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本科教學改革與創新(共2篇)

時間:2022-03-06 10:29:02

導語:法學本科教學改革與創新(共2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學本科教學改革與創新(共2篇)

第一篇 一、對法學本科教學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創新

第一,強化外語教學,熟練掌握英語和其他外語。

在國際組織的活動、國際經貿交往和科技交流中,英語是世界通用的語言。在一個國際性組織的群體活動中,或是在某種國際性的爭端解決機制中,其法律文件和相互間的交流合作,沒有足夠的英語能力,就無法及時恰當地表達自己的主張,實現自己的權利。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特別是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國迫切需要懂經濟、懂法律、懂外語的復合型人才,精通國際條約、國際慣例和外國法律,維護我國國家和人民的合法權益,推進我國的法治建設進程。因此,必須重視外語教學,使我們的學生能夠面向世界,成為具有全球觀念和國際化視野的法律高素質人才。

第二,突出國際法律內容的教學,熟練掌握國際法律知識和外國法律知識。

經濟全球化使得國際多邊交流與合作日趨加強,法律制度建設日益重視。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迅速融入世界貿易體系,成為國際上舉足輕重的貿易大國,而WTO規則及其他國際法規則直接影響著我國國內法的制定、修改和適用。因此,法學本科教學中應加強對國際法律規則的研究,特別是對WTO規則、英美法及港澳臺法等相關課程應開設給學生選修,這樣才能夠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法律人才。

第三,必須重視法學理論和理論法學的教學。

法學理論課主要部分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這些內容的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敏銳的洞察力,通過廣泛相互聯系的概念和原理,幫助學生理解各種假設的法律狀況,并可以運用邏輯來推定法律。在課程設置上還應重視理論法學課程及應用法學課程中原理部分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和法律精神,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對法理學、憲法學等課程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公平、平等、正義、自由、法治等現代法律價值觀及人權保護理念。

第四,重視與法律密切相關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課程的設置。

現今的社會關系已經非常復雜,非具備相應的專門知識已很難理解和把握它們。比方說處理專利問題必須具有科技教育的背景,處理國際投資、國際貿易方面的問題則應該掌握投資、貿易方面的知識等。因此,法學本科課程的設置應體現對學生人文素質和科技素質的培養,可通過選修課形式開設經濟學、哲學、工學等相關課程。

二、對法學本科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實踐教學是法學教學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使學生直接參與法律的操作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我國高校實踐教學的發展明顯滯后,與人才培養目標有很大的差距,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實踐教學課程目標定位不準確,無法完成培養學生法律職業素養的任務;二是沒有形成目標明確、內容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混亂;三是針對實踐教學的考核評價方法不健全,沒有科學的考核標準,無法真實反映實踐教學的開展情況;四是實踐教學的資金投入和師資力量均嚴重不足,影響到實踐教學的開展或沒有實際效果。因此,必須改革舊的法學教學模式和法學實踐教學方式,建立與社會實踐相適應的法學實踐教學體系:一是創新課堂案例教學。開展以課堂討論、辯論式、互動式為主要形式的案例教學環節,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2]二是加強模擬法庭訓練,讓學生在訓練中熟悉司法審判的程序和法律規則,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組織協調的能力。三是建立健全校外法學教學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法院、律師事務所等司法機構參與司法實踐和專業實習,使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法學理論和法律規則的理解,增強法律實踐和操作技能。

三、對法學本科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法學本科教學中,普遍注重法律知識的灌輸,對學生法律職業素養和法律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太重視。在教學方法上仍然是采用過去那種填鴨式、說教式的授課方式。通常是教師在講臺上讀教案,學生在下面記筆記,考試前學生緊急背筆記,教師與學生之間沒有互動、沒有交流。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系統地掌握該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但卻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成為只是一個被動接受知識和記憶知識的機器,而沒有做到傳授知識與訓練學生能力并重。因此,法學教學方法的改革的呼聲很大。在法學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變單純講授為講授與討論相結合、變單純課堂教學為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或協商討論式教學,使學生在雙向互動的教學環境中掌握法學知識和技能。

