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的基本價值取向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2 04:48:00
導語:經濟法的基本價值取向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引言:經濟法是在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一個新興法律部門,也是迄今引起價值理論爭論最大的法律部門據現有考證,經濟法一詞的出現可追溯至1775年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摩萊里出版的《自然法典》著作,其后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德薩米于1842年在《公有法典》一書中也使用了經濟法這一概念,在各國的立法實踐中最早明確使用經濟法作為法律名稱的是德國1819年分布的煤炭經濟法,而世界上第一部《經濟法典》則是1964年捷克斯洛伐克制定的。經濟法自產生之日起,其基本價值取向就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據筆者所掌握的文獻資料,我國學者對經濟法的價值有多種定位,對經濟法的基本價值取向也存在多種觀點。隨著時代的發展,固定不變的法律價值觀已經成為歷史。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部門法,應當具有能夠體現其特質的基本價值取向。筆者認為,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運行之法,其功能是克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導致的經濟無效益狀態。因此,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財富不能滿足社會需要的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法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功能和作用,積極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和協調發展,從而最大化地積累社會財富,全面提高人類福祉。在法的諸多價值目標中,經濟法應當以效益作為其基本價值取向。
一、關于經濟法基本價值的諸學說
法的價值是以法與人的關系作為基礎的,古今中外的法學家們,賦予了法的價值極其豐富的內容。人們普遍認為,法的價值包括秩序、民主、效益、權利、法治,以及安全、自由、平等、人權、正義乃至人的自由發展。在如此復雜的法的價值體系中,不同的部門法應當有不同的價值取向。也正因為如此,部門法的劃分才有了一個確定的標準。比如,我國有學者認為,公平是整個民法的基本價值取向。秩序、安全、自由是刑法的根本價值取向;在司法資源無法絕對滿足訴訟活動需要的情況下,效率是程序法的重要價值取向;對經濟法的基本價值取向問題,我國的經濟法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若干不同的觀點。我國學者對經濟法基本價值取向的主要論述概括為以下幾種學說:“社會公平、經濟民主說”認為部門法的法律價值的確定,應受制于法律的界域及其內在調控機能的運作。并認為基于當前法學界對經濟法界域的普遍認知,我國現代化的經濟法價值主要應當關注社會公平和經濟民主兩個價值?!敖洕屎徒洕秸f”認為經濟法是法體系中的一個部門法,同一般法的價值一樣,也具有秩序、效率、公平、正義等價值,“它固有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社會本位”,“經濟法的中心價值環節應是:社會總體經濟效率和社會總體(實質)經濟公平。”“整體程序公平說”認為“效果是各國關心的,程序公正是全球都關心的”,“從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看,‘效益優先’是可以作為主流原則的。但是從全球的角度看,‘效益優先’的原則更多的是偏重某個或某幾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而‘整體程序公正’才應該成為國際經濟原則的主流取向”。特別是加入WTO后,從我國現階段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來看,市場經濟的政策法律取向應該從過去的“局部效率優先”轉向“整體程序公平”。“社會公平說”認為經濟法以干預經濟、糾正市場機制之不足為其主要調控范圍,因此應當以社會公平作為主導性價值,即當經濟法體系出現多元價值的相互沖突時,經濟法應當以社會公平作為優先選擇的價值取向?!罢w效益說”認為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存在著傳統民商法無力解決的諸如交易成本過巨,市場失效、外部不經濟等問題,使得市場運行無法達到最佳狀態,因而要求國家行使其調控和規制經濟的職能,以減少交易費用,克服市場失靈。因此,效益無疑要成為經濟法的主導價值,是經濟法價值的基石。“經濟自由說”認為中國經濟因其發展歷程的特殊性,始終未擺脫國家的控制,而目前的任務是充分培育市場,鼓勵自由貿易?!耙虼?作為調整經濟生活的經濟法,經濟自由應是其現階段的價值追求”。以上學說表明,我國經濟法學者對經濟法的基本價值取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平、民主、效率、效益、自由等方面,但經濟法的基本價值取向究竟是什么,目前尚無一致的認識。
