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豁免探究論文
時間:2022-09-27 02:54:00
導語:國家豁免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國家豁免原則是以國家主權原則為基礎派生出來的一個主要的國際法原則,由于國際形勢的不斷發展,它也隨之呈現了一種從絕對豁免到限制豁免的趨勢。本文通過對歷史的簡單介紹,重點探討了限制豁免之所以能夠取代絕對豁免而成為一種世界性趨勢的原因,并對我國將來豁免法的立法趨向和現實對策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主權平等,絕對豁免主義,限制豁免主義
國家豁免作為一項以國家主權原則為基礎派生出來的重要原則,自十九世紀初至今,歷經了一個從傳統的絕對豁免主義到限制豁免主義的轉變,看似是國家主權平等原則受到了沖擊,但筆者并不這樣認為,因為國際社會并非倒退到一個弱肉強食的戰國時代,相反,法制的不斷完善使國際社會的運行更加有序,因此限制豁免主義成為國際社會的流行趨勢,與其說是對主權原則的沖擊,不如說是對主權平等原則的一個更好的詮釋。鑒于此本文將對限制豁免的合理性進行一下思考,同時談談自己對我國未來豁免立法的一些看法。
一,國家豁免制度的由來及理論支撐
1.國家豁免的概念
國際法上的國家豁免也稱國家主權豁免或國家管轄豁免。國家豁免泛指一國的行為和財產不受另一國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方面的管轄,即非經一國同意,該國的行為免受所在國法院的審判,其財產免受所在國法院扣押和強制執行。⑴
2.國家豁免的由來
可以這樣說,國家及其財產享有管轄豁免是國際法上一項古老原則。⑵格老秀斯在他不朽的著作《戰爭與和平法》一書中指出:“凡行為不屬于其他人的法律控制,從而不致因其他人意志的行使而使之無效的權利,稱為主權”⑶可以說當格老秀斯提及主權“不屬于其他人的法律控制”其已隱含著主權國家在他國享有豁免權的意義了。自18世紀后期開始,由于生產力的發展一些國家政府的職能向經濟方面擴大,在國際關系上具體來說是逐漸從傳統的外交領域擴大到經濟領域,當在國家與私人的經濟活動中不可避免地出現糾紛,出現了私人在一些國家的法院訴外國政府的情況時,于是就產生了外國國家在法院的豁免問題。
真正現代意義上的國家豁免的形成主要體現在從19世紀初開始的各國判例的積累過程之中。1812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斯庫諾交易號訴麥克法登案”的判決,可以被認為是確立國家豁免原則的最重要的早期國內法院判例之一。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馬歇爾在判決中指出了給予被告國家管轄豁免的基本理由,即“各國主權完全平等和絕對獨立,共同的利益促使他們互相交往并和平相交,由此產生某種情況,即:各主權國家放棄行使各自具有的一部分完全排他的屬地管轄權。⑷西方著名國際法學者戴西也提出”法院無權審理對任何主權國家的訴訟,對外國主權國家的財產不得扣押或者宣告處分,即使從事商業活動的船只也是如此。“此后英國法院自1820年,德國法院自1815年,法國法院自1827年,比利時法院自1840年起也都遵循這一原則,并且此原則逐步被其他國家所接受。
3.國家豁免的理論依據
由馬歇爾大法官對“斯庫諾交易號訴麥克法登案”判決給出的理由我們可以看出,主權平等是國家豁免的重要理論依據,即所謂“平等者之間無統治權”(parinparemnonhabetimperium)當然關于國家豁免的根據理論界還有以下幾種學說作為支撐,如治外法權說,尊嚴說,國際禮讓說。但是只有主權平等說至今還得到了大多數專家和學者的支持。原因在于:首先主權平等理論正確反映了國際社會中國家的地位以及國家之間的基本關系,因而也為國家豁免原則的適用提供了客觀依據。其次,主權平等理論能夠從法律意義上正確解釋國家豁免的存在原因。再次,主權平等理論還能說明國家之間相互給予豁免的原因,因為國家豁免正是主權國家之間相互平等的一個結果。最后,主權平等理論作為國家豁免的根據,不僅為早期各國所接受,而且也得到現代各國實踐和理論的一般承認。⑸
由此可以說國家豁免原則是以國家主權原則為基礎并與之密切相關的現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法原則,但是其豁免的范圍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還存在這很大的爭議
二,國家豁免范圍理論的演變和爭論
1.國家豁免范圍的主張
