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賞廣告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0 04:03:00
導語:懸賞廣告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懸賞廣告現象在當代社會出現越來越多。其法律性質如何,到底有無效力,我國法律法規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學術界也有爭議,以至法院在處理同類案件時,往往做出不同的判決。否定懸賞廣告有效的學者,往往認為“契約說”不足,而對“單獨行為說”又不加以承認。筆者試從“契約說”的角度對懸賞廣告的性質加以探討,肯定懸賞廣告的有效性,澄清對懸賞廣告的認識,以期司法實踐中的一致。
【關鍵詞】懸賞廣告,契約說,單獨行為說,意思表示,等價有償
一、引言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1995年第2期(總第42期)發表了《李珉訴朱晉華、李紹華懸賞廣告酬金糾紛上訴案》,該案涉及到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懸賞廣告現象。懸賞廣告自古有之,在現代社會尤為常見。其方法多樣,如報刊登載、街頭招貼、廣播電視傳播等;內容廣泛,常見的如尋覓遺失物、尋找走失人口、征集作品、查禁偽劣假冒商品、訪求車禍目擊者等等。實踐情況如此復雜,法律上又沒有規定,而民法上懸賞廣告理論有頗多爭端,致使實務界處理此類案件甚感棘手。最近,新聞媒體又對煙臺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的王云輝訴董仁帥懸賞廣告糾紛案件進行炒作,在理論界和實務界也引起討論。借此,應當在理論上對懸賞廣告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澄清對懸賞廣告的認識。
二、有關懸賞廣告的典型案例
王云輝訴董仁帥懸賞廣告糾紛案的案情是,1996年9月21日晚,萊陽市伊達實業公司經理王云輝下班時不慎將自己的皮包遺失在某公司門口,內有手持電話機一部,現金7100元,還有信用卡、單據、身份證和240噸化工原料的原始化驗單。為了找回遺失物,王云輝打印了約20份尋物啟事,張貼于街頭和遺失地點周圍的建筑物上,并在廣播電臺播出,均明確表示:"如有拾到包者,愿酬謝人民幣1萬元;有提供線索者,愿酬謝人民幣3000元。"董仁帥拾得該皮包,稱其另有人拾得皮包,自己是提供線索者,要王云輝支付1.3萬元。王云輝只同意給1萬元。雙方多次協商未成。王云輝報警,公安機關傳喚董仁帥,并將董拾得的皮包等物扣押,并以敲詐勒索為由對董予以行政處罰。1996年12月19日,董仁帥向萊陽市法院起訴,請求伊達實業公司履行付酬義務。一審判決認為,被告發出尋物啟事,明示了對撿到者的酬金數額,屬內容合法的懸賞廣告,應當履行;原告撿到包后又得知尋物啟事的內容,即與被告聯系并核對實物,是該廣告的相對人,有權利享受酬金。雙方就酬金數額的爭論屬于民事法律關系范疇,不能認定為敲詐勒索。一審判決原告將拾得物歸還被告,被告按約給付原告酬金1萬元。王云輝不服上訴。煙臺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依據《民法通則》第79條第2款關于"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動物,應當歸還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的規定,認為遺失物的拾得人負有將拾得物歸還失主的法定義務,沒有向遺失人請求報酬的權利,故判決:撤銷萊陽市人民法院的一審判決,駁回董仁帥要求王云輝給付1萬元酬金的訴訟請求。
近幾年來,懸賞廣告糾紛案件并非僅此一例,另外相關的案例還有:
其一,原告于1996年3月5日丟失一個提包,內有現金10萬元,各種票據等計款8萬余元,發現后,立即在電視臺和有線廣播電臺連續播發尋物啟事,聲稱對拾到并歸還者給付1.5萬元報酬。10天后,被告在回家的路上拾到該提包,當即前往原告指定的地點,要求原告在接受提包的時候,必須兌現給付1.5萬元的承諾。原告否認自己的承諾,只同意給付2000元;經有關部門調解,原告只同意提到1萬元,故被告以原告不兌現承諾給付1.5萬元為由,堅持不返還提包。原告向法院起訴。法院判決原告給付被告1.5萬元,被告將拾得的提包返還原告。
