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下法律建設探究

時間:2022-11-19 04:28:29

導語:市場經濟下法律建設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場經濟下法律建設探究

本文作者:石茂生

我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就是法制經濟。市場經濟需要法制來規范、指導和保障。同時,市場經濟對法制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法制建設問題,是我國法學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就法制建設如何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略述己見。市場經濟的建立,要求我們轉變、更新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法制觀念。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法制的健全和完備,必須有與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的科學的法律理論和觀念作指導。我國現行的法律理論與觀念,是在建國初期繼承原蘇聯法律理論和革命戰爭時期根據地法律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是我國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我們必須根據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檢驗我國現有的法律理論和觀念,摒棄落后的和陳舊的法律理論和觀念。首先,對法的本質問題要擺脫單純“本體”意義上的理解和解釋,從“姓資”、“姓社”的狹隘模式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不能只看到階級性、意志性,法律作為上層建筑還應當體現和反映社會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法律具有規律性、客觀性的一面。在我國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是政治的附庸,用政治和政策作標準來檢驗和限制經濟,政治、行政命令高于一切,法律只是行政權力的延伸和補充,因此只看到了法的本質的一個層面—階級性和意志性,而忽視了法本質的多層次屬性,特別是忽視了法本質的規律層次和功能層次。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在于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¹為我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認識法的本質提供了指南。我們應當拋棄“姓社”、“姓資”的無謂爭論,凡是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有利于改革開放的,有利于保護人民民主權利和社會國家利益的一切國家的法律,都要大膽學習和借鑒。可以說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不僅在于它的階級意志性,而且其功能在于解放、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其次,在法的功能上要改變過去的片面性理解,正確看待我國法的全部功能和作用。在法的功能上我們過去有兩個片面觀點:一是強調法的政治功能而忽視其他功能,把法的功能歸結為維護統治階級的階級統治。其實這只是社會主義法功能的一個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法除了懲治違法犯罪活動,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外,更重要的是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調整市場經濟中產生的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即使是政治領域,法的作用也不限于階級斗爭和對敵專政,它還要維護民主建設、政治體制改革,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擴維護和促進社會秩序。二是強調法律的確認功能而忽視了法律的導向、預測功能。主張法律必然是成熟了的黨的政策的上升,是穩定了的并且是成熟了的社會關系的調整工具。在我國社會關系變化迅速的改革時期無法用法律手段調整。對一種新的社會關系的調整手段,人們首先選擇的是政策而非法律,在實踐證明政策正確和成功的條件下才有條必運用法律調整。實際上法律不僅能確認和鞏固過去的成果,還具有超前導向、預測的功。

特別是現代市場經濟行為的復雜性,商品交易的超大規模和時空分離,人們承擔的巨尺風險,都要求運用穩定、明確的法律規范來權衡和預測風險,指導市場經濟中的各種經齊了了為和活動。第三,在法的分類上,承認公法與私法之分,確立私法優先的觀念。過去,由于多種原因,我國法學不承認公、私法之分,并把它作為資產階級的法學方法和觀點加以否定。這種幾漢正好符合我國權力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要求,并成為實行政企合一,用行政手么憐理經濟,否認企業、個人相對獨立性和利益的法理根據之一。隨看我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的建立,民商法、經濟法規范日益增多,否認公、私法相對獨立的事實以及私法優于公法的觀念就成為市場經濟下法制建設的一大障礙。其實,在現代國家一切法律規范無不屬于公法或私法之一方,公、私法的區別是現代法秩序和建立法治國的前提.在我國法制實踐中,當然也存在著公法和私法的事實,承認這一區別在當前仍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因為公私法的調整對象、范圍、原則不同,不能把公抉領域的強制性原則和方法適用于平等互利的私法領域。承認公、私法之分有利于收縮行政權力在私人領域或民間領域的不適當的延伸;有利于明確私權的獨立地位,有效地保護法人和公民在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方面的權利;有利于私法建設和整個國家法治的厲行。第四,注重效率、公平、正義、權利、利益等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分析。市場經濟是一種高效率的經濟,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社會性質和根本任務的決定必然把效率放在法價值體系的首位。市場經濟又是一種公平或正義的經濟,它強調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平等交易,平等竟爭。公平、平等、正義是法價值的重要概念,在效率優先的情況下兼顧公平,否則就會影響效率的提高。市場經濟還是一種利益型或權利型經濟,法人、公民的權利和利益受到重視。計劃經濟條件下是權力本位,權力決定權利;市場經濟條件下是權利本位,權利制約權力、決定權力。因此,我們必須對法價值的基本概念予以重視。總之,市場經濟的建立必然要求更新觀念,不僅要更新法理學的觀念,也要更新部門法中的具體觀念,如產權概念,重實體輕程序的觀念,重刑法輕民法的觀念,只有這樣,才能使法制建設適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市場經濟的建立要求我們加強立法,盡快建立完備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

