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監管法規完善分析

時間:2022-09-29 04:49:18

導語:價格監管法規完善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價格監管法規完善分析

本文作者:范子龍工作單位:山東省青島市價格認證中心

一、引言

市場機制作為社會資源基礎性的配置方式,通過價格規律,能夠自發地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達到帕累托最優。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是以一系列條件作為前提假設的,這些前提假設包括“理性人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市場交易雙方具備完全的信息”等。但是,在現實經濟活動中,這些前提假設卻很難得以滿足,因此,現實中市場作用的發揮,容易偏離其最理想的作用狀態,出現諸如“壟斷”、“信息不對稱”、“外部性”等在內的市場失靈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按照凱恩斯主義的觀點,需要政府加以調控。政府作為資源配置的另一種手段,通過“看得見的手”的作用發揮,可以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維護社會的公平。價格作為經濟活動的核心,政府在對市場經濟調節的過程中,對于價格的監管成為政府調控的主要方式。

二、我國價格監管中的法律制度

1.我國價格監管的法律制度改革開放前,由于受到計劃經濟時期的影響,商品的價格形成主要依靠國家行政力量,市場在價格的決定中沒有發揮相應的作用,這一時期我國價格監管的法律制度也基本處于空白階段。隨著1979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國家逐步放開了對于商品價格的行政控制,尤其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我國邁開了進行價格體制改革的步伐,商品的價格由市場的供需力量共同決定。政府只在很少的領域進行價格控制,政府的角色定位逐步由價格的制定者轉變為了價格的監管者。總體而言,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政府的價格監管法律制度經歷了形成、調整和發展成熟三個階段。(1)1978—1988年,形成階段。這一階段是我國價格監管法律制度的形成時期。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全黨的工作重心逐步轉移到經濟建設方面,我國開始摸索商品價格的形成機制。這一階段,雖然定價仍然以政府定價為主,但是價格形成機制方面已經開始有所放開,對部分商品開始實行“浮動價格管理制度”以及“價格雙軌制”模式。這一時期最早出現的價格監管方面的法律法規是1980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開展和保護社會主義競爭的暫行規定》,該規定主要為了配合當時我國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保護經濟中的合理競爭而制定的監管法規。隨后,國務院于1982年和1987年分別頒布了《物價管理暫行條例》和《價格管理條例》,這兩部價格法規條例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價格監管法律制度的開始形成,政府開始有意識地通過法律法規來合理約束企業行為,12也為我國價格體系的法制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這一階段,國家還先后頒布了《關于制止亂漲生產資料價格的若干規定》和《重要生產資料和交通運輸價格管理暫行規定》等,初步形成了我國價格監管的法律制度。(2)1988—1998年,調整階段。從1988年到1998年這10年是我國價格監管法律的調整時期。在調整階段的初期,由于相關配套機制的沒有跟上,“價格雙軌制”的實行使得社會中的價格水平出現了嚴重的劇烈波動,隨后緊跟而來的是全國陷入到了嚴重的通貨膨脹時期。為了控制社會中非理性的價格上漲行為,國務院于1988年頒布了《重要生產資料和交通運輸價格管理暫行規定》,抑制社會中通過壟斷地位哄抬物價的不正當競爭行為。1993年國務院又頒布了《中國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通過法律的形式遏制企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這一階段以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的頒布作為結束。1998年5月1日實施的《價格法》作為我國價格法律體系中的“母法”,對經營者價格行為以及政府定價方式分別作了規定,同時該法還確定了“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的價格主管部門依法對價格活動進行監督和檢查,并可對價格違法行為實施行政處罰。”《價格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到依靠法律手段治理物價的時代,在我國的價格監管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3)1998至今,發展成熟階段。隨著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的頒布實施,圍繞著《價格法》,國家先后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規制度,完善我國的價格監管制度,我國的價格監管正式步入到發展成熟時期。為了完善我國的價格監管法律體系,在這一階段,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先后制定了《價格行政處罰程序規定》、《價格監督檢查管轄規定》、《價格違法行為舉報規定》、《價格行政處罰過錯責任追究試行辦法》以及《政府制定價格行為規則》等價格監管的配套規章制度。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獲得通過,作為價格監管方面的基礎性法律,《反壟斷法》標志著我國將反壟斷工作納入到了法制化的進程中,為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這一階段,包括《合同法》、《招標投標法》、《政府采購法》、《政府價格決策聽證辦法》等在內的法律法規對于政府的價格監管也都有涉及。因此,隨著我國在政府價格監管法律制度方面越來越完善,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價格法》為中心,多項法律法規相配套的政府價格監管的法律體系。2.政府價格監管法律制度的缺陷(1)價格監管的法律法規零散,缺乏可操作性。一方面,雖然經過了30多年的價格監管法律制度的建設,我國已經頒布實施了多項價格監管的法律法規制度,但這些法律法規還比較零散,不能形成完整的系統,政府的價格監管與民法、刑法等法律還不能很好地結合;另一方面,我國的價格監管法律缺乏可操作性,包括《價格法》在內的諸多法律法規對價格監管都是進行制度性的、原則性的規范,政府相關的配套法律法規并沒有很好地銜接,這就造成了在執法過程中,人為隨意因素過強,出現了“有法可依”,但“有法不依”情況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政府價格監管的質量。(2)價格監管法律法規存在諸多空白點。雖然我國已經基本建立了包括《價格法》在內的政府價格監管法律制度,我國的價格依法監管已經初見成效,但整體上而言,我國政府的價格監管法律法規還存在諸多的空白點。在一些價格監管法律完善的國家,對于政府價格監管的各個領域均有明確的法律進行規定。而我們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在這些領域還存在空白,相關的法律法規研究的還不夠細化,這也造成了許多政府價格監管領域“無法可依”,在執法過程中隨意性較強。(3)法制的宣傳力度不夠,價格聽證制度存在缺陷。一方面,我國的法制宣傳力度不夠,當國家頒布實施一項新的法律制度時,僅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進行形式性的宣傳,沒有達到應有的宣傳效果,同時,很多的用法主體沒有能夠透徹地理解法律的深刻內涵,很多情況發生在當當事人違法的時候,才進行相應法律知識的學習,社會中“知法、懂法、護法、用法”的人群過少。另一方面,我國的價格聽證制度也存在缺陷,從聽證代表的遴選、聽證過程的實施到聽證結果的公布都給人以一種“走過場”的感覺,價格聽證制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存在著很多的問題,聽證制度流于形式。