其二,1996年1月,安徽匯通商廈與合肥市百貨大樓等商家共同發起“堅決不賣假貨”的倡議書,公開承諾“商品計量,少一罰十;商品質量,假一罰十;商品價格,暴一罰十”。消費者王志明到該商廈知假買假,在取得了購買的商品確系假貨的證據后,向匯通商廈索賠,被拒絕,后向合肥市市中區法院起訴,要求匯通商廈給予貨款價格十倍的賠償。一審法院認為,匯通商廈知假售假,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是,關于商品質量假一罰十的承諾違反有關法律的規定,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故原告的訴訟請求不能予以支持,只能依照法律規定進行賠償。原告、被告均不服上訴。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認定匯通商廈的銷售行為合法,沒有以假冒偽劣產品侵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因此對原告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僅判決匯通商廈返還原告的購物款及利息。
在本文討論的案例和前一個案例中,毫無疑問,其性質是懸賞廣告。但是有關法院的判決結果,卻是完全不同的。一種結果是認其為懸賞廣告性質;另一種結果卻認為按照《民法通則》規定,拾得物應當交還遺失人,而且這種義務是法定義務,而法律沒有關于懸賞廣告的規定,因而判決歸還原物,不得依此索要酬金。這兩種判決結果表明了司法實踐對懸賞廣告糾紛法律適用認識的分歧。但是在理論上和實務上,作為通說,是承認懸賞廣告的性質的。
至于“假一罰十”的承諾案件的性質,有的認為仍屬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的范圍,理由是,該法條關于增加一倍的賠償,雖然沒有明確講是最低賠償線,但按照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立法原意,本條屬于授權性規范,應理解為最低不低于一倍的賠償;也有的認為“假一罰十”的承諾是一種懸賞廣告,它另有希望公眾予以監督、予以捉假之意,當消費者購買了假商品,即意味著實現了懸賞廣告中所提出的條件,也即對對方發出的要約予以承諾,則懸賞者應按“承諾”兌現,這也是筆者的觀點。
究竟應當怎樣認識和處理懸賞廣告糾紛案件,在民商法的理論和實務中,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尤其是在立法還沒有對懸賞廣告做出明確的規定以前,對懸賞廣告作深入、細致的分析和研究,無疑是有重要意義的。
三、懸賞廣告的概念
懸賞廣告是指以廣告的方式公開表示對于完成一定行為的人,給予報酬的意思表示。①因此,廣告人對于完成該行為的人,負有給付報酬的義務。
從其定義可以看出,懸賞廣告具有以下要件:
1.須有廣告人。廣告人是做出懸賞廣告意思表示的行為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還可以是其他民事主體。當然,他必須具備民事行為能力。
2.以廣告的方式對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廣告的方法就多種多樣了。如:報紙刊登,廣告欄張貼,街頭叫喊,或廣播電視等。發展到今天又有上網等等。只要使不特定人知曉的一切方式均可。不特定的人,并不要求一般公眾,只要是不特定多數即可。
3.須完成一定行為。一定行為的完成,是廣告人負有債務,行為人行使報酬請求權的條件。換言之,一定行為的完成即為承諾。②如在遺失物的懸賞廣告中,這個“一定行為”即是拾得遺失物。在上述王志明購買假貨的案例中,王志明在該商場購買到了假貨,即完成的其懸賞廣告要求的完成一定行為。
4.須廣告人表示要對完成一定行為之人給付報酬。懸賞廣告,必以“賞”為要件。廣告人因廣告行為而使自己受債務拘束。當行為人完成一定行為時,債務發生效力,廣告人向行為人給與報酬。至于報酬的種類、數額,是有廣告人自己決定的。王澤鑒先生指出:“報酬不限于金錢,凡能為法律行為標的之任何利益均可。”③因此可以是稱號、獎章、匾額等等。
