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的時代精神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2 04:18:00
導語:經濟法的時代精神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經濟法是國家調節經濟之法,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社會化、政治和經濟民主化的產物,它打破了舊的法律體系,導致了法體系和法觀念的革命,昭示了社會性、民主性、革命性的時代精神。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經濟法還展示了國際性的特點。
「關鍵詞」經濟法;社會性;民主性;革命性;國際性
在中國,從來沒有哪一部門法像經濟法這么輝煌過:20世紀80年代初,經濟法這一概念一產生就紅極一時,迅速搶占其他部門法的領地。經濟法被界定為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以至于其他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如民法,產生了生存危機;刑法似乎也意識到了這種危機,及時鞏固自己的領地,派生出一個亞部門法——經濟刑法。在中國,也沒有任何一個部門法像經濟法這么尷尬過,先是與民商法爭領地,1986年頒布的《民法通則》以國家的權威將經濟法驅逐民間經濟領域;繼而與行政法爭地盤,與民商法學界對與經濟法的領地之爭高度重視不同,行政法學界對經濟法的挑戰不屑一顧,在他們看來,所謂的經濟法,不就是經濟行政法嗎?不過是行政法下面的亞法律部門而已!經濟法像一個失去家園的孩子,從此一直為自己的獨立地位而“斗爭”。在對外爭取獨立地位的同時,經濟法內部更是百家爭鳴,形成不同的學派,時至今日,仍然沒有一家能夠君臨天下。但是,“內憂外患”下的經濟法,不僅沒有走到“窮途末路”,反而展現出勃勃生機,經濟法的觀念從產生時起,就深入民心,以至于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對法律人才的需求,以經濟法為首選;各高等院校紛紛開設經濟法專業,在統一本科法學專業之前,經濟法專業是與法律(或法學)專業并列的本科教學專業;無數的法律學者改弦易轍,蜂擁而至經濟法領域,造就了龐大的經濟法學研究隊伍。筆者認為,造就經濟法強盛生命力和迷人魅力的,是經濟法所展示的時代精神。
一、社會性
在傳統的法領域,公法與私法嚴格區分,私法調整市民社會,以私人為本位;公法調整政治國家,以國家為本位。自羅馬法以來的公私法的劃分,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曾經很好地調整各種社會關系,但到了現代資本主義時期,社會化的大生產,使得整個社會聯系得越來越緊密,私權利的行使越來越影響到他人的權利和利益,私權利的濫用正給社會帶來災難,同時也反過來影響私權利的行使。社會化帶來的對公權力的影響是,“人們要求國家為其做更多的事情。……除了保持公共秩序之外,人們要求國家所做的事情越多,實現這些目標所必需的、對個人自由的限制也就越大。”[1]國家權力大肆干預私人生活既是一種需要,但同時也是一種弊害。任何權力都有擴張的趨勢,任何權力的行使,都要到碰到邊界為止,國家公權力的濫用,較之私權利的濫用,其危害更大。在公私法嚴格區分的情況下,無論是對公權利的制約,還是對私權利濫用的防止,都難以完成。伴隨生產社會化產生的經濟法,從產生之日起,就擔負起了調和公私權力(利)矛盾的使命。它以社會為本位,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而是社會法;它一方面承認公權力對私人領域的干預、利用公權力防止私權利的濫用,另一方面嚴格控制公權力,防止公權力的濫用。經濟法的社會性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經濟法產生的社會性。經濟法是社會化的產物,社會化的大生產是經濟法產生的經濟根源,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共同關注是經濟法產生的思想根源。
第二、經濟法使命的社會性。經濟法以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為根本使命,體現了對我們共同生存的人類社會的終極關懷。在經濟法的眼中,公權力的行使只有有利于社會整體利益,才是必要的、可行的;私權利的行使,只有不違背社會公共利益,才是自由的。傳統私法所標榜的所有權神圣、契約自由,在經濟法面前得到了修正,競爭法對壟斷契約的禁止是典型例證;傳統公法中至高無上的國家權力,在經濟法看來,僅僅是服務社會的工具而已。
第三、經濟法調節社會方式的社會性。經濟法綜合運用公私法的調節方法,公法中強悍的國家,在經濟法中也變得“溫文爾雅”:他以引導、促進、幫助乃至以平等者的身份參與等方法,引領經濟的發展;面對私人領域的恃強凌弱現象,國家還扮演“見義勇為”者的角色,匡扶正義、保護弱者,維護公平。除此以外,經濟法在實施調節的主體方面,國家大量授權給行業協會、大型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使之代行某些國家調控職能。這些社會組織,雖屬于私法組織,卻行使著被認為是傳統公法的職能。
二、民主性
民主化是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的重要發展方向,也是當代法律的重要發展趨勢,經濟法充分體現了這種發展趨勢。
