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地位問題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22 04:10:00

導語:經濟法地位問題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法地位問題探究論文

內容摘要:中國的經濟法學經過了20多年的風風雨雨,在這段歲月里,經濟法的地位問題一直是學者們探討的焦點,有肯定贊同,也有抨擊否定,至今也很難說有一個大一統的意見。本文旨在把握經濟法能夠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實質要件,聯合形式要件進行思考,綜合地看待經濟法和其它部門法的關系談了一些粗淺的認識,以為探討。

關鍵詞:獨立的法律部門,形式標準,實質標準,經濟法的地位

西方市場經濟在經歷了充分自由競爭的商品經濟時期以后,市場失靈問題凸現。傳統的民商法以及行政法對市場機制調節手段的局限性日益明顯,經濟法應運而生。我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一開始進入經濟生活的時候,就過多地去采用行政手段來否認市場的作用,直至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才開始出現“經濟法”這一術語。在過去的20多年里,學術界出現了“協調論”,“調節論”,“需要國家干預說”,“新縱橫統一說”,“社會公共性說”五大學派,其中百家爭鳴的焦點就在于:經濟法是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同時,這一問題關系到經濟法的地位。

法律部門的劃分標準可以從形式標準和實質標準兩方面出發,形式標準有“一元說”是以調整對象為唯一的劃分方法,因為劃分標準的單一,不適合現代法律體系多樣性特征,這種學說已為學界所拋棄。“二元說”又稱“主輔標準說”,是以調整對象為劃分法律部門的首要標準,調整方法是輔助性標準。“多元說”考慮調整對象,調整方法,兼顧考慮法律主體不同,法律文件的多寡等等。多數人的觀點采“二元說”為劃分的標準,筆者是認同的。畢竟調整對象才是核心,調整方法相對于調整對象來說是次后的。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歷來也是學術界爭議的熱點。目前,北大張守文教授的學說贊同者無數,他主張應將經濟法定位在市場規制關系和宏觀調控關系這兩個領域,不應涉及過廣,從而才能保持經濟法的獨立品格和賦予經濟法強大的生命力,使其以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的身份出現。從這種主流觀點看來經濟法至少在形式上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形式標準解決的是可行性問題,而實質標準的劃分方法是解決必要性問題。它要求一類法律規范要能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要看其有沒有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特殊職能,是不是必要的,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并且這種職能是其它法律部門所不具備的,或具備但替代成本過高。經濟法具有規范政府和市場的互動職能以及彌補政府和市場雙重缺陷職能。這兩種職能是現代民商法,行政法,社會法等其它部門法所不具備的,并且可以說這兩種職能是對現代民商法,行政法,社會法等其它部門法的超越,所以經濟法從實質上看也是獨立的法律部門。

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導師劉瑞復教授認為要解決部門法的地位關系到以下兩個問題的解決,一是看其是否有獨立的地位,二是看在與其他部門法關系中的地位。對于這二個問題,筆者想,一方面要認識到經濟法不是泛泛而談,它是立足于經濟大系統,關注其中需要什么樣的法律以及現有的法律能否滿足,并借鑒經濟學上的成果做出的法律上的規范,經濟法的現實存在就是它價值的外現。上述對調整對象的分析反映出經濟法有其獨立性和特殊性。另一方面,經濟法作為一門獨立的法律部門和其它法律部門的關系是我們分辨部門法的指南,這也是我們對經濟法地位理解的重點之處。以下筆者將比較闡述這個問題:

(一)經濟法和民法

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民法為基本生活準則,對國家干預高度警惕,國家是“守業人”,社會的一切經濟活動都要通過市場進行,但市場機制是有缺陷的,它基于唯利性會產生不正當競爭,壟斷等市場障礙,并且市場機制調節是事后調節,帶有明顯的滯后性和被動性,還有市場調節的外部效應可能會破壞資源受益的代際公平。此時傳統的民法是以個人權利為價值取向,奉行個人本位的理念,對以上一些市場失靈的問題無能為力。再加上隨著哲學家龐德,狄驥提倡“社會整體利益”的社會思潮以及經濟學中“國家干預主義”的發展,經濟法橫空出世,并且這種產生在一定程度上講就是區別于民法。

