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法學教學模式與創新
時間:2022-03-07 10:29:57
導語:互聯網+時代法學教學模式與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互聯網的不斷普及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一定沖擊,傳統法學教育模式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互聯網的出現使得傳統教學模式明顯趨于落后。因此,法學教學應積極利用互聯網進行革新,這樣才能達到教育優化目的,有效培養高素質法學人才。首先,本文分析了“互聯網+”時代教學特征;其次,闡述利用互聯網展開法學教學的優勢;最后,提出“互聯網+”時代法學教學模式創新策略,希望可以有效促進法學教學模式創新,并促進法學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有效的提升。
關鍵詞:“互聯網+”;法學教學;模式創新
互聯網不僅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創新發展的源泉。法學教學中加強對互聯網應用和融合,不僅能促進教育深度優化,也能促進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革新,為培養創新型實踐人才奠定基礎。同時,法學教學中要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也能使法學人才提升自身信息技術掌握能力,并有效促進法學人才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提升,為培養優質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奠定基礎。
一、利用互聯網展開法學教學的優勢
第一,有利于多元化線上教學的開展。互聯網不僅有利于線上教學平臺的構建,還涉及大數據技術、云計算、多媒體、App等,這不僅能提升其教育價值和教育影響力,也有利于展開多元化的線上教學模式。例如,教師可以在網絡中開展教學直播,直播中不僅可以與學生進行積極互動,也可以與其進行一對一互聯,并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展開分層式教學。多元化線上教學模式的展開可以提升線上教學的便捷性和趣味性,并促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1]。同時,利用互聯網展開的多元化線上教學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學生不僅可以隨時隨地學習,也可以隨時與教師進行互動,促進自身思考能力和溝通能力、思辨能力的有效提升,為未來工作和學習奠定基礎。第二,有利于開展實效性較高的實踐活動。法學教學實踐性很強,但傳統教育授教學條件限制,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能力。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為全真模擬實踐平臺構建奠定基礎。首先,學校可以利用互聯網構建全職模擬實踐平臺,全真模擬實踐平臺中可以模擬很多司法崗位,學生不僅可以在全真模擬實踐平臺了解崗位工作流程,也可以隨時利用碎片化時間,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和從業能力,促進職業思維拓展;其次,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開發情景教學模式,并加強與學生的積極互動,以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從業能力提升。例如,教師可以運用互聯網構建虛擬法庭,虛擬此案情景,引導學生在線解讀分析相關案例,并促進教學實效性的有效提升。
二、“互聯網+”時代法學教學模式創新的根本遵循
第一,遵循學生身心成長規律。“互聯網+”時代下法學教學有著鮮明的科技性和創新性,教育工作者必須生成一套符合學生身心成長規律的教育教學新體系。既要保證課程內容具備先進性和實踐性,還要依托智慧的共享平臺,快速傳播優質內容,保證學生能夠及時拓展學習視野。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現代化的思維方式,依托互聯網復雜生態系統審視法學的意義和應用價值,進而逐漸形成新的學習理念和實踐策略。互聯網技術與法學教學的結合,要能夠始終遵循法學生身心成長規律,科學地對課程內容進行再設計,并生成具有先進性和共享性的法學教學新模式。教學內容和手段的升級,要充分符合學生既定的認知架構,不能出現超負荷問題而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需根據學生身心成長規律,有針對性地進行法學教學模式創新和優化,并適度融入互聯網技術。第二,遵循法學領域人才需求標準。人才培育必須充分滿足既定領域的人才需求,根據社會經濟和法學領域的發展態勢,生成新的人才培育標準和課程體系[2]。法學教學模式的創新,要始終遵循法學領域人才需求標準,根據企業崗位設置和人才引進要求,及時對教學模式和理論授課形式進行優化,全面提高學生崗位勝任力和職場競爭優勢。根據法學領域的人才結構,有針對性地升級教學模式,并及時引進課本之外的領域知識和技術,增強學生市場競爭力。而只有與市場進行緊密對接的教學模式,才能培育和孵化出具有就業優勢的人才。教育工作者需根據相關領域的發展動態,逐漸形成前沿意識和統籌意識,科學和系統地對法學教學模式進行創新,真正體現新型教學模式的實踐性和科技性[3]。第三,遵循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經濟社會發展新進程,催生出不同的工業生態和產業形態。在特殊的環境和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要遵循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有明確目標和戰略高度地對法學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改革。法學人才的需求與崗位設置產生變化后,必須對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策略進行改進。而教學模式的創新,是提升學生的能力和職業素養的重要保障。要根據新時期下既定領域的崗位人才的能力要求,精準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按照正確和精準的決策進行模式創新和規則設計。
三、“互聯網+”時代法學教學模式創新的基本思路
