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東提案制度探析論文

時間:2022-10-29 09:27:00

導語:股東提案制度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股東提案制度探析論文

摘要股東提案制度以股東行動主義理論為預設基礎、以保護中小股東合法利益為己任。是否存在積極股東決定本制度引入的正當性以及是否有利于中小股東利益保護,反映出制度設計的科學性與否。集體行動理論視角下的股東提案制度,因機構投資者和非理性小股東可能成為積極股東而具有正當性,與我國公司治理現實相比較,有一定的前瞻性。現有制度設計在實現保護中小股東利益立法目的上尚存有限制非理性股東行使權利、制約提供小股東激勵等設計缺欠,需進一步降低持股要件,限制控股股東權利,扶持機構投資者。

關鍵詞股東提案;集體行動理論;積極股東

股東提案制度作為一項全新的重要制度設計在新公司法第103條第二款得以體現和確認,它自產生之日起就被賦予保護中小股東合法利益的重任而為人們所期待。然而,一項制度引入是否具有合理性、制度設計是否科學,將直接影響制度的立法目的的實現。本文擬從集體行動理論角度對我國股東提案制度之合理性、科學性作一分析。

一、股東提案制度之經濟學分析路徑

(一)股東提案制度存在之正當性驗證路徑。制度設計需要理論支撐,以保障其合理性,股東提案制度同樣也不例外,它以股東行動主義為預設理論基礎。股東行動主義是西方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發展起來的外部股東為維護自身利益而積極參與公司治理的行動理念,該理念認為股東作為公司的出資人和所有者,出于關心公司良好發展目的而成為積極股東,用手投票影響公司人的行為,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這一觀點得到眾多學者的贊同,美國學者卡爾森認為所有者如果是積極的、有能力的并且定位準確的話,將在創造價值、實現商業繁榮中發揮關鍵作用。公司股東愿意積極行動參與公司治理,以此為前提設計的股東提案制度立法目的的實現,必須依賴這一制度之權利主體的能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換言之,只有積極參與公司治理的股東的存在,或只有股東發表意見試圖對公司施加影響,股東提案制度才有立足之地,才可能發揮其功用。驗證了積極股東之存在,即驗證了股東提案制度之合理性。

(二)股東提案制度設計之科學性驗證路徑。股東提案制度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制度設計本身能否實現預設之立法目的。學者普遍認為,提案權是公司法賦予股東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利,是保護中小股東合法利益的特別措施,即股東提案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保護中小股東的合法利益。凡有助于這一目的實現的制度設計,即為科學的制度設計。反之,則設計不科學。因此,驗證股東提案制度的科學性,即是驗證現有股東提案制度能否有助于保護中小股東之合法利益。

二、股東提案制度經濟學分析之理論工具——集體行動理論

集體行動理論是美國馬里蘭大學經濟學教授奧爾森在研究集體中個人提供公共產品的行動策略時提出的著名理論,作為公共選擇理論的分支,其主要觀點:一是因追求自身利益,理性的個人不會為集體利益行動。二是從成本收益分析,在提供公共產品方面小集團比大集團更為有效。三是有選擇性刺激手段的集團比沒有這種手段的集團更容易、更能有效地組織集體行動。ISI集體行動理論作為分析工具具有以下可行性:

1、利益集團(群體)的普遍存在性。盡管集體行動理論最初是用于分析政治集團成員行為決策的經濟學工具,但利益集團是普遍存在的,每個人均處于不同利益群體中。公司股東人數普遍較多(一人公司除外),尤其是股份公司股東人數眾多,更容易形成各種不同的利益團體,公司中普遍存在著的大股東、小股東、投資股東、投機股東、機構投資者等不同群體的股東有著不同的利益。我國的公司股東,同樣也因為每個股東占有公司資源的不同可以區分為利益不盡相同的群體:控股股東群體、控股股東之外的大中股東(統稱中股東)群體、小股東群體。根據新公司法第217條的規定,控股股東是指出資額占有限責任公司資本總額50%以上或者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總額50%以上的股東,以及出資額或者持有股份的比例雖然不足50%,但依出資額或者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決權已足以對股東會、股東太會的決議產生重大影響的股東。一般情況下,控股股東是公司第一大股東,人數較少,普遍為一個,為集體行動理論所言之小集團。小股東群體中,小股東在公司中占有股份數額很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但人數眾多,為集體行動理論所言之大集團。中股東則在公司所占之股份和人數均介于控股股東和小股東之間,其股份份額大于小股東而小于控股股東,群體人數則多于控股股東少于小股東,實踐中主要體現為機構投資者而被人們關注。

