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的特殊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2 04:17:00

導語:經濟法的特殊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法的特殊性研究論文

摘要:經濟法是一個獨立部門法,別的部門法不能代替經濟法,經濟法也不能代替別的部門法,從經濟法的法律淵源的特殊性、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特殊性、經濟法調整原則的特殊性、經濟法調整方法的特殊性這四個方面就可以看出經濟法的特殊性是客觀存在的。

關鍵詞:經濟法;特殊性;獨立的部門法

經濟法是調整在國家調節社會經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保障國家調節,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穩定和發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這里所指的國家調節,指的是國家對于社會經濟的一種調節機制和調節活動,是國家直接介入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參與和倡導,排除社會經濟正常運行中的障礙,并積極促進和引導其朝著國家意志所希望的方向和軌道運行,以維護和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穩定和發展。從以上經濟法的定義中就不難看出經濟法這一部門法不同于其他部門法,它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具體講,經濟法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經濟法法律淵源的特殊性、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特殊性、經濟法調整原則的特殊性、經濟法調整方法的特殊性等幾個方面。

一、經濟法法律淵源的特殊性

國家調節社會經濟有多種方式和手段,縱觀歷史,特別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的經驗,國家調節經濟大致運用了三種方式。從國家調節經濟的三種基本方式可以看出經濟法的三個基本法律淵源的特殊性。

1.國家經濟強制法的法律淵源是反壟斷和限制競爭法。國家強行禁止、限制或命令社會經濟主體從事某些經濟行為,以實現國家調節經濟的意圖。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后,國家的這種做法主要表現為反對壟斷和反對限制競爭。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確定,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這就是反壟斷和限制競爭法。例如美國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反托拉斯法”;英國有《壟斷與限制性行為調查與控制法》等等。反壟斷和限制競爭是現代國家調節經濟最早采用的一種基本方式,反壟斷和限制競爭法是為保障國家調節而最早出現的一種法律,是現代經濟法體系中國家調節經濟所采用的強制方式的法律淵源。

2.國家經濟參與法的法律淵源是國家投資經營法國家直接參與某些經濟活動,以達到調節社會經濟結構和運行的目的。其主要做法是國家對于社會經濟的投資,特別是國家直接投資開辦國有企業或參股到民營企業,參與這些企業的經營,還包括國家向企業訂貨、收購或供應,參與商品流通,國家向企業貸款或向社會發行國債,參與債權債務關系等等。國家直接參與某些經濟活動,是以一種特殊的民事主體姿態出現,它參與經濟活動的目的主要在于調節社會經濟,實現其經濟調節管理職能。可見,對于國家參與經濟活動,不能單純地運用民(商)法,國家還需制定許多特別規定。例如規定國家作為投資主體的特殊地位,國家投資的規模、方向和重點的確定原則,在某些行業國家投資經營的壟斷性,國家投資形式和經營方式,投資程序和國有企業設立的特別程序,國有企業的特別權利和義務,國家投資和國有企業的收益分配等等。這類關于國家參與經濟活動的特別法律規定,主要表現為國家投資法、國有企業法等??梢?,國家投資經營法,是經濟法體系中國家調節經濟所采取的參與方式的法律淵源。

3.國家經濟促導法的法律淵源是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法。國家為調節社會經濟,使其協調、穩定和發展,而對社會經濟各主體及其行為予以引導、促進、幫助和提供各種服務。促導的主要做法是制訂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和長遠規劃,制定各種經濟政策,并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外匯、價格等各種經濟調節手段,完善各種基礎設施,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和各種公共服務體系等等,以保障國家調節,實現國家經濟管理意圖和經濟發展目標。為此,國家需要制定計劃法、各種經濟政策法和關于各種經濟調節手段運用的法律。這些法律,一般稱為國家宏觀調控法??梢姾暧^調控法是經濟法體系中國家調節經濟促導方式的法律淵源。