第一,自覺的革新教育理論體系。教師需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法學教學中的優越性,自覺革新教育理論體系,生成符合社會現代化建設要求的教育新形態和心理論。既要穩固傳統封閉課堂的教學陣地,還要轉移到虛擬的網絡環境,多渠道滲透教學信息,根據學生需求和信息偏好,對法學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擴充,設計優質的交叉融合型課程,采用線上和線下相混合的教學方式進行知識講解和技術滲透。構建科學和完善的法學教育理論體系,為高質量開展法學教學提供理論指導,并能依據完善的評價體系,對學生學習效果和成效進行客觀和公正的評價。第二,互聯網技術要高質量服務人才培育。“互聯網+”時代下,對法學教學模式進行創新的整個過程中,始終要堅守技術高質量服務教育教學的原則。要利用技術手段對法學教學賦能,最大程度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有效活躍法學課堂,才能更加高效地傳輸和反饋教學信息。互聯網技術要深度有效地與法學人才培育工作融合,做到互聯網技術高質量服務人的現代化發展。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成長特點,科學調整教學節奏和課程內容,務必保證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地開展法學教學活動。致力于培育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新型人才,保證他們具備良好的法治思維,要從法學視角審視社會各領域發展的糾紛和矛盾。教育工作者搭建智慧化的教育教學平臺,要在課內和課外,以及網絡等不同空間,都能與學生保持良好的信息連接,圍繞具體的學習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動態和持續地增強學生學習的自我效能感。第三,堅持以人為本人才教育核心戰略。法學教學模式的創新,既要科學融入互聯網技術,還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人才教育核心戰略。無論是對法學教學規則的再設計,還是生成新的教學流程和評價方式,都必須立足以生為本教育理念,根據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和成長問題,動態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教師要具備服務精神,為學生學習問題的解決提供不同幫助和資源支持;要對學生進行差異化對待,不能出現教育教學的“一刀切”問題;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架構,有層次性地推進法學教學活動。教師要采用分層次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工作,將重要的法學知識和理論傳授給學生,并在課前、課中、課后對學生進行有效輔導,幫助他們不斷夯實理論基礎,促使學生主動和深入地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第四,拓展法學教學的維度。“互聯網+”視域下,針對法學教學模式的創新和轉型,教育工作者必須合理拓展法學教學的維度。既要在理論層面對課程內容進行再設計,還需在實踐維度、歷史維度、科研維度、創新維度,對整個教學過程和方案進行優化,進而逐漸形成現代化和智慧化的教學新模式。要在不同維度對知識內容進行拓展和深化,利用具有深度和廣度的教學內容,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專業技能。尤其,要在實踐維度做好法學教學模式的創新,利用實踐環節增強學生崗位勝任力,并對法學領域的發展和人才需求標準建立深刻的認識。同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科研意識,圍繞法學領域的學術課題進行深入研究,使其能夠掌握更深層次的法學要義和原理,從而成為具有工匠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法學人才。
四、“互聯網+”時代法學教學模式創新策略
第一,創新教學理念,積極開展混合式教育。互聯網的不斷發展與普及,使得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明顯不符合學生發展需要。因此,教師要不斷促進自身教學理念革新,積極展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育,這樣才能促進教育學模式創新,并為社會培養優質法學人才。首先,學校應加強對線上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不僅要在網絡教學平臺中上傳一些優質教學資源,也要引導教師根據學生特點錄制相關微課內容,這樣才能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例如,構建的網絡教學平臺不僅要有教學模塊、還要包含自主學習模塊、考評模塊、全真模擬實踐模塊、互動模塊,等等,學生不僅可以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積極進行自主學習,也能利用模擬考核加強對自我知識掌握能力的全面認知,并且展開積極互動,從而促進自身學習能力和知識掌握能力的全面提升。其次,隨著線上教育的展開,傳統線下教育內容和教育模式也需要進一步革新發展。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動態學習情況,加強對學生的了解,并促進線下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模式的革新。同時,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植入相應的音頻、視頻、圖片、案例等,以此促進抽象的法律邏輯學內容變得直觀化、具體化。互聯網中包含豐富的教學案例和教育資源,可以提升法學教學趣味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法學學習中,可以此次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第二,加強教育資源整合,促進教學多元化發展。“互聯網+”時代下,網絡中蘊含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可以加強教育資源整合,促進教學立體化發展。首先,教師可以對網絡平臺中的教學資源進行收集和整理,也可以根據學生需求對相關教學資料進行再剪輯或者是重新編制,以促進教學立體化發展。