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法制建設基本經驗
時間:2022-04-17 10:29:12
導語:廉政法制建設基本經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始終堅持以黨的廉政建設思想為指導
延安時期是思想(包涵黨的廉政建設思想)成熟時期。1938年論《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明確指出:“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應以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應以個人利益,服從民族的和人民群眾的利益。”[1](P522)論述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在于個人利益服從民族和人民群眾的利益,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是黨的廉政法制建設的力量源泉。1940年1月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強調:“只有民主集中制的政府,才能充分發揮一切革命人民的意志,也才能最有力量地去反對革命的敵人”[1](P677)。論述了民主在包括廉政法制建設在內的革命建設中的必要性。1944年9月在《為人民服務》中指出:“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2](P1044)表明為人民服務的黨性修養是黨的廉政法制建設的根本。1945年4月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經常地檢討工作,在檢討中推廣民主作風,不懼怕批評與自我批評,實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些中國人民的有益格言,正是抵抗各種政治灰塵和我們黨的肌體的唯一方法”。[2](P1096)闡述了自我監督和群眾監督是加強黨的廉政法制建設的重要手段等。的這些論述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黨的廉政法制建設的指導思想,為延安時期黨的廉政法制建設指明了方向。
(二)始終堅持把建立完善廉政法規制度作為加強黨的廉政法制建設的主要任務
1.制定嚴厲的懲貪法律法規。一是從具有憲法性質的層面上看,黨中央和邊區政府制定了三部具有憲法性質的法律文件,為黨的廉政法制建設提供了法理依據。1939年1月,陜甘寧邊區第一屆參議會通過《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在第11條中規定:“發揚艱苦作風,厲行廉潔政治,肅清貪污腐化,鏟除鴉片賭博。”[3](P210)提出了建立廉潔政治的目標。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批準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第8條規定:“厲行廉潔政治,嚴懲公務人員之貪污行為,禁止任何公務人員假公濟私之行為,共產黨員有犯法者從重治罪。”[4](P3)嚴格了廉政法制、重懲犯罪的要求。1946年4月23日,陜甘寧邊區第三屆參議會第一次大會通過的《陜甘寧邊區憲法原則》第6條規定:“各級政府人員,違反人民的決議,或忽于職務者,應受到代表會議的斥責或罷免,鄉村則由人民直接罷免之。”規定了政府人員處罰的方法、程序。二是從具體實施的法律層面看,黨中央和邊區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懲貪法規,使其有法可依。1938年8月15日,邊區政府頒布《陜甘寧邊區懲治貪污暫行條例》,在實施一段時間進行完善后于1939年制定和公布《陜甘寧邊區懲治貪污條例(草案)》。草案中規定了邊區所屬之機關部隊及公營企業之人員、群眾組織及社會公益事務團體之人員貪污論罪的十種行為,并按照貪污數目規定了具體懲處標準。這些專門性法規的健立,為廉政建設提供了法律依據,確保了邊區黨的廉政建設依法進行。2.建立配套的防貪制度。一是統一的財政收支及公產管理制度。為克服財政、財務工作中的自收自支現象,“1938年9月,邊區政府發出了第二號訓令與第15號通令,要求遵循統一財政的原則、建立財政系統、規定財政的登記等六個方面的內容”,[5](P133)規范了統一財政的問題,建立了統一財政的配套制度。“1939年6月中央書記處作出《中共中央關于嚴格建立財政經濟制度的決定》中重申了嚴格統一收支問題”,[6](P131)標志著統一財政制度的正式確立。“1941年2月邊區政府頒布了《陜甘寧邊區公產管理辦法》中規定了公物管理的制度”,[5](P135)從制度上防止人員渾水摸魚、占國家便宜的行為。這些制度的確立和完善,克服糾正財政上的混亂現象,為預防腐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是實行財務人員監管及決算制度。為規范會計出納手續,邊區政府于1935年在《財政部暫行會計出納規則》中明確了會計收款、支款、解款、帳薄等方面的內容[5](P138),規范了財經監管程序。“1936年,中央財政部頒布了《暫行會計條例》36條,1941年頒布了《會計工作細則》和《中共中央財政經濟部財務行政制度條例草案》,規定陜甘寧邊區的財務人員,統一由邊區財政廳所轄主管單位進行監督管理和培訓獎懲”,[5](P139)保證財務人員較高的技術水平和嚴明的財經紀律。