四、應否承認懸賞廣告的合法性及對懸賞廣告的性質的不同看法:
(一)應否承認懸賞廣告的合法性
對于懸賞廣告,主要國家的民商事立法均予承認。在我國,《民法通則》雖對懸賞廣告未做出規定,但是,《民法通則》和其他民事立法中也沒有禁止懸賞廣告的規定。在實踐中,政府機關也有實施懸賞廣告行為的,在打假中,就有“打一獎一”的懸賞廣告,應征人打假100萬元,就獎勵100萬元。可見,在我國,懸賞廣告確實有它存在的積極意義和價值。
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懸賞廣告的存在價值和具體適用,絕大多數持肯定的態度。《最高人民法院公報》1995年第2期刊登了李珉訴朱晉華、李紹華懸賞廣告酬金糾紛上訴案,認為廣告人發出懸賞廣告,實際上是向社會不特定的人發出要約,而某人一旦完成了懸賞廣告中指定的行為,則是對廣告人的有效承諾,就形成了債權債務關系,雙方當事人受這種權利義務關系的約束,因而判決支持行為人給付懸賞廣告約定給付的酬金的請求。在最高人民法院應用法學研究所編輯的《人民法院審判案例選》中,今年來也發表了數起懸賞廣告的案例,法院均判決支持行為人的訴訟請求。本文討論的案例,一審法院的判決所持的理由,與這些判決所持的理由是基本相同的,均認懸賞廣告是合同性質,在懸賞廣告的廣告人和行為人之間產生債權債務關系,懸賞廣告的廣告人和行為人均受懸賞廣告的內容約束。這種意見是正確的,是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的,因而是可取的。
煙臺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判決否認懸賞廣告的依據,是《民法通則》第79條第2款。誠然,《民法通則》的這一規定是有法律效力的規定,遺失物的拾得人有義務將拾得物交還失主,這是沒有疑問的。但是,在理論上和實務上有兩個問題值得研究:
一是,失主在遺失財產的時候,做出了給拾得人以報酬的懸賞廣告,對于這樣的要約,廣告人應當受其約束;這種約束,與《民法通則》的上述規定并不矛盾,拾得人有向失主歸還遺失物的義務,同時也享有得到懸賞廣告標明的報酬的權利;廣告人享有得到遺失物的權利,同時也負有支付自己所做出承諾的報酬的義務。在這樣的權利義務關系中,決不能只強調法律的規定而否認懸賞廣告的法律效力。這一判決的錯誤之處就在于,將《民法通則》第79條第2款規定與懸賞廣告對立起來,認為行為人索要報酬的行為不僅于法無據,而且直接違反了《民法通則》第790條第2款的觀點,是追求不正當利益。這種看法違背了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是不可取的。
二是,《民法通則》在規定拾得遺失物、漂流物的民事責任中,亦有不盡完善、不盡合理之處。在我國古代立法和國外的民事立法中,對拾得遺失物等財產的責任,多作給予獎賞的規定,即拾得遺失物等財產,在將原物歸還失主的時候,失主應當給予拾得人以適當的獎金或者報酬;如果無失主認領,則將遺失物一半充公,一半充賞。這樣的做法,對拾得人不將拾得物占為己有的行為是一種鼓勵,具有進步的社會意義。我國《民法通則》現行規定表面看起來是提倡拾金不昧的公共道德,實際上的社會效果并不如其所料,倒有引導拾得人占有拾得物的消極意義,那就是將拾得物交還失主拾得人得不到任何利益,倒不如占為己有。
依上述理由,煙臺市中級人民法院的這一判決將《民法通則》的規定與懸賞廣告對立起來,無論怎樣,都是不符合立法本意和社會實際情況的。就是"假一罰十"的承諾的案件中,也應當維護商家承諾的嚴肅性和正常的交易秩序,不得隨意否定懸賞廣告的法律效力。法院判決輕易否認懸賞廣告的法律效力,其消極的社會意義,就在于否定了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和民事流轉的正常秩序。相反,承認懸賞廣告的合法性,對拾金不昧的行為予以積極的鼓勵,有利于鼓勵公民和法人遵守社會主義公共道德,遵守誠實守信的民法原則,維護社會正常的秩序,因而是有積極的意義的。
(二)如何認識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