二、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特殊性

對于國家調節而發生的國家經濟管理關系,傳統法的體系中其他部門法不能調整,而必須由經濟法來調整。另一方面,經濟法也只調整這種社會關系,而不調整其他社會關系,其他社會關系應由其他部門法調整。這就是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特殊性。為了更清楚地說明這一問題,下面著重將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與民法、行政法調整對象加以比較:

1.經濟法與民法在調整對象上的主要區別。經濟法調整國家經濟調節關系。國家經濟調節關系同民間經濟關系有明顯的不同,其基本特征為:第一,它是在國家對社會經濟進行調節過程中發生的;第二,它必須以國家為一方主體,同另一方主體之間是調節與被調節、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雙方地位不平等;第三,不必等價有償;第四,不是或不完全是自愿協商,而具有一定的國家強制性。

民法調整民間社會經濟關系。所謂民間社會經濟關系,是指民間社會的自然人和法人從事經濟活動,相互之間發生的經濟關系,也就是平等主體間的經濟關系。這類經濟關系的基本特征是:第一,當事人以平等身份參與經濟交換活動,任何一方均不以國家管理者身份出現,二者間不是管理與被管理關系;第二,是互利、有償和等價關系;第三,是自愿、協商關系。民間經濟關系是民法調整對象的主要內容。

2.經濟法與行政法在調整對象上的主要區別。經濟法所調整的國家經濟調節關系也是一種國家經濟管理關系,而行政法所調整的是國家行政管理關系。

一是管理的目的、任務不同。一般行政管理在于保障國家各級行政機關活動正常進行,以維護政治、治安及其他社會秩序。而國家經濟調節,則通過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參與或促導,影響社會經濟的結構和運行,保障和促進社會經濟按照國家意志發展。

二是管理方式和手段不同。一般行政管理主要采取行政命令式直接管理。而國家經濟調節則需要從總體和宏觀上掌握國民經濟運行狀況和變化趨勢,遵循客觀經濟規律,運用強制方式排除對價值規律和市場調節機制作用的障礙;或者由國家直接參與經濟活動;或者運用計劃經濟政策和經濟杠桿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以促導經濟運行。

三是管理原則不同。一般行政管理以貫徹命令與服從為原則,近代各民主國家實行不同形式的民主集中制原則。而國家經濟調節,則特別強調兼顧各方經濟利益和注重經濟效益為其基本原則。

四是管理內容與深度不同。一般行政管理涉及政治、治安、文教、衛生等非經濟領域,此外,也包括一些經濟領域,但不涉及深層次的經濟問題。而國家經濟調節,則只涉及經濟領域,并需要涉及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國民經濟的各方面和社會再生產的各環節,有時要深入到個別生產過程之中。

三、經濟法調整原則的特殊性

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部門法,其調整原則有其特殊性。經濟法調整原則,在經濟法全部或一定范圍內具有普遍適用性。但是,它只適用于經濟法范圍,不適用于其他部門法。

經濟法調整原則一般是指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即經濟法作為部門法,其所有的法律規范即從制定到實施全過程都必須貫徹的原則。由于現代各國經濟法所調整的對象和所擔負的基本任務有基本共同點,所以現代各國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也基本一致,這就是“維護社會經濟總體效益,兼顧各方經濟利益”的原則。

1.維護社會經濟總體效益原則。經濟法是保障國家經濟調節之法,它調整的是在國家調節社會經濟活動中所發生的國家經濟管理關系。國家對社會經濟進行調節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穩定和發展;經濟法調整在國家調節經濟中發生的國家經濟管理關系的目的也在于此。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社會經濟總體效益。由國家直接投資開辦國有企業或參與其他經營活動,其目的也是為了維護社會經濟總體效益。國家投資的規模、方向和重點也根據社會經濟總體效益這一標準來確定。國家的計劃、經濟政策和各種經濟調節手段的運用,更加明顯地體現和貫徹著經濟法的這一基本原則。國家各種宏觀經濟調控活動及對其中有關各方的權利義務關系的確定和處理,都以是否有利于維護和促進社會經濟總體效益為標準。

