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法制新聞問題研究

時間:2022-05-21 09:40:02

導語:網絡法制新聞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法制新聞問題研究

摘要:法制新聞在網絡傳播中展現出內容質量低下、低俗化和泛娛樂化趨勢,其傳播為社會帶來非常強烈的負面影響。網絡媒體應當強化自律意識,加大對內容的把關力度,積極引導社會輿論,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關鍵詞:法制新聞;娛樂化報道;新媒體

一、網絡法制新聞問題諸多

麥克盧漢曾言:“媒介即訊息。”當今時代,手機的普及與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改變了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傳統媒體日漸式微,新媒體蓬勃發展且能更快捷、便利地傳遞時事新聞。在這種情境下,傳統媒體的理性思維被當今社會的感性思維代替,社會信息的傳播呈現出破碎化、片段化、無厘頭化的發展趨勢。法制新聞因與民眾的生活聯系密切,并且擔負著輿論監督、傳播法治精神的重要責任,在網絡新聞傳播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傳播媒介帶來傳播者、受眾的變化,使網絡法制新聞呈現出質量參差不齊的狀況,大量質量堪憂的新聞報道被推送給受眾,為社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二、當前網絡法制新聞存在的問題

(一)過度關注負面報道。為博取關注度和點擊量,網絡媒體將法制新聞的報道重心放在了殺人放火、搶劫、強奸等負面新聞上,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法制新聞。這種報道方式不僅嚴重影響了受眾對社會的認知,也不利于建設法治社會、和諧社會。2018年1月2日,新聞網站“北京時間”的首頁上推送的2條法制新聞都是負面報道,一條題為“跨年夜滅門慘案16歲少年持AK-47殺死爹媽和姐姐”,另一條題為“女子出國出差十幾天,家中價值百萬財物被洗劫一空”。第一條新聞的時效性較強,但是第二條新聞早在12月初就已經破案,且并非對時間要求較為嚴格的新聞,并不適合在新一年的年初推送。媒體對事物和意見的強調程度會對民眾的意見以及輿論的發展方向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網絡傳播放大了這種功能,其威力不容小覷。網絡上大量的負面新聞報道容易激發人們的負面情緒,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二)自媒體新聞報道質量低下。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年代,新媒體的發展降低了個人發言的門檻,網絡上的個人言論增多。自由的言論氛圍催生了UGC新聞模式,當前各大新聞客戶端、網站都允許用戶開設個人賬號推送原創內容。例如,今日頭條打出“你創作的,就是頭條”的宣傳標語,大力吸納用戶注冊參與新聞編輯。這種低門檻的錄用方式讓當前的新聞網站與客戶端中充斥著大量低端、不真實、內容低俗的信息。例如,今日頭條的一個頭條號中,了信息“打工兩年回家女兒卻變傻了,半個月后女兒一說話,我立馬報警”。整篇文章都是“網友親述”,用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了自己的女兒遭人性侵的事件。文章中沒有任何具體的時間、地點,缺乏事件細節,配圖也都源于網絡。這樣一篇嚴重缺乏真實性的文章在當天閱讀量就達到33.4萬,收獲了203條評論,其中一條評論甚至收獲了513個贊,評論中充滿“殺了他”之類的暴力言論。諸如此類的文章經常出現在受眾面前,它的危害不亞于謠言,嚴重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原則。它的傳播非但不能起到教育功能,反而會危害社會,堪稱社會毒瘤。(三)法制新聞報道娛樂化。在《娛樂至死》中,尼爾•波茲曼這樣說道:“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教育都心甘情愿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毫無聲息。”縱覽當前的法制新聞報道,原本嚴肅、莊重的新聞被寫成恐怖小說、偵探小說,以喪失法制新聞原有的嚴肅性為代價博取讀者的眼球、點擊量,新聞報道總是以娛樂大眾的面目出現,缺乏對犯罪事實及其危害性的闡述,未能起到教育教化、威懾犯罪的作用。華商網的報道《28歲美女老賴欠1.7億:與富翁情夫吵架被逼寫借條》將大量筆墨放在了描寫朱瑞和白世平之間的愛恨情仇上,癡情的富翁和多情的美女的形象躍然紙上。這些都滿足了讀者的八卦欲望,但是對于宣揚法治精神卻并沒有作用。過度娛樂化的新聞報道方式嚴重影響了受眾的思維方式和對特定法制新聞事件的真實認知。