2、股東行為的經濟人品性和股東提案的公共性。斯密認為,所有經濟活動中的人都是經濟人,每個人只會考慮自己的利益,并使其最大化。股東出資參與到設立公司、經營管理公司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投資經營行為,人的理性促使人們作出一項經濟決策時,總是深思熟慮地通過成本——收益分析或趨利避害原則來對其面臨的各種可能的機會、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手段進行權衡比較,優化選擇,以便找出一個方案給自己帶來最大限度的利益從而使自己具有了經濟人的特性。同時,股東提出提案參與公司治理,不論對整個公司還是對其所處的群體而言均為公共產品,公共產品的外部性及每一股東之經濟人特性使其對每一行為都會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從而符合集體行動理論的分析范式,故可用集體行動理論分析不同群體中股東的行為決策模式。

三、不同股東群體之提案制度效用分析

(一)控股股東群體之效用分析。如上所述,控股股東群體屬于小集團,人數少,但占有公司股份數額大,通過行使提案權影響公司決策為其帶來的收益可能遠大于成本。并且,還因為控制了公司的董事會,可以非常輕易地將行使提案權的成本轉嫁給公司承擔,自己無需承擔成本卻直接享有提案權帶來的大部分收益,故而有行使提案權之積極性,尤其是控股股東為一人的情況下收益全部歸其所有,控股股東更有積極性自發行使提案權影響公司決策。但是否可以說,有控股股東這一積極股東的存在就可以證明股東提案制度之預設理論基礎——股東行動主義的正確性了呢?筆者認為不然,這是因為控股股東并不等同于股東行動主義中所言的外部股東。股東行動主義是在董事會中心主義治理模式中,公司所有權和經營權高度分離的情況下,股東和董事會的利益不相一致,公司股東無法掌控董事會,為了制衡董事會、保護自身利益而產生的一種股東積極參與公司治理的行動理念。而在控股股東控制公司尤其是在我國“一股獨大”嚴重的情況下,控股股東控制了董事會,董事會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控股股東之專權工具,控股股東與董事會利益相一致。故筆者認為,控股股東非股東行動主義中為維護自身利益而積極行動的股東,以股東行動主義為理論支撐之股東提案制度亦非為控股股東預設;控股股東的利益可通過其控制的董事會而得以實現,其不應享有提案權,或者至少應當受到限制而非像現有制度設計中不受任何限制。我國新公司法第103條規定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3%以上股份的股東都可以在股東大會召開十日前提出臨時提案,即任何股東均享有提案權。正是在這一寬泛條件下,促成了實踐中大量的控股股東提案之現象,并孕育了控股股東利用提案制度規避相關法律規定損害中小股東合法利益的危險。(二)小股東群體之效用分析。公司小股東人數眾多,占有股份份額甚少,從人數上講屬于大集團。依集體行動理論的觀點,每一理性之小股東根據成本收益分析,會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會為集體利益采取行動提出提案;同時,小股東群體僅為學理上之概念,現實中并不實際存在這樣一類有組織之團體,其無法像其他有組織之團體可以采取相應的刺激性措施來激勵潛在積極股東為集體利益行動并補償行動股東所受之損失從而增強潛在積極股東的積極性。故理性之小股東在小股東群體中不可能成為積極股東,不會提出提案影響公司決策進而為整個小股東群體提供公共產品。因此。股東提案制度也不是為理性小股東所預設,自然也就無法實現保護小股東利益的目的。同時,立法設計的預防小股東濫用提案權的3%持股要件也在理性小股東面前失去意義。然而,筆者同時認為,前一結論是以股東理性為假設前提的,實踐中并非每一股東均為理性人,不排除個別非理性小股東采取積極行動之可能性。為實現股東提案制度保護中小股東之立法目的,在非理性小股東不計成本收益情況下應為其行使提案權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講,有進一步降低3%持股要件之必要性。

此外,現有制度設計進一步限制了對小股東提供激勵的可能性,不利于小股東利益的保護。松散的小股東群體不可能提供組織激勵,非理性小股東提交的提案在股東大會上獲得支持便成為唯一可能的激勵。但是,現有制度安排要求股東提案最遲在股東大會召開十日前提交,小股東從知悉股東大會召開信息到提交提案的準備時間非常短促,理論上最短時間可以被壓縮到十天,倉促的準備時間和小股東的勢單力薄的信息劣勢,使其無法提出高質量的、理由充分的提案,得到股東大會支持的可能性大為降低,小股東行使提案權獲得激勵成為小概率事件。根據羊群行為理論,其行使提案權的積極性便會極大喪失。同時,小股東群體也不享有轉嫁成本的機會。小股東群體所處的位置使其不可能有機會將行使提案權的成本轉嫁給公司承擔,通過與控股股東達成協議解決的締約成本太大也不可能實現,現有制度設計中也缺乏這一安排。