市場經濟需要完備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與之相適應。狹義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主要是指直接調整市場經濟關系的法律、法規的整體,包括民法規范、商法規范、經濟法規范和部分行政法規范。廣義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并為市場經濟服務、以憲法為統帥和核心、民商經濟法為主要內容的我國各部門法組成的具有內在聯系的整體。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建立必然帶來繁重的立法任務,對立法提出更高的要求。當前我國迫切需要制定的法律主要是:1.規范市場主體的法律。市場主體就是依法在市場上從事經營活動的企業和個人,現代市場經濟中最重要的市場主體就是企業。有關市場主體的立法主要指有關企業的法律,包括公司法、國有企業法、集體企業法、合伙企業法、獨資企業法、合作社法等。1979年以來我國先后制定了一些關于企業的法律、法規,但總體上尚未跳出按所有制形式立法的模式,保留了計劃經濟的烙印。從而導致各種企業地位不平等,稅負不一,待遇各異,難以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缺乏活力,責任不明,債權人缺乏應有的保障,同時國有企業沒有獲得獨立人格,不能自主經營和決策。對此,在市場主體的立法中必須解決企業的法律人格,理順企業與政府的關系,使企業成為名符其實的市場經濟主體,不僅要規定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和競爭條件,而且要使企業成為真正的權利主體、決策主體和責任主體。2.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的法律。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的法律主要是指國家根據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制定一套共同行為準則,規范市場主體的具體交易行為。主要包括物權法或財產法、債權法、票據法、保險法、證券交易法、動產擔保交易法、房地產交易法、期貨交易法等。3.規范市場秩序的法律。現代市場經濟必須根據社會公共利益對市場實行干預,以維護市場的統一性和公平性,保護正當競爭者的權益、消費者的權利和社會公共利益.這就要求制定規范市場秩序的法律,如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反傾銷法等。4.規范市場宏觀調控的法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自由放任的經濟,而是實行宏觀調控的現代市場經濟。因為市場經濟本身有其弱點和消極方面,即“市場失靈”現象º,如市場功能的缺陷,市場竟爭的失靈,市場不能完全實現公正的收入分配,市場調節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對此,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主要采取的是直接的行政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以實現經濟總量平衡和整體結構優化、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為主要任務。宏觀調控以經濟政策和經濟法規為主,配合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可見法律是宏觀調控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主要包括預算法、銀行法、稅法、計劃法、物價法等。5.規范市場體系的法律。市場經濟要有效地配置資源,就必須建立一個完整的市場體系。市場體系是相互聯系的各類市場的有機統一體,它不僅包括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等商品市場,而且還包括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房地產市場等生產要素市場。商品市場、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是市場的最基本內容,是市場體系的三大支柱。市場體系具有統一性、開放性。當前我國市場體系存在的問題是:各類市場間發育不平衡,要素市場發育嚴重滯后,部門和地方對市場的分割和封鎖較為嚴重。因此必須制定規范市場體系的法律,按照規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要求,建立正常的市場秩序,培育和完善我國的各類市場。6.規范市場外部環境的法律。市場經濟離不開良好穩定的外部環境,規范其外部環境的法律有兩種,一是穩定社會秩序的法律。我們應當及時完善打擊各種違法犯罪的刑法、行政法、各種訴訟程序法以及調解法、仲裁法、律師法、公證法,以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必要的條件。二是提供社會保障的法律。沒有完善的社會保障,經濟改革和現代企業制度建立都無法進行,這方面的法律指勞動法、勞動與社會立法、工資法、勞動保護法、社會保障法等。市場經濟的建立要求我們完善法律實行制度,嚴格厲行法治,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社會主義法律的實行指的是法律在我國社會實際生活中的貫徹和運用,包括守法、執法和司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當然要求一切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嚴格守法,但更為關鍵的是國家執法機關的嚴格執法和國家司法機關的嚴格司法。這里主要分析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執法和司法制度的完善問題。

