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教學內容創新研究

時間:2022-03-05 04:14:00

導語:國際法教學內容創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法教學內容創新研究

國際法學是高等教育法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也是國家司法考試的必考課程,在高等學校法學教學內容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從教學實踐和學生的學習效果來看,無論是國際法的教學還是學習都存在一定困難。筆者在十多年的國際法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通過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總結出一些提高國際法教學效果的有效做法。其中對教學內容的改革主要是將國際關系相關知識引入國際法教學,以此提高學生對國際法課程學習的興趣,加深理解,改善教學效果。

一、國際法課程教學的特點和教學中面臨的困難

從教學經驗來看,學生普遍反映國際法課程內容枯燥、學習難度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效果,其原因與國際法課程的特點不無關系。

(一)國際法的內容與學生生活現實距離較遠,因此理解困難并且學習興趣不高

國際法調整的是國家、類似于國家的政治實體(民族解放組織)和政府間的國際組織之間的公法上的關系,例如上述主體之間涉及領土、主權、外交、戰爭的政治關系及在人權、環境保護、航空、航天活動等方面產生的各種關系。國際法教學的知識基礎與民法、合同法、婚姻家庭法、刑法等學科不同,后者的背景知識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現實,便于他們借助現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加以理解,因此學習起來感覺比較容易,學習的興趣濃厚、富有信心;而國際法課程在學習中涉及到的內容則與學生們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距離較遠,因此在學習中有些知識難以理解,并且容易產生枯燥的感覺,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都受到影響。根據這種情況,如何調整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就成為國際法教學改革的突破點。

(二)國際法規范缺乏完整清晰的成文法律規范,因此學習難度較大不同于國內法擁有專門的立法機構和完整的成文法體系,國際法規范是國際法主體在長期的國際交往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套規則和做法,因為沒有凌駕于主權國家之上的立法機關,所以國際法也就沒有完整的成文法體系。國際法規范主要存在于一些國際公約、國際習慣和宣言、章程等國際文件中,表現為成文法的比較少;并且這些法律規范還會隨著國際關系的演變而發展變化。因此對國際法的學習和運用都構成一定障礙,這也是學生感覺國際法難度較大的一個原因。

針對以上國際法課程教學的特點和難點,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通過調整教學內容,將相關的國際關系知識作為背景知識引入國際法教學內容,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將國際關系相關知識引入國際法教學的意義

(一)將國際關系相關知識引入國際法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通過對諸如冷戰格局、巴以沖突、中東戰爭、國際金融危機以及國際格局演變等重點知識的介紹,使許多同學對過去陌生的知識有所了解,在此背景知識基礎上來解決相關的法律問題,不僅幫助學生理解法律制度本身,而且引導學生透過法律現象思考國際關系,再對法律制度進行反思和評價。這樣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濃厚的學習興趣和不斷的知識積累,使得同學們課堂發言十分主動,無需老師點名就會主動舉手發言;課堂討論也十分熱烈,討論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提高,常常感覺意猶未盡。

(二)將國際關系相關知識引入國際法教學有助于對法律規范的理解和運用

法律屬于上層建筑,它是由構成經濟基礎的社會關系所決定的,并且法律的發展演變最終來源于以生產力發展為動力的社會進步的步伐。所以,學習和研究法律問題絕對不能局限于法律知識和法律視角,必須要從社會關系發展變化的背景中去理解和分析法律現象和法律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將國際關系相關知識引入國際法教學具有現實的必要性。

國際關系知識對國際法教學的這種輔助作用,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驗證,特別是對于以下兩類教學難點十分有效:

一是有助于對重點知識的講解。例如在講授國際刑事責任部分的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時,通過介紹二戰結束時形成的東西方兩個陣營的國際關系,幫助學生理解兩個法庭的審判結果及其局限性;在講解國際人權法部分的前南斯拉夫國際人權法庭案時,通過對南斯拉夫民族歷史和內戰狀況以及北約東擴的國際背景的介紹,幫助學生認識人權問題的政治屬性,使學生能夠對國際人權法在國際實踐中發揮的作用形成客觀的評價;在講解國際法的自然資源永久主權原則和國有化制度時,通過講解殖民地獨立后的南北關系和南北斗爭,幫助學生理解自然資源永久主權原則和國有化制度的產生及演變過程,使學生能夠運用現實的眼光看待國有化問題的法律爭端;在講解引渡制度中的洛克比空難引渡案及后續發展時,通過介紹西方國家與阿拉伯世界的關系及演變,幫助學生理解引渡制度的政治色彩,以及國際關系對法律制度的影響。對國際關系背景的了解使學生不僅理解法律制度本身,更重要的是理解了法律制度產生的原因,了解其發揮作用的空間,并對其進行客觀的評價。

二是有助于對國際法制度演變的理解。國際法具有習慣法即不成文法的特點,所以在學習中對其變化不易把握。而通過對有關制度演變的國際關系背景加以介紹,就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并且教會學生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和學習國際法。例如國際法中領土取得方式的變化;國際法從允許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常用手段,到禁止以武力解決國際爭端原則的轉變;國際責任制度從傳統國際責任到國際刑事責任和國際賠償責任制度的發展等等。

