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國法學方法與法治
時間:2022-09-16 04:56:59
導語:探究中國法學方法與法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劉琳單位:西安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現今社會可以說是一個方法論的時代,不管任何學科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作為法學自然也有屬于自己的研究方法,那就是中國臺灣法學家楊仁壽、德國法學家拉倫茲所提出的“法學方法論”的理論體系。對傳統法學的超越需要依賴于新方法的產生,不同的法律理論往往與其采用的不同方法密切相關,一種法律理論對另一種法律理論的批評也往往是以法學研究方法的評判為先導的。可見,方法是鏈接法律認識過程中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橋梁,法學方法論已經成為法學研究乃至法治研究的重要部分。
一、法學方法的基本理論
方法一詞源于希臘文,愿意為“遵循某一道路”,是“論述行動的途徑”或“通向正確之路”。方法是任何特殊領域中實施程序的方式,即組織活動的方式和使對象協調的方式。在美國《哲學百科全書》中,是指某種步驟的詳細說明,這些步驟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而必須按規定順序進行的。中文“方法”一詞最早見于《墨子•天志》,原以為度量方形之法,后轉移為知研的方法、門路、程序等。方法論是討論方法的理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理論體系。方法論是對一切科學研究具有基礎、動力和橋梁作用的原理論。方法是一切學科研究獲得成功的必要前提,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動性的表現,是認識通向真理的橋梁,是“一切理論和實踐的開拓、改造、成功、發展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我們看了方法與方法論的概念,了解到方法論的提出原因和現實的意義,下面我們來討論下法學方法。法學方法是指法律人講現行有效的法律規范適用于個案糾紛獲得一個政黨法律決定的過程中使用或遵循的方法。在法治社會,法律人使用現行有效的法律規范裁判具體案件獲得正當法律決定的活動也是一種科學活動。法律人的職業活動作為科學就意味著方法,因為沒有方法,就不可能存在科學。在這個意義上,法學方法論就是對法律科學活動的反思,是具有對法學研究的指向作用。以上闡述了一些基礎概念,下面我們來探討下法學方法的特征:第一,法學方法具有評價性。法律人的活動屬于一種實踐活動。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實踐的東西是可以改變的,只有有所為的思考才是實踐性的。實踐活動必然地存在著價值判斷。既然法律人的活動是一種實踐活動,那么其就必須進行價值判斷。第二,法學方法就有體系性。法律人在做法律決定的過程中必然地要進行價值判斷活動,但是價值判斷具有主觀性,所以我們進行的法學方法就必須是系統的,對于研究的問題提出系統的解決方法,并且有一個體系化的問題庫。法律適用的體系化保證了法律人的法律活動是一種科學活動。第三,法學方法具有分析法。法律人的核心工作就是將法律與事實等置,或者說一定的事實歸入法律之中。所以,將法律世界與法治社會聯系上的就是法學方法。
二、法治研究中的法學方法
在法治研究中,法學研究方法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改變,各個時期的法學方法是適應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法學理論基礎的。從歷史上看,法學的方法是與法學一起同步發展的。而法學的發展又與法治的發達與否密切相關。在西方,法學的歷史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即古典法學、中世紀法學、近代法學和現代法學。對西方法學研究方法的歷史概括可以有很多方式,總體上西方法學研究方法演進有這么三階段:本體論、認識論和語言論。第一個階段是本體論,在這一階段的主導性問題是“法律是什么”和“法律應該是什么”的問題。第二個階段是認識論,即“法律如何得以認識”的問題。第三階段是法律語言學,這一階段的特征是由“法律是什么”和“如何認識法律”轉變為如何理解文本的語言問題。就我國的法學研究方法來看,我國大多數法理學教科書所標明的“法學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四種:(1)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即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2)社會調查的方法,即參與社會實踐、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法。(3)歷史考查的方法,即把法律現象同一定的歷史條件聯系考查的方法。(4)分析和比較的方法,即對一國法律進行邏輯的、實質的分析,對不同國別的法律進行比較的方法。可見,我國法學教科書所采用的法學方法基本上還屬于傳統的研究方法,在形式上沒有超出西方20世紀初已經形成的方法類別。所不同的是,我國法學明確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作為法學研究唯一科學的哲學方法,突出了唯物辯證法在法學方法論體系中的核心地位,使法學方法形成一個等級有序的結構。這就避免了西方法學將哲學方法混同于一般的方法論,將不同層次的方法相提并論的錯誤。
三、法學方法與法治研究
法學方法是連接法學理論與法治社會的紐帶,只有了解了法學方法的知識,才能更好的指導法治研究和法治社會的建設。為了正確理解概念,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第一,法學方法的主體是法律人。法律的出現就是維護社會和諧,而對于法律的研究自然是法律人的事情,立法的目的在于適用法律,在于法律的實施。所以,法學者對于法律的理解是就一個培養法學人才的角度來看,而真正的使用法律,是法律體現在社會中的是法官如何使用法律判案。第二,法律人解決個案糾紛所適用的是法律規范而不是法律條文。從內容和形式的角度考察,法律條文是法律規范的表現形式,一個法律條文并不都是一個法律規范。總而言之,我們說法律人適用法律規范裁決個案糾紛,就意味著他不僅僅在使用法律,更不是法律條文,而是在適用法學。第三,法學方法的具體內容是圍繞著法律工作的過程和性質展開的。法律人的工作目標就是將有效的法律規范適用于他所面臨的現實法律問題或法律糾紛,從而得到一個正當的法律決定或裁決。綜上,法學方法是研究法學的工具,作為一種技術,它的存在與發展又與法治研究是相輔相成的,從上面的論述,我們不難看出法學方法是法律人研究法治的技術,法學方法是為法治研究而服務的,與此同時,法治研究的更新也使得法學方法的改變。所以,法學方法是工具,法治研究是目的,兩者是哲學上所稱的辯證關系,是相輔相成、互為前提、相互促進的。
- 上一篇:當代法學人才模式的構建
- 下一篇:高校法學職業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