在國家豁免范圍這一問題上,主要有兩種主張:絕對豁免主義和限制豁免主義。“絕對豁免主義”認為主權國家之間是獨立的,平等的,平等者之間無管轄權,所以,國家的一切行為和財產無論其性質如何,均應享有豁免。“限制豁免主義”主張把國家行為依其性質或目的分為主權行為(亦稱統治權行為、公法行為或非商業行為)和非主權行為(亦稱管理權行為、私法行為或商業行為);把國家財產分為用于政府事務的財產和用于商業目的的財產。對于國家的主權行為和用于政府事務的財產未給予豁免,對于國家的非主權行為和用于商業目的財產不給與豁免。⑹
2.國家豁免理論的演變
絕對豁免主義立場在早期的國際法理論界占有了絕對優勢,在實踐中又通過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英國、美國以及德國等國的法院承認外國政府商業用船的管轄豁免達到高峰。然而在戰后初期,英國、法國、意大利以及奧地利等國家,為了醫治戰爭創傷,迅速恢復和發展經濟,將一些基礎性私人企業收歸國有。同時來自國際社會上的各種因素也對限制國家豁免主義的興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龔刃韌教授作了如下的幾點概括:
第一是東西關系,即二戰之后東歐和亞洲出現的一批社會主義國家,由于其生產手段的公有制、計劃經濟以及對外貿易的國家壟斷制,是西方國家感到了威脅。
第二是南北關系,即戰后新誕生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為了爭取經濟獨立、擺脫貧困和發展民族經濟,不僅實施國有化或征收措施,而且還通過建立國有企業、在外資企業中參與或擴大本國股份等手段增強了國有經濟成分。同時,還由于一些發展中國家政局不穩,因而進一步促使發展中國家與外國私人或法人之間的爭端大量出現,使在發展中國家投資或從事商業交易的外國私人或公司尋求本國法院保護的呼聲越來超高。
第三是北北關系,即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關系。⑺
正因為如此美國國務院法律顧問泰特(Jack.·Tate)在1952年5月19日至司法部的關于國家豁免的信函中公開宣布美國不再贊同外國政府對其商務交易行為提出豁免的要求,且美國國會與1976年頒布了《外國主權豁免法》標志其全面轉向限制豁免主義立場。⑻1972年的《關于國家豁免的歐洲公約》,是目前在國家豁免方面唯一生效的多邊條約,這至少表明了在西歐國家,限制豁免主義正在成為一般性趨向。不僅是發達的資本主義西歐國家,還有一部分是英聯邦成員國或者是法蘭西共同體的國家,由于其原來都曾經是英、法的殖民地或自治領,獨立以后為了維持法律體系的歷史連續性,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英國或法國立場的明顯影響,轉向了限制豁免主義立場。⑼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1986年一讀和1991年二讀分別通過的《國家及其財產的管轄豁免條款草案》盡管在持不同立場的國家間的平衡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其基調仍然是傾向于限制豁免。
3.絕對豁免理論和限制豁免的爭論
目前雖然在各國在理論和實踐上還存在著絕對豁免與限制豁免兩種立場的基本對立,但不可否認的是限制豁免主義已在大多數國家的立法與司法判例中得到了一般承認。現在支持絕對豁免原則的學者反對限制豁免的理論依據往往有以下幾點:
第一,“限制豁免論最根本的謬誤在于它是與國家主權原則不相容的。”⑽他們認為一國擁有主權就意味著其始終能依據自己的意志行事,不容許外來干涉。主權國家只有根據自愿,其主權的行使才可受到限制:非經主權國家的同意,其不能作為被告被起訴,其財產不得被作為訴訟標的,也不得被法院強制執行。
第二,“限制豁免論關于主權行為(或統治權行為或公法行為)和非主權行為(或事務權行為或私法行為)的劃分是極不科學的。”⑽他們認為國家作為主權者,所從事的任何活動都是國家主權的體現,在現代國家從事經濟領域的活動,正是國家職能發展的結果。
第三,“即使承認限制豁免論關于主權行為和非主權行為的劃分,其劃分標準也是很成問題的。”⑽例如行為性質標準,行為目的標準,以及兼采二者的混合標準,由于各國采用的標準不盡相同,造成它們對國家的某些行為屬于主權行為抑或是非主權行為的理解偏差。
