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貸”亂象法律分析和預防策略

時間:2022-12-06 10:12:14

導語:“裸貸”亂象法律分析和預防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裸貸”亂象法律分析和預防策略

摘要:隨著信貸技術的不斷完善以及P2P貸款服務的發展,很多網貸公司將業務滲透到了校園內容。其原因在于學生在學習、消費以及創業方面都有著資金的需求,由于本身資金來源渠道較為單一,從而導致了他們對于校園貸款行為持開放態度,這從一定層面上推動了校園“裸貸”行為的產生和發展。本文從民事、刑事法律的視角探究了“裸貸”行為,并且從國家、學校、家庭、社會、個人等層面探究了“裸貸”亂象的預防策略。

關鍵詞:“裸貸”;法律;預防

“裸貸”,也指裸條,是借款人手持身份證的裸體照片來替代借條,以此作為借款的抵押,當其違約不還款時,放貸人便公開散布借款人的裸體照片為手段逼迫、要挾其還款。現在越來越多的在校女大學生陷入裸貸的泥潭并深受其害,這種不良現象也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與爭議。根據我國民法的規定,已滿18周歲的公民便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責任,屬于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自己的行為完全負民事責任。從事民事活動時,這一條款在很多領域內是適用的,但是在網絡借貸這一特殊而又新興的領域當中,筆者認為大學生雖然年滿18周歲,但是未進入到社會,其并不具備完全民事能力,同時也無法獨立承擔網絡借貸行為而引發的法律責任,因此,需要針對具體的問題來進行具體分析。借款人作為一群資金來源渠道較少的大學生,因為到期無法償還借款而被威脅,又加之心生恐懼,不敢通過正常途徑去維權,所以無法獲得法律的救助。在國家不斷加大監管力度的情況下,依然有很多平臺在打“擦邊球”,打著P2P的旗幟招搖撞騙,不斷從事非法借貸以及非法集資的行為,主要原因還是我國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具有滯后性,同時行政監管部門管理也存在漏洞。所以要立足民間借貸以及P2P共存的背景下,國家該如何完善立法并且實施有效監管,對于扼制“裸貸”亂象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裸貸”亂象的法律分析

