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院的法律論文
時間:2022-09-16 11:27:00
導語:國際法院的法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天講些什么呢,我想主要講一下國際法院法律程序的某些方面。今天的內容包括兩方面,第一、國際法院管轄權以及由管轄權引起的一些案例;第二、關于實體法對海洋劃界問題做出的貢獻。
首先,我先講一下國際法院管轄權。管轄權包括兩方面:一是咨詢管轄權、二是訴訟管轄權,其中咨詢管轄權是指有資格提出訴訟的國家。國際法院只能審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爭端。但并不是每一個國家都可以向國際法院提出訴訟,只有理約國的會員國有這種權利。那么理約國非會員國能否向國際法院提出訴訟?可以,但必須借助安理會關于國際法院規約的條件。例如瑞士,瑞士不是理約國的會員國,但他就借助了安理會關于這方面的規定。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有資格向國際法院提出訴訟不等于國際法院有管轄權。我來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大家還記得南斯拉夫危機時美國炸了我們的大使館吧,當時我們國內很多人都主張把這個案子交給國際法院來裁決,這樣就造成了兩國緊張的局勢。中國做為理約國的會員國有權向國際法院起訴美國這一行為,但問題在于中國能否提出訴訟,提出訴訟的條件就涉及到法院管轄權的問題。法院管轄權行使的前提必須是當事國雙方自愿,大家考慮一下,如果中國對美國起訴法院的管轄權在什么地方?換個說法,如果被起訴方不同意國際法院該如何解決呢?根據國際法院規約第三例條第六款如果雙方對管轄權發生異議將由雙方自行解決管轄權問題。那么一個訴訟當事國怎樣表達對法院管轄權的問題,當事國決定法院管轄權有幾種辦法:第一種是借助法院規約第三條第二款即強制執行管轄權;第二種是當事國雙方簽訂專門協定;第三種是制定解決爭端的條款。第一種辦法就是說當事國可以事先發表聲明接受國際法院強制管轄權的執行,假定當事國雙方都事先發表這樣一份聲明,那么事情就比較好解決了。在中美使館這個問題上,如果中美同時發表過類似聲明,那么我們說國際法院就有權執行管轄權。但在這個問題上絕大多數國家在發表聲明時都持有一定的保留,并且國際法沒有規定保留范圍。例如美國曾經發表過在內政爭端方面不接受管轄權,甚至美國還對內政這個詞做了更進一步的解釋,內政即由美國來決定的事。大家不難看出,事實上美國對內政這個詞的解釋就是對國際法管轄權的完全否認。因此在國際法院中有一部分法官認為這是非法的,而另一部分法官認為國際法對這方面的規定是不明確的,那么這個問題至今沒有解決。第二種辦法是當事國雙方在談判無效的情況下將案件交給國際法院裁判,雙方通過裁判達成共識并簽訂協議。一般情況下這種方法是最好的。第三種辦法就是如果當事國對公約中規定條款的解釋和適用性發生分歧時可以通過國際法院進行裁決,但這只是公約的附加條件。例如在《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最后就有類似的條款,但這個公約的特點是如果你參加就沒有保留權。大家都知道,中國和日本之間有一個舊的化學武器的問題。二戰時日本在中國留下的化學武器問題根據公約日本就必須幫助中國解決,如果雙方發生分歧可以通過國際院進行裁決。這里還有第四種辦法,關于第四種辦法有一個例子:英國與阿爾巴尼亞曾經在一次海上事故中產生爭端。當時英國的船只在靠近阿爾巴尼亞領海的海域內被阿的水雷擊中沉沒,英國向國際法院提出訴訟。但阿認為國際法院沒有執行管轄權的依據。而國際法院對阿的拒絕也做出了回答,國際法院的依據是:阿曾經在這之前對安理會關于在規定海域內有意阻撓別國船只航行并涉嫌武力攻擊的國家,交予國際法院裁決的聲明表示支持,而英國正是根據這一聲明對阿進行起訴地,因此根據這一點國際法院認為有管轄權。
法院的管轄權分為這幾種方式,但這也不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當事國雙方是通過特殊協議將案件提交給國際法院的,否則他們不會接受國際法院的裁決。因為他們都會強調管轄權的問題,這里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法院沒有管轄權;第二種情況是法院有管轄權但不允許法院來解決。