但是我對以上的理由不盡同意,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首先,我認為限制豁免并不違反主權平等原則,而是對主權的一種合理的尊重。國家主權含有屬人優越權,一國不僅有管理、支配和保護其境內本國人的權利和義務,而且有保護其在外國的本國人的權利。周鯁生指出:“主權國家根據它的屬人優越權,具有對本國在外國的僑民行使外交保護的權利。”⑾同理國家通過限制豁免也可以保護在國際經濟交往中處于弱勢地位的本國私人。而且主權也具有對外獨立權的屬性,國家在與其它國家的交往中具有獨立自主,不受別國管轄、支配和干涉的權利。這二者是主權性質的兩個方面,我們不能單單只強調其中的一個。主權國家之間是相互平等的,因此在一國享有權利的同時,必然要有其他國家為此承擔義務;而其他國家在享有此項權利的同時,那么該國也應承擔其應履行的義務,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彼此尊重。英國學者勞特派特認為:“實事上很難認為獨立和平等原則會排除一個國家的法院對另一個國家及其財產行使管轄權,只要行使管轄權的國家使用其一般法律……并以一種無可指責的方式加以適用。”“如果一個國家的法院對外國國家就其在管轄國領域內所締結的合同或做出的侵權行為行使管轄權,則并沒有侵犯任何合法的主權權利。相反,如果外國國家在他國領域內按照該國法律進行合法交易或從事導致法律后果的行為但又主張,作為一項權利——即根據國際法——他可以凌駕于該國法律之上,那么,這反而使否定了該屬地國的主權、獨立和平等。”⑿
其次,我認為國家行為可以劃分為公法行為和私法行為。在當代,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其經濟職能都日益增強,國家直接從事大量國際經濟活動和民事活動。如果在對外商業活動中國家享有管轄豁免權,那么其作為當事人就不可能與另一方當事人(外國的自然人和法人)處于平等的地位,如此一來會使外國的自然人和法人感到其合法權益時時處于不確定當中。因此劃分出國家的私法行為,使之對其私法行為不能主張國家豁免,對國家濫用其權力有很大的制約作用。澳大利亞法律改革委員會曾指出:“對絕對豁免主義的一個主要批評是對于可能被否認有任何救濟途徑的私人訴訟當事人的不公平后果。這在當爭端包含適用一般法律的普通規則的情形時更是如此。如果成功的可能性大,外國當事人便選擇訴訟,但如果成功的可能小,便躲在豁免的屏障之后。”⒀同時車丕照教授在其《國際經濟法概要》中也指出絕對豁免在消極意義上對國家這個相對強者的不利影響“堅持絕對主權豁免的國家也必須為此付出一定的代價,即外國的當事人由于顧忌主權豁免風險而拒絕與其交易”因此國家在從事國際商事交易時,以私的身份出現,可以維持對方當事人的一種信賴利益。⒁
最后,誠然劃分國家行為為主權行為和非主權行為的標準在實踐上的確是不統一的。由于國家無論從事何種行為,一般來說都具有為社會公共利益服務的目的,例如,國家購買或引進一些先進設備,既有開發本國自然資源的主權目的,同時也可能有出口產品而營利的目的。因為“行為目的標準”的判斷所依據的是國家主觀意識,常常具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并缺少客觀性,所以如果完全適用“行為目的標準”只能導致與絕對豁免主義相近的結論。⒂而“行為性質標準”雖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其也會遇到一些難題,如為解決本國受災的人民的溫飽而與外國公司簽訂購買大米的合同等等。但是我認為加拿大最高法院在其審理“美國訴加拿大公共服務聯盟、加拿大司法部長和加拿大勞資關系署案”中法官們采用的一種背景分析方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具體為在判定商業行為時,既要考慮行為的性質,也要考慮行為的目的,為此要考慮兩個步驟:一是要先確定行為的性質,而是要考查該行為與國內法院正在受理的訴訟關系,和外國國家作出該行為的直接目的。性質與目的總是互相聯系的,在確定性質的時候,通常是不可能不考慮目的。目的雖然不是決定性的,但他也許有助于確定究竟是哪方面的特征與訴訟構成聯系。只有分析了一項活動的全部背景,才能為它定性。⒃
三,我國有必要采用限制豁免主義的原因
從我國政府處理涉及國家豁免的案件中(主要是我國作為被告方應訴的情況)可以看出我國對于國家豁免問題的立場可以說是在堅持絕對豁免為基本原則,在具體規則上采取靈活處理的態度。當然這與我國尚未完全建立市場經濟,國有企業改制不徹底有很大關系,但是隨著限制豁免已成為主導的世界性趨勢,我國有必要明確自己的立場,“限制豁免論本身是伸縮性非常強的概念,留下很大的回旋余地,我們必須結合自己的國情和現狀加以接受”⒄其原因如下:
第一,限制豁免和絕對豁免的不對等性。世界上主要的資本主義大國如歐盟,美國,加拿大的等都已通過立法確立了限制豁免主義,根據我國商務部規劃財務司的統計,歐盟和美國一直是我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在05年1~2月共占我國對外貿易總量的31.3℅.因此與它們發生貿易爭端的可能性也是最大。但是由于我國原則上是主張絕對豁免理論的國家,在我國的法院不應對這些國家進行管轄,而恰恰相反,由于這些國家在立法上奉行限制豁免主義,當我國向它們提出豁免要求的時候,他們可以援引本國的豁免法來對我國的非主權行為進行管轄,甚至對我國的財產進行扣押等,造成一種完全不平等的結果。
