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的限制與策略
時間:2022-01-06 11:48:00
導語:服務業的限制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產性服務業是指從企業生產職能部門分離和獨立出來的,直接或間接提供中間服務的新興服務產業,它的重要性很早就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國外學者Grubel和Walker(1989)指出生產服務是服務業的最大且增長最快的組成部分,并認為生產服務是傳送人力資本與知識資本的載體;我國學者程大中等人(2006)研究發現生產性服務作為各專業化生產環節的紐帶,能促進產業融合提高經濟效率;鄭吉昌(2005)則認為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社會分工,是現代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來源。
近年來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呈現了快速發展的態勢,但總體發展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瓶頸”所在,研究如何在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的基礎上,集成自主創新和國外先進技術,促進我國生產性服務跨越式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制約因素
1、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現狀
(1)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顯著,但總量較低。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已由2003年的13%增加到2009年的27.5%,但總體發展水平還遠低于發達國家,如美國生產性服務業占的比重近年來一直處于36.5%~38%之間。
(2)生產性服務業初顯現代服務經濟的特點,但內部結構不合理。我國服務業內部結構雖已呈現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的趨勢,但是整體結構仍表現為以傳統生產性服務業為主,技術含量高和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比重偏低。據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約為2.3%,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約為1.1%,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占5.8%,明顯高于知識密集型行業。
(3)我國對生產性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比例仍較低。2009年生產性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只占總投資額的12%,遠遠低于房地產投資比重23%,說明大量資金都投向具有投機性的房地產業。
2、制約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深層次因素
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主要在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存在問題,潛在需求難以轉化為有效需求,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總體上規模小、水平低,又難以滿足生產者的需要,引發需求和供給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1)工業生產方式落后造成生產性服務有效需求不足。工業發展方式的落后使得工業尤其是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無法形成有效需求。從內資企業來說,目前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產品,并且大多數企業仍采用的是傳統生產模式,外包服務不多,整個生產流程基本由企業內部完成,與產品制造相關的金融、市場銷售、人力資源、外購信息技術等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偏小,這樣既造成企業技術進步、產品開發和產業升級的速度較為緩慢,同時又抑制了對外部生產性服務的需求。從外資企業來說,一般外資企業本國生產性服務較為發達,大多生產性服務由跨國公司或地區性總部負責,對本地金融信貸服務、研發或技術服務需求少,未形成穩定的有效需求。落后的工業生產方式使得潛在需求無法轉化為有效需求,沒有需求又造成生產服務企業發育不良、服務成本高,生產性服務業處于一種不良循環狀態,因此,改變生產方式、鼓勵外包服務、增加生產性服務的需求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2)體制性障礙造成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缺乏活力。我國長期存在政企合一、政府壟斷經營等體制問題,尤其在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市場準入門檻高、管制過多、投資主體單一等問題,這必然導致市場化程度低,造成市場競爭的不規范,從而弱化了競爭機制配置生產性服務業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低市場化程度還抑制和削弱了工業企業外包生產性服務的內在動力。健全的制度環境是保障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活力的基礎。我國在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方面的政策和法規不夠健全,也缺乏配套的行業規范,一些行業的政策執行缺少透明度,造成生產性服務業處于無序發展狀態,如中介組織。由體制障礙帶來問題的嚴重影響了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活力。
(3)城市化水平低使得生產性服務業無法形成有效集聚。城市化水平是制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又一關鍵因素。由于服務產品的生產與再生產過程受到需求的制約,必須以空間和時間上的密集需求為前提。只有當對服務產品的需求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供給才會產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僅可以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條件,而且有利于形成集聚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相對滯后,導致生產性服務業無法形成有效集聚,資源分布相對分散、業態種類較少,弱化了對生產性服務的中間需求,也使得制造業鏈條上的技術研發、人員培訓、經營管理、會計服務、法律咨詢、信息服務等關鍵環節得不到相關支撐服務體系的協作與配合,造成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與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產生一定的矛盾。總之,城市化水平低阻礙了對生產性服務業需求的形成,制約了生產性服務總量的增長。
