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損害侵權救濟的法律制度研究

時間:2022-04-07 09:44:11

導語:生態損害侵權救濟的法律制度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損害侵權救濟的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我國生態損害侵權救濟的立法現狀,指出生態損害侵權救濟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的立法設想。

關鍵詞:生態損害;侵權救濟;問題;對策

一、生態損害侵權救濟的概述

(一)生態損害侵權救濟的概念

筆者認為生態損害侵權救濟的概念即由于產業活動或人為原因,對生態系統、生態安全以及人類的安全造成現實的或者將有的威脅時,通過國家公法強制和私法協調能力結合從而實現侵害的排除或損害的填補措施等。

(二)生態損害侵權救濟的特征

1.生態損害侵權救濟的主體廣泛性與環境侵權法相比,環境侵權法所保護的主體主要是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和財產,而生態侵權救濟所保護的主體就相對廣泛,并不局限于人和財產這兩類,還包括國家及相關組織、非法人組織等其它權利,不僅包括當代人的權利,還包括后代人的權利,其范圍之廣不是環境侵權法所能并級的。2.生態損害侵權救濟的救濟多樣性生態損害侵權救濟的主體十分廣泛,從人身損害到財產損害到國家權利到公眾的生存權等等,根據其侵害的主體以及程度,需要運用民事侵權責任、行政處罰、刑事責任等,在民事訴訟救濟、刑事訴訟救濟、行政訴訟救濟等方面都會涉及。3.生態損害侵權救濟的國際性目前已經有學者提出“全球性思考”作為生態損害侵權救濟的理念之一,全世界也已經成立了世界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等若干個世界性的環保組織。可見生態無國界,在對生態損害侵權經行救濟時,國家之間可相互借鑒其成功的救濟經驗。

二、我國生態損害侵權救濟的立法現狀

目前我國國務院制定的涉及生態補償的有《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等50余項行政法規;了《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等200件法規性文件。截止目前,國務院的80多篇關于生態補償的法規和政策中,宏觀方面主要涉及的是行政法規的制定、資源與能源的利用、農林牧漁業的規劃調整方面;微觀內容則包括自然資源的補償和恢復以及生態區域的建設和維護等方面。隨著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站在新的起點,做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多位國內權威的資源環境法學學者參與制定《生態補償條例》,此條例已是例箭在弦上。國家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與制定的《生態補償條例》將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生態損害的救濟方式,為生態環境的保護及修復行動做好護航準備。

三、我國生態損害侵權救濟的立法缺失

面對如此眾多的法律法規,我們卻很難找到有關生態損害侵權的概念界定和救濟條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第95條針對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概念進行了界定,第66條對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救濟方式作了規定,以及第90條第2款中對海洋環境損害的救濟主體經行了限制。雖然相關條文對海洋生態系統的侵害及相關責任的承擔作了相關規定,但是該條文只針對給國家造成巨大損失的海洋生態侵權,卻沒有保障漁民的財產損失、小區域范圍內的生態破壞等其他權利。除此之外,還存在海洋生態侵權的救濟主體不充分、救濟方式過于單一、賠償范圍過窄等一系列問題。目前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中,《民法通則》、《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相關的法律中賦予了環境污染侵權中的相關侵害人一定的司法救濟權利,但涉及生態侵權這一內容卻極少。從1989年起,全國第一個環境保護庭在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人民法院成立。據法制網的公開數據,2012年末我國共建有90余個環保法庭;但是到2013年7月全國共設立了約130個環保法庭,半年多的時間環保法庭的增長率達到44.4%。而據不完全統計,自1998年以來,我國每年的生態環境污染糾紛以超過20%的速度增長,但是環境保護法庭卻遭遇“門庭冷落”的現狀。究其原因,法律機制的缺失是造成環境保護庭案源的主要因素。

四、完善生態損害侵權救濟的立法設想

(一)生態損害侵權的民事救濟

我國應在物權法中明確,將生態資源作為一種公共物權來對待,在對生態造成損害后,必須要賠償,而不是侵害了人身和財產才賠償。法國在2003年《環境憲章》中規定:人人必須對環境造成的損害支付賠償;《德國環境保護法典》和《意大利環境法》規定:違反法律或者行政法規,造成生態環境的改變、惡化、部分或者全部喪失生態功能的,行為人要對國家負民事責任。我國應當借鑒以上幾國的法律,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每一個公民的義務和責任,寫進法條,樹立環保意識。1.確定明確的歸責原則歸責原則是侵權法的基本構筑,如何確立民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是生態損害侵權救濟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此我國可借鑒歐盟《關于預防和補救環境損害的環境責任的第2004/35/EC號指令》的規定“針對經營者不同性質的職業性活動”確立兩類不同的生態損害民事責任歸責原則。①所謂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對經營者經營的高風險、高環境污染的職業活動使用嚴格責任;對經營者經營的無風險、無環境污染的職業活動則使用過錯責任原則。2.延長訴訟時效訴訟時效是民事法律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探討和研究訴訟時效的運用在司法實踐中有重要的意義。我國的環境侵權的訴訟時效是三年,該訴訟時效比普通的訴訟時效只長了一年。筆者認為生態損害侵權的訴訟時效應當比環境侵權的訴訟時效長一些,因為生態損害的危險是潛在的,而且生態被破壞了,以后就很難恢復。在德國的《水法》中就規定了向水體排污而導致他人損害的訴訟時效為30年,生態損害侵權救濟可參考該規定。

(二)生態損害侵權的行政救濟

因生態損害侵權糾紛涉及的主體廣泛、因果關系復雜、專業性強、訴訟過程耗時長、訴訟費用高昂等原因,不少學者都建議建立生態損害侵權的行政救濟。我國學者柯堅建議向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學習有關生態損害侵權的行政救濟,如歐盟《關于預防和補救環境損害的環境責任的第2004/35/EC號指令》里的一些相關規定———對依據該指令采取的預防、補救和修復措施而產生的費用由經營者來承擔;對于該費用相關機構有權通過財產保全或其他適當的保證方式向經營者追償。②畢竟利用生態損害侵權的行政救濟則使訴訟過程更方便、快捷。

(三)建立生態損害責任追究終身制

生態環境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周期長。從周期的角度看,生態問題很難在短期內看到效果,因此有必要建立生態損害責任追究終身制。在此可借鑒我國在安全生產領域責任追究終身制的經驗,設立此制度,有助于樹立政府、行政機關、公民關注長遠發展、戰略規劃。2014年1月廣東省珠海市人大審議通過了《珠海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該條例規定,逐步完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結合領導干部實施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將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落實下去。這是首部生態地方法規,我國應逐漸將生態損害責任終身制立法,進一步完善生態損害責任終身制的細則。

作者:郭美玲 單位:重慶大學

注釋:

①柯堅.建立我國生態環境損害多元化法律救濟機制———以康菲溢油污染事件為背景[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2(1):101-107.

②柯堅.建立我國生態環境損害多元化法律救濟機制———以康菲溢油污染事件為背景[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2(1):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