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法律制度的性質與改善

時間:2022-09-21 06:43:52

導語:合作社法律制度的性質與改善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合作社法律制度的性質與改善

本文作者:孫曉紅弓辛榮工作單位:山西財經大學法學院

改革開放以來,合作社已經從計劃經濟的陰霾中走出來,逐漸回歸其市場主體的本原地位。合作社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形式,產權制度無疑是決定其性質和法律地位、影響其治理方式以及利益分配等問題的核心制度,是決定合作社存在與發展的關鍵因素。但是,由于我國目前沒有統一的合作社基本法,已經頒布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也沒有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產權予以明確定性,圍繞合作社產權制度理論界也存在諸多爭議,極不利于合作社的發展和社員利益保護,所以,有必要進一步明晰合作社產權,理順其產權關系,以更好地維護合作社的穩定性,調動社員的積極性,促進合作社的健康發展。

一、合作社財產的來源

產權作為一種制度安排是指法律規定的人們對某種財產擁有和可以實施的一定權利。這些權利就是指人們對財產本身所擁有的占有權、使用權、支配權、處置權、相應的收益權以及人們擁有這些財產所派生出來的各種有形或無形的物品或功效的收益權和不受損害權[1]。產權直接指向“財產”,因此,探討合作社產權制度首先應厘清合作社財產來源和構成。合作社的財產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社員出資入股、合作社經營中的積累、國家扶持資金與捐贈。

(一)社員出資

合作社是為社員擁有和控制的合作組織,社員出資是合作社生產經營的基礎,是合作社初始資本的來源。社員最多可以交納的股金數額,由合作社章程或國家法律規定。

(二)合作社積累的公積金

公積金是合作社在運作過程中產生的一種重要資本,它是指合作社每年從盈余中按一定的比例提取的積累資金,其目的是用于彌補虧損和擴大再生產。

(三)國家扶持資金和捐贈

從國際上看,世界各國對合作社一般都有財政上的扶持。而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和價值追求及對社會穩定的貢獻,使其容易獲得社會的各種捐贈,而合作社資金的有限性也需要其擴展資金來源,所以捐贈也就成了合作社的發展資金來源之一。

二、合作社產權的性質

在探討合作社產權性質之前,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合作社的產權結構。合作社財產的權利結構就是指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的主體構成狀況和相互關系。作為企業法人,合作社的產權主體包括合作社和社員兩類。合作社的產權尤其是財產所有權的性質的界定與合作社及其社員兩類主體相關。

(一)學界關于合作社產權性質的觀點之爭

關于合作社的產權性質,理論界主要有以下觀點:(1)私有產權說。合作社的產權結構以社員個人所有為核心,實質是私人產權。發達國家學者多持此種觀點[2]。(2)集體產權說。合作社由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共同籌資,共同占有、使用生產資料,共同享有勞動成果,因而是社員的集體所有[3]。(3)復合產權說。該說認為合作社的產權是由兩類性質不同但有聯系的產權構成的:第一,合作社的產權是在直接生產經營過程中由眾多數量大體均等的個人產權復合而成;第二,合作社的產權是由已經集合的個人產權與集體產權復合而成[2]。(4)多元所有、一元經營說。該說認為,合作社的產權和管理制度體現為:一是實行個人所有和集體所有相結合的產權關系;一是實行集體占有、使用的經營關系[4]。(5)合作社產權說。該說認為,合作社的股金的所有者是合作社,社員是合作社的投資人,其依所投之股金對合作社享有社員權。總體而言,合作社全部財產的所有人不是社員個人,也不是社員集體,而是合作社本身[5]。合作社產權的性質存在如此多的觀點學說,而且至今沒有形成共識,反映了合作社產權制度的復雜性。而合作社制度建設的基石應是作為其經濟基礎的產權制度,因而從理論上澄清它是無法回避和繞開的課題。

