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法律規范與法學研究
時間:2022-04-11 04:12:28
導語:醫患法律規范與法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醫方主體的復合性:醫患法律關系的主體,是醫患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在醫患法律關系中依法享有權利并承擔義務。從醫患之間的醫療服務合同角度來看,醫患合同關系的主體就是醫療機構和患者。也就是說,醫療服務合同中,只有醫療機構和患者才有資格成為主體,患者的關系人不是醫療服務合同的主體,醫療機構內的醫務人員也不能成為醫療服務合同的主體。但是,根據現有的法律規定,作為醫患法律關系的主體的醫方又不僅僅指醫療機構,還包括醫護人員,醫療服務合同雖然是患方與醫療機構為主體一方所簽定,而不是與醫療機構內的一個或幾個醫務人員之間建立了醫療服務合同關系,醫務人員不能以合同主體的身份參與醫療服務合同。但是,醫務人員又是代表醫院向患者方履行義務的實際執行者。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和《執業醫師法》的有關規定,醫務人員在醫療服務過程中獨立承擔著自身的義務和享有相應的權利,依法對自已的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醫療機構和其自身內部的醫務人員之間又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相對于患方,醫務人員也不僅僅是個人,而是不同專業人員分工合作有序組成的群體。因此,醫患法律關系中的醫方是醫療機構與其所屬的醫務人員依照法律和醫療機構的內部章程組成的復合主體。二者之間并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互相依托有序組織共同向患方主體承擔義務。1.2患方主體的復合性:雖然醫療服務合同是醫療機構與患者之間所簽定,但作為患方的醫患法律關系主體也絕不僅僅是患者,還包括其關系人。《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三十三條規定,醫療機構施行手術、特殊檢查或者特殊治療時,必須征得患者同意,并應當取得其家屬或者關系人同意并簽字;無法取得患者意見時,應當取得家屬或者關系人同意并簽字。《執業醫師法》第二十六條也規定,“醫師應當向患者或其家屬介紹病情,但應注意避免對患者產生不利后果。醫師進行實驗性臨床醫療,應當經醫院批準并征得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屬同意。”可見,患者的關系人同樣是在醫患法律關系中享有一定權利并承擔一定的義務的主體之一,只不過在患方群體中處于次要地位。同時,患者在接受醫療服務過程中,其部分權利和義務是由其家屬享有或承擔的。但根據上述規定,患者的關系人又享有法律所賦予的獨有的權利和義務,只不過相對于患者的權利義務而言處于從屬地位,或者說是由患者的權利義務派生而來。當然,患方這種復合性主體是以患者為中心的[2]。
2醫患法律關系客體的復雜性
醫患法律關系的客體[3]即醫患雙方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也就是由醫方提供而患方所需求的醫療、預防、保健“產品”,從現在習慣性的觀點和公認的醫療服務合同的概念出發,本文姑且仍稱之為“醫療服務”。醫療服務這個客體既是患方與醫方建立醫療服務合同的目的所在,也是醫患不和諧時雙方爭議的焦點所在。說他是“產品”,只能算是一個比喻,因為作為醫患法律關系客體的醫療服務實際上包含了法律關系客體的所有種類,從現代醫學的要求來看,甚至還超出了民事法律關系客體的所有形式。而且對每一例患者而言,醫方都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量身定做”,而不能預先生產出來去供給患者的需求。因此,從法理學的角度闡述醫患法律關系的復雜性,目前在學術界還沒有令人信服的權威論述,筆者亦只能做一個膚淺的探討,以期能拋磚引玉。就筆者看來,作為醫患法律關系客體的醫療服務至少有以下特點:2.1成分的多元性:對每一名具體的患者而言,醫療服務都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中既有物(如藥品、器材等),也有行為,如醫務人員對患者的軀體施以手術、注射等行為,還有非物質的財富如對患者作出的診斷、開具的處方等,它融合了醫務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智慧。因此,醫患法律關系的客體是一種由多種元素構成的復合體。由此可見,醫療服務這個客體不僅包含了法理學上法律關系客體的所有種類,而且是各種類型客體按照醫學科學的原理的有機結合。按照最近的社會學和醫學人文學對臨床醫學的要求,這個客體還將包括人文關懷等社會因素。如一個外科患者到醫院以后,需要醫方首先給予檢查、分析、作出診斷、提出治療方案,進而實施治療方案,還可能要對患者進行麻醉、手術、注射治療行為等等。這一系列過程和已經包含了法理學上法律關系客體的物、行為、非物質財富三種類型的全部。