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法律推進機制的構建

時間:2022-07-11 12:29:12

導語:生態農業法律推進機制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農業法律推進機制的構建

當前,河北省的農業生產獲得了巨大的進步,農業總產值快速提高,但既往粗放型的發展模式也導致農業生態環境的退化和環境自凈能力的脆弱,農業生產所帶來的廢棄物對環境造成了越來越大的損害。要考慮到農業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研究農業的內涵[1]。

一、農業貫徹生態化發展原則的意義

在當前的情況下發展生態農業對于河北省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一)生態化發展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我省人口眾多,耕地有限,面對農業資源相對短缺的現實,不可能復制地廣人稀、資源豐厚國家的那種高能耗的農業模式。這決定了基于河北省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充分利用高科技的基礎上,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及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系統物質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嚴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質的投入和農業廢棄物的產生,最大程度地減輕環境污染,使農業生產經濟活動真正納入到農業生態系統循環中,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2]。

(二)農業的生態化是宏觀經濟生態化的基礎

宏觀經濟是由國民經濟各部門相互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農業不僅是食物的來源,而且還為工業提供了原材料和勞動力,特別是抗環境脅迫的農業新品種在保證產量的同時,還能夠分解污染物,起到凈化環境、變廢為寶的效果。農業生產如果不能實現生態化,不僅會制約整個國民經濟的生態化進程,而且也會帶來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的災難,危害人民的健康,從根本上削弱我國的生產力。所以,河北省農業的生態化是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

(三)實現農業生態化發展是改變農業落后面貌的必由之路

農業生產的生態化是建設現代化農業的必由之路,也是解決農村污染問題和提升農民素質、塑造人文修養的必備前提。而當前,我省農業從業者缺乏生態農產品生產、加工的專業知識,造成農業生產中生態科技的實際運用不足。因此,加強河北省生態農業技術知識的推廣,讓廣大農民掌握農業生產的生態知識是改變農業落后面貌的必由之路。

二、生態農業的目標及其對農業與農村的具體要求

生態農業要求將這種發展建筑在資源的節約和生態環境的保護上,這牽涉到很多的相關領域,除了我們慣常所說的環境與資源之外還牽涉到社會的經濟、文化等方面。這種覆蓋廣泛的生態農業的特性可以概括為:“綜合性、多樣性、公平性、適宜性、高效性和可持續性等方面[3]”。

(一)綜合性

生態農業要發揮生態系統的功能,將經濟的發展建筑在資源和環境的永續利用和階段性的人口總量和人口結構控制上,強調提高可再生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應用比重,使農業內的各個子產業實現比例均衡的物質能量循環的無縫對接,使農業擁有不竭的動力。

(二)多樣性

由于河北省地域遼闊而各地的自然環境、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又是不同的,各地應依據本地的原生物種結構作為藍本,利用生態友好的農業技術,走農產品多元化、農業特色化的發展道路,使各地的農業生產都能突出自己的特色。

(三)公平性

公平性原則要求在生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讓廣大農民能夠密切參與到農業生態化發展的過程中,從而公平地分享生態農業發展所帶來的經濟成果。生態農業的公平原則主要體現在發展生態農業的合作經營上,體現在農業經濟組織內部的公平。

(四)適宜性

生態農業技術的采用不要單單考慮其經濟效益,也要對該技術可能對生態系統產生的危害進行評估,尤其是該技術的使用所產生的環境廢物的自然降解問題更要著重考慮。在充分評估的基礎上,優先采用生態化的技術措施,在嚴格管控環境退化的基礎上,鼓勵對生態系統進行恢復重建。優先采用生物治污的技術方法來提升環境質量水平。(五)高效性這要求河北省的農業發展要利用生態技術實現較高的綜合效益。比如,通過有機農產品等相關認證提高該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凈利潤,將農業生態化發展的主要立足點建立在提升農業的高效性上,達到最低的成本投入和最高的價值產出。(六)可持續性河北省的農業要注重生態與經濟的平衡,把農業放入宏觀經濟的系統中去規劃,優化農業生產的各項生產要素的配置,強調綠色農業、循環農業,保證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三、生態農業相應地方立法的構建和完善

