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刑事有限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27 07:15:00
導語:國際刑事有限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案情簡介根據報道,總部設在荷蘭海牙的國際刑事法院2004年1月29日宣布將對烏干達反政府武裝“圣靈抵抗軍”領導人犯下的反人類罪行進行調查。這將是該法院自2002年7月1日正式運轉以來的第一項立案調查。
國際刑事法院當天發表新聞公報說,由于烏干達總統穆塞韋尼去年12月決定將反政府武裝“圣靈抵抗軍”的案件提交國際刑事法院審理,法院決定對這一案件進行調查。開始案件調查的正式決定將在未來幾個月之內做出。
國際刑事法院的首席檢察官奧坎波說,烏干達反政府武裝“圣靈抵抗軍”涉嫌綁架數千名兒童,強迫他們成為戰士,強迫他們殺害自己的父母,還強迫他們成為性奴隸。
根據《國際刑事法院規約》(又稱《羅馬規約》)的規定,首席檢察官在決定正式開始調查時必須告知所有成員國。之后,首席檢察官在進行調查取證的基礎上,再決定是否發出通緝令。
首席檢察官奧坎波奧坎波與穆塞韋尼在英國倫敦就雙方的未來合作進行了會談,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找到并逮捕“圣靈抵抗軍”領導人。在這方面,烏干達政府需要國際社會的支持。
“圣靈抵抗軍”是活動在烏干達北部的反政府武裝,其領導人是號稱擁有超能力的科尼。據國際刑事法院檢察官辦公室收到的一些報告,總共有約2萬名年齡在11歲至15歲之間的兒童被強迫參加“圣靈抵抗軍”。數以千計的烏干達兒童為了躲避反政府武裝的綁架變成了“夜游神”,他們常常在教堂或者慈善機構里一直躲到天亮。為了對公眾進行恐嚇,反政府武裝曾砍下一些被他們認為是支持中央政府的村民的手足,割下他們的耳朵或嘴唇。
據在烏干達的國際援助機構估計,自1986年以來,反政府武裝與政府軍的沖突至少造成2.3萬人死亡,給烏干達帶來了1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二、國際刑事法院的概況關于國際刑事法院的概念,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廣義上的,主要指由國家選舉出來的若干個獨立的法官組成的、審判特定的國際罪行并對罪犯處以法定刑罰的國際刑事審判機構。它既包括常設性質的國際刑事審判機構,如1998年7月在羅馬依據聯合國建立國際刑事法院全權代表外交大會建立的普遍性的、常設性質的國際刑事法院,還包括為特定目的而設立的臨時或特設性質的國際刑事審判機構,如歐洲國際軍事法庭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以及由聯合國安理會設立的前南問題國際法庭和盧旺達問題國際法庭。另一種是狹義上的,僅指常設性質的國際刑事審判機構,①即1998年7月建立的國際刑事法院。現在的國際刑事法院是根據1998年7月在羅馬簽署的《國際刑事法院規約》而設立的永久性國際刑事裁判機構。和以前特設的幾個國際法庭相比較,它具有自己的特色之處,主要表現在國際刑事法院是常設的,其機構性質是由主權國家設立的不會因使命完成而被撤銷或者不復存在,同時國際刑事法院在理論上可以管轄各種國際罪行,以及可以對一切國籍的罪犯行使管轄權,在法律適用上,國際刑事法院必須適用各締約國普遍接受的國際法,不象在它之前的幾個特別法庭,可以靈活地適用國際法。
截止2002年7月1日,共有78個國家承認《國際刑事法院規約》,并成為國際刑事法院的成員國。②從2002年7月1日國際刑事法院正式運轉以來,雖然已經收到了幾百件關于國際犯罪案件的受理審請,其中大多數都與伊拉克戰爭有關,但國際刑事法院一直沒有正式受理。因此,烏干達總統穆塞韋尼請求對烏干達反政府武裝“圣靈抵抗軍”的罪行進行調查的決定就為國際刑事法院受理第一起案件鋪平了道路。但是,國際刑事法院在調查“圣靈”組織的國際犯罪行為時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對后來發生的追究國際犯罪的案件能起多大的示范作用,以及國際刑事法院作為一個國際性的機構,在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美國和世界上最大的第三世界國家沒有參加的情況下,能否承擔具有國際意義的機構所應具有的職責,還需要經過認真的分析和思考。