三、完善我國價格監管中的法律制度

1.健全政府價格監管中的法律法規體系

一項完善的政府價格監管法律法規體系不僅應該包括總則性的法律條文,從宏觀上對價格監管的主體、監管規則、監管對象、違法處罰等進行制度上的明確,同時還應該包括圍繞總則性法律所進行各種法律實施細則、法律解釋等法律規定,從微觀的角度對相應的價格監管行為進行更為詳細的說明,構成政府價格監管中“有法可依”的執行依據。在完善我國政府價格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過程中,一方面,應該盡快填補現行法律法規存在的空白領域,從橫向上完善各部門、地方性行政法規的建設,并通過政府價格監管法律與其他法律的有效結合,使其具備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應該積極借鑒國外國家先進的價格監管辦法,順應現代經濟的發展,對現行一些不合時宜的法律法規進行修訂,以完善我國政府價格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使我國的政府價格監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加強法制宣傳力度,明確執法的嚴肅性和公正性

在我國政府價格監管過程中,應該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明確執法的嚴肅性和公正性。一方面,通過對于執法人員的法制宣傳,提高他們的職業道德素養,在價格監管過程中,要明確價格監管的范圍,正確處理政府監管與市場自由調控之間的關系,政府價格監管人員應該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依照價格監管法律的相關規定,做到認真、嚴肅、公平地執法,對于違反法律規定的人員,要按照監管法律處罰規定,明確責任,加大處罰力度,確保執法過程中的嚴肅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還需加大對全社會人員進行政府監管法律的宣傳力度,通過各種媒體,進行法律知識的宣傳,明確各法律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在對法律做到廣泛宣傳的同時,使各主體都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經濟活動,避免知法犯法行為的出現。加強法制的宣傳力度,還可以加強社會公眾對于政府價格監管行為的監督,確保政府權力在公開、公正、透明的環境下行使,杜絕政府價格監管中“尋租”行為的出現,更好地維護法治市場經濟的有效開展,維護各經濟主體應有的利益,保障市場經濟的有序進行。

3.完善價格監管中的價格聽證制度

價格聽證制度作為政府價格監管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能夠確保公眾享有充分的發表意見的權利,是價格民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我國價格監管中的價格聽證制度,首先應該擴大政府價格聽證制度的適用范圍,目前我國的價格聽證制度僅僅適用于對于公用事業、壟斷集團等商品的價格制定中,所適用的范圍過于狹窄,應該放寬價格聽證制度范圍,對于涉及到價格因素的所有領域均可以實行價格聽證制度;其次,在價格聽證制度中,聽證代表的選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利益群體的代表,應該具備充分的可代表性,而在我國或多或少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聽證代表的不代表性,造成我國的價格聽證制度流于形式。因此,在聽證代表的遴選中,應該堅持公正、公開、透明的原則選擇代表,同時,也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作為代表,共同探討,避免價格聽證制度“走過場”;再次,價格聽證形式應該多樣化,除了使用價格聽證會這種形式之外,還可以積極探索包括問卷調查、網上投票、電話訪問等多種價格聽證方式,避免聽證會透明度不高情況的發生;最后,應該及時公布聽證結果,并接受公眾的監督,廣泛聽取不同的意見和建議,使我國的價格監管更加法制化、公開化和透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