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事法律碩士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時間:2022-04-08 10:14:20

導語:醫事法律碩士實踐教學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事法律碩士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摘要:實踐教學對于醫事法律碩士人才培養具有關鍵性意義,通過構建包括實踐教學課程、實踐教學考核、實踐教學保障為內容的實踐教學體系,方能培養出實踐能力出色的高級應用型復合型醫事法律人才。

關鍵詞:醫事法律碩士;實踐教學;醫事實務能力

1醫事法律碩士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與醫事法學本科相比,醫事法律碩士不僅是單純的知識傳授和學術培養,更強調醫、法結合的應用能力、崗位勝任力和職業綜合素養的提高,著力于培養高端應用型醫事法律人才。而與普通法律碩士相比,醫事法律碩士更凸顯復合性特征,在法學教育基礎上突出醫學特色,旨在培養融會貫通地運用法學和醫學知識解決涉醫涉法問題的實務能力。眾所周知,醫學與法學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且針對醫事法學這一相對陌生的領域,實踐應是最好的探索、認識和檢驗的標準,也是培養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根本途徑。因此,要在短短三年內實現醫學與法學知識、技能的互通協調,加強醫事法律碩士實踐教學尤為重要,唯有如此,方可讓學生靈活應用法學和醫學知識解決醫事法律實務的能力得到鍛煉,更好地掌握從事醫事法律工作的基本技能,以有效滿足各級各類醫藥衛生、司法和法律服務等機構的實際工作需要。

2醫事法律碩士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2.1實踐教學計劃缺失。我國傳統法學教育更多地重視基礎理論的講授,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根據法律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公布的指導性培養方案,其中專業理論課程學分占據較大比重,實踐必修環節學分僅占15分,醫事法律碩士專業培養方案也依此進行設定。但相較于普通法律碩士,學生需在短短一年內完成醫學與法學基礎理論課程的學習,學習負擔更重,這就導致目前開設法律碩士專業的院校,大多沒有單獨設定實踐教學計劃,除了專業實習,其余實踐訓練主要通過在現有的專業理論教學中穿插進行,實踐教學的學時和質量得不到保證。2.2實踐教學未實現醫法融合。醫事法律碩士以培養醫法結合的復合型人才為特色,但現有醫事法律碩士的培養存在醫法脫離現象。一方面,從事實踐教學的師資主要以法學專業教師為主,絕大多數不具備系統的醫學與法學雙知識、雙學位背景或者沒有豐富的醫事實務經驗,運用法律分析解決實際涉醫法律問題的能力非常有限,使得學生主要接受的是單純的法學思維訓練,醫法知識融合能力得不到提高[1];另一方面,雖然安排了醫學與法學實習,且時間較為充足,但實習內容設計沒有凸顯醫事法學專業特色,缺乏對醫事法學專業特色內容的理解和融合,尤其是醫學實多將臨床醫學實習形式、內容生搬硬套,模糊了醫事法律專業學生在實習中的角色定位,無法實現專業理論基礎和實踐內容的銜接和轉化。2.3實踐教學考核機制不健全。醫事法律碩士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所培養的研究生具備醫事法律實踐能力。實踐能力的養成以實踐教學為依托,但由于大多數醫事法律碩士實踐教學考核陷于形式主義,缺乏一定的考核標準,主要以撰寫一篇社會調查報告、法律診所心得、畢業實習報告或進行一次模擬法庭演練等形式完成,缺乏真正意義上對實踐能力、職業素養的考核,因此,不利于學生醫事法律實踐能力的養成[2]。