(一)民事法律層面。第一,從貸款利率的層面來看,“裸貸”利率不滿足法律的要求。根據最高院關于借貸案件適用法律的有關規定,民間借貸的年利率未超過24%,受法律保護,如果協議中所規定的年利率在36%以上,那么超出的利息將不會具備法律效力。從相關報道當中能夠發現,“裸貸”條款當中的利息極高,同時也不夠合理,這些都會造成借款人在后期陷入到以貸還款的惡性循環當中。“裸貸”利率通常以使用一周作為期限,周利率大多在15%-50%之間,部分借條中還規定了,如果借款人逾期沒有歸還,逾期一天就會按照20%的本金利率來收取費用,如果超過了3天將會依據30%的利率收取費用,也就是說1萬塊錢的貸款,一個星期內的利息就能夠達到3000元。數不勝數的“裸貸”案例一再警示我們,“裸貸”成為了一種包裝下的高利貸。第二,從提供擔保層面來看,裸貸難以構成質押擔保或者是抵押擔保。首先,在物權法中,物權標的物原則上只限定于獨立物體、特定物體以及有體物。有體物指的是占據特定空間,按照人的五官可以感受到、摸得著以及看得見的物體。雖然物權法不斷拓展物權客體的種類,牽涉到了網絡虛擬財產、權利、無線電通訊頻道等物體,但“裸貸”的視頻、照片很難被認定為是物權的標的物;其次,抵押指的是為了履行債務,債務人以及第三方不轉移財產占有,向債權人抵押財產。物權法也明確規定了法律與行政法規沒有禁止的抵押的財產可以認定為是可抵押財產。“裸貸”當中將裸體視頻以及照片等淫穢物品作為擔保,這些裸體視頻與照片都是法律上明文禁止販賣、傳播以及制作的物品,不能夠認定為是合同法當中所規定的抵押物;再次,“裸貸”當中的視頻以及照片在發給放貸人以后,實際上放貸人對其產生了實際占有的關系,具備一定的控制權與支配權,這也不符合抵押在法律上的要求;最后,動產質押,指的是履行擔保債務,債務人以及第三人將動產質押給債權人。法律以及行政法明確的規定了禁止轉讓的動產不能出質。雖然裸條滿足標的物轉移占有的規定,但是如果將其看作是物,那將是法律所禁止流通的淫穢物品。“裸貸”當中的視頻以及照片還能夠被看做是借款人隱私權,隱私權并非是財產權,也不能成為權利質權標的。所以,“裸貸”屬于不合法借貸。第三,從公序良俗上看,訂立以及履行合同都要遵守社會公德,以不損害社會利益以及公共利益作為準繩。“裸貸”的前置條件就是拍攝裸體照片或者是視頻,顯然,這些照片與視頻已經違反了公序良俗的基本原則,如果將其放到了互聯網上,那么將會被大量傳播,對網絡環境會產生惡劣的影響,并危害公共秩序。總而言之,“裸貸”本身是不合法的借貸,其涉及到的合同中很多內容都是無效的,所以需要被嚴厲的打擊與遏制。(二)刑法層面。第一,觸犯敲詐勒索罪。“裸貸”行為不滿足正當民事借貸的相關要求,因此法院并不會受理這方面的訴訟。如果放貸者采取非法加害的形式,逼迫借貸者交付財務,就會形成敲詐勒索罪。在“裸貸”的整個過程當中,放貸者憑借著裸照以及裸體視頻威脅借款人,要求其歸還貸款,如果借款人出現了違約情況,還要求其支付更多的賠償與財物,期間,放貸者采取恐嚇、威脅等行為,導致借款人會心生畏懼,最后不得不將財物全部交還給放貸者,從而使得放貸者獲得了巨額財務,借貸者遭受到了巨大損失,這些都是滿足敲詐勒索的構成特征。第二,觸犯販賣、傳播、制作淫穢物品罪。放貸者會創建“裸貸”交流群,并在群內各種“裸貸”福利以及裸條出售的公告。還有的放貸者會建立一對一的優享利益群以及裸條販賣群,借此實現對整個“裸貸”行業的控制,獲得更多的不法利益。同時,很多的放貸者并不局限于在借款人處獲得高昂的利益,還會將手中已經持有的信息販賣給其他的人,在數量以及后果達到某種程度,就會觸犯《刑法》中第363條關于販賣、傳播、制作淫穢物品的罪責。第三,觸犯強迫罪和介紹罪的罪。借款人將承擔“裸貸”后的巨額利息,無法還款的同時又擔心裸照以及個人信息會遭到泄漏,又加之在放貸者的逼迫下,很多人都會接受放貸者所提出的“肉償”要求,甚至會通過提供性服務的形式還清貸款。不乏存在一些動機不純的放貸者,制定出了詳細的計劃,將借貸者一步一步引入陷阱,在實施“裸貸”業務的同時,也在不斷聯系“客戶”,進行不正當的交易,其背后其實還涉及到灰色的利益關系。這種行為將會觸犯我國《刑法》中第359條對于強迫罪以及介紹罪的相關罪責。第四,侵犯個人信息罪。我國《刑法》第253條規定,不能向他人出售或提供公民的個人信息。其中涉及到的個人信息指的是電子和其他方式記錄,可以被單獨或者是和其他信息共同識別自然人身份以及體現特定自然人活動的各類信息。“裸貸”當中要求借款人提供個人裸體視頻以及裸照、學籍信息、身份證件以及親友聯系形式等隱私信息,這部分信息都牽涉到公民個人的信息,所以對于放貸者,在向特定的群體提供個人信息,利用信息網絡和其他的途徑各種個人信息,采用購買以及交換的形式獲取個人信息的行為都會侵犯個人信息。