在法律上對懸賞廣告的性質怎樣確定,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種意見認為,懸賞廣告的性質是契約,即合同性質。懸賞廣告是廣告人以不特定的多數人為對象所發出的要約,只要某人完成指定的行為即構成承諾,雙方成立合同。完成廣告行為的人享有報酬請求權,廣告人負有按照懸賞廣告的約定支付報酬的義務。這種主張是多數學者的意見,在實務上,大多數人采納這樣的主張。
第二種意見認為,懸賞廣告的性質是單獨行為或者叫做單方法律行為,而不是合同。這種主張認為,懸賞廣告是一種單方法律行為,廣告人對完成一定行為的人單方面負有支付報酬的義務,而不需要完成行為的人做出有效的承諾。其理由是:第一,采用單方法律行為說,只要廣告人發出了懸賞廣告,不需要他人做出同意即能發生法律效力,廣告人應當受到廣告的約束;如果行為人不知道廣告人發出了懸賞廣告而完成了廣告中指定的行為,該人仍能取得對廣告人的報酬請求權,而廣告人不得以該人不知廣告的內容為由而拒付報酬;同時廣告人應受廣告的約束,懸賞廣告一經發出,不得隨意撤回。第二,可以使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完成廣告所指定的行為后,也可以對廣告人享有報酬請求權。第三,任何人完成廣告中所指定的行為都將是一種事實行為,而不是具有法律意義的承諾行為,這樣只要行為人完成了廣告指定的行為即享有報酬請求權,而不必準確地判定在什么情況下有效承諾的存在以及承諾的時間等問題,可以極大地減輕行為人在求償時的舉證負擔。第四,采用單方法律行為說的主張,可以避免行為人享有同時履行抗辯權,避免行為人在對方不履行給付報酬的時候,拒絕完成廣告指定的行為的成果的弊端。
第三種意見認為,對懸賞廣告的性質專門認定為合同性質,或者專門認定為單獨法律行為,均有不足。將符合合同調整的懸賞廣告作為合同對待,將不符合合同特征的懸賞廣告作為單獨法律行為對待,就更能夠處理好懸賞廣告的各種糾紛。日本學者認為,民法上將懸賞廣告規定在合同的章節中,但另外還承認作為單獨行為的懸賞廣告,且這樣的情況更多些。
以上各種主張的視點和角度各有不同,在實行中,亦各有解決各自矛盾的辦法。按照筆者的看法,首先,對同一種懸賞廣告的行為采用兩種不同的性質來認定這種折衷的方法,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務上,都是很繁瑣的,且不實用。其次,單方法律行為說是從根本上承認懸賞廣告的有效性。因此,它克服了契約說的弱點,其成立的理由更加充分。將懸賞廣告認定為單方法律行為,則完全可以避免將其認定為合同性質所存在的麻煩問題。但是,契約說給法學結合司法界一個較為寬敞的討論余地,讓人們可以根據案件的特殊情況來分析事物的是非曲直。而且,契約說是我國法學界較為認同的一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一些學者也往往以契約說的弱點來否定懸賞廣告的有效性。因此,筆者認定懸賞廣告為合同性質。筆者試從契約說來探討一下懸賞廣告有效的理由。但至于相對人與廣告人之間是否有合意和相對人是否有行為能力等,契約說仍有其弱點。
(三)對契約說主張的進一步完善
筆者主張按照多數人的意見,仍采契約說的主張,認定懸賞廣告的性質為合同。在這樣的基礎上,對于契約說存在的問題,在理論上加以研究,提出完善的辦法。
第一,對于不知道懸賞廣告內容的行為人應否將其行為認定為承諾的問題,可以做出特別的規定,加以解決。例如《德國民法典》第657條規定:"通過公開的通告,對完成某行為,特別是對產生結果懸賞的人,有向完成此行為的人給付報酬的義務,即使行為人完成行為時,未考慮到此懸賞廣告者,亦同。"在這一規定中,"即使行為人完成行為時,未考慮到此懸賞廣告者,亦同"的規定,顯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方法。這樣,就避免了由于行為人在完成懸賞行為時不知懸賞廣告內容而廣告人拒絕給付報酬的問題。
第二,對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完成懸賞行為,行為人缺少合同主體資格的問題。對此,可以對懸賞廣告合同的的主體做出放寬條件的要求,不適用對于合同主體資格的一般要求,不要求懸賞廣告的行為人必須具備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只要具備民事權利能力,且具有一定的識別能力,就具有懸賞廣告行為人的資格,因而,凡是完成懸賞行為的人,都具有懸賞廣告應征人的資格,都享有懸賞廣告的報酬請求權。
