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的再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22 04:31:00
導語:經濟法的再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的經濟法學產生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特殊歷史時期,各種先天的不足致使我國經濟法學的研究始終有所牽絆,或沉溺于部門法之爭,或步入“注釋法學”的誤區,至今尚不完善。筆者認為,經濟法的研究更應注重對基礎性問題的闡釋,對切入基點的把握。本文將對經濟法產生的背景作以簡要闡釋,并對經濟法的研究基點問題談幾點意見。
關鍵詞經濟法;哲學視角;認識
一、有關經濟的部門法產生的經濟及法哲學背景
人類經濟經歷了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的幾個階段,到今天的市場經濟階段,不同的經濟環境滋生了不同的法哲學思想,從而建立起不同的法律體系。人類早期社會以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為主,商品交換關系簡單,市場不發達,人與人之間、各地方之間聯系疏散、任意,基本上呈現各自隔離的生存狀態,為自然經濟社會。從古希臘到古羅馬,直至烏爾比安將公法解釋為與國家組織有關的法律,將私法解釋為與個人利益有關的法律,對后世影響至深;又根據適用對象的不同,將調整經濟的法律分為市民法和萬民法,基本成就了有關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較完備的法律形式和較完整的法律體系,達到古代西方世界法律制度發展的頂峰。到封建社會末期,特別是資產階級革命以后,商品經濟發達起來,逐步上升為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商品經濟社會正式建立,后來隨著市場的日益發達,人們又把商品經濟稱為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成為人們各種經濟活動的樞紐,連接著從生產到消費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傳統的商品市場更加繁榮,又陸續出現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等各種生產要素市場。各類市場互相關聯,有機結合。地域上也打破了割裂封閉狀態,逐漸形成統一的全國(或大地區)大市場體系。各地方、各行業的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可以自由出入這個統一的市場,進行各種商品交換,并開展自由競爭。這就使市場具有了統一性和開放性。在統一和開放的市場上,價值規律充分發揮作用——“在這樣做時,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促進一個目標,而這個目標決不是他所追求的東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經常促進了社會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利益時所得的效果為大。”1這就是著名的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原理。這時的國家一般不介入經濟生活,國家調節職能不發達,被古典的自由主義表述為守夜人式的國家,國家不能因某種目的——哪怕就為擴大個人權利的目的——而為它的某一侵犯個人權利的行為辯解,社會經濟基本上全靠市場這一調節機制,而它在事實上也足以有效地進行調節。因此人們一度認為市場是萬能的,這就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即自由市場經濟階段的情形。這個時期,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們提出了一系列思想,諸如“每個人都生而自由平等,自由是天賦的人權”2“人人是平等獨立的,因此,任何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所有權”3、“沒有本人的同意,最高權力不能從任何人那里取走財產的任何一部分”4;政府是社會契約的產物,沒有全體人民的同意,它不可做任何有害于任何人的事情,每一個國民都有權在不損害他人權利的前提下,自由地追求財富和幸福等。這些思想推動了全社會的思想解放,成為現代法學思想的哲學源泉,促使人們樹立新的法律理念,即在人人絕對平等的前提下,以保護私權為中心的個體權利本位的近代法律體系。至此,強調人的自由意志,以及財產的穩定性(物權制度)和流動性(債權制度),從人的自由與對財產的完整性保護這兩個基點出發的傳統民法體系得以完整構筑。這種法律體系與當時的經濟環境相適應——以小商販、小手工業者、小作坊和小農產主為市場的主體而形成的小商品生產社會,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場機制暴露出弊端,市場出現失靈現象,主要表現為:市場勢力呈現積聚化態勢,阻滯自由競爭的進行,產生壟斷現象;信息獲得狀態不對稱或不完全,即市場交易雙方對交易對象所掌握的信息從決策的角度來講不對等;公共物品基于其使用的不可獨占性而在市場條件下呈現稀缺和無效率狀態;一些非價值物品在完全放任的市場方式的作用下呈現失控狀態,市場調節的被動性和滯后性特質日益顯現,造成從個人到社會的經濟效益和利益的損害日益嚴重等等。