(4)人才缺乏和技術水平落后造成生產性服務業低水平供給。生產性服務業屬于信息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需要有發達的信息技術和高素質人才作為支撐。人才與技術主要是從生產性服務業供給角度影響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源是生產性服務存在的基礎和發展的動力。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服務技術設備和手段落后、專業服務技能差、服務業專業人才缺乏致使生產性服務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薄弱,只能在低端服務上盲目進行重復性投資和惡性競爭,更不能為其他產業提供產業結構升級的服務。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迅速轉換,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急劇增加,更需要高水平生產性服務,技術落后和人才匱乏使高水平生產服務供給成為空談。
二、促進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相關對策
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必須重視生產性服務的需求和供給,通過需求引導供給,供給創造需求,達到一個良性循環的發展,如何促進有效需求和高水平供給,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建立有效的市場運行機制、營造有利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一是應加大壟斷性生產性服務行業管理體制的改革力度,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分離行政管理職能,進行規范的公司體制改造,加快實行企業化經營,逐步形成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健康有效的市場運行機制。二是應積極培育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市場。政府應根據市場規律促進生產者服務業的需求增長,通過政府規制引導培育扶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可以要求一些生產性服務功能由專業化的獨立公司來完成,同時通過引入競爭,鼓勵非公有制經濟進入生產性服務領域,增加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三是應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加快制度環境建設。生產性服務業個性化、特色化、智能化和知識密集化的特征,使其更需要制度和規范化發展環境。要逐步健全一整套利于機制運行的政策法規支持體系,通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財政資金引導,對生產性服務業進行有計劃的培育和扶持。四是應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行業協會能通過統一的行業規范和標準,發揮行業自律作用,切實維護和保障行業內企業的合法權益,政府要引導生產性服務企業在自愿的基礎上建立行業協會,強化政府、中介組織、行業協會和現代服務業企業之間的溝通聯系以及服務業各行業間的協調配合。
2、建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產業融合機制
制造業企業是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主體,而制造業企業又通過生產性服務提高了生產力和競爭力,因此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有機融合、互動發展是國內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全球產業發展的趨勢。制造業企業應改變生產模式、轉變經營理念,在產業鏈上促使制造業與服務業間的融合,逐步將發展重點集中于技術研發、市場拓展和品牌運作,突出核心競爭力,還應鼓勵有條件的制造業企業向服務業延伸,這包括前期的研發、設計,中期的管理、融資和后期的物流、銷售等服務,同時可以將一些非核心的生產性服務環節剝離出來,將企業自身不擅長的業務交給專業公司,以此來降低企業成本并擴大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生產性服務企業則應通過整合,不斷提高服務供給能力,滿足生產企業的服務需求,鼓勵規模大、信譽高、服務質量好的企業,實施跨地區、跨行業的兼并重組,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壯大。
3、加快城市化建設,促進生產性服務業集聚
城市與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密切相關,城市經濟活動多樣化,生產性服務就更專業化,城市空間越大,生產性服務的外部化就越發容易。城市規模的建設能產生產業集聚效應,形成支撐產業發展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進而擴大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有效需求。應按照集聚發展、強化輻射的要求,考慮城市資源、交通、居住、環境及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科學合理地劃分生產性服務業不同的功能區域,并且給予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以政策扶持,引導生產性服務業在區域間形成合理的分工協作體系和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實現生產性服務業的區域性集聚式發展。
4、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和生產性服務技術創新體系
生產性服務業對信息技術和人才素質的要求很高,而我國技術水平落后,雖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但具備高技術、高素質的勞動力稀缺,這無疑是生產性服務業跨越發展的薄弱環節。要改變現狀,一方面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和引進機制,創造性地完善人才的引進和開發利用,通過改善人才的開發利用環境、促進勞動力市場的一體化、完善股權、期權激勵等措施,面向國內外吸引人才,促進高端生產性服務業人才的空間集聚,發揮其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關鍵作用,并且要切實加大生產性服務業人才開發力度,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和專門技能的培訓水平,造就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研發設計、管理人才,培訓一批適應市場需求的技能型、實用型人才;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生產性服務業科技創新體系,以企業為主體,實施重點科技工程,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要建設服務業技術創新體系,應增加科技創新技術投入和創新源頭建設,提高技術創新服務質量。
- 上一篇:衛生部門年度衛生監管計劃
- 下一篇:招投標辦公室招投標管理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