二、效益:經濟法的基本價值取向
經濟法和其他部門法一樣具有多元價值,但是,當價值體系中的多元價值發生沖突時,經濟法應當有一個基本的價值取向。本文認為,經濟法依其調整的對象和自身的功能,應當以效益作為其基本價值取向。效益本為經濟學之概念,是指投入與產出的比例關系,其中投入包括交易成本、資源耗費、權利配置費用等全部消耗,產出通常是指有效產品。經濟學上的效益概念被借用到法學中來,其含義在法學界也有不同的理解,有學者強調其經濟效益成分,也有學者強調其社會效益成分。筆者認為,作為經濟法基本價值取向的效益是社會的整體效益,其內涵十分豐富。首先,經濟法所追求的社會整體效益,體現為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以保證有充足的公共產品保障人民生活,完善社會福利,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創建和諧社會;其次,經濟法追求的社會整體效益,體現為充分發展物質文明和保障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以改善人文和自然環境,優化和發展人的自身價值,促進人類進步;再次,經濟法追求的社會整體效益,還體現為國家或民族經濟運行的有效性和效益實現的最優化,國際競爭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等等。
(一)經濟法以效益為其基本價值的理論基礎(1)經濟法以效益為其基本價值,符合經濟法自身的特性。經濟法是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其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具有經濟性。法國思想家蒲魯東于1865年在《論工人階級的政治能力》的著作中認為,法律應該通過“普遍和解”的途徑解決社會生活的矛盾,但是不改組社會,“普遍和解”就無法實現。而構成新社會組織基礎的就是“經濟法”。因為公法和私法都無助于實現這一目標:前者會造成政府過多地限制經濟自由的危險,后者則無法影響經濟生活的全部結構。因此,社會組織將建立在“作為政治法和民法之補充和必然結果的經濟法”的基礎上來。從蒲魯東對經濟法的詮釋不難看出,經濟法是在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作為政治法和民法的補充,用以協調經濟活動的必然產物。法律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生取決于經濟基礎,經濟法的產生正是順應了經濟發展的需要。從經濟法起源考察,足以說明經濟法自產生時起就已經深深地刻上了經濟的烙印。經濟法的經濟性特征一直備受經濟法學界的關注,日本經濟法學家金澤良雄就將經濟法的本質界定為“適應經濟性即社會協調性要求的法律?!苯洕ㄊ菑闹\求經濟繁榮與穩定、豐富消費品、防止通貨膨脹和物資不足、對付因自由經濟產生的矛盾和困難以確保自由經濟活動、具有經濟性目的的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之法。經濟法的經濟性特征表明,經濟法是為了整個國家經濟活動的有效性,即經濟運行的最佳狀態才干預經濟的,而國家經濟運行的最佳狀態最基本的表現就是經濟成果的最大化,即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經濟法的經濟性特征決定了經濟法應當以效益作為其基本的價值取向。(2)經濟法以效益作為其基本價值,具有堅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我國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對一個民族的經濟增長來說,比文化素質更為重要的是政府的政策。由于政府提供的是經濟剩余賴以建立的秩序構架,而如果沒有政府提供的這種秩序穩定性,理性行為也不可能發生,所以政府政策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是怎樣強調也不過分”。這些經濟學的研究成果表明,經濟制度與經濟的增長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經濟的增長催生經濟制度,另一方面,經濟制度的安排會影響到經濟的增長。經濟法作為以法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經濟制度,干預經濟運行的目的是為了促進而不是阻礙經濟的增長,經濟法促進經濟增長的結果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就是效益的提高,因此,努力促進效益的提高,應當是經濟法最基本的價值取向。法律經濟學的研究成果,也為經濟法以效益為其基本價值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而且對以國家整體經濟運行的有效性和有序性為調整目標的經濟法的價值取向的確立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即法律經濟學的效益觀帶給經濟法在價值取向上這樣的思考:效益是經濟法律制度存在的合理性的基礎,如果經濟法律制度不能促進社會財富最大化,那么經濟法便不能找到其以確保國家經濟有效運行而實施“雙重干預”的立論基礎。