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性騷擾立法現狀及問題

時間:2022-01-04 10:16:06

導語:反性騷擾立法現狀及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反性騷擾立法現狀及問題

一、我國反性騷擾立法現狀及特點

大陸地區已有反性騷擾立法系統,可分為全國性和地方性法律兩個層次。其中涉及的全國性法律有《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民法總則》、《民法通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文簡稱《人身損害賠償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下文簡稱《精神損害賠償解釋》)、《勞動法》、2012年《女職工特殊勞動保護條例》、《婦女權益保障法》等;地方性法律主要指各地制定的《〈婦女權益保障法〉實施辦法》。其具有以下特點:(一)性騷擾概念出現。2005年修改后頒布的《婦女權益保障法》中出現了性騷擾概念。其中的第40條和第50條均出現了“性騷擾”這一概念的字樣,并規定了在我國女性遭遇性騷擾后的訴求途徑。但是這兩條都沒有對性騷擾進行具體解釋。各地有關《婦女權益保障法》的實施辦法在《婦女權益保障法》實施后紛紛出現,如《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辦法》。其中第33條初步描述了性騷擾概念的內涵:“禁止違背婦女意志,以具有性內容或者與性有關的語言、文字、圖像、電子信息、肢體行為等形式對婦女實施性騷擾”。此條還規定了婦女遭遇性騷擾后的訴求途徑,同時其認為公共場所經營管理單位和用人單位有責任建立性騷擾預防制止機制。類似的規定還見于上海市、天津市、浙江省、遼寧省、湖南省等地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的辦法中。(二)已有少量針對性騷擾的立法。1.非特殊領域法律的少量相關立法我國目前沒有反性騷擾的專門法律,但已有少量反性騷擾的法律規定散見于《民法》、《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和《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公私領法律中。我國的《刑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法》對“主要針對婦女的以暴力、脅迫等方法強制猥褻”、“公然侮辱他人”、“公共場所故意裸露身體”、“發送淫穢信息”的多種性騷擾行為均做出了規定。例如《刑法》第237條第1款規定“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猥褻婦女或者侮辱婦女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有一些性騷擾其劇烈程度達不到《刑法》第237條第1款的入罪門檻,對這些性騷擾行為的規制要依賴《治安管理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2條第2款的“公然侮辱他人”和第5款的“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就描述了某些較強制猥褻程度為輕的身體和言語性騷擾。第42條規定有以上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第44條中的“猥褻他人”和“在公共場所裸露身體”也是在描述身體接觸型性騷擾和某種公共場所性騷擾,此條也明確規定了相對應的處罰。雖然《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2、44條的規定基本可以應付公共場所的性騷擾,但對隱蔽環境中的性騷擾卻無能為力。《民法總則》第109條規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第110條規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因為性騷擾侵害了被騷擾者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身體權、健康權,所以第109條和第110條均適用于性騷擾訴訟。由于《民法總則》草案通過后暫不廢止《民法通則》,因此《民法通則》仍有研究必要。其中的第101條規定的公民的名譽權和人格尊嚴、第105條規定的婦女享有的與男子平等的民事權利也是性騷擾訴訟的法律依據。2.一些特殊領域的少量相關立法由于職場是性騷擾的重災區,對《勞動法》條文的考察是必須的。《勞動法》并無性騷擾的明確規定。但其中的第3條規定的“平等就業的權利”、第12條規定勞動者就業時不應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而受歧視。第13條倡導勞動環境中男女平等。均可以成為反性騷擾的法律依據。第3條規定了勞動者有“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有“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第54條規定“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規定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性騷擾損害的是勞動環境中的雇員身體心理安全和心理衛生,因此,第3條和第54條對雇主的要求雖然不是專門針對性騷擾,但可以看作我國法律對企業建立性騷擾雇主責任制的敦促。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未見性騷擾字樣,但其第37條第3款規定教師品行不良、侮辱學生,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侮辱學生與性騷擾有關,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性騷擾是一種對學生的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也未見性騷擾字樣,第22條第3款規定醫師在執業活動中應關心、愛護、尊重患者,保護患者的隱私,其中的“尊重患者”可以與醫生行醫過程中對病人的性騷擾產生關聯。(三)已有部分責任和賠償的規定。我國現有法律中有關性騷擾的民事責任和賠償的規定分為兩部分:一般性規定和針對性騷擾的特別規定。第一,一般性規定。詳見《民法總則》、《民法通則》、《精神損害賠償解釋》、《人身損害賠償解釋》。《民法總則》第120條規定“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這是性騷擾受害者要求騷擾者承擔責任的法律依據。《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第119條規定的侵害身體健康的財產上的損害賠償;第120條規定的侵害身體、健康、名譽或自由之非財產上的損害賠償均適用于性騷擾訴訟。研究者認為性騷擾行為可以根據《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按照一般侵權行為處理。但《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關于損害賠償和性騷擾者與雇主共同責任的規定并不詳細,這方面更詳細的規定可以在《精神損害賠償解釋》和《人身損害賠償解釋》中找到。《精神損害賠償解釋》第1條第1款和第3款規定自然人因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這些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有權向人民法院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據此,性騷擾的受害者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同時因為性騷擾侵害的人身權包括身體權和健康權,所以性騷擾行為屬于《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的調整范圍。《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9條和第11條規定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或自身遭受損害時的雇主責任,適用于雇員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來自上司或第三人的性騷擾或者騷擾他人的情況。第二,針對性騷擾的雇主責任的特別規定。目前我國法律只有敦促、要求企業建立性騷擾雇主預防處理機制,并無更進一步的規定。例如上文提到的《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辦法》第33條、《勞動法》第3和54條和《2012年女職工特殊勞動保護條例》第11條,此條規定“在勞動場所,用人單位應當預防和制止對女職工的性騷擾”。