第二,外交手段解決的不經濟性。有人認為對于上述情況,我國可以采取外交途徑解決如湖廣鐵路債券案。但是隨著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在國際民商事交易中發生爭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事事靠外交手段解決無論是在人員還是經濟投入上都是對我國的一個很大的負擔。
第三,對等政策的不明智性。有人認為如果我國的國家財產出現在外國被扣押的情況,我國可以依據國際法采取報復手段或反措施。但是這種采取對等原則并不是一種最佳的選擇。首先,報復的程度和范圍敘事具體情況具體處理,缺乏穩定度和透明度。這觸犯了國際商務的忌諱,以不利于我國的法制建設。其次,報復措施需再考慮兩國間以至國際上的政治、經濟、外交、宗教、民族……諸多因素后權衡利弊而定,很難與對方加諸與我國的限制對等,難以避免在國際社會產生副作用。在次,在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限制豁免主義的今天,一個拒絕限制豁免輪的國家會遇到比過去更多的麻煩。鑒于對等措施意味著對他國主權豁免的反向限制,多次報復將導致有缺陷的、不完備的限制豁免主義。⒅
第四,采納限制豁免主義符合中國的根本利益。當今世界由于生產力和科技革命的迅速發展,使經濟全球一體化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日益加深,而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也在過去的近三十年中,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初步實現了從鄉村型農業社會向城市型的工業社會轉型,從指令性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這兩種轉型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配合激發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時中國同世界各國貿易一體化的速度是相當驚人的。在1978年,我國的進出口貿易額是206億美元,而到2004年我國對外貿易額達到11547.4億美元,一舉成為全球第三大貿易國。在進出口貿易快速增長的同時,外資流入也大幅度增加。在1979年以前,我國幾乎沒有外國直接投資。而2004年實際利用外資額達到606億美元。世界銀行的一份指數表明,80年代中期以來,流入我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占目前發展中國家總額的40%,我國是除美國之外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接受國。因此我國的經濟必須在世界市場上,通過與他國經濟互相依存,平等競爭來獲得發展。此時用立法的形式采納限制豁免主義將有助于我國與不同社會經濟和法律制度國家之間的正常交往和國際合作,有利于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和吸引外資。同時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進一步增強資本與技術輸出將成為必然,采納限制豁免主義更會有利于保護我國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四,我國關于國家豁免范圍的實踐及幾點建議
1.我國的實踐及立場變化
在立法上,我國尚未制定出一部完整的《國家豁免法》,僅有一些規定散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等法規之中,在國內法方面我國對外國國家豁免原則的承認,主要是通過對有關法律的類推解釋和司法實踐這兩種形式而得到體現的。我國締結和參加的國際條約也只涉及外交特權與豁免,領事特權與豁免,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特權與豁免,外國軍艦和非商業用政府船舶的司法豁免,如《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聯合國特權和豁免公約》《專門機構特權和豁免公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事實上,對涉及外國國家或其政府機構的民事糾紛。我國一般都是通過外交途徑來加以解決的。⒆