三是加強財政監督,實行審計制度。完善的審計機關和審計制度是加強財政監督和管理的必要手段。邊區政府相繼建立了金庫制度、稅收制度和審計制度。特別是1939年頒布《中共中央關于嚴格建立財政經濟制度的決定》、1946年頒布《陜甘寧邊區審計暫行規程(草案)》《陜甘寧邊區審計處規程(草案)》等條例法規,明確了審計人員的職責、機構設置、審計程序等相關規定,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審計體系。3.突出干部廉政法制建設。“政治路線確定以后,干部就是關鍵。”[1](P526)黨中央和邊區政府始終把干部的廉潔奉公放在重要位置,依法嚴肅查處貪贓枉法、腐化墮落、假公濟私等腐敗分子。在《陜甘寧邊區政務人員公約》第5條中規定:“公正廉潔,奉公守法。注釋:這是我們政務人員應有的品格,要在品行道德上成為模范,為民表率。要知法守法,不濫用職權,不假公濟私,不旬私情,不貪污,不受賄,不賭博,不腐化,不墮落”[7](P23),規范了邊區政務人員奉公守法的行為準則。黨中央和邊區政府還制定了《關于審查干部問題的指示》《陜甘寧邊區各級政府干部管理暫行通則(草案)》等近十部有關干部培訓、管理、使用的法規,對干部的登記審查、提拔培養、配備使用、任免調動、考核評價與獎懲等都作了明確規定,使干部的管理使用有法可依,確保了黨的廉政法制建設有效開展。
(三)始終堅持把營造廉政環境作為推進黨的廉政法制建設的有力手段
1.領導示廉。延安時期,勤政廉潔、艱苦奮斗蔚然成風,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領導干部以身作則。當時,布衣草履,粗茶淡飯;紡紗織布,被譽為楷模;床上鋪的灰布褥子里的棉花成了硬片子,寧愿裝進松軟的麥草繼續鋪,也不愿意換新的;林伯渠年過半百,全部家當就是一堆書和一個鋪蓋卷。正如所描述的那樣:“我們一切工作干部,不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8](P243)邊區政府這種只見公仆不見官的高尚品質,推進了黨的廉政法制建設有序開展。2.著力樹廉。延安時期,黨中央和邊區政府十分重視獎勵的作用、典型的功能。從1938年起,邊區幾乎每年都要舉行展覽會和“群英會”,獎勵英模人物。據統計,1938年至1944年7年間受獎勵者達6113人次,[9]僅邊區政府一級獎勵的勞模就有約1809人次,其中有據可考的獲特等獎的有120人次,獲甲等獎的為416人次。[10]在獎勵的同時,先后樹立了一批廉潔奉公的先進楷模,張思德就是在先進典型的帶動下成長起來的先進典型。一時間,學習典型、爭當典型、趕超典型成了一種高尚的社會風尚,促進了黨的廉政法制建設順利開展。3.改造民間陋俗。“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民間陋俗與社會風氣方面存在諸多弊端,如賭博、吸毒、‘二流子’及巫神等不良習氣在當時的邊區內十分盛行,據統計,延安市流氓地痞占到總人口的16%。”[5](P133)為避免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邊區政府下大力治理社會環境,改造民間陋俗。1941年11月制定了《改革社會不良風俗案》《嚴禁鴉片杜絕毒害案》,開展全民性的改造不良風氣運動,塑造邊區廉潔從政的文化氛圍,為黨的廉政法制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四)始終堅持把民主監督作為檢驗黨的廉政法制建設成效的重要方式
1、完善黨內及政府內部監督。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黨內及政府內部的監督。1938年11月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黨委暫行組織機構的決定》規定:“由各中央局決定,在黨委之下得設監察委員會”[5](P167),由監察委員會進行監督,從黨內體制上確保了廉政法制建設的監督落實。1941年,邊區參議院通過了《陜甘寧邊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組織暫行條例》,從七個方面對該機構的組成和運行機制作出了詳細的規定。1946年9月中央政府批準在邊區政府設立審計機關,按照《陜甘寧邊區組織條例》規定了審計處管理的八項事務,對邊區行政機關預算、決算、收入、支出以及關于貪污、舞弊及浪費事件之檢舉事項作了規定。以上法規的頒布及機構的設立,規范了政府的行為,為落實建立廉潔政府提供了制度保障。2.建立完善黨外監督。為了充分體現邊區政權的性質,表明邊區政府與各派民主合作共事的態度。從1940年起,根據黨中央指示,陜甘寧邊區和其他抗日根據地都先后在普選基礎上建立了“三三制”政權,這樣,就使一大批非黨員民主人士參政議政,把抗日民主政權置于各派的監督之下,保證了政權的生機與活力,使權力腐敗難以生成。3.重視人民群眾監督。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2](P1031)又說:“以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最大利益為出發點的中國共產黨人,相信自己的事業是完全合乎正義的,不惜犧牲自己個人的一切,隨時準備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們的事業,難道還有什么不適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觀點、意見、辦法、舍不得丟掉嗎?