社會總體經濟效益涉及社會經濟資源的總體配置和開發利用,只有將其合理配置和合理開發利用,充分發揮各種社會經濟資源的作用,才能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經濟法應當保障國家對各種社會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開發利用,這一要求應當貫徹在經濟法的全部立法與實施之中。

經濟法應當保障國家對各種宏觀經濟結構的調節,促進國民經濟結構的協調。這是為了合理配置各種社會經濟資源,建立合理的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各種宏觀經濟比例關系的需要,以使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各地區協調發展。如果宏觀經濟結構不合理、不協調,就會造成社會經濟資源的閑置和浪費,社會經濟總體效益便差。

2.兼顧各方經濟利益的原則。社會經濟總體效益給國家、社會和全體人民帶來經濟利益,個體或局部經濟效益則直接給各個體或國家、社會的某部分人民帶來經濟利益。一個社會是由其眾多的個體和局部組成,所以維護社會經濟總體效益涉及到全社會同其各個體和各局部的經濟利益關系。社會公共利益同各個體利益和各局部利益從根本上說是一致的,因為無個體和局部便無社會總體而言。但它們又常常是矛盾的,即個體和局部利益常常同社會公共利益發生沖突。這時需要國家予以協調,應當在維護或不妨害社會總體經濟效益和利益前提下兼顧各個體和局部利益。因此,兼顧各方經濟利益也是國家調節和管理社會經濟的活動及經濟法所應當貫徹的基本原則。

各國的經濟法立法和實施都處處體現和貫徹著兼顧各方經濟利益的原則要求。例如在各國的反壟斷和限制競爭立法和實施中,在確定應予禁止的壟斷和限制競爭行為的標準時,要仔細考察和權衡該種行為的各種利弊:如果對于某些個體和某些局部有利,而對社會總體亦無大的妨害,或者對社會或其某些局部帶來的利益超出對社會總體利益的妨害,則一般不予禁止。要恰當把握其中的界限和度。這里體現著兼顧各方利益的原則要求。

在國家宏觀經濟調控和引導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處處都應兼顧各方經濟利益。國家計劃工作中的“統籌兼顧、綜合平衡”,是兼顧各方利益這一要求的體現。國家各項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要區別對待。人們常說,無區別便無政策。區別對待就是要兼顧各方利益。所有這些方面的立法和實施都體現和貫徹了兼顧各方利益的原則。

3.經濟法調整原則與其他部門法基本原則的區別。經濟法調整原則,即維護社會經濟總體效益和兼顧各方經濟利益的調整原則,與其他部門法的基本原則是不同的。

民法調整的基本原則是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等。它是調整各自然人和法人這些“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其基本任務和立法主旨重在保障各個體的合法權益,維護各個體的經濟效益,并且要等價有償,而不是在維護社會總體經濟效益前提下兼顧各方利益。

行政法調整的基本原則是民主集中制和命令與服從。行政法也講求社會總體效益,但主要是指社會效益,而不限于或者說主要不是指經濟效益。行政法也要求以國家和社會利益為重,要求個人服從組織、局部服從整體、地方服從中央,但這主要是出于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要求,不限于或者說主要不是經濟利益和社會經濟發展角度上的要求。行政法不以維護社會經濟總體效益和兼顧各方經濟利益為原則。反之,經濟法也不能以命令與服從為基本原則,雖然國家對社會經濟的調節和管理也需要采取一些強制方式和手段,但更重要的是采取引導和促進方式,并始終注重的是社會經濟總體效益和兼顧各方經濟利益。

四、經濟法調整方法的特殊性

經濟法調整方法,是指經濟法在調整國家經濟調節關系時所采取的強制性行為規范方法,又有許多引導性經濟法調整方法、參入性的經濟法調整方法和懲罰性與激勵性結合的經濟法調整方法。

