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過勞死法律問題

時間:2022-12-17 10:18:33

導語:淺析過勞死法律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過勞死法律問題

一、“過勞死”的性質

實際上這里存在兩個問題,首先,這里存在民事判決能否援引《憲法》的問題。眾所周知,在我國憲法不具有可訴性,所以侵犯休息權等憲法權利不具有訴訟的可行性;其次,民事賠償是個性化的賠償機制。由于單個的一對一通過訴訟來解決的方式往往具有不確定性,個案的解決往往會造成“同命不同價”的后果。所以這種以侵權為基礎的救濟模式也不利于對“過勞死”的遏制與解決。較之侵權說,筆者認為將“過勞死”定位為“工傷”有其明顯的合理性,首先,“過勞死”符合法理和勞動法律法規上工傷認定要素,且我國法律曾有并一直有將“過勞死”納入工傷認定的有效實踐;其次,工傷納入社會保險系統制度,受害人或其家屬通過社會保險制度獲取保險待遇的支付標準具有統一性,且當事人容易對工傷保險救濟的途徑做出合理的判斷,程序上減輕了勞動者一方的舉證責任。這有利于緩和緊張的雇傭關系,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

二、“過勞死”法律規制建議

1、《勞動法》的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在日本,“過勞死”的補償范圍有三種:一是典型的過勞而病死的;二是因為過勞而自殺者;三是由過勞引起的精神障礙。首先,在《勞動法》中補充規定最狹義“過勞死”的構成要件;其次,補償的范圍應當擴大到精神障礙者或自殺者。我國工傷保障應當拋棄事故主義,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與處理機制,逐漸與國際接軌。

2、加大勞動監察執法力度。執法問題是“過勞死”問題的一大軟肋,所謂徒法不足以自行,再完善的法律,沒有嚴格遵照實行也只是一紙空文。用人單位之所以明目張膽的違法違規,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立法規定的處罰太寬松。筆者建議,修改《勞動監察條例》第25條,增加責令停產停業和吊銷營業執照等行政處罰,并加大罰款處罰標準,可以考慮從每個勞動者500元的罰款上限調高到5000元;其次,建議勞動監察機關加大執法力度,由原來的消極執法轉變為積極執法。

3、加強工會制度改革,突出工會維權職能。對于大多數過勞而未死的勞動者而言,與用人單位平等協商,減少加班是最有效的遏制“過勞死”的方法了。在不平等的勞資關系中,勞動者始終處于弱勢的地位,工會可以使勞動者結合起來,集中力量維護自己的權利。筆者認為,工會必須先經濟獨立,為了防止資方通過提供財政幫助的方式控制工會,財政撥付應當從中央財政按照工會的預算,直接把經費撥付給全國總工會,由總工會逐層分撥給各級工會,這樣才能使工會徹底擺脫政府、企業的控制。

4、完善的社會保障系統。構建堅實的社會保障后盾,以解勞工的后顧之憂,讓其不必因其失業、住房,生病,養老擔憂而玩命工作,真正發揮社會保障的安全網作用。防止“亞健康”在青壯年中蔓延,汲取日本的成型經驗,實行早期健康問診制度,關注這些“過勞死”潛在人群。

5、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立用人單位建立信用檔案。建議建立用人單位勞動保障守法誠信檔案,將用人單位分別認定為不同的信用等級行實行監管,勞動部門對用人單位的相關信息進行采集,向企業公布信用等級。對信用等級較低的用人單位,可以派遣監察員,這樣既加大了勞動監察部門的執法力度又節約了執法成本,在加班這個環節上有效阻截“過勞死”的發生。

作者:申倩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