(三)中股東群體之效用分析。中股東群體相對于前兩個群體有著特殊的位置:它介于控股股東群體和小股東群體之間,人數少于小股東多于控股股東,而掌控的股份份額低于控股股東遠高于小股東。隨著掌控股份數額的增多,中股東群體的股東為集體公共利益行使提案權的單位成本逐漸下降。收益逐漸增加,當行使提案權所獲得的收益等于為此而支付的成本時,其達到由消極股東向積極股東轉變的臨界點,即中股東持有的股份數額達到一定程度時,行使提案權所付出的成本必將低于由此獲得的收益,在利益的驅動下,中股東將可能試圖對公司施加影響而成為積極股東。同時,根據集體行動理論,小集團提供的公共產品優于大集團,中股東群體行使提案權為本群體帶來的收益雖不及控股股東群體,但遠優于小股東群體,并且中股東群體數量遠遠少于小股東群體,其組織成本雖高于控股股東但遠低于小股東群體的組織成本,中股東群體相對容易跨越組織障礙從而可能成為一個相對嚴密的集團提供選擇性刺激手段約束成員,也就更容易組織集體行動——積極行使提案權。由此可知,參與公司治理的積極股東是可能存在的,股東提案制度之預設理論基礎是客觀的。

不過,從國外公司治理實踐來看,成為積極股東的中股東主要是機構投資者,如美國的加州教師退休系統、加利福尼亞公共員工退休系統等公共養老基金以及一些投資對沖基金。由于規模越來越大,傳統的消極用腳股票方式將造成自身重大損失,這些機構投資者逐漸轉變觀念,開始積極關注公司治理,做積極股東用手股票,而參與公司治理主要的方式就是“提交股東議案”。我國機構投資者近年來雖然發展迅速,證券投資基金、QFII、保險、社保基金、企業年金等機構投資者隊伍不斷擴大,對公司治理和證券市場影響越來越大,但遺憾的是至今仍鮮見積極的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的治理。筆者認為,這種狀況是和當前我國機構投資者總體規模偏小、尚未跨越積極股東之臨界點的發展狀況相適應的。隨著國內對機構投資者重要性認識的加深和政策對機構投資者的扶持,在可預見的將來,我國公司治理中機構投資者將成為一支重要的積極股東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講。公司法及時把脈國際公司治理發展新趨勢,預見性地引入了股東提案制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在機構投資者尚未跨越臨界點的目前,為發揮已有制度的功用,可考慮對現有制度作適當變通,將機構投資者行使提案權的成本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內轉由公司承擔,從而一定程度降低公共產品負外部性的影響。

四、結語

分析至此,在集體行動理論視角下,股東提案制度的合理性、科學性儼然清晰:股東提案制度因機構投資者和非理性小股東可能成為積極股東而為其預設的理論基礎——股東行動主義找到佐證而得到支撐,其合理性毋庸置疑,在我國目前的公司治理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現有制度設計尚需進一步完善,“一股獨大”的特殊股權結構決定了股東提案制度必須對控股股東之提案權加以限制;機構投資者是提案制度的主要實施者,為實現股東提案制度的立法目的,應創造條件盡快促進機構投資者跨越臨界點并加以引導成為積極股東;理性之小股東不可能成為積極股東,現有的制度設計還無法真正實現保護中小股東合法利益的目的,需為非理性之小股東行使提案權創設更為寬松之環境,但也要防止權利濫用。

參考文獻:

[1][美]羅爾夫·H·卡爾森,著.王曉玲,譯.所有權與價值創造:新經濟時代的公司治理戰略[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2][美]肯尼思·A·金,約翰·R·諾夫辛格,著.劉江,譯.公司治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趙旭東.新公司法制度設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周友蘇.新公司法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5][美]曼瑟爾·奧爾森,著.陳郁,郭宇峰,李崇新,譯.集體行動的邏輯[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德]托馬斯·萊塞爾,呂迪格·法伊爾.德國資合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7]張俊生,楊熠.美國機構授資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證券市場導報,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