有這樣一個例子能夠反映第一種情況。大概在去年,巴基斯坦向印度提出訴訟。因為印度在印巴邊界上用導彈擊落了巴基斯坦的一架海軍飛機,當時巴基斯坦在國際法管轄權方面的依據是根據印巴兩國曾經在借助國際法院強制管轄權方面發表過聯合聲明。但印度方面認為當時在作聯合聲明時他們是有保留地。其中聲明中有這樣一條:“曾經參加過英聯邦的國家,不接受國際法院的管轄權。”因此印度認為國際法院沒有管轄權。印度這種說法事實上是針對巴基斯坦的,因為印度曾經在印巴沖突中由于同時與巴基斯坦接受管轄權而遇到過這方面的教訓。為此印度立即在事后修改了聲明中的一些條款,例如剛剛提到的那一條。巴基斯坦方面對印度提出的說法給予了反駁,巴認為印度的這些條款是對巴的歧視。但法院是怎樣解決地呢?法院認為印度的保留是有根據的,因此法院宣判印度勝訴。說到這里大家肯定會問為什么要判印度勝訴。因為國際法院與一個國家的法院有著本質的區別。國家法院是由直接政府控制地,因此在審理案件時不會考慮自身有無管轄權。而國際法院在審理案件時考慮到公正性以及一些國際關系方面的問題,因此必須依照國際法和一些相關的國際公約來受理。
另一種情況有這樣一個例子。伊朗曾經起訴美國,原因是在兩伊戰爭時美國炸毀了伊朗在海上的幾個鉆井平臺,要求美國為此賠償。管轄權的依據是什么?因為伊朗并沒有接受法院的強制管轄權,而美國因為在尼加拉瓜案件上的失敗也退出了強制管轄權。1949年伊美之間曾經建立了《合并通商友好條約》,伊朗提出美國違背了條約的規定。而美國反駁伊朗,說這不涉及到自由通商法的問題,這與中立法和戰爭法有關,因此美國認為法院沒有管轄權。那么法院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法院認為這個案件與自由通商法有著直接的聯系,因為伊朗的海上石油平臺有很多石油管道是與其他國家相連地,這就說明伊朗和其他國家有石油生意。那么法院認為這個案件觸及了自由通商法,因此法院就有管轄權。但法院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開始審理此案,因為當事國雙方都想再等一等。
通過以上這兩種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國際法院的管轄權并不是由當事國單方面提出訴訟或認同才能執行地。因為這涉及到當事國雙方的認同協議以及對法律適用性的認可。下面我想講一講國際法中的實體法部分,對于這部分我想結合卡塔爾和巴林的案件來給大家做一下說明。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因為這涉及到中東問題。從海洋法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國際問題,而且通過這個案件更加豐富了海洋劃界方面的很多法規。如果具體分析這個案件,我想就需要地圖了,所以今天我只能原則性的給大家講一講。大家知道三十多年來,由于國際法對于海洋劃界的法規較少,因此國際上類似的爭端層出不窮。最初國際上對于海洋劃界有兩種辦法:一種是等距離的方法、另一種是依據公平的原則進行劃分。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現在海洋法可以區分領海劃界、大陸架、捕魚區以及專屬經濟區。但是國際法院目前又把大陸架、捕魚區、專屬經濟區的相關法規進行了完善。下面就卡塔爾和巴林的地理位置進行說明。巴林是波斯灣中南部的一個島國,卡塔爾是卡塔爾半島南部的一個國家。兩國東西部接壤、北部相對,因此這個案件就涉及到兩國的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的劃分。當時卡塔爾在訴訟中要求國際法院對整個海域單一分界線進行劃分,國際法院認為兩國海域的南部是接壤的,而兩國的領海是重疊的。兩國的領海總共24海里,但許多地區沒有超過24海里,所以大部分都是重疊的。因此南部存在一個劃分領海的問題,不存在劃分經濟區的問題,而北部存在劃分經濟區的問題。