作者:唐衛華單位:鹽城師范學院經濟法政學院

第二篇 一、正確認識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的關系

現在法學教育中彌漫著以案例教學取論教學的氣氛,雖迎合了“喜歡聽案例,不喜歡理論講解”的學生,但失去了職業法律人培養的目標方向。法學教育培養的是具有系統知識和綜合解決法律問題能力的法律人,而不是僅具有法律常識的公民。只注重單個的案例教學,學生可能對相應的法律條文記憶深刻,但如果沒有扎實的關于各個法律制度的原則理論、價值理論等理論知識為基礎,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僅限于個案。有限的課堂教學又如何能窮盡成千上萬個的典型案例?學生對一些疑難案件的分析能力又如何提高?“一個人如果僅僅知道某種花卉的栽培技術,而不懂得光合作用、寒暑溫差、土壤結構等園藝學的一般原理,就不可能成為一名技術高超的園丁”[3]。國際經濟法的教學改革首先就應當充分認識到理論教學的重要性,學生良好的理論素養和熟練的實際操作能力,只有通過系統的、專業的理論學習才可能形成。其他部門法課程條文式的講解方法,不適合國際經濟法。內容龐雜的國際經濟法,更應該注重基本原理、基本制度表現的講解。以理論教學為基礎,將案例教學有機地融入理論教學中,兩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例如,在講授國家的國有化權力時,筆者在系統闡述國有化的含義,國家實施國有化權力應承擔的國際法義務的同時,舉出1979年伊朗進行國有化征收之后,美國投資者以其補償不符合國際法規范在伊朗起訴伊朗政府為例,以雙方當事人的對立觀點入手,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理出國有化補償的標準,并系統總結國有化的相關理論。當然也有一部分國際經濟法教學內容適合案例教學,例如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仲裁規則等。案情的介紹就是對相關程序規則的最好講解;世貿組織專家組、上訴機構的報告,常設、臨時仲裁機構的裁決書是適用法律的最佳教科書,爭端當事方以及學界對這些報告、裁決書的評論,為相關知識的學理探討提供豐富的思路和素材。

二、互動式教學理念應貫穿整個課程

互動式教學理念是一種改變課堂教學中教師絕對權威的主導地位,創造出師生平等、合作、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師生在知識、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交融中實現教學相長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4]?;邮浇虒W使課堂教學從教師的單向授課轉向教學的雙向交流,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課程內容轉向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互動式教學的本質是教學的相互尊重,摒棄了教師高高在上的“權威、毋庸置疑”的形象,教學方法更能得到學生的認可,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廣義的互動式教學可以區分為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社會的互動。這三種互動在國際經濟法的教學中都應當得到體現。課堂上互動式教學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案例、材料分析式教學法。

國際經濟法和民法、刑法等基礎課程不同,能夠援引的滿足教學需要的案例不多,而且案例篇幅也往往過大,不利于在課堂使用。教師需要將具有講授價值的案例挑出來并做一定的修改。多數案例需要放在相關內容講授完畢后提供給學生討論,難度不大的個別案例可以置前給學生,以期學生通過案例的討論分析對將要講授內容作出預判,提升其求知欲。在沒有合適的案例時,可以通過有關材料的提供,讓學生結合材料對概念、原則或者制度加以分析。例如在講授國際經濟法基本原則時,筆者在點出三大原則的含義及其具體表現后,提供了下列一組材料:(1)2005年上半年,歐盟和美國多次要求中國采取更靈活的人民幣匯率制度,并期待人民幣的幣值上升。對此,中國政府反復表示會逐步改革人民幣匯率制度,但不會設定時間表。(2)2005年4月、5月,美國、歐盟分別對中國的七種和兩種紡織品設限,對進口中國的紡織品進行數量限制。2005年5月底,中國政府決定:自2005年6月1日起,對81項紡織品取消征收出口關稅。(3)2005年7月21日,中國宣布人民幣升值2%,1美元兌換8.11人民幣。讓學生通過分析,得出“根據經濟主權原則,中國有權根據需要制定人民幣的貨幣政策,自然有權拒絕歐美的無理要求,但我們也應看到國際經貿發展到今天,各國更需要本著公平互利、合作發展的原則來處理彼此間的經貿關系”的結論,并對國際經濟法的三大基本原則的理解更為深入。交叉使用案例分析式教學法、材料分析式教學法,亦可以兩種方法兼用,豐富教學內容,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情景模擬教學法。