二、“裸貸”亂象的預防措施

(一)國家層面。第一,國家立法部門應該立足信貸市場,對信貸立法工作進行分析、總結以及完善,強化對信貸市場領域的設置準入門檻,從源頭上加以防范。第二,政府有關監管部門應當在法律框架內,要對網貸監管細則進行完善,有效劃分監管區域,全面落實監管責任,加強監管反饋,提升網貸平臺對于借款人資格審查的力度,提升違規以及違法的成本,有效提高網貸平臺自律與合規意識。重點打擊非法高利貸的行為,防止出現黑社會催收以及暴力催收的情況,并時刻關注相關問題的發展以及發生,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做到防患于未然。(二)學校方面。毋庸置疑,學校在裸貸事件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裸貸”身披校園貸款外溢,在校園內盛行,殘害著花季少女,學校在其中負有難以推卸的責任。要減少或消除“裸貸”行為,關鍵在于加強教育。第一,高校需要對學生進行風險防范教育工作,引入合乎規范要求的借貸平臺,規范以及審核各個借貸平臺的資質,從而為學生提供便捷而又安全的借貸渠道。第二,重點提升教育力度,將生命、金錢、風險教育工作提上日常,培養學生正確而又理性的價值觀與消費理念。第三,學校要加強普法教育力度,提升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以及法律認知,師生之間要注重溝通交流,學校針對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要及時匯報家長,將“裸貸”行為扼殺在搖籃中。(三)家庭方面。媒體所曝光的“裸貸”事件當中,大部分學生的家庭條件都非常一般,但由于虛榮心作怪,貪圖一時的享樂,對于物質有著較高的追求,消費理念又不夠理性,所以,掉進“裸貸”的陷阱。在校大學生的這類思想和家庭教育有著緊密的聯系,家庭對學生成長沒有起到很好的監管與教育作用,沒有能夠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發生校園“裸貸”行為,家長自身負有無法推卸的責任,所以杜絕“裸貸”事件的發生,家庭的引導與教育工作不容忽視。(四)社會方面。對于一些不良網貸平臺,社會需要充分發揮監督作用。首先,社會工作需要主動而又積極的向行政部門舉報各類存在校園“裸貸”行為的平臺。其次,密切關注諸如微信、QQ以及微博等社交軟件當中所暗含的校園“裸貸”事件,以便行政部門強化監管。如果發現了社交平臺當中存在“裸貸”照片、談話和視頻資料,社交平臺要及時的對賬號進行查封,同時社交平臺需要逐漸的實現實名制,在社交活動中驗證用戶的身份,從根本上避免校園“裸貸”交易行為,一旦存在校園“裸貸”行為,可以及時的按照身份信息選找到當事人。(五)學生方面。“裸貸”的產生,學生自身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大部分的大學生都已經成年了,同時也接受了高等教育,具備一般風險認知的能力,能夠計算出借貸成本,同時對于違約風險也應該預見,在借款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自身是否能夠承受高額利率貸款,學會有效應對自身財務問題。最后,關鍵就是要培養學生自愛以及自尊的品質,如學生無法做到自尊自愛,貪圖走捷徑,那么就無法根除“裸貸”行為。因此,做人道德底線是預防“裸貸”的核心所在。

三、結語

當前,“裸貸”市場亂象叢生,通常會伴隨著暴力、色情、欺詐等違法行為,此問題開始逐漸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成為了檢驗大學生網絡法治意識以及安全意識的重要因素。全社會都應該主動行動起來,以家庭與高校的教育引導為主要內容,凝聚社會監督、政府規范等共同力量,有效遏制“裸貸”行為的產生,還學生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王建剛.校園女生“裸貸”亂象背后的法律問題探究.價值工程.2017,36(4).

[2]蘇楊.“裸貸”里的情色產業鏈.齊魯周刊.2016(46).

[3]袁夢陽.淺談P2P背景下“裸貸”亂象的規范與監管.法制博覽.2017(20).

作者:張潔 單位:呂梁學院離石師范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