(3)經濟法以效益為其基本價值,已為經濟法學界許多學者所贊同。我國經濟法學者們經過多年的研究,對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問題達成了幾個基本共識。一是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中,國家和政府總是或者常常是一方主體;二是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是在國家施加影響于經濟運行過程中產生的;三是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是國家為了社會整體利益而施加影響于經濟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在這些共識的基礎上,我國經濟法學界已形成了一些注重經濟法的效益價值的相關理論?!吧鐣疚弧崩碚撜J為,經濟法與民法和行政法在法益目標上有重大差異。民法崇尚“個人本位”,行政法追求“國家本位”,而經濟法則體現“社會本位”。經濟法所體現的“社會本位”,不是一個模糊的或者容易引起混亂的空洞詞匯,而是蘊涵著實質性內容的價值定位。經濟法體現的“社會本位”,是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以協調各層次利益關系的法益追求,因此可以說社會整體利益是“社會本位”思想的實質性內容。經濟法通過對經濟運行過程施加影響,目的是求得經濟的持續和快速增長以積累更多的財富,并對財富進行優化配置,而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是建立在社會財富的積累和豐富基礎之上的,經濟法以效益作為基本價值取向,是經濟法“社會本位”思想的客觀要求。“雙重干預”理論認為,經濟法立論的經濟學和行政管理學基礎是彌補市場和政府的雙重缺陷,即正是市場和政府“雙重失靈”,才為經濟法的存在提供了空間。正是因為市場存在不完全競爭、信息不充分、外部效應、公共產品不足以及社會分配不公等缺陷,在民法無法克服這些缺陷的情況下,市場才對經濟法產生了需求。同時,也正是因為政府存在行政法難以克服的內部性、尋租行為、行政壟斷、官僚機構膨脹、效率遞減等缺陷,經濟法對政府的干預才有了可能。經濟法在克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中所起的作用,是提高效率、增進平等,促進宏觀經濟的穩定、繁榮和全面增長。而這些作用的落腳點,正是效益。經濟法學的重要研究方法——經濟分析方法,借鑒法律經濟學理論中的效益觀,為經濟法效益基本價值取向提供了又一個理論支撐??茖W的研究方法有利于促進經濟法學的成長和發展。我國經濟法學研究逐步走向成熟,正是借助了法哲學、法經濟學、法社會學和法史學等多種研究方法,而法經濟學分析方法已成為經濟法學的重要研究方法。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樣,法律經濟學的核心是效益,即主張將實現財富最大化作為法的追求,要求法律制度的設計以效益為先。經濟分析方法為經濟法律制度設計的合理性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即:經濟法應當將效益作為制度設計的首要考慮因素。在相當多的情況下,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是根據效益來分配權利和義務的。我們目前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歸根結底也是通過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職工、職工與職工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的分配和再分配,使權利和義務及其界限最優化,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效益。我們的立法和執法工作應當適應這種改革,把效益作為分配權利和義務的基本標準?!?/p>
(二)經濟法以效益為其基本價值的體現。從經濟法的具體制度來看,以效益作為經濟法的基本價值取向,已在諸多領域得到體現。在宏觀調控法領域,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價值取向和最終目標在于實現社會總量平衡,協調整體利益和社會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總體利益。這與本文想要論證的經濟法基本價值取向具有一致性。尤其是作為宏觀調控法基本法的產業結構調整法,其效益精神的貫徹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產業結構調整法作為國家引導社會經濟發展的法律制度,其立法宗旨就在于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保證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因此以效益作為其基本的價值取向,完全符合其法律規制的目的。在市場規制法領域,反壟斷法突出地表現了對效益價值的追求。反壟斷法被譽為現代經濟法的核心。