1.民法強調意思自治,而經濟法要求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利用國家公權對危及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限制。所以我們看到作為市場失靈體現之一的市場主體自由兼并導致壟斷,民法是不干涉的,故大多數國家要求壟斷法。

2.民法是從微觀經濟層面,通過保障自由交易,自由競爭來提高效率并以此增進人們的利益,而經濟法是站在宏觀經濟層面,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由利益協調來減少社會經濟震蕩造成的破壞和優化經濟來提高效率增進利益。經濟法除強調一個人是經濟人外,還強調人是一個社會人,生態人,要把環境,生態,勞動力資源都拉入到經濟立法視野之中來。

3.民法的國際通用性較強,而經濟法有國別特色,有本土化的特點。民法比較容易借鑒與移植,而經濟法受社會供求狀況的干預,由于各國干預的程度,范圍不一樣,所以難以移植,這也要求我國對中國經濟法的認識和研究不能照搬照抄國外,不能脫離中國現實。

4.民法穩定性強,而經濟法是一門開放性法律。經濟發展變化無常,與之適應的經濟法律也日新月異,但經濟法的生命力就在于其不斷地更新和發展,它的穩定性不是泛在表面的,而是蘊涵在其法律精神之中:管理和協調國民經濟運行,追求社會整體利益。

任何立法者在立法時都是基于條件假設的,民法和經濟法概莫能外。如果把上述看作民法和經濟法的表層區別,那么下面就可當作深層區別:

1.對市場主體的假設不同。民法認為其規制的市場主體都是平等均質的經濟人,這些市場主體沒有經濟實力的差別,視為“中人”標準,要求市場主體不損人利己即可,對所有的主體平等地保護;經濟法認為市場主體都是不平等,不均質的經濟人,存在著經濟實力的差別,難免大魚吃小魚,因此以“君子”為人性標準,較之“中人”還要求“損己利人”。

2.對市場整體的假設不同。在民法看來市場整體是市場個體的簡單相加,而且市場個體利益的增加也就是市場整體利益的增加,同時如果保證了無數市場個體交易安全,也就是民法對市場整體利益的關懷;而經濟法強調市場整體是個體有機地結合,市場個體利益的增加并不必然導致市場整體利益的增加,市場個體差異很大,不同市場個體在市場中的地位不一樣,影響不一樣。同時為達到追求社會整體利益,對于同社會整體利益相沖突個人利益是限制和禁止的。

3.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假設不同。民法認為政府是外在于市場,強調市場萬能,政府無能,要實現經濟理想狀態,就要自由放任;經濟法則把政府內置于市場,政府是經濟生活內生變量,政府不是萬能,市場也不是萬能的,要彌補政府和市場雙重失靈的情況。

民法和經濟法作為市場內部的法律部門,自然也有很多相通之處(1)民法和經濟法都有調整橫向經濟關系,當然經濟法所調整僅限于民法中因過于強調個人權利對社會利益造成損害的那一部分經濟關系進行調整。(2)在一些法律要素方面也出現了通用,譬如民法接受經濟法中經營權的概念;民法中代位權的概念,被稅法借用。(3)民法多是任意性的規范,經濟法多是強行性規范,這使得二者職能方面可以互補。(4)現代民法的發展與實踐證明其呈現出現代化和公法化特征,這使得民法和經濟法的價值取向趨同。

(二)經濟法和行政法

近代國家權力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行政權的擴張,“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開始了邁向“行政國”的征程。政府行政法作為“管理管理者之法”,始終是以約束行政機關的權利為己任,其核心是限制政府行為,以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然而這種以控權為目的而授權的行政法已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于是便出現以授權為宗旨的“管理者管理之法”,像經濟法和社會法,這些法律搭建了政府干預社會經濟生活的橋梁,賦予了行政機關較大的自由裁量權,所以經濟法一開始的建制就是明顯地區別于行政法的。

