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農村環境保護法律責任

時間:2022-01-11 02:53:45

導語:論農村環境保護法律責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農村環境保護法律責任

一、農村環境保護中政府法律責任概述

農村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鄉村的環境之間的關系,來確保農村的相關經濟的持續發展而制定的各種措施的集合。政府的環保的責任,是指從上到下各個政府和政府的工作人員,由于沒有行使相關的環境保護的管理和監督的責任,而帶來的在法律上的后果。政府在農村環境保護中的主導地位要求政府應具備多種職能,以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村環境保護中的作用。政府在接著著重加強經濟建設的同步過程中,應當更加看重所具有的為人民服務的責任,籌建具備服務意識的政府。

二、農村環境保護中政府法律責任存在的問題

(一)相關的法律規定不完善。雖然現已出臺相當多的環保法規,但相關規定仍然有很多需要改進的不足,具體來說有這幾點。首先,我國法律在生態環境的保護方面沒有制訂相關的法律。第一,在鄉村地區有關生態環境的重點領域沒有相關的立法;第二,沒有規定怎么強化對于環境的籌劃和村鎮的管理,大力減少城市里的污染;第三,農村環境保護立法沒有一個系統化的依據。另外,關系到中國的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法規基本上都是層次很低的文件,相關執法機關不能根據這些法律來進行工作,很多造成環境破壞的行為都不能被懲治,不能強力的阻止犯罪行為的發生,來對農村環境進行保護。(二)欠缺相應的環境保護能力。首先,對農村的環保沒有足夠的財政投入,基礎設施缺乏。在我國,偏遠鄉村本身沒有獨立的金融機構,其公共事務管理的支付主要是納入預算和方案報告上級財政,很少有環保投資。因此,許多城鎮和村莊尋求不到資金,環保設施的缺乏、環保機構的不健全以及各種以利潤為導向的項目加大了對環境資源的破壞。其次,農村環境保護技術落后,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中國建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雖然許多省、縣(市)建立了一個示范試點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但進行推廣的站點還十分的匱乏。地區農民沒有專業人員來教授和指示,知識儲備不夠,農業生產只能運用最基礎和原始的方法,導致環境污染更加嚴重。最后,偏遠鄉村往往沒有相關的法律宣傳,農民的法制意識淡薄。(三)問責和監督機制不完備。1.立法機關的監督機制不完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會時間短,而且每年只有一次會議,不能注意到農村環境保護的問題,想依靠其立法來解決問題,周期太長且不現實。而且立法環節往往只注重宏觀的方面,很少有具體而詳細的法律政策。2.司法責任不健全。我國現行的司法體制有很多不足之處,司法機關的問責在如此環境下實施是十分困難的。不僅僅體制上存在問題,在實踐中司法機關對政府有沒有如實如期完成環境保護任務的審判也有不足。3.行政機關的問責制度缺乏。第一,政府環境責任的問責對象不具有普遍性,不光下級機關要被問責,上級機關同樣應該如此;第二,能夠被實施到位的監督方式只有通過在環境被污染后進行追責,或者監督的范圍過于狹小,沒有在事發前的相關監督。

三、完善政府對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責任

(一)完善相關的法律的規則。盡快制定一系列與農村環境保護有關的規章制度,例如,化肥的使用法規、污染物的循環利用辦法等。依據具體的規定協調和指導農業生產生活,指導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同時,加快農村環保立法進程,對農村環保工作實現宏觀指導。(二)加強農村環保機構的能力建設一是把農村環保放在重要位置,在堅持城鄉公平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作用,為農村的環境管理供應相應的國家財力的支持;二是治理農村的環境要運用符合市場規律的集資方式。建立農村環境保護的多種投資的來源和渠道,在當地政府的指示下,吸引和調動各種方面的投資。(三)建立責任追究和相關的監督制度。在執法過程中,政府如果查出相關的環境問題或者有公眾提出相關的環境治理的意見和建議,政府應該及時的進行處理和分析調查;對環境有好處的企業應當允許其設立和運行,提供一些來自政府的相關的支持;在政府對百姓和相關企業執法的時候,要具有針對性,要保證具有一定的效果;政府的城管等人員要不斷的注重自身的素質水平的提高,也要注重執法帶來的效果和社會反應。

[參考文獻]

[1]蔡守秋.論政府環境責任的缺陷與健全[J].河北法學,2008(3):17-25.

[2]陳喜紅.中國環境公共物品供給的制度缺陷與改善對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3]胡同澤,文曉波.政府維護生態環境的責任與實現途徑[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2(3).

作者:代夢茜 單位:天津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