(一)構建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法規體系

我國《農業法》在第八章中對農業生產進行了詳細的規范:強調在突出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進行農業生產,通過造林護林與退耕還林防治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國家建立對退耕農民和轉產、轉業漁民提供補助的法律制度。此外,我國《農業法》在第八章還著重指出:保護我國本土物種資源的多樣性,嚴格監控與評估外來物種和轉基因生物的農業應用,并要求采取各項安全控制措施。我國的新《環保法》已于2015年1月1日施行,新《環保法》要求健全生態保護與補償的制度,加強對影響農業生產的農村資源污染的控制,建立區域性的生態環境維護與保障機制。為了使新環保法和農業法增強在河北省實行的實踐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河北應當以地方立法強調生態系統的恢復和保護,尤其是將重心放在生物技術對于污染物的分解與處理上。最終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綜合性的、涵蓋生態農業各方面的地方法規體系,更好的助力生態農業在河北省的推廣。當前,河北省政府應出臺《河北省生態農業發展辦法》,在《河北省生態農業發展辦法》實行一段時間趨于成熟的時候,交由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以此為基礎并在與《河北省農業環境保護條例》相協調的基礎上出臺《現代生態農業促進條例》作為河北省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相關立法的核心內容。對于我省已經出臺的法律法規也要及時進行修訂,將生態文明理念及生態保護內容注入其中,并明確農業環境保護的法律責任和強化農業環境監測的機制建設,以更好地與新出臺的生態農業立法對接。

(二)建立生態農業的綜合評價制度

生態農業認證標準在生態農業建設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因此,為了增強我省生態農業認證標準的科學性,并逐步向國際生態農業認證標準看齊,就要對生態農業認證標準制度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障礙進行探索和克服,并不斷優化該認證標準,以該標準為基礎建立生態農業發展的預警系統,“具體包括評價指標的選擇以及評價標準的認定,同時還要注意在《現代生態農業促進條例》中對該方面內容進行立法上的總結和規范[4]”。特別是要注重生態農業認證機構的資質管理,使之在統一標準的基礎上作出規范的認證結果,并要其對該認證結果背負相應的法律責任,最大程度的發揮生態農業認證對于生態農業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

(三)建設生態農產品認證制度

對于生態農產品認證機構及其認證行為,應以地方立法確立認證機構的法律地位及其對于生態農產品所進行的認證行為必須承擔的法律責任,使其能夠盡到監督義務并且對生態農產品能夠公正客觀的進行認證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5]。

(四)確立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經濟激勵制度

首先,加強金融機構在農村的網點建設,金融機構應對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形式多樣的小額貸款支持。其次,在生態農業的建設中要注意完善保障體系建設。對于農民在生態農產品生產上保險的購買,政府應進行補貼,保險公司也應當開設一批針對生態農業的特色險種,以切實保障農民在農業生態化生產中的收益,從而促進其擴大規模。最后,加強生態農業稅收優惠以及農業補貼方面的政策支持。在生態農業財政補貼方面,政府必須提高對生態農業建設的補貼力度,在現有的四種補貼方式(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良種補貼、種糧直補)的基礎上,尋求適合生態農業發展的全新補貼方式,進一步擴大補貼范圍[5]。對目前農業補貼的相關試點試驗進行改進,注重自然災害預防關鍵性技術補貼。最后,注重對因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恢復而遭受經濟損失的農戶的補助。

(五)建設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科研與技術推廣制度

引導民間資本投資生態農業從而形成整個社會的資本集聚效應,開發生態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構建農業技術分享網絡,加快環境友好的生態農業生產技術的傳播。“我國新修訂的《農業技術推廣法》雖已正式實施,但現階段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還是遠低于發達國家,在鄉鎮的技術設施建設、人員配備和推廣方法還存在很多缺陷[6]”。因此,對于河北省而言,要以地方立法來彌補這些缺陷,建立完善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此外,生態農業的發展也應當大力推廣農田的智能化和機械化生產,建立起以信息化為主導的農田監測與控制系統,建設在該系統之下,能夠對農田病蟲害和溫度、濕度做到實時監控,并且能適時、適度進行調整的高科技生態農田。

作者:張沖 趙峰 劉志強 單位:河北工程大學

參考文獻:

[1]楊靜,姜華.“社區支持農業”模式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57-59.

[2]周震峰,王軍,周燕,等.關于發展循環農業的思考[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4(5):348-351.

[3]聶華林,馬德山,高新才,等.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36-38.

[4]朱文玉.我國生態農產品認證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J].學術交流,2010(5):57-59.

[5]丁錦玲,沈綠野.生態農業相關法律構建和完善[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5(3):48-51.

[6]梁劍琴,唐忠輝.國外生態農業立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8(8):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