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航空運輸違法干擾的法律對策研究
時間:2022-01-19 03:03:14
導語:限制航空運輸違法干擾的法律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階段,我國航空運輸存在著嚴重的違法干擾問題,影響著航空運輸行業的穩步發展。為此,筆者從簡述航空運輸違法干擾的基本定義以及類型入手,探究限制航空運輸違法干擾的法律對策。
關鍵詞:航空運輸;違法干擾;法律對策
為遏制航空違法干擾行為,首先就需要明確航空器登記國的具體優先管轄權,加強行政法律制裁機制的建設,進一步協調統一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以及民事責任,以此減少航空違法干擾行為的發生。
一、我國航空運輸違法干擾的基本定義和類型
(一)基本定義。航空運輸違法干擾指的是在飛行過程中,發生在航空器內、民用航空機場內以及正在使用的航線上、航行設備上的,因為人為因素造成的威脅航空運輸安全的一種行為。
(二)類型。現階段,將航空運輸違法干擾行為分成以下三種。其一,違反國際航空運輸刑事公約以及中國刑法的干擾行為。例如:爆炸航空器,實施搶劫,襲擊或爆炸機場等。其二,對飛行安全可能會造成不良影響的行為。這種行為對于飛行安全所造成的危害存在著不確定性。例如:電話威脅或當面威脅爆炸機場,未經許可隨意進入到駕駛艙,不聽機組人員的勸阻,企圖打開駕駛艙門,在洗手間內吸煙,在機艙內打架,謊報險情,未經許可使用電子設備,故意損壞救生設備等行為。其三,其他違反規定的行為,例如:擾亂公共秩序,性騷擾,在禁煙區喝酒,偷盜機艙上的設備及物品,強行登占航空器等行為。
二、限制航空運輸違法干擾的法律對策
國際航空組織以及各個國家的政府,對于航空運輸違法干擾行為曾多次舉行過會議,并針對限制違法干擾問題進行了討論,頒布了相應的法律措施。為此,筆者結合已有文獻資料,針對限制航空運輸違法干擾的法律對策,提出相應的觀點。
(一)優先管轄權
1、國際管轄權模式
其一,行為地國。結合國際犯罪刑事管轄的基本原則以及國家主權原則,航空運輸違法干擾行為一旦在某國領土上產生了后果,將結果發生地國作為行為地國。即違法干擾行為發生在該國領土上,該國就具有管轄權。這是國際犯罪刑事管轄的最基本原則。其二,航空器登記國。按照《東京公約》以及《海牙公約》等相關規定,假設航空運輸違法干擾行為是在該登記國的航空器中發生的,登記國將具有管轄權。其三,航空器降落國。按照《蒙特利爾公約》的有關規定,一旦發生航空運輸違法干擾行為,航空器在降落到該國后,行為人仍然在航空器中,降落地國將對行為人具有管轄權。其四,承租人永久居所在地國及主要營業地國。按照《海牙公約》等有關法律規定,假設航空運輸違法干擾行為是在租來過程中并未帶機組的航空器中發生的,承租人的永久居所在地國及主要營業地國,將有權對該違法行為進行管轄。其五,普遍管轄權。為了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進行有效保護,《海牙公約》等相關法律條文,已經對此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即所有在本國境內發生危機航空安全疑犯的公約締約國,一旦沒有按照公約規定對疑犯進行處置,就需要將疑犯引渡至相關國家,對疑犯行駛管轄權。
2、航空器登記國應賦予優先管轄權
因為公約中規定的五種管轄權同時存在,并沒有先后之分,在國際上實施管轄權的過程中會存在沖突。在管轄權沖突的情況下,如何優先行駛管轄權,成為了現階段法律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而筆者認為在區分上述五種管轄權的先后順序的過程中,首先應結合航空運輸的安全及便捷這兩個價值目標。所以筆者認為航空器登記國營具備優先管轄權。其一,在發生航空運輸違法干擾行為時,行為地國行駛管轄權并不明確。所以,當違法行為經過地與結果發生地并不是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情況下,將會存在管轄權行使沖突,無法明確優先行使管轄權的國家。而航空器降落國行使管轄權并不利于懲治以及預防各種航空運輸違法干擾行為。此外,如果承租人的永久居所在國或主要營業地國優先行使管轄權,將會加大抓捕疑犯的難度。而普遍管轄權是在世界主義的基礎上提出的,并不適用所有的航空運輸違法行為。如果行使普遍管轄權的管家和危害航空違法行為的國家并沒有存在直接的聯系時,將會引發各種糾紛,也將難以和平解決違法事件。其二,為保護乘客的信賴利益提供了方便。在日益激烈的國際航空競爭中,選擇選擇乘坐登記國的航空器,充分體現了乘客對于該國航空安全以及法律保障的完全信賴,如果出現危機航空安全運輸的違法行為,乘客將有權要求航空器的登記國履行相應的保護責任,對疑犯及時進行懲治。其三,航空器登記國優先行使管轄權更容易被認可。按照國際有關公約規定,所有民用航空器必須要在一個主權國登記,切不可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權國登記,只有唯一一個航空器登記國。因此,當發生航空運輸違法犯罪行為的過程中,航空器登記國應優先行駛管轄權,從而避免各種糾紛及爭議問題的發生。