1.必須在執法、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中進行法制宣傳和教育,進一步強化嚴格依法辦事的觀念。執法、司法機關應該認識到,現代市場經濟不是自由放任的經濟,而是一種法治經濟。市場經濟越發展、越完善,對法律的需求就越多,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也就是說,市場經濟要求大力加強執法工作和司法工作,使其忠于事實和法律,徹底摒棄人治思想和法律可有可無的思想,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務。在執法、司法中,排除一切個人意志的非法干擾,堅持任何組織和個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確保一切公民在法律面前享有同等的權利和履行同等的義務,不能有凌駕于法律之上、超越于法律之外的特殊公民。一切組織和公民的合法權益,法律都一視同仁地予以保護;一切違法犯罪行為,都毫無例外地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總之,在執法、司法活動中要強調法律至上,樹立法律的極大權威和尊嚴。2.執法、司法機關必須根據市場經濟的規律和要求,轉換執法、司法職能,樹立服務觀念。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主要依靠行政權力、國家計劃來干預社會經濟活動,法律手段幾乎被排斥在經濟生活之外,同各種違法犯罪作斗爭成為我國執法‘司法的主要任務,司法職能集中體現在運用最富強制力的刑事司法來維護社會安是,維護發展經濟的外部環境和社會秩序上。在黨和國家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法的功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法律的傳統職能即鞏固政權、維護社會安定的作用仍然存在,但法的職能已經多元化了。其最主要的職能是發展經濟,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即使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刑事司法,也具有寶劍和天平兩種功能,最終目的也是發展經濟。相對于發展經濟這個總目標,執法、司法只是手段,一切執法、司法活動都應服從和服務于經濟建設的大局,樹立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的服務觀念。3.建立和健全各種執法、司法制度,確保執法、司法的公正、廉明、高效。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家對經濟的管理由直接控制轉變為間接宏觀控制,在某種意義上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就是貫徹和執行國家制定的民商法、經濟法和行政法。這就要求建立健全我國的各種具體執法制度,明確執法人員的任職資格,執法機關的權限,執法的程序,執法機關的地位,執法的經費,以便徹底杜絕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違法行為,增加執法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同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各類案件的數量、結構有了新的變化,與生產、經營活動有直接關系的案件大量涌現,司法門類已由過去的刑事司法和民事司法發展到刑事司法、民事司法、經濟司法和行政司法。這就要求改革和完善現有司法制度,實行法官、檢察官任職資格考試制度;提高司法人員的地位和待遇,搞好公平審判、辯護、舉證等制度,確立司法人員晉升、獎懲、退休等制度。以保證執法、司法的公正、高效和廉潔。4.改善司法環境,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是市場經濟對法律實行的又一要求。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反映了市場經濟的要求。其核心內容是司法權與行政權分離,司法擺脫行政的羈絆和支配,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非法干涉,司法機關依據法律統一行使司法權。在我國,對司法進行非法干涉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如在經濟案件上,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存在,在涉及本地利益和外地利益沖突的經濟案件時,有些人不惜犧牲全局利益、外地利益,破壞法制的統一,千方百計地左右司法,對司法施加影響。這就要求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站在國家、法律立場上,維護法制的統一,抵制和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對司法的干預;同時在法院的設置、經費來源、人事制度等方面實行改革,理順司法機關與其他機關的關系,改善司法的外部環境,為真正實現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取權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