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學教育的問題及策略研究

時間:2022-02-24 09:59:00

導語:中國法學教育的問題及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法學教育的問題及策略研究

法學本科教育是以培養系統掌握法學知識、熟悉我國法律法規、能夠在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從事法律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為目標的教育活動。然而,現在的法學本科教育已經遠遠地偏離了這一培養目標,理論教學與法律實踐的嚴重脫節導致大量法學畢業生無法滿足現實法律實務工作的需要。

一、法學本科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理論教學脫離法律實踐

理論來源于實踐,脫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法學作為一門比較成熟的學科,具有比較完善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的建立自然系基于長期的立法和司法實踐,正如美國大法官霍姆斯所說“法律的生命在于經驗而非邏輯”[1]。然而,在傳統的教育理念影響下,我國的法學本科教育一直是注重法學基本理論的傳授,而忽視專業技能的培養,法學理論教學與法律實踐嚴重脫節。由于大部分學生在整個大學期間從未接觸過真實的案例,所以畢業后面對非常簡單的案子竟不知如何入手,更談不上運用辦案技巧了。同時,由于大學生涉世較淺,對法律所調整的部分社會關系缺乏感性認識,所以對個別部門法學的理論難以理解和領會。因此,法學本科教育應適當增加法律實踐活動。

以稅法中的增值稅為例,由于大學生平時沒有接觸過商品流通過程,也沒有見過增值稅發票,所以大多數學生對“銷項稅額與進項稅額的差就是企業應繳納的增值稅”的理解產生障礙。這就需要在課程教學中增加實踐環節,通過帶領學生到納稅人的公司實地考察,使學生對增值稅概念及虛開增值稅發票等問題有感性的認識和更深刻的理解。

(二)學生缺乏綜合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法律規范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性質,法學理論可劃分為不同的部門法學。教師按照不同的部門法學分別授課,所以每門課程所講授的只是單一部門法學的知識;教學中即使需要援引案例對理論進行解釋,所引案例也多是學者根據某個知識點設計的小案例,這樣的案例一般不涉及其他部門法律的知識,甚至不涉及同一部門法律前后相關的知識。然而,現實中的案件不可能按照不同的部門法律而分門別類地發生,一個案件往往涉及不同部門法律的不同規定。這就需要辦案人員將不同部門的法律規定融會貫通、綜合地加以適用。而我們現行的“條塊分割”式的法學本科教學很難適應這一現實情況。

(三)學生欠缺駕馭專業語言的能力

任何一個成熟的學科都必然會形成自己的專業語言,法學也不例外。熟練而準確地使用法律語言辦理法律業務是一個法律人應當具備的基本技能。然而,現在很多法學本科專業的學生不具備這一基本技能。法學專業的教師不難發現,學生在課堂上對某個法律問題發表意見時,經常使用非規范的語言表達;本科生的畢業論文更是白話連篇。

造成法學專業學生專業語言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有2點:其一,高校擴招使得本就失衡的師生比進一步擴大,進而導致本應小班授課的專業課只能大班授課。大班授課必然使學生在課堂上發言的機會大大減少,學生失去了在課堂上鍛煉口頭表達能力的機會,自然也就不會天然地形成專業語言能力。其二,從目前高校法學本科專業的教學實踐看,多數教師授課完畢后不安排書面作業,學生在校期間除了撰寫畢業論文之外,基本沒有用專業語言進行書面表達的鍛煉機會。

(四)大部分法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無法進入法律職業階層

法學本科專業畢業生就職于公檢法機關或律師事務所是順理成章的事,然而現實是大部分本科畢業生無法進入上述單位或機構工作。這主要是由于我國規定法官、檢察官、律師和公證員職業崗位的從業人員均需要通過國家組織的統一的司法考試,以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而大部分法學本科專業畢業生沒有能力通過這類司法考試。有資料顯示,我國法律專業“每年有10多萬畢業生,但只有很小比例的學生能進入司法機關工作;目前國家司法考試的社會平均通過率約為22%,而全國政法院校畢業生的平均通過率也只有24%,并不占多大優勢。可見,法學教育離‘職業化’越來越遠”[2]。