市場完美的神話就這樣被一層一層地剝落,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而被徹底粉碎。可以說,市場完全自由發展的結果必然是由自由競爭走向壟斷,由公平走向不公平,由高效率走向低效率。這在理論上是確定的,是任何市場所不可避免的。這也構成經濟學家解釋政府對市場進行合適調制的理由,也成為法學家們解釋政府干預、政府權力介入經濟的說法。經濟學家、法學家們開始進行痛苦而艱難的制度與學說的反思和重構。在經濟領域,崇尚經濟自由主義的古典經濟學派逐漸讓位于凱恩斯主義,政府對經濟的滲透作用積極起來,打破了原有的最弱意義的守夜人的角色安排,針對壟斷、與社會道德相沖突、經濟的外部性、市場的不完全、分配上的不平等等問題加強了政府的協調管理功能。薩繆爾森在他的《經濟學》中將政府在現代混合經濟中日益擴大的作用歸納為三個方面:政府支出的增加;國家對收入的再分配,直接調節參與經濟生活5.在法哲學領域,傳統的權利本位受到質疑。人們發現,對個體自由和權利的維護,如今并不能當然地導致社會公平和正義,還往往妨害其他個體和團體的自由和權利,損害社會的總體利益,影響整個社會良性秩序的維護。人們逐漸意識到,權利本位只是塑造了形式正義的理想態勢,而實質正義的實現尚需尋求其他路徑。既然個體與團體、與社會整體存在矛盾沖突,就應加以協調,即社會經濟需要一種新的社會力量和機制進行積極作用,來建立一種新的秩序、效率、公平和正義,這時的國家再次被負以重托,其職能被賦予新的內容及意義。完全意義上的市民社會已經消失,政治國家向社會性國家演進,以尋求社會整體秩序與利益維護的“社會本位”的法哲學思想逐步建立,法的基本價值實現了潛在的轉換和位移,相應的法律體系也隨之調整。其中對于經濟領域的立法,一方面傳統資產階級民商法出現社會化傾向,另一方面,適應社會經濟新調節機制即國家調節出現的要求,經濟法出現。經濟法理念比民商法等法律更加鮮明地體現了整個法理念的社會化新時代特征。人們希望藉助于此法(再同民商法等部門法律互相配合)可以克服或緩和由生產社會化和壟斷等等引起的個體與社會的矛盾沖突和傳統法律理念的混亂,實現理想的社會經濟生活目標模式,實現個體同社會在利益、效率與秩序上的和諧,從而實現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實質正義。當然,經濟法自誕生之日起就具有雙重功能,除了對阻礙社會整體利益與秩序的行為、現象進行適度矯正外,還要對政府行為進行適度規范,即要嚴格遵從行為的目的性及實踐性原則,重質而非量,重效果而非形式。
二、有關經濟法研究基點的幾點看法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主張在研究經濟法時要重視經濟科學的作用,要轉變原來純粹法學的方法,將經濟法放到社會經濟生活當中,習慣以經濟的背景為指引,再附之以經濟分析的方法,再結合其他的社會系統,來探究經濟法現象的存在實質和發展脈絡,這樣才符合研究的理論及實踐意義的要求。與此同時也要注重法價值的研究,要注意法基于不同的時代背景,其暗含的基礎要義、基本價值也會隨之改變,不同的時代特質對于經濟法所提出的總體價值要求不同。以往許多學者習慣以調整對象入手,來研究經濟法,為經濟法下定義。比較而言,過去的經濟形勢發展的比較穩定,要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孕育萌生新的特質。因此作為法的調整對象也具有相對穩定性,在很長的時間里一個部門法的調整對象不會有實質意義上的變化,可以較固定地開展縱深層次的研究。但是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現在和未來的經濟也呈現出高速變化的態勢,有人稱現在的經濟為信息經濟,其是否準確不作判斷,至少這種稱謂指出了現代經濟發展迅速、發展模式及其載體嶄新等特征。作為部門法的調整對象也已逐漸退卻其穩定性,開始呈現相對頻繁的變數。因此筆者認為,現在的法學,尤其是像經濟法這樣隨著新經濟時代而誕生的法學,其研究基點應落在相關背景特征的準確掌握及相關部門法價值的總體把握上。對于經濟法,一方面要進行橫向研究,不斷地匡正其確切的調整對象的范圍,以跟上時代的步伐,使法學研究更具現實意義。另一方面,要深化經濟法的縱深價值研究,即要從法哲學這一更深層次上把握經濟法的制度內涵,準確定位,并以此為基礎,抽象出經濟法的共同本質及普遍的運動規律,從而作出合理而富有創新的前瞻預測,發揮法作為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增強對現實的指引和預測功能。
「參考文獻」
1.漆多俊:《論經濟法產生的社會根源》[J],《經濟法研究》。
2.盧梭:《社會契約論》[M],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
3.4.洛克:《政府論》[M](下),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方法論》[M],華夏出版社。
5.薩繆爾森:《經濟學》[M](上冊),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精品范文
10經濟運行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