三是對國際法有關制度的不同觀點和爭論的理解。例如國家主權豁免中的絕對豁免主義和限制豁免主義問題,自然人是否構成主體的問題,國際組織決議是否是國際法淵源的問題,國有化的補償標準問題等等。對于類似問題的不同觀點,其實并不存在絕對的正確與錯誤,關鍵在于不同立場所代表的不同利益決定了對同一問題的不同法律主張。所以,只有在使學生了解法律爭論背后的政治關系和利益較量,才能正確理解教材的觀點;也因此能夠對法律制度的作用及其發展演變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

(三)將國際關系相關知識引入國際法教學有助于豐富學生知識機構,開闊視野,提高綜合素質

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高等教育應當具備專才教育與通才教育相結合的特征,因此素質教育、實訓教學、學科合并、學科創新等成為高等學校教育改革中出現的新現象。將國際關系相關知識引入國際法教學的改革方法正是順應了這一時代要求,使學生在國際法課程的學習中同時還掌握了國際關系的基礎知識,對學生的幫助遠遠超出了國際法課程學習本身。

首先,對國際關系基礎知識的學習激發了學習課外知識的興趣,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加全面。在多年教學改革的實踐中筆者發現這樣一個普遍的規律:在學期之初,大多數學生對國際新聞和國際關系問題既不了解也不感興趣,對一些重要的國際關系歷史與震驚和影響世界的大事對很多學生來說都是聞所未聞;但是隨著國際法課程教學的推進,隨著對一些國際關系背景知識逐步了解,學生們對國際關系的興趣越來越濃厚。除課堂學習之外,同學們還會主動上網搜集資料,了解國際關系歷史;關注最新的國際事件和新聞報道;傳閱有關國際政治、國際金融貿易以及軍事等題材的著作,積極主動地學習課外知識;課后與老師的交流也大大增加,涉及的內容不限于國際法領域,更多的是關于對于國際關系問題的思考,對課外讀物的學習心得,乃至關于自身未來就業和深造的規劃。

其次,對國際關系基礎知識的學習為學生開啟了一扇了解世界、關注世界的窗口,使他們學會站在更高的視角、以更加專業的眼光看待和分析國內、國際關系,從而指導自己的人生??梢哉f,引入了國際關系內容的國際法教學,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知識結構,訓練了學生的思考能力。許多同學學會了不僅僅局限于法律的視角來看待法律問題,而是從社會發展規律的視角分析法律問題,并能夠以評價的眼光去學習和鉆研法律;不僅僅從自身的、樸素的出發點看待國際問題,而是學會以國際關系和國家利益的視角看待問題,并且將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相結合,有目的地規劃自己的人生。所以說,學生們在國際法課堂學習中的收獲遠遠超出國際法知識本身。

三、將國際關系相關知識引入國際法教學的方法技巧

將國際關系相關知識引入國際法教學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其中課程內容設置和教學方法的運用也很重要。

(一)教學內容的設置技巧

一是要注意教學內容安排和課時分配,切忌本末倒置。國際法課程是法學專業主干課程,其教學內容還是以國際法為主,教學目的也是使學生掌握國際法的各種理論、原則及制度體系;而國際關系知識只是輔助性的教學內容,其教學目的只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國際法制度并運用法律知識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因此在教學內容安排和課時分配上要區分主次,合理搭配。筆者建議國際關系部分占全部教學內容和課時的10%為宜。

二是在國際關系授課內容方面,應當根據國際法教學內容的需要進行合理的選擇和安排。由于課時所限,國際關系部分不可能容納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而只能選擇相關部分納入到國際法的課程教學中來,因此內容的選擇和安排就十分關鍵。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是按照以下原則組織國際關系部分教學內容的:首先要向學生介紹國際關系格局發展演變的大致過程,以建立整體性的知識脈絡體系;其次,根據國際法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有選擇地介紹國際關系事件的背景知識,以幫助學生進行國際法相關知識的學習;最后還要注意,在兩部分教學內容的進度安排上,不能割裂分離,而應當以國際法的進度安排為主線,根據需要將國際關系部分的教學內容穿插其間,以便更好地發揮其輔助教學的作用。

(二)教學方法的運用技巧

筆者在課堂教學中除了綜合運用案例教學、提問式教學、討論教學、互動教學以及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之外,還總結出以下經驗和技巧:

一是充分安排學生自學和討論發言。即課前布置學生自行收集和學習有關國際關系的背景資料,在課上通過教師講解與學生發言相結合的方式對有關內容進行介紹和點評,同時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課后輔導,指導學生的自學。這樣不僅可以在不增加課堂教學時間的前提下擴展教學內容,還可以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和組織表達能力。

二是在考核方法上改變傳統的期末筆試的一次性考核方法,而是將學生自學情況、課堂討論和課堂發言表現、小論文的撰寫等各項指標綜合納入到期末考核的成績中,以考核方法的改革引導學生全方位的學習,從而實踐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