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理論創新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2 03:33:00
導語:經濟法理論創新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與社會之迅猛發展,可謂日新月異,翻天覆地。而如若沒有人類的不斷試錯與糾偏,沒有認識框架的不斷重構和制度的不斷創新,就不可能有發展。重構與創新,實乃人類不懈前行之重要動因。
法律作為人類在成長途程中的一個重大發現和重要選擇,其理念、價值、制度、意識等,曾歷經無數次大小不一的“重構”。其中,主要發端于20世紀初期的經濟法,曾帶來了整個法律———從法律理念到法律制度的一次重要重構與創新。
囿于人類的有限理性,經濟法的新興,同樣會產生法律系統的“排斥性”問題———從認識框架到具體制度的重構,從傳統到現代的理念創新,必然會帶來些許陣痛,而止痛的良方妙藥,則是傳統法學觀念的轉變,是經濟法理論的重構與創新。
中國的經濟法理論肇始于20世紀末葉,在20余年的風雨歷程中曾經歷了兩次整體性的大規模重構:
①一次發生在1992年之后,重構的目標是尋找經濟法制度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以使經濟法的制度和理論更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需要;另一次則發生在2002年以后,重構的目標是針對中國成功入世,國內外的理論與實踐均發生巨變的情勢,有效確定經濟法理論的法理基礎,以全面實現經濟法理論的內在自足。
兩次重構的目標的變化,反映了經濟法理論正在不斷的創新中走向成熟。第一次理論重構,基本上解決了經濟法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問題,經濟法作為獨立部門法的地位不僅得到了學界的普遍承認,而且也得到了相關國家機關和社會各界的認可。
②目前,第二次理論重構業已啟動,它是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中國的市場經濟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大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形勢下開始的,并力爭在第一次理論重構的基礎上,進一步確立具有深厚法理基礎、能夠有效指導法制實踐、具有內在自足性的經濟法理論。
要重構經濟法理論的大廈,必須考慮一系列問題,尤其要注意全面創新。各國的經濟法理論盡管有其相通之處,但畢竟又各異其趣,因此,中國經濟法理論“大廈”的重構,必須考慮地質條件、氣候特征等具體國情,要考慮從總體設計到具體的基礎、結構、材料、造價、風格、協調性、穩定性等一系列技術性問題,在研究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理論創新,并進而推動制度創新。
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特殊性,也給中國經濟法的理論和制度打下了特殊的烙印。立足于解釋和解決中國現實問題而發展起來的經濟法理論和制度,是最有可能對世界法學和法制的發展做出貢獻的領域之一,而要把這種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需要解決好許多問題,限于篇幅,下面僅談其中的兩個重要問題:
第一,要超越傳統法學理論。
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發蒙未久,制度傳統并不深厚,而理論上卻聚訟紛紜。要解決諸多理論爭議,抱守傳統法學理論,并依此來削足適履,必然與事無補。事實上,經濟法、社會法等現代法已對傳統法學理論有諸多突破,①但對現代法缺少了解的人士卻難以理解。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和研究現代法學,就必須轉變傳統法學觀念;要實現經濟法的理論創新,就必須超越傳統法學理論,在解構中揚棄,并實現有效重構。只有在經濟法與傳統法之間,客觀地厘清制度、理論等方面的脈絡,處理好傳統法與現代法、基礎法與高級法的關系(就像不同的建筑風格要協調一樣),才能實現整個法學和法律體系的有效重構。
可見,經濟法理論的重構需要立基于傳統,并從中汲取營養;同時,也需要揚棄傳統,并實現有效超越。對傳統的揚抑與取棄、繼承和發展,不能僅依主觀好惡,而應全賴理論和實踐發展的客觀需要。所涉傳統,也并非僅是源遠流長之中華傳承,同時亦應涵蓋一切關乎國計民生的制度文明。
第二,要引進新型研究方法。
經濟法理論,通常涵蓋本體論、價值論、發生論、規范論、運行論、范疇論等諸論,紛繁博大,千絲萬縷,實難駕馭。惟有思慮得法,推陳出新,方能有效重構,實現條分縷析。倘若妙法闕如,范式如舊,則經濟法研究水準自難有較大提升。因此,方法論甚為重要。
經濟法之興起,旨在解決現代社會“復雜系統”中的諸多“復雜問題”,促進經濟與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如若研究范式不轉,學科的基本假設、基本范疇、基本共識缺失,研究方法老套,則經濟法研究必會裹足不前;如果整個學界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不能從新視角、用新方法去研究經濟法,則經濟法學便難有較大發展,整個法學研究之成熟與自足,亦遙遙無期。
傳統法學的研究方法具有非自足性,對于經濟法研究根本不敷其用;要推進經濟法的理論創新,就必須從相關學科引進新方法。為此,人們在繼續運用傳統研究方法的同時,已經開始關注或引入其他學科的有效方法,如經濟法的經濟分析、社會分析、政策分析、歷史分析、語義分析、系統分析、信息分析方法,等等。此外,一些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重要前沿理論,如交易費用理論、理性預期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制度變遷理論、博弈論等所提供的研究方法,在經濟法研究中也已深受重視,從而使經濟法研究很好地體現了學科的交叉滲透,并顯示出了特有的生機與活力。
總之,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眾多問題,大都需要法律的回應性調整來解決,相應地,法學理論也需在創新中適時重構。而經濟法理論的有效重構與創新,則不僅對于經濟法理論與制度的完善和發展,而且對于整個法學與法制的全面發展,都尤為重要,大有裨益。
- 上一篇:初中學生會主席競聘稿
- 下一篇:競聘營銷主管演講稿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