難道我們還歡迎任何政治的灰塵、政治的微生物來玷污我們的清潔的面貌和侵蝕我們的健全肌體嗎?”[2](P1096-1097)延安時期的黨中央和邊區政府深知,要建立廉潔政府,不僅要毫不害怕人民的批評,還要虛心傾聽人民的建議。中國共產黨從1939年2月至1941年5月這段時間所辦的《新中華報》中,有關反腐敗案件報道35篇;從1941年5月至1947年3月所辦的《解放日報》中,有關反腐敗案件報道58篇;另外,從1938年至1942年的《抗敵報》中有關反腐敗案件報道23篇。這些反腐敗報道中幾乎所有的反腐敗案件從揭發到懲治都離不開群眾的參與。[11](P100)在人民群眾的建議、批評、監督和幫助之下,黨的缺點不斷得到克服,干部的作風不斷等到純正,黨和人民的魚水關系不斷得到鞏固。4.鼓勵運用輿論監督。延安時期,黨非常重視新聞輿論媒介在廉政法制建設中的作用,依法保護新聞媒體的采訪權和輿論監督權。當時《團結》《共產黨人》《解放日報》《邊區政報》等新聞媒介,對黨政干部中的腐敗行為和不良風氣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維護了法律的嚴肅性,保證了廉潔政治的健康發展。
(五)始終堅持反腐斗爭的高壓態勢嚴厲懲處腐敗分子
懲治有力,才能增強教育的說服力、制度的約束力和監督的威懾力。延安時期的邊區政府堅決貫徹和落實“共產黨員有犯法者從重治罪”的原則,從不姑息遷就。1939-1940年,邊府先后查出鄉級干部貪污分子150名,區級以上的27名。[12]如戰功顯赫、體無完膚、傷疤累累的邊區貿易局副局長肖玉壁,紅軍旅長黃克功等,他們雖然功高蓋世,但犯了法,仍然執行了死刑。通過嚴懲貪腐分子,邊區政府廉政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陜甘寧邊區1939年查處貪污案360件,1940年644件,到1941年上半年即下降到153件。[13](P339)整個邊區政府社會風氣良好,對推進廉政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延安時期黨的廉政法制建設對當代的啟示
(一)必須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堅持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指導。正如延安時期黨的廉政法制建設始終堅持以廉政建設思想為指導一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廉政法制建設中,要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不斷加強黨的廉政法制建設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反腐倡廉理論體系,確保了我黨反腐倡廉工作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開展,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黨的十八大對今后一段時間黨風廉政建設做了具體的部署,在中紀委十八屆二中全會上對反腐工作做了明確指示進一步拓寬了中國特色反腐道路,完善了中國特色反腐倡廉理論體系,為今后的黨風廉政建設指明了方向,確立了目標,制定了準則。因此,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加強反腐建設,是當前加強黨的廉政法制建設的重要任務。
(二)必須不斷完善廉政法制建設的配套體系
延安時期黨的廉政法制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加強腐敗頻發領域里的法律法規建設,體現了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的優點。當前,腐敗問題頻發的現象屢禁不止,與市場經濟條件下廉政法制建設配套體系不完善有很大的關系。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健全反腐敗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風險,防止利益沖突,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14](P57)這就清楚的表明,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十分重視歷史發展規律,抓住了制度反腐這個關鍵。同時強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基礎上,突出健全反腐法律制度,使防治腐敗更加科學化。當前,應著眼于市場經濟改革發展中出現腐敗現象的新情況、新特點,不斷修改完善廉政法律配套制度,特別是一些重要崗位和腐敗高發領域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形成不能腐敗的防范機制、不敢腐敗的懲戒機制、不想腐敗的保障機制,不斷提高反腐敗法律制度執行力,讓法律制度剛性運行。
(三)必須始終突出領導干部模范帶頭這個關鍵
