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東利益保護法律缺點與辦法
時間:2022-09-29 04:45:03
導語:股東利益保護法律缺點與辦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張詩琦工作單位:遼寧省興城市發展和改革局
一、我國現有規定的缺陷
盡管關聯企業從屬公司債權人和少數股東利益保護問題已引起我國的重視,我國也已經在相關法規中制定了保護從屬公司債權人和少數股東利益的規范。然而,我國對從屬公司債權人和少數股東利益保護的規范仍然存在著不足與缺陷,不能很好地達到對從屬公司債權人和少數股東利益保護目的的實現。(一)現有規定缺乏對關聯企業的系統規范我國現行法規中雖已有部分規范對關聯企業從屬公司債權人和少數股東的利益予以保護,然而,這些規范從總體上說缺乏系統性,難以對從屬公司債權人和少數股東的利益予以全面、有效保護。如在我國現行《公司法》中,關于關聯關系的規定曾被稱為我國公司立法上的創舉,而有關關聯關系的認定需與關聯企業相聯系方能使其在實踐發揮作用,但《公司法》卻恰恰只規定了關聯關系的認定而未對關聯企業的概念及認定予以明確,致使關聯關系的認定在公司法律實務中稱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對從屬公司債權人和少數股東利益保護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現有規定缺乏對相關制度的構建
我國現行《公司法》關于"揭開公司面紗"制度、"累積投票"制度、"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異議股東股份回購請求權"制度的引進與構建曾受到理論界與實務界的一致好評,而有關上述制度的規定也為從屬公司債權人和少數股東利益保護的實現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據。然而,對于從屬公司債權人和少數股東的利益保護,除上述制度外,應用于從屬公司破產時的控制股東債權"衡平居次原則"、控制公司與從屬公司債務"實質合并原則"及保護從屬公司少數股東的控制股東對中小股東的誠信義務等制度也是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但我國公司法出于種種原因未對上述制度予以規定,不能不說是公司法修訂中的一個遺憾。
(三)現有規定缺乏對從屬公司債權人和少數股東利益的突出保護
我國對從屬公司債權人和少數股東的利益保護雖已在相關法規中有所體現,然而,對該問題的規定現在仍只是分散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即使是在現行《公司法》中,也沒有對從屬公司債權人和少數股東利益設立專章的保護規定,以致不能突出對從屬公司債權人和少數股東的利益保護。
(四)現有規定不夠具體、操作性不強
我國現有法律制度雖已有相關規定對從屬公司債權人和少數股東的利益予以保護,但這些制度多規定的比較原則,缺乏具體規范,以致在司法實踐中很難操作。如《證券法》雖規定了控制公司的信息公開義務,卻并沒有規定違反此義務的處罰方法。以致在控制公司違反該義務時,法律對其無可奈何。而現行《公司法》由于缺乏對舉證責任分配、破產債權分配次序等一系列具體問題的明確界定,使從屬企業破產時關聯企業從屬公司債權人的利益難以得到充分保護。(五)現有規定的效力參差不齊,影響立法目的的實現我國雖已在不同法律規范中制定了從屬公司債權人和少數股東利益保護規定,但不同法律規范的法律位階不同所造成法律效力參差不齊也使從屬公司債權人和少數股東利益保護問題缺乏應有的層次與權威,尤其是地方政府規章的效力受地域所限,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實踐中問題的解決方式
關聯企業中大量存在的侵害從屬公司債權人和少數股東利益的情形已成為現實經濟生活中不可回避的問題,而我國法律規定上的不足又使得司法實踐中對該問題的處理處于兩難的境地。法律的穩定性要求又使諸多成熟的立法建議在短期內無法轉化為現實,故通過完善法律來實現對從屬公司債權人和少數股東的利益保護在目前無異于望梅止渴,根本無法解決現實生活中從屬公司債權人和少數股東利益保護問題。因此,以現有法律規范為基點,結合相關法律原則,對從屬公司債權人和少數股東利益保護問題予以處理,才是當前審判實踐中問題解決的關鍵之所在。
(一)相應理論原則在審判實踐中的應用
如果法院在審判實踐中因現有法律規定的不足而致對從屬公司債權人和少數股東利益保護案件缺乏法律依據,法院應適當運用相關法律原則對案件予以審判,因為法官不應因沒有法律規定而對案件拒絕予以審理作為一項司法原則已得到各國的認可。在我國,運用法律原則進行案件審理的前提是法無明文規定,但法律原則的運用又應遵循公平公正的司法原則。審判實踐中,有以下原則可用來實現對從屬公司債權人和少數股東的利益保護:1、公序良俗原則。公序良俗原則自羅馬法以來便一直作為一項重要的法律原則在審判中為法官所應用。德國萊比錫法院在1922年的一件判例中更明確指出:"盡管萊比錫法院的一系列判決認為,在股份所有者就公司的利益作出決定時,少數者必須服從多數者的意思,但不等于說多數者可以毫無限制地濫用其優勢甚至故意給公司造成不利益。相反,多數者壓榨少數者,故意無視公司的福祉、追求自己利益的行為構成良俗之違反。"因此,要求控制公司對從屬公司及小股東抱有最起碼的忠誠,禁止其濫用其支配力損害從屬公司、小股東及債權人的權益當是民法公序良俗原則的題中之義。2、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被學者們稱為私法領域中的"帝王條款"。"誠實信用原則不僅僅要求人們在進行民事活動時誠實不欺、恪守信用,更重要的在于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以及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平衡。要求當事人在尊重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實現自己的利益。"因此,控制公司在行使控制權時,只能基于合理且正當的目的,必須尊重從屬公司債權人及小股東的權益,不得故意損害。3、股權平等原則股權平等原則要求即使小股東持股比例較少,也應享有與其持股比例相對應的財產利益,這種財產利益不因控制股東對公司的控制權利及優勢的股東地位而被剝奪。如果控制公司、控制股東背離該原則對從屬公司及小股東的利益予以侵害,法院可依據該原則判決控制公司、控制股東對從屬公司債權人及少數股東的損害予以賠償。
(二)最高人民法院判例對審判實踐的指導
我國雖為典型的成文法國家,但最高法院的判例對地方法院的審判實踐仍具有無可否認的指導意義。因此,在審判實踐中,當因法律規定存在不足不能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提供有效保護,而法律的完善又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時,最高人民法院可在具體案件的審判中對相關法理及具體適用情形予以充分說明后應用于案件的審判,使地方法院在遇到相似情形時,可參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判例對案件予以審理,以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事實上,最高法院在以往審判實踐中的判例也對地方法院的審判起到了較大的指導作用,最高法院的判例選更是地方法院法官審判時的重要參考資料。
(三)相應司法解釋對現有法律的補充
盡管法律的穩定性特質使其不可能在短期內多次修改,但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卻可以隨時,即使新法剛剛頒布,而司法解釋在審判實踐中也經常被法官直接用以審理案件。因此,在法律對從屬公司債權人與小股東利益保護規定不足時,最高法院應適時對審判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予以總結,在借鑒國外先進理論的基礎上,對比較成熟的理論或制度以司法解釋的形式予以公布,以解決法律缺位時從屬公司債權人與小股東利益保護問題。
- 上一篇:解析村鎮銀行法律體系的改善
- 下一篇:價格監管法規完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