二、法學本科教育面臨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法學專業的實踐課程缺失

課程設置是教學大綱的大綱,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課程設置科學與否,直接影響人才培養過程的實施和培養目標的實現。法學本科專業的專業課程一般由必修課和選修課組成:①必修課程為教育部規定的14門核心課程,包括法理學、憲法、中國法制史、刑法、民法、商法、知識產權法、經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②選修課程在不同的高等院校雖有所不同,但基本是大同小異,主要包括中外法律思想史、外國法制史、環境法學、國家賠償法、犯罪偵查學、犯罪學、監獄法學、律師與公證制度、合同法、商法、競爭法、公司法、稅法、金融法、侵權法、社會與勞動保障法、婚姻家庭法、法律診所等。

總觀法學本科專業的專業課程可以發現,只有選修課中的法律診所是實踐課程,而教育部規定的14門核心課程中竟然沒有一門實踐課程。即使是以選修課形式設置的法律診所課程,也只是部分法學院校近幾年才剛剛嘗試開設的,所產生的影響尚不明顯。這種實踐課程缺失的課程設置導致了法學本科專業大學生法律實踐能力的低下。

(二)教材內容重理論、輕實踐

在教學過程中,教材是一個重要的介質。法學本科專業的教材作為法學本科專業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材的編寫模式和內容質量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然而,在“重理論、輕實踐”傳統理念的主導下,現行的法學本科專業教材編寫模式決定了90%以上的教材內容屬于法學理論介紹,基本沒有案例和實務知識。這種理論脫離實際的教材編寫模式導致法學理論與法律實踐脫節,從而使學生很難領悟到法學知識的現實意義和法學理論的精髓,缺乏將法律理論與具體的案件相結合的能力;而且,這種教材學習起來枯燥乏味,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雖然現在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會安排一些案例討論或模擬法庭庭審,以彌補教材的缺陷,增強學生對法學理論的感性認識。但是,課堂教學畢竟是一個動態過程,不具有重復性;而且案例討論或模擬法庭庭審作為課堂教學技巧,其采用與否因教師而異,所以很難固定化、規范化和持續化。

(三)課堂教學方式陳舊

課堂教學是法學本科教育的主要形式,約占本科教學時間的3/4多[3]。因此,課堂教學方式的選擇對課堂教學的效果和學生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從當前的教學實踐看,大部分教師仍然沿用的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以講授法律概念、法律體系、理論觀點為主。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快速、全面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信息輸出機器,學生也只是一個單純的信息接收者,師生間缺乏互動,課堂教學氣氛沉悶。這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

(四)實踐教學流于形式

雖然法學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中缺少實踐課程,但并非說整個教學過程沒有任何實踐內容。目前,大部分法學本科專業在教學計劃中都規定了實踐環節,一般占總學時的10%左右。但是,這些實踐教學環節存在流于形式的問題。以畢業實習為例,法學本科專業的畢業實習一般設置在第4學年,實習單位或由學校統一聯系,或由學生自行聯系,多采用分散實習的方式,俗稱“放羊式”。在畢業實習的過程中,指導教師一般只負責與學生保持聯系,而沒有與實習單位建立直接聯系。由于畢業實習地點遍布全國各地,較為分散,且實習單位的性質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師無法對學生的實習實施全程的監督與指導,也很難全面考察學生的實習內容和實習效果。即便如此,目前這種流于形式的畢業實習也已基本被學生忙于找工作的行為蠶食殆盡。在就業的巨大壓力下,大學4年級的學生很難安心地進行畢業實習,往往利用實習時間四處尋找就業機會,或者準備研究生、公務員考試。即使一些學生進行了畢業實習,其實習內容也可能與法律職業能力的鍛煉毫無關系。總之,法學本科專業的畢業實多已經形同虛設[4]。

