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社會責任法律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28 05:33:01
導語:企業社會責任法律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社會責任并非與現代企業相伴生,現代的企業社會責任理論是在20世紀20年代才開始興起。美國學者謝爾頓在《管理的哲學》一書中首次提出后,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經歷了不斷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但是直至最近幾年,企業社會責任這一字眼才在我國范圍內越來越引發人們的關注,上至政府高層,下至普通百姓,在論及企業與社會問題時,均認同企業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但企業社會責任究竟應如何界定,不同的人群卻又有著不同的觀點,學者們對這一問題也是各持己見,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企業社會責任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比較抽象,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目前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界定較為主流的觀點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起對員工、對消費者、對社區、對環境的社會責任,包括遵守商業道德、生產安全、職業健康、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保護環境、支持社會公益事業、保護社會弱勢群體等內容。
二、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
2008年汶川發生大地震后,各界人士紛紛捐款捐物,幫助受難同胞度過這場災難,一股愛的暖流在社會上緩緩流淌。許多企業捐款達千萬元甚至億元,受到了公眾的贊揚。與此同時,萬科集團總部以220萬元的捐款數額受到了質疑。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回應到,中國是個災害頻發的國家,賑災慈善活動是個常態,企業的捐贈活動應該可持續,而不成為負擔。另外有消息透漏說,萬科集團要求內部普通員工捐款時以10元為最高額。王石的行為讓萬科和他個人陷入了一場公關危機。隨后王石在電視上公開道歉并稱公司將以1億元資金參與四川災區的臨時安置,災后恢復與重建工作。但1億元的付出并未真正解決這次危機,萬科損失慘重。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現代經濟運行中企業不承擔公眾期望的社會責任不僅不會降低企業的經濟成本反而會使企業付出更大的代價,遭受慘重的損失。在今天的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和長遠發展,也為了樹立品牌形象,贏得良好聲譽,開始自愿承擔社會責任。很多企業選擇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簡稱CSR報告),將其履行社會責任的理念、戰略、方式方法,其經營活動對經濟、環境、社會等領域造成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取得的成績及不足等信息,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總結,并向利益相關方進行披露。
盡管剛才我們已經提到了企業社會責任的界限及重要性,但是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又出現在我們眼前,企業應當承擔社會責任究竟是法律層面上應當討論的問題還是道德層面上應當討論的問題。社會責任并不是懸在企業頭上的一把“利劍”,當有關主體或社會輿論對企業行為有所不滿時,便可以隨意將“未履行社會責任”這樣一頂大帽子扣在企業頭上。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規定進行一下簡單的舉例分析:
1、《公司法》中企業社會責任
2006年實施的《公司法》第五條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公司應當承擔社會責任“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這是公司法第一次明確公司應當承擔社會責任,由于絕大多數企業是以公司形式存在并進行運營的,所以《公司法》當中關于承擔社會責任的規定可以被看做是企業應當承擔社會責任的法律基礎。但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此條款只是倡導性的宣示條款,在司法實踐中無法憑借這一條款強制企業承擔具體的社會責任。因此該條款存在的形式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
2、《保險法中》中的企業社會責任
保險公司、銀行、證券公司并列成為我國金融服務業的三大支柱產業。因此,保險公司承擔社會責任有利于我國金融業的健康發展,進而推進國民經濟建設。繼2009年中國人壽第一次公司社會責任報告之后,我國各保險公司根據自身發展的特點也了公司社會責任報告。保險公司為增強自身競爭力,提升品牌形象,開始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保險業有三大功能:經濟補償,資金融通,社會管理。保險業的功能決定了保險公司必須履行社會責任。經濟補償功能體現了保險公司分散客戶風險,補償客戶損失的責任。資金融通體現了保險公司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投資者之一,穩定市場資金運行狀況,保障經濟良性發展的社會責任。社會管理功能體現了保險公司保障人民的人身財產安全,為政府分擔社會職能的社會責任。《保險法》規定了保險公司的業務范圍不再限于“財產保險,人身保險,再保險”三種業務,此規定不僅可以促進保險公司規模的擴大和實力的增強,還可以使許多保險業未涉足的領域得到保險公司的保障進而健康迅速發展,例如,“三農”發展,環境責任保險實行,城鄉醫療體制改革等。從而進一步加強了保險公司參與社會責任的范圍。《保險法》中規定了誠實信用原則,這應是保險活動中保險公司對投保人遵守社會責任的底線。保險法規定的保險公司承擔的社會責任應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一個集中比較完整的體現。保險公司的三大功能使保險公司的社會責任體現為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它涵蓋了我國學者認為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的范圍。《保險法》對完善企業社會責任法律體系起到較好引導的作用。
3、《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企業社會責任
2008年底,蘭州市解放軍第一醫院相繼收治了15名患“腎結石”病癥的嬰幼兒。這些嬰幼兒的家長們都反映孩子一直食用三鹿嬰幼兒奶粉。醫院確診奶粉中三聚氰胺含量超標導致嬰幼兒患病。隨后在全國其他省市也發生了相似的案例。此次事件危害后果嚴重,三鹿陷入困境,并最終破產。這次事件也讓很多知名品牌公司在檢查中暴露出一些問題,我國奶粉業的發展因消費者的抵制面臨巨大障礙,時至今日也未能完全恢復。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了消費者的權利和經營者的義務。《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賠償其受到的損失,此規定表明了消費者具有懲罰性賠償請求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還規定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應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這是對包括企業在內的經營者一個原則性的倡導。企業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時,應遵守此原則,承擔社會責任。