教育資源的不斷增多,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共同成長,也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例如,教師在講解婚姻法時,可以尋找一些網絡中的明星婚姻案例,真實案例不僅能使學生加強對婚姻法相關條例的理解,也能引導學生就相關案例積極互動。學生加強互動不僅能拓展知識視野和學習思路,也能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法學問題,使教學立體化發展。其次,教師也要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展開探究式教育、問題式教育、情景式教育、游戲式教育等,或利用互聯網展開翻轉課堂教育,促進教育多元化發展。例如,教師在講解食品安全法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相應食品安全情景,學生可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對相關情景提出優化建議和意見,使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同時,互聯網強大的教育資源不僅能為教學工作展開奠定基礎,也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薄弱點進行針對性訓練和學習,促進自身綜合全面提升。教學和學習模式的多元化,不僅能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也能構建和諧的教學氛圍,使教學靈活性得以加強。第三,積極構建模擬平臺,促進學生實踐能力提升。展開信息化教學,需要教師積極提升自身信息技術掌握能力,加強學習,促進自身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增強,這樣才能對學生展開有效培養。首先,學校可以積極構建全真模擬實踐平臺。實踐平臺不僅能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也能使學生加強對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具體掌握。傳統法學教學更要注重理論知識教學,由于很多教學內容與實踐脫軌,因此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不強。因此,學校可以積極在互聯網環境下構建仿真模擬實踐平臺,通過幫助學生構建真實的司法工作環境,促進學生加強對司法流程和司法內容的全方位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模擬實踐情況,對學生展開針對性培養,促使其得到綜合全面提升。其次,全真模擬平臺中可以有相關的法學實踐項目,相關實踐項目不僅要有一定真實性,也可以根據法學發展方向和發展趨勢,對實踐項目進行一定改革和優化,這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體驗法學魅力,也能幫助學生積累實踐經驗,促進學生職業綜合素養的提升。全真實踐模擬平臺可以促進法學理論和實踐充分融合,也能加強對法學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第四,強化信息教學,完善現代化教學架構。《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關于〈堅持德法兼修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a(教高〔2018〕6號)中明確強調,要促進法學教育途徑拓展,積極利用互聯網促進教育創新,以促進化學人才政策全面成長。因此,法學教學也要加強現代化建設,深度與互聯網進行融合,才能滿足人才培養要求,促進法學人才積極健康成長。首先,“互聯網+”時代對傳統教學產生沖擊,各種以互聯網為基礎展開的教育形式開始應用在教育中。這可以促進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也能夠使互聯網教育具備一定的科技性。教師和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溝通和互動,也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教學和學習。同時,互聯網強大的教育資源也為教學評一體化發展奠定基礎,法學教育模式更加優化。其次,互聯網使傳統教學模式得到創新。學校必須以企業需求和社會需要為基準,促進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標準優化,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這樣才能培養社會需求的法學人才。互聯網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提升。因此,互聯網時代展開的教學也具有創新性特征。最后,“互聯網+”時代下,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中的教育資源、真實案例、教學視頻對學生進行引導,也方便師生共享教育資源。例如,師生可以共同在網絡中檢索法學相關教育數據,還可以在網絡中進行資源互換,這也使互聯網時代的法學教育共享性更強。共享性更強不僅有利于法學教育的積極發展,也為法學系教師和學生終生性學習奠定基礎。由此可見,“互聯網+”時代下,法學教育不僅能加強理論學習,也能利用互聯網構建全真模擬實踐平臺,學生不僅能在平臺中學習優質法律文書和庭審視頻,也能在網絡中進行實踐模擬訓練,促進自身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提升。
五、結語
互聯網的出現使得傳統育人觀念革新迫在眉睫。法學專業本身實踐性較強,在法學教學中融入互聯網技術,不僅能為學生展開多元化教育模式,也能促進育人目標和育人內容科學化其合理化發展。因此,學校和教師都要加強對互聯網的重視和關注,不僅要積極在法學教學中應用互聯網思維,也要積極促進法學教學模式創新,這樣才能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培養高素質法學人才。
參考文獻:
[1]田海鑫.互聯網視域下法學教學改革研究——評《法治中國與法學教育》[J].教育發展研究,2020,40(24):87.
[2]黃辰.疫情防控背景下法學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9(5):68-73.
[3]李亞楠,等.大數據分析在法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法制博覽,2016(35):295.
作者:郭祥眾 單位:福建廣播電視大學永安分校
- 上一篇:電子通信網絡弱信號捕獲系統設計探討
- 下一篇:金融學課程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