情景模擬教學法是指通過觀摩和模擬某個情景,使學生通過情景學習,進行主動探索,通過模擬真實情景、體驗過程,使知識在情景模擬中得到有效獲取的教學方法。國際經濟法中的國際商事仲裁、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涉外經濟糾紛訴訟等內容比較適宜采用情景模擬教學法。學生先通過資料片的觀摩,再在教師全程指導下演練模擬仲裁、訴訟等過程,最后由教師、學生分別對模擬課程作總結。采用情景模擬教學法應注意的是,防止情景模擬教學法只針對少數同學,盡量組織全體學生參與,可將學生分成材料撰寫組、導演組、模擬表演組等組別,使更多的學生融入模擬實驗中。

3.辯論對抗式教學法。

辯論對抗式教學法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某一教學內容以問題為中心,讓學生各抒己見,整理出對立觀點,然后引導學生對彼此觀點展開辯論,從而獲得知識的教學方法。如果說情景模擬教學法在對程序演練中亦獲得對實體內容的學習,屬于綜合教學法的話,辯論對抗式教學法則屬于某個理論問題的單項演練。可見,辯論對抗式教學法適用范圍更廣。例如,對“中國統一《企業所得稅法》的意義”這個問題,讓學生發表各自觀點,將分別持“積極意義大于消極意義”、“消極意義大于積極意義”的學生分成兩組,分析本方觀點,反駁對方觀點,進行辯論對抗。學生在自由討論、激烈爭辯的氛圍中充分了解到《企業所得稅》的立法背景,深深體會到其立法價值,并能發現其缺陷所在。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和求異思維的能力。

三、將國際關系理論引入相關教學內容

國際經濟法是調整跨國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國與國關系的形成和發展是國際經濟法形成發展的基礎。不同時期的各個國際條約、以及各國的涉外經濟立法的內容,都同當時的,包括國際經貿環境在內的國際關系密切相關。當前中國急需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政治、經濟等事務,具有國際交流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端法律人才[5]。鑒于國際經濟法與國際關系之間的緊密關系,鑒于對國際化法律人才培養的需求,應當將國際關系理論引入國際經濟法的教學內容中,啟發學生從國際關系理論的視角學習國際經濟法。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理論內容的理解,大幅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如國際關系中的新自由主義者認為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國家對絕對獲益的重視而導致合作的成功,這有利于解釋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參與國際經濟立法時,一般是以絕對獲益為倚重,因而有助于學生理解為何出現最近幾十年來立法繁榮的現象[6]。再如,介紹一些中美關系、中歐關系等重要的國際關系,也有助于學生了解國際經貿交往的現狀及其形成原因,再去理解我國的各項涉外立法以及締結的雙邊條約和多邊條約就容易多了。而且學生,特別是男生普遍對國際關系的現狀有著濃厚的興趣,將其同國際經濟法的理論結合起來,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豐富的國際關系理論和國際關系史中,有所針對地挑出適合國際經濟法課程講解的知識,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傳授給學生,成為每名國際經濟法主講教師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筆者每年國際經濟法課程課堂教學的先導案例都是“中國、某國關系與世界貿易組織(以下簡稱世貿組織)某案”,如2009年的先導案例是“中美、中歐關系與世貿組織美國、歐盟及加拿大訴中國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措施案”,2011年的先導案例是“中美關系與世貿組織中國訴美國限制中國輪胎進口特殊保障措施案”。以學生感興趣的國際關系和最新的世貿組織涉及中國的案例引出國際經濟法課程的基本內容。與其用“王婆賣瓜”的方法去枯燥地講解國際經濟法學習和研究的意義,還不如先讓學生“嘗到甜頭”,激發他們學習專業知識的濃厚興趣。學生不僅會熱議“彭宇”、“許霆”、“藥家鑫”,也會激辯“稀土”、“輪胎”、“人民幣”,國際經濟法老師的提問也不再會遭遇學生的“沉默是金”、“永遠不抬頭”。