4、《勞動法》中的企業社會責任
河南新密市的民工張海超在鄭州振動耐磨材料有限公司工作期間出現了咳嗽,胸悶,吐痰癥狀,多次治療未果。后來有多家醫院對其做出了“疑似塵肺”和“不排除塵肺”的診斷結論。這些不確定的表述加上振東公司推卸責任,張海超的病不能按職業病進行治療。2009年7月,張海超為證明自己的職業病到醫院進行了肺組織活檢手術(即開胸驗肺),他用這種殘酷的行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最終振東公司因違反《勞動法》規定的保障勞動者健康,對從事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應當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的義務,受到了處罰,承擔對張海超等人的責任。《勞動法》中詳細規定了勞動者的權利和用人單位的義務。企業包括在用人單位之內應自覺遵守《勞動法》的規定,保障勞動者的休息,人身健康,享受社會保險福利,參加職業培訓,獲得勞動報酬等權利。近年來農民工工資拖欠事件層出不窮,面對這些問題應拿起法律保護民工的合法權益,讓企業履行義務,承擔社會責任。另外《勞動合同法》等勞動法律規范也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做出了規定。我國目前處于社會經濟的轉型期,妥善解決勞資矛盾對企業承擔對勞動者的社會責任有重大意義。
5、《環境保護法》中的企業社會責任
2010年7月3日,紫金礦業集團有限公司發生了銅酸水滲漏事故。此次滲漏使9100立方米的污水順著排洪涵洞流入了汀江。汀江部分河段污染嚴重導致大量網箱養魚死亡。紫金礦業對于此事件隱瞞了9天才向外公布,讓事態進一步惡化。事故發生后,調查組查明紫金礦業在本次事件中存在過錯,應承擔經濟責任,法律責任。此外紫金礦業還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減少對沿江居民和魚類養殖戶的損失,并治理被污染的河道。《環境保護法》規定了單位環境保護責任制度,要求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必須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計劃,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其他活動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另外還規定了三同時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污染排放制度等。企業如果違反制度要求,就應給予受害者經濟補償,承擔法律責任。在經濟的轉型期,企業應轉變觀念,主動承擔環境責任,使環境管理成為企業生產管理的一部分,為實現生態文明做出貢獻。
四、企業社會責任的立法建議
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社會責任相伴始終。在建立現代社會的責任體系過程中,隨著企業承擔越來越重要的社會作用,法律對企業社會責任也要確定其約束框架。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有不同的層次,不能依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一概而論。法律強制性規定的其實更是最低的企業道德標準,其規范發生的意義在于當企業突破這些規范時,損害了社會大多數的利益。如果將企業的社會責任分成三個階段,那就應當是法律責任、道德責任、慈善責任。企業社會責任應該是道德責任與法律責任的統一。道德責任通過社會的期望,企業自覺履行,法律責任靠強制力履行。法律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使企業社會責任的方方面面在條文中得到規定和體現,那么當遇到法律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時,我們需要用道德來解決企業社會責任出現的問題。道德責任與法律責任,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但是有一點必須明確,那就是企業必須完成法律賦予它的最基本的社會責任,如果連法律強制其完成的最基本的社會責任都不能完成,那該企業必須受到法律的嚴懲。因此,在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這個大的體系中,有法可依就成為亟待完善的第一步。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最為重要的方法之一,但一種社會關系并非單純用一部法律就可得到實現,往往需要多部法律協調配合。就企業社會責任而言,它涉及到股東之外的諸多利益相關者。如果要落實企業社會責任應使《公司法》與其他法律規范進行良好配合。充分發揮《環境保護法》,《勞動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諸多相關法律在實現企業社會責任中的積極作用,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得到具體法律規則的約束。例如,當消費者權益受到侵犯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規定的法律保護措施肯定比讓消費者代表進入企業董事會更為有效;對于環境保護而言,相比于企業的自我監管和自我約束,環境保護法賦予執法者的強制執法措施更為可靠。企業的社會責任需一個完整的法律體系進行規制。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應在具體的相關的部門法中找到法律依據。如果要求企業履行義務,承擔公眾所期望的責任,就必須讓各部門法中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條款在司法實踐中得到切實的運用。讓有關的法律規定具有實際操作可行性,而不是擺設。另一方面,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的過程中逐步發現的相關部門法的不足之處,對法律的完善也起到促進作用,并可進一步使各部門法之間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法律體系,發揮其最大功能。這就需要立法者在立法之初就要進行大量的切實可行的前期調研工作,使相關法律在出臺的時候即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在法律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要及時收集和補充相關資料,不斷的以修正案或者司法解釋的方式對出現的新問題進行調整。一個社會倡導企業對社會負責,推動體現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管體制,并不意味著公司法一定要就此做一般性的規定,更不是公司法單槍匹馬就能實現這一目標。這需要在整個法律體系中貫徹這一公共政策。落實企業社會責任需要整合法律資源,讓現有的各部門法與公司法進行配合,共同解決企業社會責任問題。道德責任可以作為法律責任的有益補充,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還是應當主要依據法律的強制性規定。當企業實現了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后,可以進一步實現更高一層的慈善責任。如果將企業社會責任視為兼具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以此來評價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狀況可以促進企業社會責任法律體系的完善,還可以促進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法制監督的發展并走向成熟。
作者:趙哲鋒工作單位:河北三和時代律師事務所
- 上一篇:日本尾氣排放標準法律分析論文
- 下一篇:公司隱名出資的法律分析論文
精品范文
10企業市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