三、當前網絡法制新聞狀況混亂的歸因

(一)網絡新聞門檻較低。網絡的特性就是平等、自由、共享,它帶給人們一個比現實社會更加開放的環境。網絡的公開性、低門檻催生了大量質量低下、內容低俗的法制新聞報道。如今,眾多商業新聞網站通過吸引普通民眾參與新聞制作,并為他們提供展示平臺和獎勵。今日頭條吸引大量的頭條號,梨視頻召集視頻拍客,這種贏利模式在無形中降低了新聞報道的底線。法制新聞作為一種專業程度較高、“賣點”較多的新聞,沒有經過專業學習的普通民眾無法衡量新聞中的法律重量和道德精神,一味強調新聞中“強奸殺人”“離婚出軌”等博人眼球的內容,忽略了社會教化,很容易違背法治精神。(二)市場經濟下的誘惑較多。當前,我國的媒介經濟市場發展日益繁榮,并且隨著新媒體的出現,人們獲取新聞的途徑從報紙、廣播轉向電視、手機,網絡新聞發展前景廣闊,催生了一大批依靠提供網絡信息服務生存的商業網站。除此之外,當代新媒體的傳播范圍廣、速度快,信息服務企業擁有更多的發展機遇。在發展需求和市場經濟的誘惑下,網絡上滋生了大量的低質量信息。(三)商業網站的競爭需求。我國《互聯網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規定商業網站沒有新聞采訪權,其必須從傳統新聞單位獲得新聞,我國當前的四大門戶網站搜狐、新浪、騰訊、網易旗下的新聞來源只能是傳統的新聞報道。為了爭取受眾,這些網站往往在新聞推送中放置大量具有隱晦色情含義的新聞內容。尤其是在法制新聞方面,利用法制新聞的“賣點”,故意用較為夸張、聳動的文章標題吸引網友點擊觀看,意在提高網站的點擊量。

四、當前網絡法制新聞存在問題的解決辦法

(一)加強正面宣傳,弘揚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一個民主的法治社會普遍推崇的法律至上、公平正義、保障人權、權利制約、社會和諧等價值追求的總和。法制新聞報道想要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就必須以法治框架作為選擇、處理、呈現事實的基本準則。總之,法制新聞報道是為了幫助人們及時了解有關的社會信息,在潛移默化之中達到為公民普及法律知識的目的。負面的法制新聞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輿論監督、教化大眾的作用,但是應當注意與正面新聞相結合,才能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二)加大對原創內容的把關力度。UGC新聞雖然提高了受眾的參與度,但也降低了新聞的質量。作為原創性新聞的組織者、平臺,新聞客戶端首先應當承擔起把關的責任,秉承法治精神,甄選質量過關的作品,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增強社會責任感。其次,這類新聞客戶端應與當前各大新聞報系建立完善的聯絡機構。再次,要吸納、鼓勵優秀的自由撰稿人,培養自媒體人在法制新聞報道中的政治責任、傳播責任和道德感,提高他們的基本媒介素養,鼓勵他們創作出更多的優質作品。(三)強化媒體自律意識。不斷強化社會化媒體的自律意識也是解決法制新聞報道失格的重要措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面對紛繁復雜的誘惑,媒體要建立起完善的懲罰制度,加強日常培訓,以保證新聞工作者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和專業素養。社會化媒體要及時準確地將最新的消息傳遞給受眾,不斷章取義、不嘩眾取寵,最大限度地維護司法獨立等,不斷增強網絡法制新聞報道的公信力,積極傳播社會正能量,正面引導社會輿情,從而全面實現新聞價值與法制價值的相互統一。

五、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法制新聞也不斷進步。網絡法制新聞報道肩負著傳播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識的重要職責,應當嚴格遵循新聞把關制度,強化媒體的自律意識,提高媒體人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在當前的法制新聞建設中,應時刻秉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發揮網絡時代新聞報道的輿論引導作用,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參考文獻:

[1]尼爾•波茲曼(美).娛樂至死[M].章艷,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5:4.

[2]李紅蓮.網絡傳播對法制新聞報道的影響[J].新聞戰線,2016(22):133-134.

[3]范玉吉.法制新聞報道存在的幾個問題[J].新聞戰線,2016(09):99-101.

[4]胡煥武.網絡法制新聞報道存在問題探析[J].中國出版,2012(21):48-50.

作者:郭雪姣 單位: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