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打車”中乘客違約問題法律分析

時間:2022-05-06 04:07:53

導語:“軟件打車”中乘客違約問題法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軟件打車”中乘客違約問題法律分析

摘要:隨著“互聯網+出行”技術的日趨成熟,“軟件打車”越來越多地成為人們日常出行的重要選擇。由于對“軟件打車”這一行為的性質認識不清,加上交易的間接性、違約成本低等原因,“軟件打車”中的乘客違約問題較為突出。文章通過明確“軟件打車”客運合同的屬性,分析乘客違約形態、主要原因,進而提出規制方法的建議,以規范乘客打車行為、維護司機合法權益。

關鍵詞:軟件打車;客運合同;違約責任;第三方支付

2016年1月,滴滴出行、無界智庫、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中國智能出行2015大數據報告》,截至2015年底,滴滴出行擁有2.5億注冊乘客用戶,超過14.3億人次使用滴滴成功打車出行,累計行駛里程128億公里。訛譹伴隨著“軟件打車”出行的增多,也產生了一些乘客違約等私法問題。

一、“軟件打車”行為的私法定性

與乘客路邊示意、司機停車載客的傳統打車模式相比,“軟件打車”作為一種新興打車方式,是乘客與司機通過打車軟件訂立的一種新型客運合同,在合同訂立方式、成立時間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一)“軟件打車”是以數據電文為載體的書面客運合同我國《合同法》規定了當事人訂立合同的形式,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同時,進一步明確了書面形式的范圍,包括合同書、信件和數據電文(含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在“軟件打車”中,乘客和司機并未直接謀面,而是通過移動打車終端來交換信息、訂立合同。司機登陸打車軟件司機端,并保持在線狀態,向附近不特定網約打車乘客發出要約邀請。乘客登陸打車軟件乘客端,打車軟件會自動定位乘客位置、顯示周圍在線車輛并提示需要等待的時間,待輸入目的地后,打車軟件會自動估算出乘車費用,生成載有起始位置、目的地等能夠反映所要訂立客運合同主要內容的訂單。當乘客點擊叫車,通過打車軟件向在線司機發送數據電文形式的訂單時,即為發出了內容明確的要約。司機收到訂單并確認接單后,即作出了意思表示一致的承諾。當司機車輛、聯系方式等信息通過手機軟件以數據電文形式反饋到乘客端后,司機作出的接載承諾到達乘客。

(二)“軟件打車”客運合同成立于司機接載承諾到達乘客端之時“軟件打車”這一新型客運合同與傳統打出租車的客運合同的成立,都不需要交付其他標的物或完成其他給付,都是典型的諾成合同,僅僅需要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合同。在先購票的情況下,司乘雙方關于客運合同的起點、終點、路線、運費等主要內容的意思表示一致體現在客票上,故在交付客票時成立客運合同。而在后購票的情況下,實踐中往往是乘客登上運輸工具后,才就客運合同的目的地、路線等主要條款與司機進行協商,進而達成一致,故自乘客登車、司機同意接載后成立客運合同,可見,乘客登車并非實踐要素,而是諾成合意的一種體現。

二、“軟件打車”中乘客的違約行為

(一)拒絕履行。主要表現為,司機接單信息到達乘客手機端后,乘客未與司機協商,單方面取消訂單,導致司機“空駛”。特別是在早晚高峰時期,乘客出行時間比較緊迫,道路較為擁堵,乘客一旦遇到身邊的空駛出租車,很可能就會乘車而走,拒絕履行“軟件打車”協議。同時,“軟件打車”中,司機不能當場收取車費,造成少數乘客拒不支付車費現象。

(二)遲延履行。主要表現為,一是司機到達乘客指定起始地點后,乘客由于種種原因遲遲不到位,造成司機超過合理時間的較長等待,導致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的損失。尤其是高峰期間,打車需求較多,司機時間和機會成本損失較大。二是乘客到達目的地,下車后忙于個人事務,疏于支付車費,導致車費延遲給付。特別對于偶爾打車的乘客而言,往往在較長時間后的再次打車時,才會因為彈出的“未完成行程”界面而交付車費,造成司機利息損失。