反壟斷法的目的旨在維護公平的競爭秩序和合理的市場結構,防止市場機制失去制衡,促進自由競爭。而自由競爭的積極作用是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也正是經濟法的效益價值追求的結果。在社會分配法領域,效益價值取向尤為重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社會分配的重要原則,按照該原則的要求,分配機制的建立必須有利于充分調動創造社會財富的一切積極因素。以效率作為分配社會財富的優先考慮因素,實際上就是用效率促進財富的最大化,進而實現社會分配法的效益價值追求。作為調整分配關系的社會分配法,承擔著對國家經濟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的使命,資源配置的優化與否,一方面體現在資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資源的節約上,另一方面則體現在資源分配對經濟增長的促進和保障,尤其是刺激生產以增加有效產品總量的作用上。運用法律手段保障資源的優化配置,無論是使資源得到有效利用,還是促進有效產品的增加,最終目標都是為了促進效益的提高。因此,調整分配關系的社會分配法充分體現了效益這一基本價值取向。在國有資產管理法領域,同樣體現著效益優先這一經濟法的基本價值取向。國有資產是國家所有的財產,是國家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經濟基礎,因此對國有資產資源的有效利用更需要用效益理念去強化。在國有資產法律制度的構建和運作中,只有用效益理念指導國有資產的配置和使用,才能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殖。
三、實現經濟法效益價值的基本要求
經濟法效益基本價值的實現,要求經濟立法、經濟執法和經濟司法都必須始終堅持效益優先的原則。
(一)經濟法律制度應服從于社會整體效益這一基本價值取向。首先,干預市場的經濟法律制度,應能確保市場有效運作并有利于實現效益最大化。經濟法干預市場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市場失靈,并以防止市場中的經濟人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形成壟斷,導致資源運用和資源運行低效率以及對消費者造成損害為干預理由的。市場追求效益最大化,經濟法同樣追求效益最大化,二者具有價值取向上的一致性。前者體現的是市場調節(自發性調節)的價值追求,后者體現的是經濟法干預市場(自覺性調節)的價值追求,都是為了達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既然經濟法對市場的干預是為了確保市場有效運行,那么經濟法律制度的設計自然就應當以效益為基本出發點,經濟法對市場的干預,也應當以社會整體效益最大化的實現作為基本價值尺度。其次,干預政府的經濟法律制度,應當有利于實現效益的最大化。經濟法干預政府,是基于對政府存在非理性的假設,即所謂非市場缺陷,包括政治、政府宗教等存在于市場之外的非市場因素造成的資源配置低效率的現象。經濟法干預政府的目的,也是為了保證資源配置和利用的高效率,而資源的高效率配置和利用,正是為了本文論述的社會整體效益的實現。因此,經濟法對政府的干預,也應當服從于社會整體效益的最大化。再次,經濟法具體制度的設計應當有利于效益最大化的實現,包括:(1)經濟效益的實現。如對產業結構的調整以防止產品過剩;規定產品質量要求以防止劣質產品流入市場;防止壟斷價格的形成以損害消費者利益;等等。(2)社會效益的實現。財政法、稅法、社會保障法等,應當為公共產品的供給、發展物質文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保障;環境與資源保護法,論經濟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應當為實施可持續發展,促進人類進步提供保障;競爭法應當為國民經濟總體運行秩序提供保障等等。
(二)經濟執法和經濟司法應當貫徹效益優先原則。美國法律哲學家博登海默指出:“價值判斷在法律制度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在于他們被整合進了作為審判客觀淵源的憲法規定、法規以及其他種類的規范之中。法官們在解釋這些淵源時,往往必須弄清楚他們得以頒布與認可所賴以為基的目的和價值論方面的考慮?!苯洕梢幏兜膶嵤?同樣需要執法者和司法者準確領會其價值取向。在經濟執法和經濟司法中,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經濟法律法規的制定往往滯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在科技迅猛發展并帶動經濟快速增長的當今社會中,經濟執法和經濟司法常常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新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處理,價值取向無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在處理現實經濟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具體問題時只有堅持效益優先原則,才能保證經濟法基本價值取向的實現。
四、經濟法的效益價值與其他價值的關系