延安時期黨的廉政法制建設取得成功的關鍵是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的模范帶頭。自新中國成立起,中國共產黨由局部執政成為執政黨,執政黨的先進性首先是通過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體現出來的。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黨的廉政法制建設,必須更加突出領導干部模范帶頭這個關鍵。一是加強領導干部教育培訓制度,打牢思想防腐的根基。要健全完善領導干部教育培訓制度,突出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先進性教育;要時刻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思想上做到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要時刻把黨性黨風黨紀教育和黨史知識的學習突顯出來,培育領導干部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價值觀;要時刻把道德教育和作風建設作為基礎,彰顯共產黨員的人格力量。二是逐步建立財產申報公開制度,打造經濟防腐的籠子。財產申報公開制度,是一項防止官員貪污腐敗的有效措施。健全完善財產審報的相關法規,定期公布領導干部、家庭及身邊人員財產情況、收支情況,使領導干部的經濟財產收支情況依法得到組織和群眾的有效監督。三是建立健全干部審查考評制度,創新勤政廉政考評機制。健全完善領導干部重大事項、履職情況、廉政情況和交往情況定期和隨機報告制度,加強對領導干部權力行使的內部監督;建立領導干部德、政、廉、能考核和群眾評價制度,使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相統一,讓權力在勤政廉政機制中運行。四是建立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創建不能腐敗的防范機制。一方面,按照干部使用的原則和標準,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的流動體制,防止權力膨脹和脫離群眾監督;把人才的使用和培養納入單位和主要領導的考評范圍中,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實行干部舉薦責任追究制,對于那些“帶病干部”仍被提拔使用的單位和主要領導要實行嚴格責任追究制,完善選人防腐機制。另一方面,推行干部誠信勤政廉政考評制度,確保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對不法分子嚴格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健全用人防腐機制。
(四)必須堅持依法嚴格實施廉政獎懲
延安時期黨的廉政法制建設之所以能取得明顯的效果,很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依法嚴格獎懲。當前我黨反腐工作雖然成效明顯,但離在中紀委十八屆二中全會上提出的對“老虎”“蒼蠅”一起打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廉政法制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中一定要弘揚時代正氣,堅持法治,依法嚴格獎懲。一方面,建立健全揭發腐敗的獎勵機制和守廉勤政的激勵機制。對依法揭發貪腐提供證據的人員實行獎勵,營造全民反腐的法制意識;對勤政廉政人員要大力宣傳重用,促進時代反腐倡廉的正能量生成,使人們在制度運行中不想腐敗。另一方面,依法嚴懲腐敗分子,對腐敗分子,不管“老虎”“蒼蠅”嚴查懲處,決不姑息,使當權者在制度運行中不敢腐敗,從而推動廉政法制建設健康有序發展。
(五)必須緊貼時展拓展完善監督機制
延安時期廉政法制建設取得成功關鍵的一環就是發揚民主監督、完善監督體系。在改革發展的新時期,加強廉政法制建設,同樣需要發揚民主監督,完善監督體系。一方面,要依憲法充分發揚人民民主,暢通監督渠道。這是因為憲法第1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表明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憲法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里的權力自然包括人民的監督權。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因此新時期面對加強廉政法制建設的新要求,要依憲法充分發揚人民民主的作用,積極倡導鼓勵人民群眾監督,拓展暢通人民群眾監督的渠道,使人民群眾的監督落在實處。另一方面,要緊貼時展的需要,把民主監督實踐中的成功經驗,及時上升為法規制度,使其制度化、規范化,做到事前監督、事中監督、事后監督有效相結合,行成全方位、多渠道的民主法制監督機制,確保黨的廉政法制建設在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中健康發展。
作者:湯國光1孫保童2工作單位:西安政治學院1.軍事法學系;2.研究生管理大隊
- 上一篇:農民工精神文明建設的路徑探討
- 下一篇:新中國體育法制建設完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