(三)瑕疵履行。當前,為了豐富人們的出行選擇,打車軟件都推出了拼車服務。根據滴滴出行的拼車服務條款,當乘客設定起止地點后,拼車價格自動生成并全程鎖定,不會因為接載其他拼車單耗時和距離的增多而增加費用。拼車出行有效地降低了車輛空座率,優化了出行路線,有利于節能環保。但是少數乘客利用拼車條款的漏洞,在打車時惡意縮短起止地點的距離,打車成功后,要求司機在較遠的起點接載或者送達更遠的目的地,造成超程乘運。但由于車費全程鎖定,無法追繳車費。另外,鑒于軟件打車費用為金錢債務,數額少則幾元,多則百十元,故不存在乘客不能履行問題。

三、“軟件打車”中乘客的違約原因

(一)第三方軟件增加了乘客違約風險。有別于出租車等傳統出行方式,“軟件打車”主要通過打車軟件完成合同訂立,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完成車費支付,交易具有很強的間接性,對交易雙方的誠信觀念和契約意識要求較高。當乘客“軟件打車”后,發現等待時間不理想時,可以選擇路邊招車。加之網絡合同固有的松散性,導致乘客爽約現象尤為嚴重。訛譺另一方面,乘車費用往往需要經過乘客確認同意后,向第三方支付平臺打款,再由打車軟件收取管理費用后,向司機支付車費。而非由第三方支付平臺從乘客賬戶內自動扣款,由此增加了乘客延遲支付車費或拒付車費的風險。

(二)乘客違約成本低。針對乘客延遲或拒不支付車費情形,軟件僅僅提供了催款功能,即向乘客發送短信提醒補交車費。雖然乘客在交費前,不得再次使用軟件打車,但是如果乘客使用新的賬號重新注冊或不再打車,則造成司機車費損失。而且,即使乘客繼續履行支付了車費,也將造成司機利息損失。針對乘客遲延上車情形,以滴滴出行為例,并沒有強制乘客繳納遲到費用,即乘客沒有遲到成本。針對超程乘車情形,目前打車軟件并未提供補交車費功能。

(三)司機行使合同解除權成本較高。履行期限在合同的內容上特別重要,債務人不在此期內履行,就達不到合同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債務人未在履行期限內履行,債權人可以不經催告而徑直解除合同。譻訛在“軟件打車”中,當司機到達指定上車點而乘客超出合理時間遲遲不到或無法聯系時,應當認為合同目的無法實現,司機享有解除權。但是打車軟件卻對司機解除權做出了嚴苛限制。以滴滴出行為例,司機在確定到達目的地后,必須等待十分鐘以后,才能報備客服,由客服取消訂單,司機并不能自行取消。

四、“軟件打車”中乘客違約規制的建議

(一)改進技術手段,源頭避免車費支付的違約行為。通過軟件技術的更新升級和賬戶安全技術的提高,普遍推廣免密支付或自動扣款等功能,在司機送達乘客,結束軟件行程時,由第三方支付平臺從乘客綁定支付賬戶中自動扣除相應車費。同時根據GPS定位技術,開發超程乘車補交車費功能,從源頭上避免乘客出現拒絕、延遲支付車費或超程乘車后無法補交車費的違約行為。

(二)細化責任設計,有效追究乘客遲到的違約責任。在乘客因遲到違約的情形下,打車軟件可以利用損害賠償、解除合同等法定違約救濟手段,細化責任設計,追究違約責任。首先,設定合理的待客時間,該期間內,司機有待客義務。其次,超出該合理期間后,再設立一個催告期間,同時賦予司機損害賠償請求權。催告期間內,乘客需要支付因遲到超時而給司機造成的損害,該損害可以由軟件確定一個合理數額。再次,如果催告期內乘客仍不到達或無法聯系,應當允許司機徑直解除客運合同。

(三)聯網個人征信,切實增加乘客違約成本。2015年1月,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芝麻信用和騰訊征信獲準開展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兩家互聯網征信機構可以在征信過程中,嘗試分別聯網打車軟件和第三方支付平臺,完善個人征信體系,建立乘客個人信用記錄。由此乘客可能會因為“軟件打車”中的違約行為等污點降低個人信用評分,影響到申請住房、汽車貸款,從而加強對違約行為的約束。五、結語“軟件打車”中乘客違約責任的產生主要是由于訂立合同和支付價款都是通過打車軟件、第三方支付平臺來實現的,因此違約行為的制約,也需要依靠打車軟件提升技術服務、完善違約責任分配來實現,以便促進軟件打車市場健康持續發展。

作者:呂超 王文萍 單位:天津商業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