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賣交易中的風險負擔轉移論文
時間:2022-10-30 03:39:00
導語:買賣交易中的風險負擔轉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風險負擔與違約責任是共同處理標的物毀損滅失案件的兩項不同制度。對于風險負擔轉移的時間,我國規定了是隨物權的轉移而轉移,而對于物權的轉移時間,我國采用了國際上較為流行的“物權形式主義”。而違約之際風險負擔的處理涉及到這兩項制度的協調與配合的復雜關系。在履行遲延期間標的物毀滅時,原則上應使違約方當事人承擔風險。
【關鍵詞】風險物權轉移風險負擔不可抗力違約
一、風險及風險負擔轉移
所謂風險是指,足以致使貨物毀損、滅失的意外事由。包括盜竊、火災、破碎、滲漏、扣押、征用、船舶沉沒、飛機失事以及不屬于正常損耗的腐爛變質,等等。風險本身,沒有什么轉移的問題,風險轉移,實在地說就是風險負擔的轉移,就是指由于發生風險而導致標的物毀損時,由哪方當事人來承擔損失。盡管在通常情況下,這些損失都可以通過保險而得到經濟上的補償,但是“誰有資格向保險公司提出補償;在不屬于保險范疇之內或當事人漏保的情況下;對受損物進行保全與救助的責任問題,對買賣雙方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在我看來,風險負擔的重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1.買賣合同的目的在于標的物的轉移。在標的物的轉移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發生風險而導致標的物的毀損和滅失,這往往會導致合同的履行不能。而合同的履行不能,往往會給當事人帶來損失,如何公平的劃分與分配風險,從而確定損失的承擔者,對當事人來說最重要的問題。
二、物權的轉移
一般而言,各國法律允許買賣雙方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確定轉移的時間。但是實際活動中,買賣雙方很少對此做出具體規定,為了使這一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各國法律規定了一些原則,作為當事人雙方沒有確定所有權轉移時的可選項。
1.大陸法系
在大陸法系國家,一部分國家規定以合同成立的時間作為所有權轉移的時間,如法國。另有一些國家規定所有權的轉移不能僅以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加以實現,尚需由賣方向買方實際交付的行為加以支持,否則無效。
英國對所有權的轉移又區分了特定物與非特定物兩種情形。對于特定物,雙方約定時,標的物所有權發生轉移,無論是何種合同形式(口頭合同或書面合同)。在非特定物的買賣中,將貨物的特定化是實現貨物所有權轉移的前提。但無論是特定物還是非特定物,賣方都要以保留對貨物的處分權,只有在賣方要求的條件得以滿足,貨物的所有權才轉移給買方。
美國的《統一商法典》中規定,原則上在將貨物確定于合同項下以前,貨物的所有權不能轉移給買方。如交易雙方對此有協議,可依據協議處理,如無協議,則貨物的所有權是賣方完成交貨時轉移給買方。
我國的《物權法》中規定,“物權因民事行為而發生變動時,除了當事人之間須有債權合意外,還須另外踐行登記或者交付,即能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從此可看出,我國立法基本采用了大陸法系的觀點,并保留了當事人的意思自制。
三、不可抗力引起的風險負擔
各個國家和地區對不同類型的風險,做出了不同的分配策略。比如,風險發生時,對于可歸責于買賣合同一方或雙方當事人的事由而所導致標的物的毀損,一般經由違約責任制度來進行風險分配。
1.買賣合同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負擔
將標的物的毀損、滅失的風險負擔與標的物的所有權歸屬相關聯。這一立法思想在大多數國家都有所休現,如法國和英國均采取了這一思想,即在貨物所有權轉移于買方之前,貨物毀損的風險由賣方承但,在貨物所有權轉移到買方后,不論貨物是否交付,風險即行轉移,由買方承擔。
將標的物的毀損、滅失的風險負擔與標的物的所有權轉移相分離。這一立法思想美國是代表。我國《合同法》第142條做出了明確規定,即以貨物的交付劃分風險責任。在貨物交付之前,由賣方承但,交付之后,由買方承但。買賣合同中債務履行不能時的履行利益的風險負擔。
另一個問題是由于不可歸責于雙方當事的事由發生時,致使買賣合同債務的履行不能時,雙方當事人是否還要繼續履行合同中的義務。主要包括賣方陷入履行不能時的,出賣人的履行利益風險,又包括買受人履行利益的風險。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出賣人履行利益風險。
我國《合同法》只規定了“不可抗力”。即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的目的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合同一旦解除,則雙方當事人就無繼續履行合的依據,順此,發生與前訴法系相同的結果——債務消滅。
四、一方當事人違約時,買賣合同風險的分配
在一方當事人違約的情形下的風險分配,也因物權變動的模式或貨物所有權移轉模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這種違約可分為遲延履行和不完全履行。
1.遲延履行與風險負擔
一般來說,廣義的履行遲延除狹義的履行遲延,即債務人遲延外,還包括債權人遲延。不論是在債務人遲延期間,還是在債權人遲延期間,標的物均可能因遲延以外的事由而毀損滅失。
對物權變動,采用物權形式主義的國家和地區,所有權的轉移系于交付或登記行為。故在采交付主義作為買賣合同標的物的風險負擔分配的一般原則時,在債務人違約,如遲延交付的,不發生風險負擔的轉移,若是債權人違約的,如遲延受領時,即使標的沒有交付,風險負擔仍發生轉移。
我國《合同法》第143條規定:“因買受人的原因致使標的物不能按照約定的期限交付的,買受人應當自違反約定之日起,承擔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這顯然是使買受人承擔其受領遲延期間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
在大陸法系,一般認為當出賣人瑕疵給付時,物的瑕疵不阻礙風險的移轉,即買受人在受領標的物后應承擔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不過買受人得解除合同或請求減少價金。在買受人解除合同并將標的物返還給原債務人后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當然由該債務人承擔。
對出賣人的瑕疵給付時的風險負擔問題,我國《合同法》第148條規定:“因標的物質量不符合質量要求,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買受人可以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買受人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出賣人承擔。”據此,當出賣人交貨不符,導致買方拒收時,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出賣人承擔。
我國《合同法》第149條還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買受人承擔的,不影響因出賣人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買受人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的權利。”該條顯系借鑒了《公約》第70條的規定,因此應做出與《公約》第70條相同的解釋。公務員之家
五、結論
在當代社會,買賣交易的風險負擔是相對公平的。法是社會利益的法,是多數人利益的法,法所謂的公平,簡而言之,也就是大多數人認為的公平。總要有人為這公平付出犧牲,不管這犧牲是否是真正的公平。
參考文獻:
余勁松,吳志攀.國際經濟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王軼.物權變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郭明瑞,房紹坤.新合同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王利民,郭明瑞.民法新論.中國政大學出版社,1988.
劉春堂.判解民法物權.三民書局,1987.
尹田.法國物權法.法律出版社,1998.
魏振瀛.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5-230.
- 上一篇:公平互利原則在國際經濟法中的重要性論文
- 下一篇:經濟法原則與個人所得稅法的融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