四、適時謹慎地運用雙語教學法

“我國法律雙語教學是應教育部的要求而產生”[7]。國際經濟法課程實施雙語教學,是由國際經濟法課程“跨國”的本質特征和知識體系所決定的,也是培養擅長涉外法律事務人才的需要。對于加入世貿組織已滿十年的中國,國際經濟法課程應多用英語授課,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雙語教學的首要目的還是專業理論的學習,專業外語的學習是次要目的。而客觀上多數學生的英語能力,甚至部分教師的英語能力,都不能使雙語教學順利進行并取得預期成果③。即使對于國際經濟法這種適合進行雙語教學的課程,全盤地、盲目地推行雙語教學,必然導致教師學生雖投入大量的教學精力,但取得的教學效果很差。這樣的雙語教學,為了雙語而雙語,教學目的主次顛倒,開展還不如不開展。特別典型的是,進入21世紀后,各高校為了順利通過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匆忙上馬雙語課程,為了過關,雙語課程的形式條件具備了,實際效果卻差強人意。教育部也注意到了這一點,這從教育部關于本科教學質量部門規章的內容變化中可見。教育部教高[2001]4號文件《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第8條規定:“對高新技術領域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專業,以及為適應我國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專業,更要先行一步,力爭三年內,外語教學課程達到所開課程的5%-10%。暫不具備直接用外語講授條件的學校、專業,可以對部分課程先實行外語教材、中文授課,分步到位”。而四年后,教育部教高[2005]1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第13條則規定:“要提高雙語教學課程的質量,繼續擴大雙語教學課程的數量。積極鼓勵高等學校在本科教學領域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從教高[2001]4號文件只對“開課數量、上課方式”予以要求,調整為教高[2005]1號文件的質量數量一并要求,且“先質量、再數量”。

如何將雙語教學方法有效地引入國際經濟法的教學當中,筆者認為應分以下幾個步驟:第一步,授課前,調查學生的語言能力,依學生的語言能力來決定雙語授課的內容、深度和兩種語言的比重;第二步,精心選出雙語教學的課程內容,以簡單語言表達或者學生熟悉的語言環境為主;第三步,因材施教,對外語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指導其學習相關外文原版讀本,從而實現專業知識和語言能力的雙豐收。對外語能力較差的學生,以專業知識的學習為主,常用專業外語詞匯的掌握為輔,以期專業知識的獲取和專業外語詞匯的增加。對于中國高校,特別是我們西部高校的語言環境而言,雙語教育是一把雙刃劍,只有針對性地、適時地采用這一方法,才能“揚其利,避其弊”。中國法學教育應當以培養法官、檢察官、律師等高層次的復合型、應用型法律職業人才為主要培養目標。韓大元教授更是提出,中國法學教育未來的改革將主要圍繞人文化、精英化、規范化、國際化目標展開,而國際化將成為推動改革發展的基本背景與動力[8]。國際經濟法作為法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也是推動中國法學教育國際化的骨干課程,授課教師亦要承擔起提高學生法律專業素養,豐富其法律專業知識的任務。只有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核心,將國際經濟法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并與時俱進地完善教學方法,才能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才能為社會輸送更多適格的法律人。

作者:廖金龍單位:贛南師范學院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