在這個過程中,醫方的醫務人員并非是機械地給予患者這些自然屬性的客體就足夠了,還必須盡可能地給予患者本人以人文關懷,這一點也不僅僅是道德對醫方的要求,而是法律賦予醫方的義務,醫方必須把它作為醫患法律關系的客體提供給患者。這點從《執業醫師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就已經體現,并且按照現代醫學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來看,將來的法律修定還將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要求。2.2鮮明的個體性:醫方提供給每一位患者的醫療服務必須是與患者個體情況相符合,因為患者個體之間各種情形是千差萬別的,即使不同患者患同一種疾病,醫方也必須在掌握患者年齡、性別、是否存在并發癥、體質上的差異,解剖生理上的變異等諸多的差別的基礎上制定出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才能適合于具體的患者,這不僅是醫學科學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2.3作用的二重性:醫療服務作用的二重性是指它在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時又會給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患者就醫需要醫方提供的醫療服務主要是為其解除病痛、恢復健康。但事實上,醫療服務產品的每一種類型在具備治療作用的同時,也對患者的軀體或多或少傷害作用:如放射線損傷、藥物不良反應、手術的創傷等等。就算最輕的注射行為也會在患者的軀體上留下小小的針孔。2.4結果的或然性:患者就醫的目的在于由醫方提供的醫療服務使其取得解除疾苦、恢復健康的結果。但人體的復雜性和醫學發展的局限性決定了醫療服務的結果不是必然的而是或然的,醫方只能借助醫學知識和技術提供盡可能符合醫學科學原理和患者具體情況的醫療服務推動患者的疾病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但絕不可能保證患者的病情必然向恢復健康的方向發展。這是醫學上客觀存在的不確定性。即使隨著醫學科學的不斷發展和疾病診治手段的不斷改進而使疾病的診斷治愈率不斷提高,也只能使患者疾病向恢復健康方向發展的可能性增加,但絕不可能預期到理想結果是必然的,而相反在患者接受醫療服務過程中的每一步都有可能出現不可預知的意外和風險。這一點正是患方的高期望值與醫學科學實際之間存在的差距,導致醫患關系不和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此。2.5時空的差異性:這個特點的含義在于,在不同的時間,或者同一時間的不同地點的醫療機構,甚至同一醫療機構的不同醫護人員,對相同疾病的患者提供的醫療服務也可能存在差異。這不但是由于醫學不斷發展新的診治手段取代傳統方法的結果,也有不同醫療機構的客觀醫療條件不同因素所致,還有因為醫務人員之間業務技術水平的差異的原因。如同樣是膽囊結石疾病,在腹腔鏡問世前則完全行開放法手術治療,而到了當代則兩種方式并存。就在同時代的當今,鄉鎮醫院對此可能只能開腹手術,但在二級醫院則可能使用腹腔鏡方式手術。同一個醫院的不同醫師使用腹腔鏡手術時,有的可能使用三孔法完成手術,而有的則要使用四孔法、兩孔法完成手術;不同醫師實施開腹手術的切口也有長短之別或右上腹部直切口與右肋緣下斜切口人路的不同。而上述的所有情形都是醫方提供給患者的合法的醫療服務客體[4]。
3醫患法律關系內容的廣泛性
醫患法律關系的內容就是指在醫療服務過程中,醫患雙方主體依法各自享有的權利和應承擔的義務岡。一般來講,法律關系主體雙方中一方的權利就是對方的義務。在醫患法律關系中,最基本的權利義務就是醫方有義務提供給患者所需求的醫療服務,患方依法享有醫方所提供的符合法律規定質量的醫療服務并有按規定向醫方支付醫療費的義務。這是醫療法律關系內容的核心。以此為基礎,法律又賦予雙方與這一基本權利義務緊密聯系的其他一系列相關權利義務,這些權利義務不再像這一基本權利義務那樣,對醫患雙方互為權義主體,體現出醫患法律關系內容的不對稱性和層次性。患方的權利更為廣泛,而醫方的權利基本是為患方的權利實現而設定。3.1患方的權利義務:對于患方而言,這些權利義務是由其基本權利義務派生而來,但卻又是更高一層次的權利義務,如患者的就醫選擇權、平等醫療權、知情同意權、秘密保護權、拒絕治療權、被陪護探視權和如實提供疾病信息、遵守醫療秩序和醫方的管理規范等義務。患者的關系人也具有一定的權利義務如知情同意權陪護探視權以及如實提供患者疾病信息,遵守醫療秩序、配合醫務人員醫療工作等義務。陪護探視權是患方與其關系人基于身份關系而設定,但在患者就醫過程中仍然需要醫方的義務支持才能實現。3.2醫方的權利義務:醫方有使患方上述權利實現的義務,但作為醫患法律關系一方主體之一的醫療機構,主要是通過一系列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和組織紀律以及賦予其一定職責來支持和約束醫務人員的行為來保障患方權利的實現,醫務人員在醫療服務過程中享有一系列的權利如疾病調查權、診斷權[5]等等,以及保證患者上述各項權利實現的義務。醫務人員在醫患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的層次性尤其顯著:首先,是為保障患者權利實現而使醫務人員必須具有的權利。