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眾化法學教育思考

時間:2022-02-24 09:44:00

導語:高等教育大眾化法學教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教育大眾化法學教育思考

我國高等教育經過近年來的跨越式大發展已經實現了大眾化。面對世界經濟市場化、信息化、知識化、全球化的不可阻擋趨勢,高等教育的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的重新構建、教育內容與方法的改革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中法學本科教育定位入手,對法學本科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進行理性分析,力圖為我國法學本科教育改革提供理論依據。

一、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我國法學本科教育的發展

依據美國學者馬丁·特羅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理論,一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在15%以下時是英才(精英)教育階段;在15%至50%之間時,屬于大眾化教育階段,在50%以上則屬于普及教育階段。我國高等教育自1999年擴招以來,毛入學率以每年平均兩個百分點的速度增加,由2000年的12·5%、2001年的13·3%、2002年的15%、2003年的17%,到2004年我國高等教育總規模已達2000萬人,毛入學率超過19%。按照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規劃:2010年,高等教育各類在學人數將達2500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左右。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以上。[1]大眾化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國的法學教育在“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戰略目標的確立過程中成為高等教育最熱門專業之一,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呈現出萬馬奔騰、遍地開花的局面。據統計,我國在1978年只有6所法律院系;1987年有86所;1999年有330余所普通高等院校設置了法律院系或法律專業,在校生60000余人,占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總數的2·2%;[2]據《中國教育年鑒2004》披露,到2004年,我國約有近400多所普通高校設置了法學院或法律系,法學本專科在校生560916人,占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數(11085642)的5%。就辦學渠道而言,不僅有直屬教育部的國家重點法律院校(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國家重點綜合大學的法學院系(北京大學法學院、南京大學法學院等)、師范、農、林、理、工等院校的法學院系(清華大學法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法律系等),也有地方教育部門、司法部門、行政機關設立的法律院校和培訓學校,還有民辦院校的法學院系以及自學考試、夜大、函授、遠程教育、黨校等成人法學教育。我國法學本科教育的渠道、形式、層次之多堪稱世界之最。法學本科教育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發展,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結果,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客觀要求。

二、法學本科教育目標定位及其理性分析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我國法學本科教育招生門檻降低,辦學規模擴大,教學主體結構多樣,法學本科教育過程中的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學術性與職業性等各種矛盾將日益凸現。法學本科教育要適應大眾化發展趨勢,有效地解決諸種矛盾,就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大眾化教育的經驗,對法學本科教育準確定位。所謂準確定位,是指各類法學教育機構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如辦學規模、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育對象、辦學優勢等,確定切實可行、富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目標和發展方向。只有準確定位,各司其職,各謀其事,協調發展,才能有效解決大眾化過程中法學本科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才能改變人才培養的“千人一面”現狀,才能有效避免不同層次法學人才在勞動力市場上共同競爭同一崗位現象的發生。

(一)法學本科教育定位理性分析

關于我國法學本科教育的定位,目前大體上有以下爭論:一是通識教育與職業教育之爭;二是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之爭;三是培養“高素質、寬基礎、懂法律、懂經濟、有專攻、能應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3]、培養“基礎扎實、專業面寬、人員素質高和適應能力強的高級法律應用專門人才”[4]、培養“應用型通才”[5]之爭。筆者通過認真拜讀上述論者之作認為,上述三種論點是論者分別從法學教育內容、教育對象、培養目標等不同角度出發,對法學本科教育進行闡釋,雖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都存在著明顯的缺憾。

筆者認為,我國的法學本科教育是一種建立在中等教育、??平逃A之上,以素質教育為終極目標,法學專業教育為核心,培養掌握法學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夠從事法學專業工作或法學專業相關職業工作,能夠獨立解決與法學專業有關的理論與實際問題的多層次、復合型、應用型專門人才。

