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科學發展觀及法律控制機制

時間:2022-10-12 05:50:33

導語:淺論科學發展觀及法律控制機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論科學發展觀及法律控制機制

本文作者:胡正昌工作單位:湖南科技大學法學院

一、科學發展觀的法理涵義

科學發展觀是關于社會發展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和對社會發展方略的總體部署。社會發展的歷史常常昭示我們:人類社會必須依靠良好的法律制度為基礎才有可能發展,而良好的法律制度應該包含和體現科學發展觀的內容和要求,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1]。從法律層面講,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在法律上要充分尊重個人的意愿,使其享有人之為人所應享有的基本權利,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享有廣泛的自由。國家和社會應當充分保障和實現個人的福祉,促進個人人格的發展,維護個人的人格尊嚴和自由。以人為本應當作為國家和社會的終極目標,也就是必須始終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是一個在法制歷史上缺乏自由傳統的國家,歷史上長期的專制嚴重壓抑了人的自由。在制度層面上,不尊重人的自由,漠視人的自由早已成為了歷史積弊。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后,在法律制度中人民的自由得到了法律的確認,法的各個部門和各個運行環節都開始注意堅持以人為本,并能夠“準確地把握法的現象的本體問題,把法看作社會主體的權利要求”[2],把維護人的尊嚴、自由和權利作為法的終極價值。因此,以人為本,應該是以所有人為本,任何人都有作為人所應當享有的尊嚴、自由和權利。以人為本中的“本”,主要指權利本位,即所有人的權利本位。也就是說,除了要關注多數人的權利以外,還要關注少數人的權利;權利的法律保護不是問權利主體人數的多少,而是問權利正當性與否,法律對所有人的正當權利都要予以平等的保護。所有人的所有權利,不僅包括法律已經規定的各種權利,還應與時俱進,把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具有正當性和可行性的權利納入法律保護的范圍。樹立全面發展觀,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公平是法律的本義,也是法律的首要價值。法律的根本宗旨在于賦予人們以平等的地位、同樣的權利義務,以促進人們之間的公平自由競爭,實現共同發展。這就需要我們正視城鄉二元結構,過去國家的許多法律規定中存在著城鄉差別,使得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不能真正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全面發展觀對于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別,賦予農村居民同城市居民平等的權利義務,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樹立協調發展觀,既包括法律治理系統內部各部分之間的協調發展,如公法與私法、實體法與程序法、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的協調發展,也包括法律治理與非法律治理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如法律與政黨政策、道德、宗教、習慣等社會治理手段的協調發展。協調發展觀要求充分認識法律的局限性,注意法律發展過程不是排斥、取代其他非法律治理手段的過程,避免社會生活的過度法律化。只有這樣,法律才能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就是說不能僅僅從當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出發思考法律問題,不能僅僅考慮同一代人之間的利益與價值沖突,還要考慮不同代人之間的利益與價值沖突,要妥善處理當代人與后代人發展的關系;同時,法律要轉變以人類中心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僅把人類本身當作自然界的主人,而其他萬事萬物都被視作為人類服務而存在的客體。隨著全球物種的銳減、資源的枯竭和環境的惡化,人們開始反思人類中心主義的弊端和危害性,并逐步重視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了諸如生態主義等的法律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強調:人類并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而只是自然界中的普通一員,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與人類一樣具有尊嚴和價值,人類必須像尊重自身一樣尊重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所有物種同人類一樣都享有平等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只有確立生態主義等新的法律思維方式,法律才能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協調發展發揮積極作用。簡言之,科學發展觀把堅持以人為本作為其命題的本質和核心,凸現了對人的權利的平等保護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