(二)合作社產權界定

合作社產權制度的復雜性除源于上文述及的合作社財產來源的多樣性,另外還受合作社特有的屬性和宗旨的影響。1.合作社屬性、宗旨與產權合作社的最大特點是屬利用者(用戶、顧客)所有,這也是其最根本的屬性。合作社產生的原因就是社員需要合作社這種互助合作組織來解決生產、銷售、購買、貸款、保險等經營環節上靠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合作社是利用者擁有和控制的企業[6]。由于合作社是利用者所有的企業,因而它的宗旨是滿足社員(利用者)的經濟、社會和文化需要,是非營利性企業;合作社不具有公司那樣的資本屬性,不追求資本利潤的最大化[6]。合作社的屬性和宗旨決定了其一系列制度包括產權制度的特點。合作社必須以為社員謀取利益、服務社員為目的,而不是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這一宗旨決定了其運作必須以同一性為條件,即合作社的財產所有者和惠顧者同一,可以完全重合,如果二者出現錯位,并且錯位達到一定程度,則合作社就發生性質變化[7]。合作社是社員勞動者和所有者雙重身份合為一體或者使用者和所有者雙重身份合為一體的組織。它依靠社員經濟參與而生存和發展,為社員服務是合作社的惟一宗旨。所以,股金屬于社員個人所有,入社時投人,退社時退出[1]。為防止股金的無節制征收使合作社淪為資本的工具,法律大都對社員的出資加以限制,“防止大股東的形成以及對合作社業務的控制,維護合作社的民主精神”[8]。同時,為體現合作社“社員人數及資本額均可變動”的原則,允許社員自愿退社,并有權請求退還其股金。但這會減少合作社發展所需的資金,動搖合作社對外聯系的信用基礎。因此,為促進資本的穩定,合作社都會從盈余中提取公積金來彌補虧損和擴大再生產。而正是這部分資金的產權歸屬成為解決合作社產權問題的關鍵。歸結起來,如何在維護社員財產權利、調動其入社積極性的前提下維護合作社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成為確立合作社產權制度時著重需要考慮的問題。2.合作社各類財產所有權歸屬(1)社員出資由于前文所述原因,社員出資應歸社員個人所有才能體現合作社的屬性,實現其宗旨。前述“合作社產權說”認為包括社員股金在內的合作社全部財產都是合作社本身所有,以解釋為什么合作社具有實質上對所有社員股金享有完整的占有權、使用權甚至處分權[5]。這種觀點沒有看到社員對股金的所有權是終極意義上的。社員擁有股金的所有權并不影響社員與合作社關系存續期間合作社為社員利益對包括股金在內的合作社財產的占有支配權。作為法人,合作社當然有法人財產權,這種權利的客體就是合作社財產,包括社員出資,其實質是一種經營權,與財產的所有權是并行不悖的。同時,社員股金也并非全體社員集體所有,這種觀點是受“合作經濟是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經濟”觀念的影響,認為社員出資后就失去了對自己出資的個人所有權,實際上是將合作社混同于集體所有制經濟,這會導致合作社失去其獨立存在的意義。合作社作為市場主體從產生時起就是建立在個人財產權的基礎上的,這也是其區別于其他企業形態的根本屬性,個人財產權的有效保護是社員參加合作社的動力。(2)合作社積累的公積金公積金的產權歸屬問題是合作社產權問題的癥結所在。公積金的產權歸屬首先取決于其是否可以分割并量化到每個成員賬戶。傳統合作社理論認為公積金不可分割,國際合作社聯盟也持此觀點。1995年國際合作社聯盟曼徹斯特大會上通過的《關于合作社特征的聲明》中提出公共積累不可分割。但是,也有學者反對公積金不可分割,如瑞典學者尼爾森指出,公共積累不可分割原則,使得合作社的公共積累越多,不可分割的集體資產比重越大,脫離社員控制和監督的財產就越多,合作社與社員的距離也越大,社員不再關心合作社的發展[9]。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就規定了公積金可以分割量化到社員個人賬戶,“成員資格終止的,……退還記載在該成員賬戶內的出資額和公積金份額”。①公積金應否分割?筆者認為,應對合作社存續期間和終止時公積金的分割情況作出分別規定。在合作社存續期間,公積金不能分割。理由如下:第一,為合作社發展提供資金基礎的需要。合作社是弱勢群體的組織,社員經濟實力往往較弱,能夠投入到合作社的資金有限,再加上為維護民主和公平原則對單個社員入股的限制更造成資金的有限性,而且,在社員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則下,社員退社就需退還股金,這會造成合作社財產的變動性和不確定性。而從盈利中提取公積金并保持其不可分割擴大了合作社可支配的資源,為合作社的發展壯大提供了物質支持。第二,擴大合作社交易、保護債權人利益的需要。因退社自由引致的合作社財產的變動性和不確定性以及由于捐贈的不穩定性和財政補助的有限性,會導致與之交易的相對人利益有可能缺乏足夠的財產擔保而面臨風險,會降低相對人與合作社交易的積極性,這同樣會成為合作社發展的制約因素。不可分割的公積金恰能對上述制度缺陷加以彌補,對保護相對人利益、鼓勵其與合作社交易具有積極意義。當然,公積金不可分割可能會導致合作社積累基金越來越多,當積累基金在合作社自有資產中的比例達到一定程度(通常是50%)或者更多時,剩余控制權將出現不平衡。這也是上文中學者反對公積金不可分割的顧慮之一。此時,合作社內部相對富有的社員往往會利用相對控制權進行內部尋租活動,其主要方式就是通過壓低收購價格、轉移未分配儲備金或留存收益來加以實現[10]。但這一問題并非必須通過分割公積金來解決。可行的做法是當公積金累計達到一定水平后,減少公積金的提取,直到公積金和社員出資總額達到適當的比例。在公積金不可分割的情況下,公積金的產權歸屬就非常明確了:社員共同所有,合作社對其擁有占有、使用、處分的權利,即經營權或支配權。在社員共同所有的情況下,這部分財產具有集體性質,在合作社存續期間,社員不得請求分配公積金,某一社員退社時也不能要求量化返還。而在合作社終止時,從合作社盈余中提取的公積金應允許在社員中進行分配,合作社公積金的最主要作用在于彌補虧損和轉增資本擴大再生產,以維持合作社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在合作社終止時該積累可以分配給社員。