1.強制性的經濟法調整方法。它是指國家機關以某種形式指令相對人應作為或不應作為而相對人應予服從的一種方法。它是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強制性干預的方法,是國家在領導和組織經濟建設過程中,為保障國家調節,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穩定和發展,運用國家權力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必要強制性干預的法律反映,這種調整方法是國家的法律法規賦予的。根據我國現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強制性干預的方式主要有設權、命令、禁止、許可、批準、撤消、審核、免除、確認以及監督等。這些方式所體現的是國家的“強制性干預”,具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這種強制性總是為了直接或間接地實現某種經濟目的,與經濟無關的強制性干預不具有經濟法調整方法的性質。二是這種強制性干預對于相對人來講,具有服從性質。經濟法律關系的許多內容,都是通過這種強制性的經濟法調整方法而形成的。

2.引導性的經濟法調整方法。它是指國家機關采取非強制性措施引導市場的經濟活動以符合某種既定的經濟調控目標而實施的一種調整方法。這種調整方法通常有兩種表現形式,即行政指導和計劃指導。行政指導是指國家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適度干預的方法,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國家為了適應經濟行政管理的需要而由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的。作為經濟法的調整方法的行政指導與作為行政法調整方法的行政指導,二者不同的是經濟法上的行政指導是以經濟內容為指向或者說是為了達到某種經濟管理目的。計劃指導,也是經濟法的一個重要的指導性調節方法。計劃指導包括指令性計劃指導和指導性計劃指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我國指令性計劃范圍不斷縮小,而指導性計劃的范圍必將進一步擴大,并已成為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計劃指導同樣是經濟法的一個重要的指導性調整方法。

3.參入性的經濟法調整方法。它是指國家使用非權力的、私法的手段直接或間接地參入經濟活動的一種調整方法,其目的在于發揮政策的作用,以克服市場機制自動調節不充分的傾向。我國過去已經實行今后仍將繼續實行的國債制度、政府采購制度、國家投資制度、計劃貸款制度、政府補貼制度等,就其實質來講,就是國家以私法主體的身份對社會經濟生活所進行的參入。顯然這種參入符合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干預經濟的要求。這種參入與國家對私權關系的某些限制從不同的側面共同構筑了國家對經濟活動進行必要調整的方法。

4.懲罰性與激勵性相結合的經濟法調整方法。懲罰是所有法律部門都具備的調整方法,但是,不是所有法律部門都有激勵這種調整方法。然而往往在經濟法律法規里同時具有這兩種調節方法。在經濟法里面規定獎勵,符合國家領導和組織經濟建設的職能的要求,因為國家對經濟法法律關系的保護,既可以通過事后對違法行為人的制裁來達到,同時也可通過事前的榮譽激勵和利益誘導來實現。因此,懲罰與激勵相結合的方法是又一個特殊的經濟法調整方法。

經濟法調整方法的特殊性,是由經濟法的任務和它的調節對象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經濟法的任務是保障國家經濟調節,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穩定和發展。經濟法所調整的是國家經濟調節關系。國家經濟調節除運用必要的強制方法外,大量的是運用計劃、經濟政策和經濟杠桿,對社會各經濟活動主體進行引導和促進。這些情況決定經濟法在履行其調整任務時,既要采取必要的禁止、命令等強制性規范方式,以保障國家的調節,又要采取引導、參入和懲罰與激勵相結合的方式,促進社會經濟總體上的健康運行。

經濟法是國家調節經濟之法?,F代經濟法是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國家調節社會經濟的需要而產生并形成的獨立法律部門,它是國家調節經濟即“國家之手”有效運作的主要法律保障。本文僅從經濟法的法律淵源的特殊性、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特殊性、經濟法調整原則的特殊性、經濟法調整方法的特殊性等四個方面進行了論述。除此之外,還有經濟法地位的特殊性、國家經濟管理法律關系的特殊性、經濟法的立法與實施的特殊性、經濟法學科建設的特殊性等等。這充分說明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部門法,別的部門法不能代替經濟法,經濟法也不能代替別的部門法,經濟法的特殊性是客觀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