第三,對于確定懸賞廣告的承諾的困難,可以不作特別的規定,避免對懸賞廣告的承諾限制過嚴而使行為人的利益受到影響。凡是完成懸賞廣告所指定的行為的,一律認定為有效的承諾,將行為作為承諾的判斷標準。至于承諾的時間,則不必細較錙銖,只要廣告人發出了懸賞廣告,無論行為人是在發出懸賞廣告之前,還是之后,都認其有效。
第四,怎樣對待懸賞廣告的行為人的同時履行抗辯權問題。應當確認,懸賞廣告的行為人不享有同時履行抗辯權,不能因為廣告人不履行給付酬金的義務而拒絕履行懸賞行為的結果,因為這種抗辯權與《民法通則》第79條第2款的規定相悖。但是,廣告人取得懸賞行為的結果以后即違約的現象是很常見的,對此,也應當有相應的對策。筆者的意見是,對懸賞廣告的行為人賦予懸賞報酬請求權,即可解決這樣的問題。只要行為人完成了懸賞廣告指定的行為,行為人就享有取得報酬的權利,如果行為人完成了懸賞行為,并將懸賞行為的結果交付廣告人,廣告人就應當給付報酬,拒絕履行的,行為人可以依法起訴。人民法院應當支持行為人的正當要求。
五、懸賞廣告的法律特征:
認定懸賞廣告乃是契約,因此懸賞廣告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第一,懸賞廣告合同以廣告方式為要約的要件,因而是要式行為。乃要式合同,是法律要求合同必須具備一定的形式和手續。④懸賞廣告既然是合同,當然要有要約的要件。懸賞廣告的要約與一般合同的要約不同,必須以廣告的方式為之。懸賞廣告的要約一經發出,即產生懸賞要約的拘束力,廣告人不得任意撤回。在《德國民法典》,將廣告方式規定為"通過公開的通告",并且要求懸賞廣告只有在完成行為之前撤回,撤回限于與懸賞廣告同樣的方式通告或以特殊通知為之者,始為有效。這些規定應當參照。當懸賞廣告被撤回之前行為人完成了懸賞行為的,視為行為人已經承諾,對廣告人具有拘束力。當懸賞廣告人要求撤回懸賞要約時,廣告人必須在懸賞行為完成之前,以有效的,與懸賞廣告同樣的方式通告或者特殊通知,否則無效。王云輝以廣播和文字廣告的方式為懸賞,符合懸賞廣告的要式行為的要求。在董仁帥完成了懸賞行為之后,王云輝拒絕給付懸賞報酬,為違約行為。安徽匯通商廈等一些商家協力打假,公開向廣大消費者"承諾"不賣假貨,莊重"承諾""假一罰十",這也符合懸賞廣告的廣告方式的特征。
第二,懸賞廣告是實踐性的有賞行為。首先,懸賞廣告是實踐性合同,而不是諾成性合同。懸賞廣告合同的實踐性,主要表現在其承諾要件為行為人完成懸賞行為。懸賞行為一經完成,合同即有效承諾,并已經履行完畢。其特點,就是承諾和履行同時完成,實際上承諾和履行是一個行為。這一特征與任何合同都不相同。其次,懸賞廣告是有賞的合同,其性質是有償合同。所謂的有賞,就是約定報酬,對于完成懸賞行為的人,按照要約確定的數額給付酬金。沒有酬金的"懸賞"不是懸賞廣告。再次,懸賞廣告的報酬數額是確定的,按照實際情況,這種確定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確定的報酬只有一份,因為懸賞的行為只有一個。如王云輝懸賞交回皮包者報酬1萬元,提供線索者報酬3000元,這是懸賞兩個行為給付兩個報酬,數額都是確定的。第二種懸賞的行為是確定的,但是懸賞行為的數量是不確定的,因此,報酬數額的數額確定而份數不確定,例如匯通商廈等商家"承諾"的內容包括對商品計量,少一罰十,商品質量,假一罰十,商品價格,暴一罰十,消費者只要發現計量、質量和價格方面有一個方面有假,商家就給予其十倍的獎勵。這十倍的獎勵,就是懸賞廣告人聲明對完成打假行為人所給予的報酬,懸賞報酬的數額是十倍,以打假的數量為標準。這種形式,實際上是未定數目的若干個懸賞行為的集合,并不是一個懸賞廣告合同關系。
第三,懸賞廣告是向不特定的任何人發出。懸賞廣告合同的主體特征,是廣告人一方始終是特定的,這與一般合同并沒有不同。在行為人一方,在要約發出之時,不能是特定的,而是不特定的任何人,不應當有特定的指向。在行為人的范圍上,可能會有限定,例如在某一學校內,或者在某些人群之中,等等。無論怎樣,當懸賞行為完成之后,行為人就已經確定。正因為如此,懸賞廣告才具有合同的相對性特征。在前述三個案例中,懸賞的行為人一方都不是特定的,符合懸賞廣告的這一法律特征。至于行為人的資格,不應作特別的要求,凡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有一定識別能力的人,以及任何形式的法人,都為合格的當事人。