(三)國家扶持資金和捐贈

由政府直接補助形成的財產,筆者認為,其終極意義的所有權歸國家,合作社社員對國家投入資金形成的資產只享有收益權,而投入資金的占用權、使用權和處分權則由國家讓渡給了合作社。因此,由政府直接補助形成的財產在合作社存續期間不宜量化分配給社員,在合作社終止時可以移交其他合作社或用做公共事業。因為政府的補貼體現了政府支持合作社的政策,是對合作社事業的扶持,而非謀求某一特定合作社社員權益的增加,這部分資金一般主要用于開展信息技術交流、社員教育培訓、質量認證等有關合作社事業發展的公共項目。所以在合作社終止時,這一部分財產應繼續用于支持合作社事業的發展,不能分配給社員。社會捐贈的性質類似于國家扶持資金,只是所有者虛化。這部分財產的處分與國家扶持資金相同,即不能分配給社員,在合作社終止時繼續用于支持其他合作社發展。綜上所述,合作社的產權是社員個人所有權、社員共同所有權和國家所有權復合的產權,合作社對合作社財產擁有的占有支配權,即經營權。

三、我國現行法律對合作社產權的規定及其完善

我國目前沒有統一的合作社法。已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是合作社領域位階最高的立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中涉及合作社產權制度的規定。但是非常不明確,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產權問題。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財產的形成,《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四條第2款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例》第8條作了規定。上述法律法規規定了作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權基礎的資產構成,即農民專業合作社財產一般由成員出資、公共積累、國家財政補助資金和社會捐贈等4個方面構成,對這些財產,農民專業合作社享有占有、使用和處分的權利。另外,《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其他一些條款對上述幾類財產的權屬問題作了進一步規定,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改進。

(一)關于社員出資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對社員出資的產權歸屬應當說作了符合合作社本質屬性和宗旨的規定,基本確立了社員對其出資的個人所有權。該法第21條規定“:成員資格終止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當按照章程規定的方式和期限,退還記載在該成員賬戶內的出資額和公積金份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對社員出資的產權歸屬的規定是符合社員利益保護需要的。

(二)關于公積金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沒有規定合作社公共積累的不可分割,而是規定將公積金量化為每個成員的份額記載于社員帳戶,并規定成員資格終止的,應當按照章程規定的方式和期限,退還記載在該成員賬戶內的出資額和公積金份額。①該規定體現了合作社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作為單純的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集體所有制的工具,向本源意義的合作社的回歸,保護了社員對于合作社的財產權利。因此,有學者評價該規定體現了對農民在合作社中的主體地位的保護,對公共積累的個人量化克服了傳統合作社產權模糊的弊端[11]。但是筆者認為,如前文所述的原因,這種公共積累的個人量化并在社員退社時返還有矯枉過正之嫌。為了增強合作社的對外信用和發展基礎,未來合作社法對合作社公積金的可分割性應區別合作社存續期間和終止時兩種情況分別加以規定,在合作社存續期間,公積金不得分割。我國臺灣地區《合作社法》第23條即規定“社員對于公積金,不得請求分配。”在不可分割的前提下,在合作社存續期間這部分財產應屬全體社員共同所有且不可分割,只有合作社終止時才能分配給社員。

(三)關于國家扶持資金和捐贈

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21條、第37條的規定,國家財政直接補助所形成的財產歸屬可平均量化到成員份額,但社員退股時能否退給社員沒有明確,從第21條的規定看應是不返還。《合作社法》第四十六條中又進一步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接受國家財政直接補助形成的財產,在解散、破產清算時,不得作為可分配剩余資產分配給成員,處置辦法由國務院規定。而對社會捐助,《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37條只規定捐助所形成的財產歸可平均量化到成員份額,但沒有規定社員退社時是否返還,也沒有規定合作社終止時如何處分。筆者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上述規定合理之處在于規定了合作社終止時國家財政補助形成的財產不分配給社員,體現了國家的終極所有權。存在的問題:一是將國家財政補助和捐贈所形成的財產在合作社存續期間量化分配給社員,沒有強調將其用于有關合作社事業發展的公共項目以及對外的信用擔保。二是對社會捐贈所形成的財產沒有規定在合作社終止時也不得分配給社員,因為社員對這部分財產不享有所有權。對這兩個問題,在未來合作社法的制定中應加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