在外交實踐上,從港英司法當局審理的“兩航公司案”中中國政府除了及時和多次提出嚴正抗議外。事后還斷然采取了相應的報復措施的態度到湖廣鐵路債券案中中國政府雖然開始完全拒絕應訴,但后來經過和美國政府的外交交涉,又雇聘當地律師出庭抗辯并提出撤銷“缺席判決”的動議的態度的轉變,可以看出我國在堅持國家豁免原則的前提下。還在靈活地運用著法院地國的法律手段。
在參加《國家管轄豁免草案》的歷次磋商會議上我國代表聲明必須堅持國家豁免原則,但同時要考慮國際實際情況,對國家豁免做出某些例外的規定,并表示肯定和支持《國家豁免草案》的基本規定。如1994年11月11日我國代表于第49屆聯大六委關于制定《國家及其財產的管轄豁免公約》討論的發言中再次指出:“作為我們討論基礎的《國家及其財產的管轄豁免條款草案》是國際法委員會歷經多年的努力,在總結各方實踐的基礎上擬定出來的,應當等到充分的肯定。該草案充分照顧了限制豁免立場國家的利益和主張,同時也適當的考慮到了其他國家的立場。”⒇
2.對我國未來對策的幾點建議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三的大國(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購買力平價最新公布的計算結果,中國的經濟總量已占世界生產總值的12.6%),還作為一個國有經濟比重較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我國對國家豁免的態度在世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盡管我國應該慎重的考慮自己的立場,但為了確保國家和私人的利益在國際經濟交往中不受侵害,和進一步加大力度吸引外資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需要,我國不得不明確限制豁免原則,來迎合國際上這一趨勢。
其一,我國要積極參加《國家及其財產的管轄豁免公約》的磋商。在磋商的過程之中,我們肯定會受到一些國際政治因素的影響,比如說支持絕對豁免的國家往往是社會主義國家和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他們或者基于國內經濟體制的限制和意識形態的影響或者受自身資源資金限制的影響必須采用絕對豁免主義。而它們由于歷史上和現實政治上的原因又是我國政治戰略上親密的伙伴。如果我國明確自己支持限制豁免,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那些國家的利益,從而進一步影響它們與我國之間的關系。但是由于我國的對外貿易主要是面對那些經濟較發達的國家,而且我國需要的大量投資也來自那些發達國家,而與那些經濟較落后的國家聯系較少。因此我們在磋商過程中應權衡利弊,以本國的國家和私人的經濟利益為重,在限制豁免范圍內盡可能多地尋求自己的利益,而不能成為那些主張絕對豁免國家的擋箭牌。
其二,我國應當盡快制定一部完善的《國家豁免法》如前所述,我國關于豁免的規定僅限于外交特權與豁免,領事特權與豁免,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特權與豁免,外國軍艦和非商業用政府船舶的司法豁免等幾個方面。一部明確完善的《國家豁免法》在維護我國私人與其他國家在進行經濟交往不受非法侵害的同時,還能使外國的企業在我國的投資有一個明確預期,即我國能夠保證他們在與我國政府在經濟領域發生爭端時能夠順利地通過司法途徑得到救濟。歷史上對與盡快立法的重要性,審議法案時英國的大法官坦率地說道:“還有一個要求早日立法的強大的壓力,因為與最近通過1976《外國主權豁免法》的美國相比,英國正處在一個明顯不利的地位。這在金融和商品市場上尤其顯而易見。政府一直被催促,那些與各國從事交易的銀行家和商人要求得到任何爭端都能在法院訴訟的保證。現在美國已經有了這種保障,但英國直到該法案被通過前沒有這種保證。同時,我還被告誡重要的生意可能從倫敦轉向紐約。(21)
其三,我國應該培訓出一大批有能力參與涉外訴訟的律師,來應對外國私人對我國的訴訟,還應提高法官隊伍的整體素質,在我國的《國家豁免法》出臺后能夠公正的審理我國私人訴外國政府的案件。同時通過媒體的指向使國民克服那種對司法冷漠的態度,讓大家明確只要是合法的權利,無論其對手為誰,國家都會有一個公正的裁決,來保護其利益。使國民有更強的信心和更大的憧憬來迎接未來全球經濟的挑戰。