3醫事法律碩士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3.1實踐教學課程模塊體系。醫事法律碩士實踐教學采取集中實習模式對于醫事法律實踐能力的養成是遠遠不夠的,應改變傳統的單一實習模式,一方面,應制定實踐教學計劃,開設專門的、有針對性有特色的醫事法學實踐教學課程,以增強學生獨立運用醫學與法學知識分析解決醫事法律問題的能力。可適當縮減部分理論性課程,相應地增加醫事法律實踐類課程。由于醫事法律碩士不同于一般法律碩士,因此,16門法學核心課程中,可以只選擇開設部分課程作為必修課,其余以實踐訓練課程的形式進行替代。實踐訓練課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職業技能課程,一類是醫事實務課程。職業技能課程主要包括法律文書寫作、法律談判、法律檢索;醫事實務課程則主要包括臨床醫療糾紛法律實務、醫事訴訟與仲裁[3]。;另一方面,在現行理論課程的授課中增加實踐教學內容,即授課時以案例教學為主,采取多種靈活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思維、表達和運用知識解決醫事法律實務的能力。3.2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醫事法律碩士實踐教學考核評價機制應以法律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綜合考查為核心,注重實務能力的考核。實踐教學考核包括實踐課程考核與專業實習考核。其中實踐課程考核可以將職業技能課程與醫事實務課程考核相結合[4]。如醫療糾紛法律實務的考核,可以采取在導師指導下,學生親手處理一個醫療糾紛真實案件,從接案會見當事人開始到結案,其中還要出庭,這一過程包括證據收集、立案材料準備、法庭辯論、法律文書撰寫,對于每一個環節可以單獨設置評分標準,分別考查學生的法律檢索能力、應變能力、法律技巧、庭審對抗能力、醫學法學理論知識融合應用能力、文書寫作能力等。專業實習考核應采取多種形式,由實習單位評定,評定內容結合學生填寫的實習鑒定表、實習報告,綜合學生完成指導老師交托任務情況進行考評。3.3實踐教學保障體系要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必須有培養實踐應用能力的豐富平臺和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作為保障。一方面,搭建醫事法律碩士實踐教學平臺。一是應結合培養方案上的課程,建立模擬法庭、法律診所實驗室、法律援助工作站等校內實踐平臺[5],通過學生親身體驗,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熟悉處理醫事法律問題的程序和方法,培養法律應用能力,為今后從事醫事法律事務工作積累必要的經驗。二是與實務部門開展多方位、全角度的深度合作,開展聯合訂單培養,打造一批優秀的教學實習基地[5]。校外實習基地除了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醫院外,還可以進一步擴展到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司法鑒定中心、衛計委、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保險公司等,實現實習基地多元化,滿足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的需要。為了保證實踐教學基地順利地發揮作用,解決普遍存在的實習流于形式、管理松散的問題,高校應與實務部門召開聯席會議,圍繞醫法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制定符合醫事法律碩士專業特色的實綱、實習內容,側重于培養學生從法律視角審視思考醫藥衛生領域存在的問題,確保實現醫法交融。

如在醫院實習中,應將臨床中最易引發醫療糾紛的環節作為關注點,通過選取臨床醫療糾紛易發科室作為實習點,對多發病、常見病的診療程序進行了解;在法院實習中,通過使學生經歷審判流程,鼓勵其運用所學習到的相關醫學知識與法學知識分析案情、形成獨立判斷。同時,高??梢耘c實務部門訂立聯合培養合作協議,實行高校與實習基地管理、帶隊教師與指導教師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機制[6]。通過分派學生實習,使學生參與具體工作,承擔相應職責,如協助辦理案件、代為起草法律文書、會見當事人、調解醫療糾紛、撰寫調研報告等,以培養與鍛煉學生的實務能力,同時也使實習基地可以更好地了解研究生,從中物色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組建一支具有較高教學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師資隊伍。一是確立理論導師與實踐導師相結合的雙導師聯合培養制度。理論導師由校內具有較高理論水平、較高職稱的法學專業教師擔任,實踐導師則由校外實務部門具有豐富的醫事法律實務經驗的實務工作者擔任,主要負責指導學生的實習實踐和實務訓練。二是與實務部門間建立人員互聘制度,增強人員雙向流動[7]。聘請法律實務部門和醫學實務部門中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到校授課或開展講座、擔任導師,同時積極鼓勵和支持專任教師參與法律實務、兼職法律實務工作或直接到法務部門掛職鍛煉,以提升其實踐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汪楓.法科生醫事法學教學模式改革之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8(9):193.

[2]李晶,劉傳剛.法律碩士教育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法制博覽,2018(5):47.

[3]徐小兵,朱小平.醫學院校法律碩士課程體系的現狀和優化[J].科教文匯,2016(5):47.

[4]袁碧華.法律碩士考核標準的反思與重構[J].高教探索,2013(5):118.

[5]李燕,王路.研究生教育轉型發展背景下法律碩士教育改革思考[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2(8):105.

[6]李燕,王路.論法律職業化導向的“法律碩士聯合訂單培養制度”之構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9):41.

[7]朱小平,劉毅,羅剛.醫學院校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構建[J].科教文匯,2016(5):47.

作者:許蓓杰 單位:西南醫科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