第四,懸賞廣告合同的標的,是懸賞廣告中所指定的行為。對此,可以簡稱為懸賞行為。懸賞行為應當是合法的行為,違反法律和公共秩序以及違背善良風俗的行為,不得作為懸賞行為。懸賞行為不能因為給付報酬而必須是對廣告人具有經濟利益的行為,即懸賞行為有無經濟利益并不過問。在王云輝案件和第二個案件中,懸賞行為對于廣告人都是具有直接經濟利益的行為,而在"假一罰十"的案件中,懸賞行為對廣告人并沒有直接的經濟利益,但也符合懸賞行為的要求。
六、一些學者否定懸賞廣告的理由及筆者意見
(一)認為廣告人意思表示不真實,而拾得者有乘人之危之嫌。廣告人失去所有物,而拾得者撿到遺失物而予以無聲的占有,使廣告人認為遺失的財物處于危急狀態下,他對遺失物利益瀕臨消滅的危險。而拾得人是利用廣告人的這種急迫需要,在這種緊急狀態下,他才不得不做出懸賞廣告以圖恢復自己原有的財產。
對此種觀點,首先應明白“意思表示”的概念。意思表示是把旨在產生一定效果的內心意思發表出來的行為。⑤意思表示是否真實,應該分析意思表示的主觀要件,即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行為意思。⑥如果這三個要件都具備,則意思表示真實。對廣告人來講發出懸賞廣告就希望發生一定效果,與拾得者達成契約,即效果意思;他一旦發出廣告,就知道這對他意味著要付出一定的報酬才能取回遺失物,即表示意思;廣告人又這個懸賞廣告的想法,事實上也了,則是有行為意思。由此可見,廣告人的意思表示是真實的。至于廣告人這個懸賞廣告的原因只是動因問題。當事人形成自己的發生法律效果的意思總有一定動因或動機的,但形成這種動因或動機并不是意思表示的內容,就不會影響意思表示的效力。
再來談“乘人之危”。乘人之危是指行為人利用對方當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難處境,迫使其違背本意接受于其非常不利的條件的現象。⑦可見,“乘人之危”是一方當事人利用他方危難處境或急迫需要,對對方提出苛刻的條件。如果是在廣告人未廣告時,拾得者在拾得遺失物后,主動與失主聯系,并要求苛刻報酬,這才能認定為“乘人之危”。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意見第70條:“一方當事人乘對方處于危難之機,為牟取不正當利益,迫使對方做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嚴重損害對方利益的,可以認定為乘人之危”。由此,乘人之危是迎合乘危人而對自己嚴重不利。但在懸賞廣告中,賞金通常是低于遺失物本身的價值的,用較小的賞金換回較大的利益,怎么會對自己不利呢?這顯然是有利的。因此也不是乘人之危。
楊洪逵先生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說:“遺失人刊登懸賞廣告尋找遺失物,雖是處于危難中但其懸賞找尋遺失物,是對世而言的;雖也可以認為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被迫方法,但這是自己迫使自己所為的一種行為,不是特定方迫使其進行的一種行為;給付多少酬金,是遺失人自己衡量的結果,不是特定對方提出的強加條件。遺失人懸賞行為的履行,所依據的應是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因此,即使拾得人消極等待失主,拾得人的行為也不能認為是乘人之危的行為。”⑧
(二)認為拾得人沒有付出代價,或者說付出的代價太小,根據民法中的等價有償原則,不該獲得高額的懸賞獎金。因此,應當認為懸賞廣告無效。
懸賞廣告的基礎是拾得遺失物。我們知道拾得遺失物是事實行為,是基于事實之狀態或經過發生法律上效力的行為。⑨當事人實施行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法律后果。拾得人在撿拾遺失物時沒有想到,要等待懸賞廣告大撈一比。這就有別于以意思表示為必備要素的民事法律行為。