如《執業醫師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的疾病調查權、診斷權、醫學處置權、出具相應的醫學證明文件權、選擇合理醫療、預防、保健方案權等。醫學研究權、醫學繼續教育權等雖然也是醫務人員的權利,但同樣是為保障患者權利的實現而設定,因此也可以說,這些權利同樣也是醫務人員的義務,因為醫務人員只有通過醫學研究、繼續教育來提高專業本領才能更好地向患方履行義務。一般來講,權利是可以放棄的,但醫務人員的這部分權利是不允許放棄的。比如診斷權,醫務人員對于來就診的患者而放棄自己的診斷權,患者的權利就不能實現,醫務人員就是失職,醫務人員如果有關放棄了這些權利,就得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可以說,這類由法律規定的所謂醫護人員的權利實際上是醫務人員的義務。其次,是醫務人員自身利益方面的權利。《執業醫師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執業醫師具有獲取工資報酬和津貼,享受國家規定的待遇的權利。這是醫務人員自身利益的權利的明確規定,即合法的工資待遇權。當然這也并非醫務人員特有的權利,而是醫務人員作為公民和勞動者的基本權利。當然這項權利對于勞動改造的服刑人員是沒有的。第三,是醫務人員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執業醫師法》第二十一條規定了醫師“在執業活動中,人格尊嚴、人身安全不受侵犯。”這是《執業醫師法》明確賦予醫師的又一項屬于醫務人員自身利益的權利,但其實也是憲法賦予每個公民的基本人權,只要醫師也是憲法規定中的公民,當然毫不例外地享有這些權利,《執業醫師法》再把這條規定具體化,體現了對醫務人員這項基本人權特別保障的立法意圖。但遺憾的是沒有規定具體的保障措施,所以近年來醫務人員的這項權利屢遭侵犯。當然,保障醫務人員的這項權利同樣也有為保障患者的各項權利實現的目的。因為假如醫務人員的人身安全都沒有保障,則無法去履行義務而使患方實現權利的。可見,對于醫患法律關系而言,無論醫護人員的權利還是義務都是以患者的權利實現為目的,無論醫護人員的權利還是義務都是其自身的職責。
總之,法律關系是由法律規范調整的人們在行為過程中的權利義務關系,是一種特殊社會關系。筆者所探討的醫患法律關系,只能依據現有的法律法規去分析其所調整的那部分醫患關系。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深人和法律規范的完善和修改,醫患法律關系的內容必將隨之發生變化。在復雜的醫患關系中,醫患法律關系只是其中的一個重分組成部分。除了法律關系之外,醫患之間還存在倫理道德關系、經濟關系、服務與被服務關系等等[6]。要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除了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要明確自身在法律上的權利義務并依法享有和履行之外,作為在醫患法律關系中享有廣泛權利并承擔相應義務的患方也有必要深人了解,才能既保護好自身的合法權利,又不至于胡亂猜疑救死扶傷的醫護人員而做出諸多傷害醫護人員之事,減少“醫鬧”事件,營造良好的就醫氛圍。新聞媒體的從業人員更有必要正確把握醫患法律關系的特點,才不至于在報道有關醫療事件時先人為主,擴大事態,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發揮正面引導作用。當然,法律從業人員如律師、法官、檢察官等更應對此深入研究并正確把握,在司法實踐中才能做到公正科學地處理有關醫療糾紛的案件,保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7]。
參考文獻
[1]榮長升,龍陽,王歡.醫患法律關系的現行規范與法理學研究[J].中國醫院管理,2016,36(10):65-66.
[2]龍三太,江山,蘇暢.醫患法律關系的特殊性與法理學研究[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6,32(10):706-707.
[3]孫國華.法理學[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9:248-261.
[4]黃志強,黎鰲,張肇祥.外科手術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012-1033.
[5]劉永斌.醫務人員服務規范與正確處理醫患關系實用手冊[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8-21.
[6]唐海洲.醫療告知與醫患糾紛防范實用指南[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3-5.
[7]馬國清,曾武,黃占輝.醫療衛生工作者的職業特點[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33-39.
作者:諶英 單位:遼寧省遼陽市中心醫院
- 上一篇:企業法律顧問工作轉型研究
- 下一篇:大學生創業實踐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