三、國際刑事法院的受案范圍根據《國際刑事法院規約》的規定,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③(一)屬時管轄權:根據《國際刑事法院規約》第11條的規定,國際刑事法院只對規約生效后實施的犯罪具有管轄權,對于在規約生效后成為締約國的國家,法院只對締約生效后實施的犯罪行使管轄權;(二)屬人管轄權:根據《國際刑事法院規約》第1條、第25條的規定,國際刑事法院只對個人具有管轄權,任何國家、組織和法人均不受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也就是個人責任原則,即實施規約所列各項犯罪的人要負個人責任,并應當受到處罰。
(三)屬物管轄權:根據《國際刑事法院規約》的規定,國際刑事法院只對侵略罪、滅絕種族罪、危害人類罪以及戰爭罪等幾種罪行實施管轄。
1、侵略罪。關于侵略罪的定義,在《國際刑事法院規約》中還沒有詳細的規定。
2、滅絕種族罪。指蓄意全部或局部消滅某一民族、族裔、種族或宗教團體而實施的下列任何一種行為:(1)殺害該團體的成員;(2)致使該團體的成員在身體上或精神上遭受嚴重傷害;(3)故意使該團體處于某種生活狀況下,毀滅其全部或局部的生命;(4)強制施行辦法意圖防止該團體內的生育;(5)強迫轉移該團體的兒童至另一團體。
3、危害人類罪。指在廣泛或有系統地針對任何平民人口進行的攻擊中,在明知這一攻擊的情況下,作為攻擊的一部分而實施的下列任何一種行為:(1)謀殺;(2)滅絕;(3)奴役;(4)驅逐出境或強行遷移人口;(5)違反國際法基本規則,監禁或以其他方式嚴重剝奪人身自由;(6)酷刑;(7)強奸、性奴役、強迫、強迫懷孕、強迫絕育或嚴重程度相當的任何形式的性暴力;(8)基于政治、種族、民族、族裔、文化、宗教或根據公認為國際不容的其他理由,對任何可以識別的團體或集體進行迫害,而且與任何一種上列行為或任何一種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內的犯罪結合發生;(9)強迫人員失蹤;(10)種族隔離;(11)故意造成重大痛苦或對人體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傷害的其他性質相同的不人道行為。
4、戰爭罪。根據《國際刑事法院規約》第8條的規定國際刑事法院對戰爭罪具有管轄權,特別是對于作為一項計劃或政策的一部分所實施的行為,或作為在大規模實施犯罪中所實施的行為。
5、嚴重違反國際刑事法院既定范圍內適用于非國際性武裝沖突的法規和慣例的其他行為。
當然,國際刑事法院管轄上述國際犯罪行為時,首先應當具備一定的先決條件,這些條件具體包括以下幾點:④
(一)所發生的國際犯罪行為所追究的行為者必須是成為國際刑事法院的締約國的公民;
(二)如果一個或多個國家成為法院規約的締約國或聲明接受法院的管轄權且有關行為發生在該國境內,或者發生在該注冊的船舶或航空器上,或者被告具有該國國籍;
(三)一國雖然未成為法院規約的締約國,但聲明接受法院對有關罪行的管轄權。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國際刑事法院雖然是一個國際性質的機構,但是它并非萬能的,其職能受制于管轄權的范圍以及締約國的多少。同時,國際刑事法院對一個國際犯罪行為提起調查或者進行訴訟,并非基于普遍管轄權原則,因為在普遍管轄權原則的要求下,任何一個國家對不管發生在什么地方的國際犯罪,都可以予以追究,即使該國際犯罪行為的發生地、受害人、實施者中沒有一項因素與提起訴訟國有關聯性。正因為這種不同這處,決定了國際刑事法院受理的國際犯罪案件相當有限,并且也只限于特別嚴重的國際犯罪案件。
四、國際刑事法院作用的有限性國際刑事法院成立之初,研究國際法的學者對它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并認為其成立標志著國際社會對國際犯罪這一嚴重危害人類的行為持有的共識基本一致,即要從法律上進行嚴懲。但是,國際刑事法院自誕生之日起,就存在著相當大的問題,有的還是致命性的。下面,結合法律和實踐的規定進行簡單的分析。
(一)如前所述,成為國際刑事法院規約的締約國只有78個,數量上只占到世界200多個國家的三分之一,且許多大國特別是美國對其成立持反對態度。這種現實對國際刑事法院開展工作及其工作的有效性產生了制約作用。迫于壓力,特別在美國的壓力,國際刑事法院在許多法律文件上采取了妥協的態度,以避開其對法院施加的影響。
(二)國際刑事法院規約的締約國雖然接受了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但對國家的“國際罪行”固有的管轄權的沖擊,并不符合國家同意的原則,特別是對有些小國產生的疑慮,這也是許多國家不愿加入其中的重要原因。因為國際犯罪雖然具有國際性,而很多國家的國內法還是對國際犯罪加以法律制裁了的,因此,對于是適用國內法還是適用國際刑事法院的法律,需要一個國家予以衡量。而一味地適用國際刑事法院的法律,必然會對國家的主要產生沖擊,甚至干涉了國家的內政,因此,這點是國際刑事法院特別值得考慮的。