民主首先是作為一個政治概念,意指多數人的統治;民主也作為一個經濟概念,是指經濟資源配置的公共選擇。政治民主的法律保障是憲政法律制度。憲政法律制度在保護人權和自由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自從有了憲政法律制度,人們就有了對抗國家暴力的工具,人們才有了基本的人權和尊嚴。但是,政治作為上層建筑,始終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沒有經濟民主的政治民主,只能是空中樓閣,當今世界一些所謂的民主國家的政治被大公司、大財團把持就是明證。經濟民主通過市場的公共選擇來實現,其法律保障是民商法律制度。民商法奉為圭臬的私法自治原則,使得理性的“經濟人”在自由的市場上按個人的偏好作出選擇,市場機制對資源的配置,就是廣大“經濟人”“投票”的結果。證券市場中小股東“用腳投票”便是例證。確實,從身份到契約,人們在經濟生活中可以以平等者的身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志,這不僅導致了經濟的發展,也保障了人權,平民出身的商人可以和“血統高貴”的貴族在平等基礎上討價還價,本身就是社會的進步。但是,自由市場的競爭,從來都是叢林法則下的弱肉強食。“讓富有的更富有,讓貧窮的更貧窮”,馬太效應在市場條件下隨處可見。因此,我們常說資本主義的經濟民主是資本民主,其實質是資本家的民主、少數人的民主。顯然,傳統法律制度雖然在沖破封建的專制統治和等級經濟方面展現了民主化的力量,但對保護現代社會所追求的真正大多數人的民主,顯然存在明顯的不足。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基本的立足點和出發點,而社會整體利益的確定,正是以民主為手段的。只要經濟法真正做到了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他就必然體現了民主性。具體來說,經濟法的民主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經濟法產生的民主性。現代意義的經濟法最早出現在美國,壟斷的發展成為市場競爭的障礙,市場機制無法正常發揮作用,經濟民主被扭曲,為了恢復正常的市場秩序,保障經濟民主,1890年,美國頒布了《反對不法限制和壟斷,保護交易和通商的法律》(謝爾曼法),這是現代經濟法最早的成文法形式。
第二、經濟法立法的民主性。為了使經濟立法真正體現對社會整體利益的保護,現代各國均要求立法機關在制定經濟法時,應盡可能聽取公眾的意見,尤其是利害關系人的意見。為保障這一點落到實處,各國均創設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公開制度、咨詢制度、聽政制度和協商制度等。公開制度要求立法機關應該主動地公開與經濟立法有關的信息、資料以及對法律的解釋、說明等;咨詢制度要求立法機關在經濟立法過程中應尊重咨詢機構的建議、勸告等,以保證科學決策;聽證制度要求立法機關在制定經濟法時,應舉行聽證會,廣泛聽取公眾意見;協商制度要求立法機關在制定經濟法時,應與各種利益集團舉行會談,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2]我國《立法法》對立法的民主性要求作了全面的規定。該法第34條規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法律委員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采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將法律草案發送有關機關、組織和專家征求意見,將意見整理后送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并根據需要,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第35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重要的法律案,經委員長會議決定,可以將法律草案公布,征求意見。各機關、組織和公民提出的意見送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
第三、經濟法內容的民主性。經濟法內容的民主性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經濟法內容本身包含的民主精神,經濟法由市場障礙排除法、宏觀調控法和國家投資經營法三大部分組成,無論哪一部分,都體現了對民主的保障。市場障礙排除法通過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維護經濟民主的市場機制;宏觀調控法通過規范國家的宏觀調控措施,直接為經濟民主提供條件和保障,如《價格法》中的國家定價制度、價格聽證制度、反暴利制度等,有利于防止國家權力的濫用和防止市場主體利用經濟優勢欺凌弱者,體現了對弱者權利的保護,而對弱者權利的保護,正是現代民主制度的重要內容和體現;國家的投資經營行為的目的不是為了營利,而是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彌補私人投資的縫隙和引導私人投資,國家投資經營法規范國家的直接投資經營行為,使之能更好地實現其目標,從而為人們提供更多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免于饑餓和恐懼,既是民主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民主制度的應有之意。其二,經濟法規范的民主性。一改傳統法律冰冷的面孔,經濟法中大量使用提倡性規范,大量規定獎勵等積極的法律后果,在提倡性規范下,經濟主體有了更多的選擇自由,政府與市場主體有了更多的博弈性的互動。這種博弈性的互動,正是人們表達自己意愿的過程,是現代民主的一種重要形式。
第四、經濟法實施的民主性。國家對社會經濟的調節,具有極大的變動性,這種變動性與法的穩定性存在極大的矛盾,解決的辦法就是經濟法的規定比較原則,留給經濟調控主體較大的自由裁量權。比如說計劃法,規定的主要是計劃行為的基本準則、程序,至于具體計劃的具體內容,則是計劃制定者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條件和環境等裁量決定。為了防止經濟調控主體濫用職權,經濟法極其強調經濟法實施的民主性。經濟法實施的民主性具體表現在:國家在實施具體的調節措施時,充分聽取社會公眾、行業協會、專家的意見和建議。