(二)素質教育是法學本科教育的終極目標

素質教育是指利用素質的后天性和可塑性,調動受教育者認識與實踐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其內在身心潛能的開發和外在知識向個體身心品質的內化,從而提高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教育。素質的個體差異性,決定了素質教育的個體針對性;素質的整體性決定了素質教育內容的全面性;素質的相對穩定性,決定了教育的長期性。高等學校推行素質教育,就是要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出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素質教育是終身教育,素質的形成和發展貫穿于人的一生,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也貫穿于法學本科教育的各個環節。

我國法學教育基本上是從本科教育開始的。本科教育職能的多樣性、教育對象的特定性、教育內容的專業性、與社會聯系的廣泛性與復雜性等特點決定了本科素質教育與初、中級教育階段的素質教育有很大的區別。本科素質教育是高級階段的素質教育,是寓于專業教育之中的素質教育,本科教育成功的關鍵在于激活大學生的獨立性、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法學本科教育必須樹立素質教育的觀念和目標,把素質教育滲透于法學教育教學全過程和貫穿于教育教學各環節,注重發揮學生學習法學知識和技能的主觀能動性,促進法律知識、技能向學生個體心理品質的內化,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一種良性循環的素質基礎。

(三)專業教育是法學本科教育的核心

本科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高級階段,是在完成基本的素質教育和通識教育之后的專業素質教育,專業目的性和職業定向性是本科教育不同于中等以下教育的主要特征。本科教育是根據學科或社會行業(職業)部門分類設置專業、實施專業教育的,其主要任務是培養各個學科領域和各種行業(職業)的專門人才。當然,本科教育不只是培養合格的公民,更是要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就個體而言,絕大多數受教育者在接受本科教育之后,將步入自己的職業生涯,每個大學生只有盡早了解自己,了解專業,了解職業,了解社會,準確定位,明確人生目標,做好人生規劃,才會積極、主動、有的放矢地學習知識,提高技能,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提高自己就業競爭力。目前一些高校嘗試在大學一年級引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就是為了幫助大學生認識社會和專業,認識自我和職業,樹立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提前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明確大學學習的目標。

法學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素質教育是法學本科教育的努力方向和終極目標,法學專業教育是法學人才培養的核心任務,法學專業的課程設置、教材選擇、教育內容,都要直接或間接圍繞法學專業的培養目標來進行。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法學本科教育在不同類型的高校、不同層次上多樣化共同發展的特點和法學教育多方面任務,要求法學本科教育構建多樣化、多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各類高校法學本科教育應按照多層次、多樣化的職業定向教育的教育理念對該校法學本科教育準確定位。一般來講,研究教學型大學,定位于精英法學教育,培養法律拔尖創新人才,即具有寬厚的科學文化和法學理論素養、扎實的法學專業知識、高強的創新意識和研究能力的人,主要從事法學研究、國家和社會發展中重大理論問題的研究并提出立法建議,從事法學教育工作等;教學研究型大學定位于專業教育,主要培養適合社會多方面需要的專門法律人才,即具有寬厚的普通理論基礎、全面的法律專業知識、基本法律技能和創新能力的人,主要從事法官、檢察官、律師等職業法律工作;教學型大學定位于大眾化法學教育,主要培養面向法學專業職業群,具有法學基本理論、一般法學專業知識、基本技能和創新能力的人,主要從事法律服務工作、職業法律輔助工作及相關職業工作等。三個層次的法學本科教育,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當前,應努力提高第一層次的法學教育水平,培養社會急需的法律精英人才;大力加強第二層次的法學教育,以滿足法律職業隊伍的需要;逐步發展第三層次的法學教育,以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

綜上所述,法學本科教育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在進行法學本科教育的過程中,既要貫徹素質教育,又要落實法學專業教育;既要進行科學教育,又要進行人文教育;既要培養合格公民,又要培養法律精英人才。各個類型的法學本科教育機構應該轉變教育觀念,準確定位,科學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合理設置課程,改革教學方法,在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身心素質等方面的培養教育上,花大力氣,狠下功夫,培養出知、情、意、行和諧發展,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法學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