三、法學本科教育困境的突圍路徑

(一)增加實踐課程和法務綜合能力培養課程

法學本科專業實踐課程的缺失導致學生缺乏最基本的執業能力,所以必須對現有的課程設置進行改革,增加實踐類課程。筆者認為,首先,要把法學本科專業理論課與實踐課的課時比例調整為6∶4,并逐步過渡到5∶5;其次,為了與理論課程相配合,還應單獨設置“民事案例分析”“刑事案例分析”“行政案例分析”等實踐課程;第三,為了加強學生辦理案件能力的培養,應開設“法律診所”“律師實務”“仲裁實務”等實踐課程;第四,為了滿足企業對法律專業人才的需求,應開設“法律顧問實務”等實踐課程。

除了適當增加實踐類課程之外,法學本科專業還應增設法務綜合能力培養類課程,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筆者認為,應開設“法律文書寫作”課程(區別于傳統的“司法文書寫作”課程),培養學生書寫判決書、訴狀、合同等法律文書的能力;開設“法律語言訓練”或“法律口才訓練”等課程,培養學生口頭陳述和抗辯能力;開設“法律邏輯訓練”課程,培養學生科學的思辨能力;另外,還可以在第二課堂開設“調查走訪”“模擬審判”“調解勸導”“演講辯論”等訓練學生執業能力的課程,以豐富學生的法律文化生活。

(二)改革現行的教材編寫模式

法學本科專業教材的編寫應當遵循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原則。筆者認為,具有代表性、啟發性的案例應大量納入法學教材,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增強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課程教學更有針對性、操作性和實效性。尤其是理論性較強的教材,如法理學、民法總論、法律思想史等,更應當結合大量的案例對理論進行闡釋和剖析,使學生對抽象的理論有感性的認識。目前,個別法學教材已經開始嘗試把大量案例編入教材,但大多是在每章節的理論內容之后,將案例在習題部分進行資料性的羅列,一般不做分析。這雖然較之傳統的法學教材編寫模式有了改進,但是由于案例不是穿插在理論內容之中,且對其缺乏適當的分析,所以所產生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重視實踐教學環節

只有充分重視實踐教學,才能培養出能夠滿足社會需要的實用型人才。因此,筆者建議應重視法學本科專業的實踐教學。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學生法律實務能力的培養、實踐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法學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設計和規劃[5]。法學本科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可以由課堂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2部分構成。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教學主要包括案例分析、問題討論、模擬法庭庭審等;社會實踐則包括法律診所、法律實習、法律社會實踐等。其次,要將必要的實踐課程納入必修課程。例如,“律師實務”“法律診所”“法律文書寫作”“法律實習”等課程應該作為必修課開設。第三,要建立科學的實踐教學監督考核機制。只有建立科學的實踐能力考核機制,才能真正將實踐教學落于實處,避免流于形式;也才能在提高法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方面取得實效。

(四)提高教師的法律實務能力

教師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因素。作為法學本科專業的教師,不但要具有扎實的法學理論功底和較強的法律思辨能力,還要有豐富的法律實踐經驗和敏銳的法律洞察力。只有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過硬,才有可能培養出能力強、素質高的學生。然而,現在有很大一部分法學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從事過法律實務工作。這些教師本身就不具有實際工作經驗,對課程教學過程中涉及的法律實務問題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筆者認為,高校應鼓勵法學教師盡可能兼職法律實務工作,如兼職律師、仲裁員、法官助理等;同時,還應鼓勵法學教師所在的院(系)與司法實踐部門合作,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為廣大教師提供實踐場所,以提高教師自身應用法律的能力。

(五)課程教學內容適當與司法職業考試內容相結合

當前,法學本科專業的課程教學主要以理論知識的傳授為主,而國家的司法考試則以考察學生的實務能力為主。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考試的脫節導致大量法學專業的學生無法跨越司法考試這道門檻,成了法律職業的“門外漢”。這無疑是對當前法學教育的嚴峻挑戰。因此,筆者認為,法學本科專業的課程教學內容必須與國家的司法考試內容相結合,在培養學生理論素養的同時,兼顧司法考試的需要。但是,同時也要避免矯枉過正,要在法學教育與司法考試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機制,而不是使法學教育淪為應對司法考試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