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死現狀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15 10:19:00
導語:安樂死現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作為飽受爭議的安樂死,一直是社會各界的熱門話題,文章從安樂死的歷史淵源出發,對安樂死涉及的主要問題和前景做探討,表達了我們應當持有的態度。
一、安樂死問題概述
1992年,在加拿大的一個委員會的聽證會上傳出顫抖卻又有力的聲音:"各位先生,我想問問你們,若我不能批準自己去死,那我這個軀殼的主人是誰呢?究竟我的生命是誰擁有呢?"的確,我們有死的權利嗎?對生與死的考問和思索幾乎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就始終存在的永恒困惑。2001年4月,荷蘭通過的安樂死法案再次把世界的目光聚焦到這個令人關注的話題上。
安樂死一詞源于古希臘文,意思是無痛苦的,幸福的死亡。它是個古老的問題,史前時代就有加速死亡的措施。在原始部落遷徒時就常常把一些年老體衰的人留下,任其在自然中淘汰。古希臘柏拉圖、畢達哥拉斯等思想家與政治家們,贊成當病痛無法治療時以自殺作為解脫手段。當時認為,對于老人與衰弱者,經自愿使之安樂死是合理的。進入中世紀后,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等主張人的生死是神賜的,禁止自殺或安樂死。"文藝復興"運動帶來了人文主義興起,賦予人以生的尊嚴,并不提倡安樂死。20世紀30年代,歐美各國都有人積極提倡安樂死,但后來由于納粹德國在1938~1942年間利用安樂死殺害了數百萬計的缺陷兒童、殘疾人、慢性患者及精神患者,于是使這種提倡被看作是納粹主義而聲名狼藉,旋即銷聲匿跡。國際上對安樂死問題的再次興起,主要是在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于社會的文明,醫學科技的進步,尤其是人工呼吸機的應用普及,雖然使許多人,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得以起死回生,這就為病患及家屬注入了無限的希望。但也使其中的一部分人長期處于一種半死不活的境況下,過著悲劇般的痛苦生活。一些醫生由于滿足了患者的這一要求而被指控為"謀殺";另一些未得到這種滿足的患者或家屬則向法院起訴,提出"人既有生的權利,同樣也應當有死的權利"(即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如生不如死時,有要求結束自己生命的權利),使法官和醫生們處于兩難之中。
二、安樂死的合法性紛爭
(一)雖然安樂死贏得了那么多人的贊同,但是各國仍然對安樂死采取消極或至少是謹慎的態度。那么關于安樂死的紛爭到底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從倫理方面來看,首先就關系到人們對生命的態度或是對生命價值的批判標準。其中有截然對立的兩種觀點,一種是基于基督教教義的生命神圣觀,認為生命是上帝賦予的,只有上帝才有權剝奪人的生命。這種文化價值判斷在西方有很厚的歷史底蘊。其中以康德為代表,"人并不因為痛苦而獲得處置自己生命的權利"。[1]因為生命是一種"神圣的信托"(HolyTrust)。相對立的,在西方自由主義者眼中,一個人有權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處理自己的身體,當然也就包括選擇死亡。但這種學說因為將權利絕對化而經不起推敲。其次從社會整體效果來看,贊同者認為,安樂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醫學資源浪費,使社會有限的醫學資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同時,反對者認為,允許安樂死會阻礙醫學的新突破。但最重要的是安樂死與生命權的關系。
(二)生命權和安樂死
安樂死的問題,之所以不是純粹是個人問題,在于從憲法上講國家負有保護公民生命權的義務。一般認為,生命、自由和財產是人的三大自然權利。其中生命權又是三者的核心。生命權是憲法價值的基礎和核心,集中體現了人的價值與尊嚴。生命權保護對憲法的存在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生命權是表明人類生存的自然意義上的權利,具有自然法的屬性,是憲法合法性和正當性的基礎;生命權的憲法確認意味著國家或政府負有保障每一個社會成員生命權的道德、法律義務,使生命權成為社會共同體價值體系的基礎;生命權的憲法意義還表現在它為全社會樹立憲法權威,提高社會成員的憲法意識提供了社會價值基礎。生命權憲法價值的普及過程是推動法治發展進程的基本形式。憲政經驗告訴我們,生命權價值得不到充分尊重和保障的國家不可能形成社會共同體的價值體系,進而無法形成實現憲法的"共同的社會意志"[2]