二、重視發揮法律調整機制的作用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為社會發展奠定了比較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國家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為現代化進程提供了可靠的法制保障。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在法治目標確立后,我國法治建設中的一些敏感和瓶頸問題已初顯端倪,這與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產生了一定的差距。畢竟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的和諧社會的建立和維持不能依賴“圣賢”和“時運”,在法治社會中,調節社會關系和各種社會矛盾的主要手段是法律機制,和諧社會并非是沒有矛盾和沖突的世外桃源或波瀾不驚的一潭死水。和諧社會之所以和諧的關鍵在于它具有有效的社會調節機制,能夠進行自我完善,維持社會公正和良好的社會秩序。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我們應該重視發揮法律調整機制的作用。這是因為:第一,法律調整是最重要的社會調整機制之一。由于法律具有權威至上性、客觀公正性、民主公開性等特征,法律調整機制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3],并且法律調整機制是其他調整機制失效后的最后防線。在其他各種調整機制能夠發揮作用的情況下,人們并不一定首先選擇法律途徑,但是在其他社會調整機制無法解決矛盾糾紛時,理性的人們往往會訴諸于法律。第二,法律調整機制有助于建立法治政府并保障公民權利。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政府權力具有自我擴張的趨向,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一個依法行政的政府、一個權力受到控制的政府、一個能夠承擔責任的政府,即一個法治政府。和諧社會能夠形成和諧有序的前提條件之一是政府機關和工作人員依法行政,公民的權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也就是說,社會的和諧必須建立在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和對政府權力的制約之上。第三,法律調整機制有助于實現社會公正和保障弱勢群體。我國社會現實生活中的權利不平等及貧富差距擴大等諸多問題不加以解決,勢必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和進一步發展。因此,為社會弱勢群體和社會底層人群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盡量縮小貧富差距并實現權利真正平等,切實維護社會公正,唯一可行的路徑就是建立由法律機制確立的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第四,法律調整機制是減緩社會壓力的最佳選擇。社會猶如一個巨大的鍋爐,鍋爐在運行過程中會不斷產生越來越多的壓力,因此需要有必要的釋放和減少壓力的設置。一個社會也必須有其減緩壓力的機制,否則會因某一階段、某一局部的壓力增加產生社會動蕩而使社會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減緩社會壓力的途徑和機制很多,但法律途徑和法律調整機制一般能夠獲得社會最大多數人的認同。第五,法律調整機制有助于實現利益分配的均衡化。我們現在面對的社會是一個以市場為資源配置基礎的社會,是一個利益嚴重分化的社會。由于個體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必然導致貧富差距和利益多元,進而產生利益群體分化,這就必須有一種可以主導和控制利益對立關系的力量來推動、維系和保障社會和諧,這就是法律,而且只能是法律。