1.兩者的調整對象雖然說都有規范政府的經濟行為,但是行政法側重于從形式規范政府的經濟行為,譬如說行政許可,行政確認,行政處罰;經濟法側重于從內容來規范政府的經濟行為,賦予經濟管理部門的監督權,賦予經濟管理部門處分的權限。

2.行政法采直接調整方法,告訴行政主體有所為,有所不為;而經濟法更多采間接調整,針對市場主體,由國家制定有關經濟政策,誘使企業能夠規制自己的行為。

行政法和經濟法是兩個不同的法律部門,在看到立法背景,調整方法等區別的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兩者的互補性,首先要認識到經濟法是運用國家權利完成行政法所不能完成的國家調控經濟職能的法律部門,更好地體現出國家和市場的互動關系。再則經濟法可以通過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單處或并處多種方式制裁。同時,傳統的行政法重要特點是強制性,經濟法作為介于公,私法域的“第三法域”,強調國家干預的適度,在市場機制可以調節時,不主張政府干涉,從而匡正行政權的擴張性。

(三)經濟法和社會法

社會法和經濟法都是立足于社會本位,都是帶有社會性的,它們的最底限度功能是保障人類的生存權,最高限度功能是保障人類的發展權;它們在以國家干預為依托下,都綜合地采用了強制性,任意性法律規范;它們都是以公法為指導,是公私法融合的體現。但是兩者畢竟不是同一的法律部門,因而差別也是顯而易見的:

1.社會法是針對勞資關系和社會保障兩個領域,因而國家干預有固定性;經濟法中的國家干預是針對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全方面的干預,在經濟發展不同時期,干預程度有所不同,就干預狀態而言,它有動態性,不穩定性。

2.社會法的宗旨是保障基本人權和維護社會安全,追求社會公平,把基本人權放在第一位,社會政策目標優于經濟政策目標,特別重視社會功能;而經濟法要追求經濟總量和結構的均衡,經濟穩定和持續地增長,經濟與社會與生態相協調的宗旨,經濟政策目標優于社會政策目標,故相較而言,所具有的經濟功能色彩濃厚。

3.社會法中國家干預比較單調,固定:團體契約,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三方協調(勞動者,資方和政府三方);經濟法國家干預手段具有多樣性和動態性,因市場主體情況不同,調整手段不斷變化。

在筆者看來,應該突破現在的純部門法立法的性質,使得社會法和經濟法相互配合,取長補短,建立良好的社會運行機制和市場運行機制。

經濟法從萌芽到現在也不過百年光景,中國經濟法的發展時間更只是幾十年而已,其中很多問題才剛剛起步研究,不足的地方當然不勝枚舉,但我們不能扣住某個懸而未決有待探討的觀點就斷言經濟法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不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而應該綜合考慮經濟法的歷史背景,現代需要和未來發展,把握它能夠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實質要件,聯合形式要件全面地進行思考。筆者就是基于這樣的思想而為本文,并且懷著對中國法制建設走向完善的拳拳之心,希望通過更多的學者對經濟法的關注,使得中國的經濟法能夠日趨成熟起來。

主要參考資料:

[1]史際春、李青山:《論經濟法的理念》,《經濟法學評論》2003年卷(總第三卷)

[2]李昌麒、魯籬:《中國經濟法現代化的若干思考》.

[3]張守文:《論經濟法的現代性》,《中國法學》2000年第5期

[4]楊紫煊主編:《經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5]呂忠梅:《論獨立的中國經濟法》,《法商研究》1997年第4期

[6]劉大洪呂忠梅:《現代經濟法體系的反思和重構》.

[7]李昌麒應飛虎:《論經濟法的界限》.

[8]李昌麒岳彩申葉明:《論民法、行政法、經濟法的互動機制》,《法學》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