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法律保護論文
時間:2022-01-11 02:59:52
導語:生態環境法律保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必然對自然資源消耗量很大,人們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自然環境也不斷地惡化。盡管我國改革開放之前已經重視對環境的保護,然而,生態環境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意義的遏制,部分生態系統的性能逐漸退化,環境的矛盾也顯現出來,加之群眾對于環境的訴求進一步提升。因此,對于生態環境的法律保護法學理論研究顯得十分關鍵。
一、生態保護法理基礎的意義
(一)使得環保法的價值取向更為清晰。近年來法治建設的成熟與市場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環境公害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21世紀以來,國際上在修改環境保護的立法方面更為多樣化,這類立法形式反映了立法的價值取向具體的變化,就是立法對于公民健康的維護,主張可持續發展。而法理基礎作為法學理論與精神導向問題的重要依據,既可成為立法的基礎,又可在法律具體的實行中對法律含義進行解釋。還能夠彌補法律的漏洞。因此,法理基礎對于法律體制的確立與實行過程皆發揮了重大意義。法的價值取向和法理的基礎關系密切。可以說,法律基礎在法的價值和法律制度中間起到過渡的作用。(二)對于國家生態保護權力的法律規制。國家作為履行生態環境保護首要的責任主體,擔負道德、制度設計、財政、監管、實施等責任。我國在履行保護環境的責任,也代表著國家權力的行使。以法治社會的基本原則為基準,國家通過立法來確認生態的保護權利,權力的應用范圍、形式、程序等皆達到法律化。促進權力行使的合法性;另外,通過程序與范圍的規定,進行對權力的規制,以免濫用職權引發的生態環境的逐步惡化。如嚴格規范礦山開采的許可條件等。為什么規制國家的權力即為法理基礎要處理的問題。(三)構建與完善生態保護的體制。法律體制的形成一直作為社會實際與人類主觀能動性的有機結合,每項制度皆有可靠的理論基礎為支撐,在自然環境保護的法律制度的發展中,前提條件是法理基礎的形成與完善。現階段我國的環境保護法設定的根本制度,如環境保護制度、環境標準制度、許可證的制度等,皆有相關的法理依據。這類制度的建設與完善作為法理依據進步與成熟的結果。
二、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法理基礎分析
(一)環境權利作為法律的基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于《人類環境會議的宣言》中表示:人人有享受優良環境的平等、自由以及生活條件的根本權利。有的國家己將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編入了憲法中。一般情況下,環境權利的基本內容有對于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權、環境狀況的了解權、環境決策的參加權以及環境侵害時的申請權等。為使得社會的公益與公民的環境權的達到,而應用各樣的經濟、行政及法律等手段對自然資源與環境進行管理及保護,從而實現自然環境的改變。(二)外部理論作為經濟的基礎。外部理論屬于經濟學范疇,主要分成正外部與負外部的性質。正外部性指的是某種經濟行為主體的活動給社會帶來效益,而受益者不用任何代價,在環保法的行業,正外部性表現為人在自然環境的應用活動中為他人及社會帶來良好的作用,如草原的建設與合理利用促進環境的改善,處于這種生態環境的體系中全部人員皆從中有所收益。負外部性具體的表現恰好相反。因此,生態環境的法律保護體制在設計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外部理論,如何激勵人類促進正外部性的果效。(三)民族的均衡發展作為政治基礎。我國是多民族集合的大國,其中民族平等、協同發展對于民族的團結與政治環境的穩定發揮重大意義。我國的少數民族多分布于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另外西部區域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因此在發展西部經濟與自然環境的保護方面難免有很多矛盾,從而引起了民族矛盾以及社會的矛盾,給社會穩定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如何在環保法制度與實行方面對相關主體利益加以平衡,表現民族經濟的平等,增強社會的穩定感,將作為我國環保法律的政治基礎。
三、結語
在以往的環境保護法律中,向來以應用生態環境帶給人類的利益為出發點。基本的理念也是源自經濟的價值觀,而社會的發展不斷表明了這樣的理念引導下的環境法律制度的確立與實行不利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深入研究環境保護的法理基礎,確立以法律、經濟、政治等綜合價值權衡的環境法成為一種新思路。
[參考文獻]
[1]劉國利,劉秋玲.論生態環境法律保護的法理基礎[J].法制與社會,2016(34):26-28.
[2]滕妍.我國生態法律問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
作者:孟凡穎 單位:長春理工大學
- 上一篇:論農村環境保護法律責任
- 下一篇:城市生活垃圾法律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