二、我國反性騷擾立法存在的問題

(一)憲法作用被忽視。《憲法》中第33條人權保護的概括性論述、第38條人格尊嚴權條款、第48條兩性平等權條款、第42條勞動權條款、第46條受教育權條款以及第37條人身自由權條款都是反性騷擾立法的依據。但立法者沒有從《憲法》高度對各個領域內公民免受性騷擾的權利進行關照,也沒有從人格尊嚴或者性別歧視角度對我國的反性騷擾立法進行深入思考。(二)概念界定不統一、內涵不全面。雖然性騷擾概念在美國首次出現至今已近半個世紀,但在我國大陸地區的法律中究竟什么行為可以判定為性騷擾至今沒有統一標準。在上文提到的與性騷擾有關的法律中,《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往往將性騷擾和猥褻、侮辱、發送淫穢短信行為等同,也沒有給予其獨立定義。只有《婦女權益保障法》第40條“禁止對婦女實施性騷擾……”中提到性騷擾這個名詞,但并沒有清晰定義“性騷擾”。各地實施《婦女權益保障法》的地方性法規倒是對性騷擾概念嘗試進行內涵界定和外延列舉。各地大多將“違背婦女意愿”、“性要求”、“語言”、“肢體行動”、“電子信息”等說法包括其中。但由于是《婦女權益保障法》實施辦法,就只關注以女性為對象的性騷擾,而將以男性為對象的性騷擾排除在外,且各地定義不統一,立法水平也參差不齊。(三)特殊領域立法不足。如上文所述,勞動領域內的《勞動法》通篇未見性騷擾字樣。而2012年的《女職工特別勞動保護條例》第11條也只有一句企業要預防和制止對女職工的性騷擾,除此之外再無其他。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國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中雖有可以與性騷擾發生干系的條款,但全文未見性騷擾字樣。作者同時也考察了《公務員法》和軍事類法律,則不但仍舊不見性騷擾字樣,甚至可以與性騷擾發生干系的條款也不見蹤跡,例如有關侵犯尊嚴、侮辱的規定。可是,企業和教育場所正是性騷擾的高發地帶,我國目前的性騷擾立法令人憂慮。(四)法律責任規定不明確全國性的《婦女權益保障法》中沒有關于性騷擾案中雇主責任的規定,但在各個地方落實《婦女權益保障法》的方法中,已有少量此種規定:例如《福建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辦法》第25條第3款規定“用人單位應當采取措施預防工作場所的性騷擾,有性騷擾情形發生時,應當及時處理。”第40條規定:“違反本辦法第25條第3款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承擔相應責任”。但這些規定對于雇主如何具體承擔責任則沒有更切實和細致的表述了。而《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9、11條可以勉強看作我國大陸地區目前性騷擾案件中要求雇主承擔連帶責任的法律依據,但這畢竟不是針對性騷擾案件的專門規定,歸責原則沒有根據性騷擾案的特點進行特殊化處理,而且缺少免責事由。這樣就使司法者面對性騷擾案中雇主責任如何確定以及損害賠償數額如何確定產生尷尬。(五)應對機制不健全。一是缺少對工作場所預防性騷擾機制和內部處理機制的詳細規定,只有粗略的要求。有些學者認為實踐中有些有權處理性騷擾的企業內部機構并未發揮實際作用。如企業內設的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有權處理職場性騷擾案件。但是實踐中很少有受害人通過該渠道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也從側面說明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的運行機制還存在不足之處”;二是沒有專門處理性騷擾行政申訴的行政機構如美國的就業機會平等委員會。三是沒有對調解、企業內部投訴、企業外部申訴以及訴訟的先后順序做出規定。

參考文獻:

[1]王成.性騷擾行為的司法和私法規制論綱.政治與法律.2007(4).

作者:劉春華 單位: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