綜上所述,我國明確限制豁免主義立場,盡快出臺一部完善的國家豁免法已是大勢所趨,同時我國也要在國際民商事交易中通過靈活多樣的措施來協調與其他國家和私人的利害沖突,相信通過我國的立法,司法和政府部門的不懈努力,一定會在世界上樹立一個法制和誠信國家的形象,在國際經濟新秩序的競爭中成為贏家。
參考文獻:
⑴邵津主編:《國際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頁
⑵布賴爾利說:“外國國家元首,其代表及其位于外國境內的財產豁免與當地法律的原則,也許是整個國際法中最古老的部分。”
⑶格老秀斯:《戰爭與和平法》,英譯本第102頁,轉引自黃進《國家及其財產豁免問題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⑷梁淑英主編:《國際法學案例教程》,知識產權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頁
⑸龔刃韌:《國家豁免問題的比較研究——當代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的一個共同課題》,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35~36頁
⑹梁淑英:《淺析國家豁免的幾個問題》,政法論壇,2000年第2期
⑺龔刃韌:《國家豁免問題的比較研究——當代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的一個共同課題》,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442~445頁
⑻梁淑英主編:《國際法學案例教程》,知識產權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頁
⑼龔刃韌:《國家豁免問題的比較研究——當代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的一個共同課題》,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42頁
⑽黃進:《國家及其財產豁免問題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89~90頁
由于國際形勢的不斷發展,黃進教授在近些年的文章中也開始主張限制豁免論,之所以引用是因為黃進教授的概括仍十分精煉的總結了近些年來國內大部分支持絕對豁免學者反對限制豁免的理由
⑾周鯁生:《國際法》上冊,第285頁。商務印書館
⑿轉引自楊曉東《國家豁免理論的轉變》,《外交學院學報》1994年第3期
⒀龔刃韌:《國家豁免問題的比較研究——當代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的一個共同課題》,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418頁
⒁車丕照:《國際經濟法概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頁
⒂龔刃韌:《國家豁免問題的比較研究——當代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的一個共同課題》,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427頁
⒃梁淑英:《淺析國家豁免的幾個問題》,政法論壇,2000年第2期
⒄黃進曾濤宋曉劉益燈《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的幾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中國法學2001年第4期
⒅郭延曦:《中國對于主權豁免問題的對策》,《法學》1995年第3期
⒆龔刃韌:《國家豁免問題的比較研究——當代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的一個共同課題》,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頁
⒇中國國際法年刊,1994年
(21)龔刃韌:《國家豁免問題的比較研究——當代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的一個共同課題》,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450頁
- 上一篇:京都議定書國際法分析論文
- 下一篇:國際法上廢除死刑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