等價有償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從事轉移財產等民事活動中,要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進行等價交換,實現各自的經濟利益。⑩如前所述,根據《民法通則》第79條第2款規定,失主擁有遺失物的所有權,據此在整個遺失物過程中并沒有“轉移”財產所有權,所有權人歸失主。再者,拾得遺失物如何“等價交換”?“等價交換”的對象又是誰?最后,拾得遺失物并不在于追求法律后果——實現“經濟利益”。從這三個方面看,等價交換原則都不適用于事實行為。它只適用于民事法律行為,所以它也不能成為民法的基本原則,只能作為民法的具體原則來看待。11
(三)認為否定懸賞廣告的有效性有助于減少社會的失、竊現象。物主遺失了物品,只是暫時喪失了對物品的占有,但如果物主能重新找回,則自然恢復占有權。懸賞廣告提高了人們撿拾他人遺忘物品的積極性,有很多可以找回的物品也無法找回了,增加了社會“失”的現象。并且在很多情況下,物主對自己的物品是被盜,還是被遺失,并不能分辨清楚。如果這種懸賞廣告有效的話,那么竊賊就可以通過聲稱盜竊物為拾得物,從懸賞廣告中獲得合法利益。
其實這種意見得出了這樣的一個因果關系:否認懸賞廣告的有效性,會減少拾得遺失物的現象。要求人們不去撿拾他人的遺忘物品,這樣失主可以自然找回,恢復占有權。這種意見似乎忽視了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路不拾遺,固為人們所倡導,但如此似乎脫離了現實。對市民社會中的人的行為提出了過高要求,不用說是普通人,就是具有較高思想覺悟的人也實難做到。再說,物主遺失物品,使物品處于一種不確定的狀態,不利于發揮物的效用,將物品棄之而不拾得利用,實為資源的浪費,對我們整個社會來講是不利的。如果人人都不撿拾遺失物,這時這個物品處于危急狀態下,有滅失的可能性,這樣不是給失主帶來更大的損失嗎?
這第二種觀點,認為竊賊可以通過聲稱盜竊物為拾得,從懸賞廣告中獲得合法利益,這樣會助長社會失竊現象。因此應認定懸賞廣告無效。誠如上述觀點,假定這個物品確為竊賊盜得。竊賊追求的是高利益和低風險。在此篇文章的前面已提到懸賞廣告的賞金普遍低于遺失物本身的價值的,竊賊為何要將已到手的高價值的物品去換取相對價值較低的賞金呢?而且還要冒著東窗事發的危險。他完全沒有必要如此做,也決不會如此做的。因此,宣布懸賞廣告無效和減少社會失、竊現象是毫不相干的。
七、結語:
在本文中,筆者試舉了三個有爭議的懸賞廣告的案例。而后,分析了懸賞廣告的概念及對其性質的不同觀點和其特征。其目的主要是為了說明確定懸賞廣告的性質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的意義。雖然要約說也有所漏洞,但我們應看到任何社會制度都不可能是無懈可擊的。我們應把此類情況作為例外來處理。筆者認為認定懸賞廣告有效是本著民法中誠實信用的基本原則的,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維護交易安全和當事人利益,而且也有利于吸收國外的立法經驗,并維持民法體系的和諧。
*四川大學法學院99級
①《債法總論》張廣興法律出版社199759頁
②《債法原理》第一冊王澤鑒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259頁
③《民法債編總論》王澤鑒188頁
④《中國民法學·民法債權》王家福法律出版社1991272頁
⑤《民法學原理》張浚浩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209頁
⑥《民法學原理》張浚浩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210頁
⑦《中國民法學·民法債權》王家福法律出版社1991351頁
⑧《人民法院案例選》(總第15輯)86頁
⑨《中國民法學·民法債權》王家福法律出版社1991259頁
⑩《中國民法》佟柔24頁
11《中國民法學研究評述》劉心穩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54頁
- 上一篇:稅法公平價值研究論文
- 下一篇:我國稅收征管模式完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