(二)協調統一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及行政制裁措施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中國對于航空運輸違法干擾行為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措施,這對于保護我國航空運輸安全,推動國際航空運輸穩步發展有著深遠影響。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我國加入到《東京公約》、《海牙公約》等有關航空違法的國際民航刑事公約中,作為航空大國,承擔了相應的國際責任,并履行維護航空安全的有關義務。在此基礎上,國內對于國際公約的各種航空運輸違法行為作出了明確的立法規定,在中國刑法以及民航法中也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其二,已制定了反航空運輸違法的行政處罰機制,對各種航空違法行為作出了規定,并制定了相應的懲治措施。其三,在民事制裁措施中,對航空違法行為也作出了相應的規定,要求對違法行為給予相應處罰的同時,還要求對個人、單位所造成的財產損失等,依法承擔責任。
(三)完善有關法律措施
中國航空運輸行業在穩步發展的同時,也頻繁出現各種航空運輸違法行為。這使得中國的反違法干擾的相關法律措施所存在的問題日益暴露出來。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在刑法原則上,《刑法》與《民航法》相互矛盾;雖然我國部分法律對航空運輸違法行為作出了禁止性規定,然而每部法律對于違法干擾的規定并不夠完善、系統。其中《刑法》針對限制航空運輸違法干擾方面進行了多次修改,但是還沒有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也無法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使得航空運輸違法干擾行為時有發生。此外,我國《民航法》是將1979年出臺的《刑法》作為藍本,但是并沒有對航空違法犯罪行為作出明確的法律規定。為此,筆者建議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法律法規,充分發揮刑事法律的作用及效能。其二,難以對潛在的、危害性極大的航空違法行為作出明確的懲治。對于危害極大的航空違法行為,在我國只能利用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處罰。例如:對于在航空器中打架、蓄意鬧事、盜竊、故意損壞救生物品及設備、吸煙等行為,對航空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是在處理過程中,只是有民航公安機關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罰。因此,筆者認為國家在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的過程中,明確懲治措施,還應明確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類型,避免發生以行政處罰替代刑事處罰等現象的出現。
三、結語
我國在遏制航空運輸違法干擾行為的過程中,首先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然后結合法律對其違法行為進行相應的處罰,加強教育,讓行為人能夠明確自身的法律責任,承當相應的法律后果。
參考文獻:
[1]孫陽.加強安全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民航企業[J].管理觀察2010(28):204-205.
[2]蒯曉曉.積極應對機場非法干擾行為維護民用航空安全——旅客沖擊跑道事件的法律評析[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4,11(09):776-777.
[3]趙勁松.ZHAOJin-song國際航空侵權行為法律制度的新發展——以《非法干擾公約》為視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2(03):220-221.
[4]劉南男.當前我國非法干擾民用航空安全事件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9(13):448-449.
[5]郭瀠.安全視野下的民航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問題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10(11):545-546.
[6]郝秀輝.中國航空運輸法律問題研究述評——中國航空法學30年研究綜述(一)[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22):333-334.
作者:酈宏暉 單位:無錫科技職業學院
- 上一篇:專項資產管理運作行為法律問題分析
- 下一篇:大學生假期支教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