首先講一講劃分領海的問題,在劃分領海時國際法院遇到的一個問題是兩國領海的海岸起點應該在哪?關于海洋劃界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以正常基線為準;第二種是以領海基線為準。在1951年之前,國際上在領海劃分問題上一直采用正常基線。直到1951年以后,由于英國的一些漁業方面的案子,國際上才開始采用領海基線。正常基線只適用于那些海岸線變化不明顯的地區,領海基線是在1958年才正式啟用。1982年的理約國海洋法公約還規定了此基線不得脫離海岸線的總體走向,此基線以內的水域必須與大陸緊密的接觸,使此基線以內的水域能夠成為內水。國際法院在卡塔爾、巴林這個案子上第一次使用82年的這項條款,并且國際法院在判決這個案件時也特別強調了這項條款屬于習慣國際法。為什么法院要強調這一點,因為巴林已經簽訂并批準了這一條款而卡塔爾還沒有簽,這項條款對單方是無效地。在基線這個問題上,巴林認為在他主島東部的海域上包含了許多小島以及重要資源,這些島嶼、資源與巴林的主島形成了群島。巴林從這個問題上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說巴林有權將這些群島連接在一起,這樣可以擴大他的領海。但是國際法院不同意巴林的觀點,一方面國際法院承認了巴林群島組成部分的觀點,但國際法院認為這些組成部分并不是在海岸線以內,也沒有緊靠海岸線的島嶼。并且巴林的情況并不符合1982年的海洋法公約。如果巴林有權劃分領海,那么只有一種情況:按照海洋法公約宣布自己是群島國,但這之前巴林并沒有宣布過自己是群島國,因此法院決定使用正常基線在巴林和卡塔爾之間劃定一條等距離分界線做為臨時分界線。這個案件的判決并不是只對巴林領海的劃分,事實上是對巴林卡塔爾兩國領海的劃分。海洋法公約規定對兩國領海的劃分不僅僅靠正常基線的方法,如果涉及到歷史原因或其他特殊情況那么有必須采用不同的原則對領海進行劃分。一般情況下使用正常基線劃分是在雙邊條約的前提下進行地,但這個案件是國際法院在歷史上第一次被要求在兩國領海之間劃一條分界線。
國際法院在劃分兩國領海時分兩個步驟。首先在兩國領海之間劃一條臨時分界線,然后再依據一些特殊原因進行調整。當時國際法院把這兩國之間所有的小島甚至是珊瑚礁都進行具體分析,但在進行這項工作時也遇到一個難題,就是在兩國之間的海域中有很多退潮時露出海面的部分。按照海洋法規定,如果退潮時露出海面的部分在一個國家主島的領海寬度以內,那么這些部分就可以做為測量領海寬度的自然基準。反之,如果這些部分在領海寬度以外,那么就不能做為測量基準。但巴林和卡塔爾有一個特殊情況,兩國領海的退潮露出水面部分有些是重疊的,從原則上講兩國都有權以這些部分為基準進行領海寬度測量,這只是從一方面來看。但從劃分界限來看,兩國相互對立的權利已經抵消了。這時巴林提出了很早以前就已經取得了擁有退潮部分的權利,事實上巴林是在這個問題上把卡塔爾的測量權排除了。國際法院沒有接受巴林的這一觀點,因為國際法院認為兩國領海重疊的部分按照海洋法公約的規定不能由其中任何一方獨占或擁有,不能因重疊的部分對劃分領海造成不公平的結果。
在這個案件中,法院認為巴林附近有一個很小的島,長度有12米、寬度有4米,退潮時露出水面的高度只有4米。但法院也允許巴林把它做為一個特殊的分界點,使巴林的領海能夠穿過小島的東側。這樣就擴大了領海的范圍,為什么要選擇這個島呢?做為分界依據對巴林來說確實有它的重要性,從對面領海的角度來看這樣做是十分公平的。中線原本是穿過小島的,這樣做也是對中線的調整。
在北面有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的劃分問題,關于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的劃分國際法院經過多年案例的審理,建立起一套有權威性的案例法。在劃分問題上最后依據了1958年日內瓦公約中的內容,在這個基礎上國際法院考慮到兩國海岸線的長度和這一區域內漁業資源的豐富程度將這條單一海洋邊界線劃在兩國領海的中線以東。
通過這個案件,更加鞏固了國際法院對領海劃界和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劃分方面的法規。國際法院在這方面最突出的貢獻就是解決了兩國領海相對情況下的劃分問題。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國際法院的法律程序和國際法院在領海劃界方面的案例。
- 上一篇:國際刑法發展論文
- 下一篇:國際法院公正問題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