(三)在聯合國憲章中已經存在追究國際犯罪的相關規定,因此,國際刑事法院的成立,對聯合國安理會的權力產生了極大的挑戰,至于是否背離或者修正了安理會的權力,則尚有待研究。
(四)國際刑事法院規約賦予了檢察官的自行調查權,不利于國際刑事法院的廣泛接受或支持。因為一個國家是否要追究國際犯罪,應該有一定的裁量權。而這種權力如果完全賦予給國際刑事法院的話,肯定會損害國家的司法主權,造成對國際刑事法院的不信任。
(五)國際刑事法院規約對管轄權的規定,極大地限制了對國際犯罪的打擊作用。如國際刑事法院只能對個人的國際犯罪行為進行起訴,而一些民族激進組織、披著合法外衣進行國際犯罪行為的組織、恐怖組織的行為則往往會以此為理由逃避其法律責任;再如國際刑事法院只能對為數極少的國際犯罪行為予以懲處,而綜合目前世界上的國際犯罪行為來看,遠不止這些,因此,要加大打出國際犯罪行為,就必須擴大其懲處的犯罪種類。
(六)國際刑事法院對國際犯罪案件的調查及起訴,必須加強與當事國的合作,否則,在提取證據、捉拿犯罪行為者等方面就會存在極大的困難,從而使案件的調查流于形式,不能產生應有的實際效果。如國際刑事法院雖然應烏干達總統穆塞韋尼的請求,正式決定了對“圣靈抵抗軍”的罪行進行調查,但能否找到并逮捕“圣靈抵抗軍”領導人卻是最大的問題,而有些國家并未成為法院的締約國,如何爭取他們的支持,同時又不侵犯別國的主權,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五、對擴大國際刑事法院作用的探討要加強國際刑事法院的作用,充分發揮該國際組織的職責和功能,大力打擊國際犯罪,保護人權,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一)應采取實事求是、循序漸進的態度,使國際刑事法院的作用越來越大。雖然國際刑事法院已經正式受理了第一起案件的調查,但國際社會也不能對其寄予太大的期望,應抱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逐漸完善法院的各項功能,使其國際地位、國家認可程度有所上升,否則,欲速則不達,急于求成反而會使其良好的開端得不到好的結果。
(二)應盡量完善規約條文的內容,堵住其漏洞,刪除其不合理之處,努力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法律制度相適應,特別是涉及國家主權、國家內政等條款要慎重修改,以免引起更大的國際爭端。
(三)要完善規約中關于“犯罪要件”的條款,在公正、客觀的基礎上制定出統一的法律標準,更好的打擊國際犯罪行為。
(四)關于國際刑事法院的性質,只能視為是對國家管轄權原則的補充,而不能單純的依靠國際刑事法院來處理所有的國際犯罪問題。
相信通過對國際刑事法院的不斷完善和補充,國際刑事法院的作用才會越來越大,其在國際間協調處理事務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引注:
①參見《國際刑事法院》第2頁;
②參見《武大國際法評論》第350頁;
③參見《國際犯罪與責任》第318頁;
④參見《國際犯罪與責任》第319頁。
主要參考書目:
1、《國際刑事法院》,高燕平著,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出版;
2、《國際刑事法院研究》,王秀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3、《國際刑事法院專論》,趙秉志、國際刑事法院專題國際學術研討會合著,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4、《國際犯罪》,博薩爾、黃曉玲合著,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出版;
5、《國際犯罪國內立法研究》,黃芳著,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年出版;
6、《國際犯罪與國際刑事司法協助》,馬進保,法律出版社1999年出版;
7、《國際犯罪與責任》,馬呈元,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
8、《國際人權法》,漢弗萊。龐森、王民合著,世界知識出版社1992年出版;
9、《國際刑法與國際犯罪專題探索》,趙秉志、陳弘毅合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10、《武大國際法評論》(第1卷),黃進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