三、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什么是法的精神?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對此有比較系統的闡述。孟德斯鳩著重從法律與其他事物的普遍聯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實質,他認為法律與國家政體、自由、氣候、土壤、民族精神、風俗習慣、貿易、貨幣、人口、宗教都有關系,法律與法律、與它們的淵源、立法者的目的以及作為法律建立的基礎的各種事物的秩序也有關系,把這些關系綜合起來就是法律的精神。因此,“從最廣泛的意義來說,法是由事物的性質產生出來的必然關系。在這個意義上,一切存在物都有它們的法”[4]。孟德斯鳩主張將法的精神歸結為追求自由、主張法治、實行分權等三個方面的內容。從啟蒙思想家的經典論述引申開來,法的精神主要是指貫穿于法律制度中和法律運行中的核心價值觀念。這種對立法、司法的制度建設和制度運作起著統領和指導作用的價值觀念,究其根本,無外乎于正義的精神和法治的追求。法作為解決人們相互間利益矛盾的準則,必須要體現正義。法作為調整社會關系中最重要的規范,必須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如果法律自身不具有正義性,當它被用作調整人們相互關系、防范和解決人們相互間利益矛盾的準則和依據時,就會加劇社會的矛盾和沖突,就會對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的基本秩序造成破壞性的影響[5]。如果法律自身不具有權威性,它就不能被當作社會治理的依據,就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因此,一個社會處于和諧狀態還是沖突狀態,不僅要看這個社會是否能夠堅持依據法去解決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更要看法在社會治理結構中的所處的地位以及檢視這種用于解決矛盾和沖突的法是否真正體現正義??梢娬x和法治無可爭議的成為法律的精神、法治的靈魂。為保障科學發展觀順利實施,我們要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在法治建設取得既有成就的基礎上進行一個系統的法治再造工程。首先,積極推行民主政治。在現代社會中,世界各國正在實行憲政或者說正在朝著憲政之路急奔,所以我們通常所談論的民主,其實多半指的是憲政民主,即有憲法保障的民主,而不象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那些思想家們鼓吹的無依無靠的民主[6]。在一個民主的國度里,公民參政可行的基本形式是代議民主制。代議民主制的基礎在于選舉,選舉制度是解決主權具體行使者與主權擁有者矛盾的有效手段。在現代憲政中,只有普選是權力正當合法的淵源。立法權和行政權都是來源于普選和由普選產生的機構??梢哉f,選舉制度的科學性程度及其落實的質量優劣是評價法治狀況的重要標準。民眾參與的程度越高,政府的代表性越廣泛,其體現的法治精神也就越強。在現階段,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重點是豐富民主形式,健全民主制度,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公民的選舉權、立法權、管理權和監督權的實現,使國家的立法、決策、執行、監督等工作更好地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體現人民的意志。其次,樹立以人為本和尊重人權的立法理念。完備的法律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目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上實現了有法可依,但是,我們立法的領域、數量、質量等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還有差距。如立法與其調整對象相比,有的存在缺位有的存在越位,有的存在著超前有的又明顯滯后。在各個規范性法律文件內部,以及不同法律文件之間,還不能完全做到協調一致,整合一體。要實現立法與社會發展的和諧統一,就必須使立法切實反映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增強立法的民主性和開放性,為立法奠定民主基礎,提供程序保障。近年來我國在立法的開放性和透明度方面開始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創新,包括推廣立法聽證會制度,建立健全專家咨詢論證制度,以及聽取和采納意見情況說明制度等,一些立法還開展網上立法咨詢和意見征集活動。但從整體上看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其規范性和科學性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再次,弘揚理性法律文化。法治精神需要一定的文化作為支撐。法治盡管已為現代各國普遍接受,但在根本上仍是諸如希臘哲學、羅馬實證主義、基督教信仰、傳統的個人主義等西方文化因素的結合體。在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背后隱含著劇烈的文化沖突,具體表現為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文化、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之間的沖突。這就需要我們在發揚中國法律傳統中諸如人與自然和諧、注重調解、團體本位等優點的同時,合理吸納西方法律文化中諸如契約自由、權利本位、法律至上等合理因素,從而夯實法治建設的文化根基。最后,改革司法體制。在和諧社會中,社會矛盾、糾紛和沖突較之其它社會形態中的數量已大為減少,而且這少量存在的矛盾、糾紛和沖突也應當通過多種途徑特別是司法途徑獲得及時、有效的解決。因此我們要全力構建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公正、高效的司法體制,充分發揮司法機關解決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司法功能。在司法體制改革中,審判改革無疑是重中之重。司法審判既是定紛止爭的主要途徑,又是促進司法公正和維護司法權威的有力措施。只有對司法審判進行強有力的改革,才能從根本上走出現行司法體制運行中所面臨的困境。我國憲法第126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一規定為我國確立審判獨立原則奠定了憲法基礎,因而全力構建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公正、高效的司法體制,充分發揮司法機關解決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司法功能,無疑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轉型時期的當代中國社會秩序結構形態呈現出由“法治秩序”、“人治秩序”、“禮治秩序”、“德治秩序”、“宗法秩序”等組合而成的“多元混合秩序”,這種“實然社會秩序”同國家所確立的“法治秩序”這一“應然社會秩序”還存在較大差異[7]。社會轉型需要新的治國方略予以應對。在憲政體制下,憲政所體現的正義,是通過一種立憲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維護和保障個人的基本權利不被侵犯,特別是不被國家或政府的專橫權力所侵犯[8]。因此,構建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的和諧社會必然以法治建設為基礎,以保障每個人的權利為核心,充分重視發揮法律調整機制的作用,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這是科學發展觀對我國法治建設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