向,對于預備行為的判斷是具有難度的。4.思維簡單,手段粗野、惡劣。欺凌者在進行欺凌時,思維方式單一,往往就是沖動導致的報復心理,不考慮后果,而且欺凌的手段粗野、惡劣,具有原始社會的特征。

三、我國校園霸凌的根源

(一)內部原因。內部原因指的是學生自身的心理原因與生理原因等等。由于校園霸凌事件多發生在十到十六歲之間,這個時間段正是青少年的叛逆時期,身體發育快,激素分泌旺盛,但是心理上成熟的較晚,會有逆反、易怒、興奮激動情緒的影響,進而使得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演化為校園霸凌事件。這個時期的學生普遍存在辨別是非能力差、心理素質偏激、自我約束控制力弱,以及愛沖動、仿力、逆反心理等先天性弱點,同學之間有了矛盾甚至有的時候只是因為看對方不順眼而引起的沖動心理去霸凌弱者,傷害別人同時也傷害到了自己。(二)外部原因。1.社會因素。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接觸接受了外來文化,并且受其影響,青少年也不例外,但由于青少年的辨別力不強,使得一些不好風氣的引入侵害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由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正處于發育階段,還未發展成熟,很容易就受到這種外界的影響。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可以說是對青少年影響最為重要的因素,人生的第一個啟蒙老師往往是父母,家庭環境、父母教育變得極為重要。有些家長只是關注智力發展與學習成績,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人格培養,忽視了教育其如何做人,不去關注學生心理的發展變化。3.學校管理和教育的原因。當前學校最大的弊端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教育的功利性使得教師喜歡用成績和分數來管理評價學生,只追求成績和升學率,忽視心理健康發展教育,排名制度使得一些學生受刺激,增加挫折感,引起情緒波動,變得更為易怒,引起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4.法律的滯后性。法律向來具有滯后性,雖然我國有關于未成年人的保護規定,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及一些新鮮事件的發生,使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這些規定的滯后性越來越突出。而法律規制,有著指引、規范、評價、教育、預防、強制的作用,法律規范不完善,校園霸凌的事件也無法得到有效的遏制。

四、美國關于校園霸凌的法律規制及借鑒

2015年6月,美國通過了世界上的第一部反霸凌法。此后,美國各個州全部有了關于反霸凌的立法。各個州的反霸凌立法中都顯示出了學校在其中所承擔的責任,并且學校也擁有了懲罰權,以法律來支撐美國學校的“零容忍”政策。學校發現霸凌事件后應該立即采取行動,比如,對于嚴重行為,學校自己可以決定開除學生。(一)立法精神。美國的立法精神是,如果一個未成年人出于報復或者欺凌的心理犯了成年人所犯的罪,就不要再適用未成年人保護法,不管他有多小,都應該承擔成年人的責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遏制犯罪。(二)司法制度。美國國會頒布的“1994年暴力犯罪控制和執法法案”中,對青少年的刑事責任年齡及轉化為成年人犯罪做了規定,年齡13歲或13歲以上的青年人犯有特別惡劣的罪行或者使用暴力武器實施嚴重危害別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一律應當按成年人規定的罪刑給予處罰。青少年實施暴力犯罪、特殊危險藥品犯罪,參加團伙犯罪或者在團伙中處于領導或首要的犯罪分子的地位,影響其他人參加犯罪行動,還涉及使用危險性嚴重危害人身安全的武器時,按成年犯起訴。(三)法律實踐。在實踐中,美國青少年身份犯是兩面的。一方面,對于一些非嚴重性的犯罪和團伙犯罪等等,可以允許不進入未成年人司法系統,從而對其進行了一定力度的保護。另一方面,關于對青少年的行為制定的法律規范中的規定可能會使青少年陷入司法困境。

五、遏制我國校園霸凌的法律對策

(一)提高已有的立法層次。通過以上分析,校園霸凌事件發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包含內部和外部的原因,是學生、學校、家庭、社會、法律問題的綜合性反映。努力構建出校園霸凌預防體系,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程序,從實體和程序兩個方面來遏制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明確相關主體的責任,提高已有的立法層次,明確規定每一個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二)解決司法體系中存在的問題。由于我國自古以來都是遵從著教育為主、懲治為輔的理念,認為青少年未成年人是我國未來的橋梁,是祖國的花朵,所以要注重教育方面的培養,從而忽視多方面的培養,更不用說處罰方面,更要遵循“從寬”、“從輕”的處罰體制,導致我國各司法機關面對校園霸凌事件的處理方式出現了很大的弊端,所以不管是檢察院還是法院都會對未成年人相對放寬懲罰,從而使得我國的校園霸凌事件不能從根本上減少,反而愈發愈烈。因而司法機關應該準確執行刑事政策,該嚴厲的時候要嚴厲,該放寬的時候要放寬,嚴厲和相對保護要做到有機統一,這樣才能有效改進我國多年來一直存在的法律缺陷。(三)加強法律教育體制的完善。當地政府應當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工作,為各個校園營造安全的法律環境。與公安機關、檢察院、司法部門等有關部門多多聯系和溝通,清楚認識校園霸凌事件的性質,了解該類案件是什么樣的原因導致的,多分析發生校園霸凌的社會現狀及原因,多聯系高校的老師或學生做有關的調查和了解,然后結合社會環境,找到問題的根源,共同營造和諧安全的法治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偉.我國當前高校學生安全意識培養探析[D].西南財經大學,2009:7,12.

[2]段育鵬.中小學校園安全管理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學報,2010(7).

[3]郝鳳艷.試析我國校園暴力的現狀、起因及對策[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8(05).

[4]張國平.校園霸凌的社會學分析[M].當代青年研究,2011.

[5]丁瑞虎.校園暴力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5.

作者:孫佳新 單位: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