(三)安樂死與生命權自決并不矛盾
反對安樂死論者一般主張,如果允許安樂死,即是國家疏忽了對生命權的保障。其實這是一種對生命權內涵的誤解。國家對生命權的保護是基于生命權的客觀層面,這種客觀保護不應該否認生命權作為主觀權利的本質屬性。也就是說,安樂死的核心在于,它是近代思想啟蒙以來所確立的一種自由權利,它的核心在于人掌握自己生命利益的自由,國家應該履行尊重和保護生命的義務,但是不應當為個人包辦生命的安排。公民基于自愿拒絕接受國家的保護,原則上受公民的自決權的保護,因此,如果國家強制公民接受基本權利的保護將對公民的自決權構成限制。作為自由的權利,生命權的一個本質方面即是它包含自決的權利。自決權是人性尊嚴的內涵之一,即個人對自己的人格形成和發展享有自我決定的權利,并排斥國家及他人之侵害。這種自決一方面體現了對自己事務的斟酌決定,另一方面也有在決定的指導下行動自由的含義。由此可見,自決權應當是基本權利中自由權的核心。
三、實施安樂死的構想
(一)施行安樂死需要廣泛的社會基礎,盡管安樂死在我國已經討論了許多年,但很多人對此還不太了解或完全不知。北京松堂關懷醫院曾對到該院義務服務的數千名大學生調查,結果表明90%以上的大學生從未接受過死亡教育,更有人忌諱談死,對人是否有選擇死亡的權利、選擇死亡的方式也知之甚少。大學生如此,一般公民接受死亡教育的程度可見一斑。因此,宣傳、討論安樂死,讓公眾了解安樂死的進步意義和倫理意義是立法的第一步。
(二)死亡教育有助于消除患者對死亡的恐懼心理,緩減臨終前的心理痛苦以提高安樂死的質量。西方許多國家都開辟了"死亡學,新學科,開始對死亡進行全面而認真地研究并逐步開展和普及死亡教育。美國自1960年起,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都結合實際開設死亡教育課程;英國也為年齡低至11歲的在學兒童開設內容與死亡有關的課程;德國也實施了"死的準備教育",并出版了專業教材,引導人們以坦然、明智的態度面對死亡。而在我國,只有武漢大學曾嘗試開設過死亡教育課程,但由于受傳統文化影響甚深,國人談論死亡猶如談性一樣忌諱,可見,對公眾進行科學的死亡觀教育,逐步轉變人們在死亡問題土的傳統觀念,引導人們正視死亡、接納死亡是非常必要的。
(三)加快法制建設的步伐,為安樂死在我國的合法化創造條件
目前我國學界對安樂死的研究還不深人,對安樂死的概念、安樂死的適用對象、安樂死的法律性質、安樂死的實施條件以及安樂死立法的倫理學依據等的研究都很不夠。有關的專家學者應該針對有關的問題,借鑒國外的相關成果,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積極的研究和論證,以期盡快達成共識,為安樂死在我國合法化奠定基礎。安樂死是否已成為社會的普遍需要而覓需立法呢?且不說身患絕癥處于死亡邊緣的患者群體占我國人口的比例很小,就是在這樣的群體中,還有許多患者有強烈的求生欲望,并在醫生及親人的支持協助下,頑強地與病魔抗爭或尋求臨終期的積極生存意義。因此,現代意義的安樂死在我國并不具有普遍的社會需求。即使到本世紀末,安樂死也未必成為社會大眾的普遍需要,因為求生是人的本能,不到萬不得已誰都不原意放棄自己的生命。
總之,安樂死的論爭,涉及到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生命觀、死亡觀,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作為意識形態,它將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而發生相應的變化,這從爭論的歷史發展中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到。因此,當社會文明、人道、法治、醫療、福利水平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水準的時候,安樂死就有其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參考文獻
[1]李紅.生命權與安樂死.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3-5.
[2]翟曉梅.安樂死的概念問題[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0,22(3):86-93.
- 上一篇:縣政府依法行政決定意見
- 下一篇:區加快發展高效農業的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