三、革命性
社會經濟的革命,必然帶來法律的革命。西方經濟法的產生,是凱恩斯革命在法律上的體現;中國經濟法的產生,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推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在法律上的反映。凱恩斯革命為國家干預經濟提供了經濟理論依據,經濟法則為國家干預提供了法律保障。為國家干預經濟提供法律保障之所以具有革命意義,是因為它使國家的職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國家的職能不再僅僅是維護統治、保障社會秩序,更要擔負其振興經濟、造福眾生的責任;此外,它在授予國家干預經濟權力的同時,對國家權力的范圍、行使方式等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國家的權力在得到前所未有的膨脹的同時,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制,它使整個國家權力的范圍、運行方式均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我們這里講經濟法的革命性,主要是講經濟法帶給法體系和法觀念的革命。
第一、經濟法的革命性體現在它使法律體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不僅是法律體系中增添了新成員,更主要的是舊的法律體系被打破了。舊的法律體系中公私法嚴格區分,經濟法則將兩者融合起來,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公法私法化”或“私法公法化”,而是產生了界于兩者之間的、與兩者有質的區別的社會法。在傳統的法律體系中,各部門法之間的界限清晰、明了,憲法、行政法、民法與刑法各有其領地,相互之間雖然有緊密聯系,但界線明了,不會發生爭議。經濟法的出現,打破了各部門法之間的藩籬,使各部門法之間的界線模糊起來。法的模糊性是當今社會關系錯綜復雜的法律反映,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需要多個部門法綜合調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乃至于“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成為一種正常現象。
第二、經濟法的革命性體現在它是法觀念的重大變革。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特別是對社會弱者利益的終極關懷,對法的公平、正義理念作了新的詮釋;經濟法對效益的關懷,賦予了法新的使命;經濟法調節方式的多樣性、對國家權力的規制等,甚至對傳統關于法的基本屬性的認識提出了挑戰……。適應經濟法的革命性,我們的觀念也必須進行革命,否則,用舊的思維方式來對待新事物,我們就有解不完的困惑。例如,經濟法與其他部門法邊界的模糊性,使經濟法似乎無處不在,一時間與其它部門法之間燃起了疆域爭奪的戰火,基于舊思維的爭論,除了徒傷“兄弟”情誼外,當然不會有結果。其實,用法的模糊性理論來分析,爭論頓時就會化解。
四、國際性
經濟的全球化帶來國家經濟調節的國際化,出現了國際調節,即兩個以上國家、區域性或全球性的組織機構,通過協商或以國際條約形式,或借助國際慣例,對國際市場經濟的結構和運行實行調節,以維護和促進國際社會經濟的協調、穩定和發展[3].對國際調節的規制,經濟法因此具有國際性的特點。這反映在:
第一、出現了從事國際經濟調節的國際組織,如世界貿易組織(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調整這些組織的組織和行為規則,是國際經濟法的組成部分,這些組織的強大經濟力量,使各國國內經濟法也不得不考慮對其遵從或作為參照。例如,中國加入WTO,就對現行的大量法律、法規進行修訂,以適應WTO規則的要求;世界銀行的《采購指南》是許多國家制定政府采購法的藍本。
第二、大量的國際條約、國際慣例成為各國經濟法的重要淵源。原來僅由國內經濟法調整的經濟調節關系,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需要國際間的合作,國際條約、國際慣例也成了經濟法的重要淵源。這樣的國際條約如《政府采購協定》、國際慣例如《巴塞爾協定》。
第三、各國在制定和實施經濟法時越來越多地考慮國際上通行作法、別國的作法。在國際化背景下,任何國家都不能過于強調本國的特色、無視國際上通行作法的存在,否則,就無異于自我封閉、自絕于世界。曾幾何時,中國對西方法律文化不屑一顧,一味強調中國特色,結果是中國一直游離于世界經濟大循環圈外,與貧窮和落后為伍。中國“入世”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使中國法律,特別是經濟法國際化的過程。
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年,經濟法學仍然免不了受到“幼稚”的嘲諷,但是,經濟法所昭示的時代精神,使我們看到了它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國法治的進程中,經濟法正發揮并將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經濟法學也將再度走向輝煌!
「參考文獻」
[1](英)彼得·斯坦著,王獻平譯西方社會的法律價值[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176)。
[2]漆多俊市場、調節機制與法律的同步演變[A]漆多俊經濟法論叢(1)[C]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
- 上一篇:城市再生水利用管理制度
- 下一篇:市城市建設檔案管理規定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