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商法規定適用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28 03:22:00

導語:海商法規定適用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商法規定適用性研究論文

海商法第九條規定:“船舶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應當向船舶登記機關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對于如何理解法條的這一規定,理論界和司法界眾說紛紜。概括起來,不外乎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應當向船舶登記機關登記”的涵義是,未經登記,船舶所有權轉讓合同不生效力,亦不得對抗第三人。其主要理由是:“應當向船舶登記機關登記”的“應當”,系法律上的強制性規范,不符合法律的這一強制性規范,其轉讓合同當然不生效力;轉讓合同不生效力,其船舶所有權就不能取得、轉讓和消滅。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未經登記,不影響依法訂立的船舶所有權轉讓合同的效力,船舶交付,船舶所有權即在原船舶所有人和受讓人之間發生轉移,但其轉讓不得對抗第三人。對此,筆者贊同后一種觀點。

這是因為,雖然“應當”系屬法律上的強制性規定,但“應當……登記”并未指向船舶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的效力。這表現在,就法條本身而言,前半段僅僅規范船舶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應當登記,而未涉船舶所有權轉讓合同之效力;后半段“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的規定雖未直接規范轉讓合同之效力,但通過其船舶所有權轉讓合同的內容及轉讓之事實不得對抗第三人的規定,間接規范了轉讓合同在當事人之間的法律效力。可見,關于船舶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海商法第九條絲毫沒有必經登記方才生效的含意,也就是說,盡管當事人就船舶轉讓之事實未經登記,但其轉讓合同在當事人間依法成立即生效力。

縱觀世界法律,幾乎所有國家的海商法無不規定船舶所有權轉讓應進行登記,但是,其登記制度之設立并不在于否定和限制船舶所有權轉讓合同在當事人之間的效力,而是在于對船舶這一資本密集、流動性強、對社會經濟秩序影響大的特殊物件實施管理。其登記及管理的結果,即對轉讓之船舶及受讓人產生船舶登記法上所規定的權利和對第三人對抗的效力。因而,與其說我國對船舶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實行的是船舶登記主義,倒不如說實行的是登記對抗主義。后者比之前者更貼切,更符合立法旨意。

然而,這僅僅是海商法第九條規定所涉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重要方面則是對“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的理解和適用。何為“對抗”?在法律上,“對抗”是指“對立、抗衡”之意。若第三人因船舶所有權轉讓之原船舶所有人所欠債務合于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二十一條規定(船舶優先權除外),向法院申請扣押該已轉讓之船舶,對此,船舶受讓人則可以該船舶所有權已經轉讓登記為由與第三人相抗衡,換言之,即便第三人向法院提出扣船申請,但只要有上述轉讓登記之事實,法院就不得對該船舶實施扣押。相反,不得對抗是指當第三人向法院申請扣押未經登記轉讓之船舶時,受讓人不得以其船舶已經實際轉讓而與第三人的申請及法院的扣押抗衡。

如果未經船舶登記的受讓人在接收船舶后對他人船舶實施碰撞產生侵權,受損方能否對其提起侵權之訴?回答是肯定的。因為受讓人是船舶實際所有人,因其船舶碰撞侵權,向其索賠殊無疑問。問題在于,該船未經過戶登記,船舶在登記法上的所有人依然是原船舶所有人,由此在法律上產生了兩個侵權主體,對此,受損方(第三人)不僅有權向受讓方索賠,而且還可同時對原船舶所有人訴諸法律。其間,由受讓方和原船舶所有人共同對此承擔責任,以增加其索賠的保險系數。也就是說,在此情況下,原船舶所有人和受讓人均不得對抗第三人。當然,若原船舶所有人對轉讓之船舶發生的碰撞侵權行為無過錯,在其對第三人承擔責任后,則可向受讓人即過錯責任方追償。

值得指出的是,在司法實踐中,船舶所有人為逃避其債務往往與“受讓人”勾結進行船舶虛假轉讓,對此,“不得對抗第三人”的規定對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則起到了應有的保護作用。當然,就船舶轉讓當事人對第三人的債權,不因船舶轉讓而消滅。基此緣由,雖因船舶轉讓,但就原船舶經營產生的債權,原船舶所有人仍然有權對第三人主張和行使;同樣,船舶受讓人在接收船舶經營期間所產生之債權,亦不因其轉讓未經登記而影響其主張和行使。

由上可見,“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其立法旨意不是在于限制船舶所有權轉讓雙方當事人權利的主張和行使,而是為了防止當事人借船舶轉讓之事實或假象以免除、逃避對第三人的債務,因而其立法旨意在于保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