效益是經濟法的基本價值,但并非經濟法的唯一價值。辯證地理解經濟法的基本價值和經濟法其他價值的關系,有利于防止經濟法價值追求上的功利性。本文的基本出發點是: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歷程中,經濟法應當充分發揮自身功能,通過對經濟資源的理性配置,干預經濟職能的科學設置,經濟秩序的有效維護,分配正義的全面實現,經濟自由的充分保障,經濟公平的合理體現,以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效益是經濟法追求的基本目標或者說是經濟法的基本價值取向。但是,經濟法所追求的基本價值的實現,是以經濟法整體價值體系的全方位運作來完成的。為此,本文有必要進一步闡明經濟法的基本價值與經濟法價值體系中其他價值之間的關系。經濟法的價值體系包含效益、效率、秩序、自由和公平等內容。經濟法效益基本價值的實現與經濟法價值體系中其他價值的實現存在連動互補的關系。
(一)經濟法的效益價值和效率價值的關系。經濟法的效益價值與效率價值是經濟法期望達到的目的與達到該目的的手段的關系。“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會資源以滿足人類的愿望和需要?!苯洕ǖ男蕛r值,體現的是經濟法干預經濟運行以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說,效率是實現效益最大化的手段,而效益是效率的結果。經濟法的效益價值的實現,有賴于效率價值的實現,經濟法重視效益,切不可忽視效率。
(二)經濟法的效益價值與經濟秩序價值的關系。經濟法的效益價值與經濟秩序價值是經濟法期望的效果與過程的關系。經濟秩序是經濟按有效的方式運行的一種狀態。經濟法追求效益,需要經濟運行處于安全的狀態,只有經濟運行是正常的和安全的,經濟法的效益價值才有實現的可能。經濟秩序是達到效益必不可少的條件,而效益是經濟秩序追求的結果。經濟法追求的效益價值的實現,需要以經濟秩序作為保障。
(三)經濟法的效益價值與經濟自由價值的關系。經濟法的效益價值與經濟自由價值的關系也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自由“乃是一種生活于社會中的人可能希望盡力趨進但卻很難期望完全實現的狀態。因此,自由政策的使命就必須是將強制或其惡果減至最小限度,縱使不能將其完全消除。”經濟法所追求的自由,是一種經濟自由。由于經濟自由有利于激勵經濟的活躍和繁榮,因此在不損害經濟整體運行有效性的前提下,經濟自由應當受到經濟法最大限度的保護。經濟自由的重要目的在于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實現;經濟自由價值的實現,是經濟法的效益價值得以實現的一個重要手段。
(四)經濟法的效益價值與經濟正義(公平)價值的關系。經濟法的效益價值與經濟正義(公平)價值都是經濟法期望達到的目的,效益是經濟正義(公平)的基礎,經濟正義(公平)是效益的終極目的。正義是法律的基本價值追求。美國著名哲學家羅爾斯認為,“在某些制度中,當對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分配沒有在個人之間作出任何任意的區分時,當規范使各種對社會生活利益的沖突要求之間有一恰當的平衡時,這些制度就是正義的?!苯洕ㄋ非蟮恼x是一種經濟正義,更確切地說是分配正義,是經濟法“雙重干預”期望達到的終極目的。但是,分配正義的實現同樣有賴于效益的實現,正如美國學者波斯納所言:“經濟學后面還有正義。法律的經濟分析的解釋力和改進力都可能具有廣泛的限制。然而,經濟學總是可以通過向社會表明為取得非經濟的正義理想所作的讓步而闡明各種價值。對正義的要求絕不能獨立于這種要求所應付出的代價?!币虼丝梢哉J為,效益是實現分配正義的前提和基礎,是效益取得后對成果分配所產生的后果。沒有效益,分配正義即使實現也只是形式上的實現,而效益的實現,將為分配正義的真正實現提供基本的物質保障。
以上是筆者對經濟法基本價值取向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其中難免有不妥的觀點和想法,敬請各位專家和老師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德〕馬克斯•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M〕.楊富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2〕卓澤淵.法的價值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趙萬一.民法的倫理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張智輝.理性地對待犯罪〔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左衛民.價值與結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李昌麒.尋求經濟法真諦之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 上一篇:經濟法與民法分界點研究論文
- 下一篇: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工作意見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