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原則與個人所得稅法的融合論文
時間:2022-10-30 03:43:00
導語:經濟法原則與個人所得稅法的融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根據我國國情及世界各國個人所得稅法改革的趨勢,我國個人所得稅法的修改應遵循國家干預原則、優化資源配置原則、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原則,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指導思想。
我國個人所得稅法已修訂完畢,并于2008年3月1日開始實施,這部稅法的修訂會牽動千家萬戶的利益,并將給社會經濟生活帶來深遠的影響,社會各界對此十分關注。在此,筆者結合我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改應充分體現經濟法原則的問題談一些看法。
一、我國經濟法原則的基本內容概括
經濟法原則是貫穿在經濟法律、法規之中,用于指導經濟行為的準則。據此,構成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要素:(1)普遍性,即經濟法基本原則必須貫穿于經濟法的全部實踐過程,能夠指導經濟立法,規制經濟執法和司法,并保障和促進經濟守法;(2)法律性,作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應當是具有規范性的內容和可以作為執法和適法之依據,即任何違反經濟法基本原則的行為,均會導致一種直接的法律后果,其行為被確認為無效,不會導致上述法律后果的原則,不應作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3)經濟法特性,經濟法基本原則應是經濟法所特有的原則,而且能從現有法律規范中抽象和概括出某一類社會經濟關系的共同本質特性;(4)可操作性強,原則雖然抽象,但原則一經確定總是要為經濟活動的參與者提供明確的行為導向。
二、個人所得稅法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1.計稅手段缺乏調節性:在我國諸多稅種中,個人所得稅是唯一直接擔任個人收入調節重任的稅種,對縮小貧富差距、緩解收入的兩級分化意義十分重大,現在一些人的收入不僅包括合法收入,還包括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但是個人所得稅只調節個人合法收入,那些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還得靠公安、司法、紀檢、監督等部門去處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增收成本。計稅內容缺乏公平性:2007年1月1日實行的新企業會計準則中明確規定了職工薪酬的內容,不僅包括工資、獎金、津貼、補貼,職工福利、社會保險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還包括免費用車、免費住房等費用,而稅法中的計稅內容是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并沒有明確指明免費用車、免費住房等費用屬于個人所得,從而沒有納稅,目前來看這對于一般沒有享受此待遇的人來說是不公平的。計稅單位缺乏科學性:個人所得稅以個人為計稅單位缺乏科學性,而以家庭為計稅單位的征收方法更為合理,也更為經濟,因為它不僅充分地照顧到納稅人的納稅能力,而且還能有效地減少納稅人數,提高征管效率。計稅標準缺乏適應性:從今年3月開始,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準(免征額)提高到2000元,僅僅幾個月后,建議提高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準的呼聲再次響起。原因何在?主要是目前全國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工資收入水平和物價水平也參差不齊,“一刀切”的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準不能適應各地的具體情況。
三、個人所得稅法如何體現經濟法原則
(一)個人所得稅法應符合經濟法國家干預原則的基本要求
國家干預原則作為經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具體要求有二,即正當干預和謹慎干預。
1.正當干預:正當干預是國家干預的最基本要求。必須做到:(1)國家干預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國家只能在經濟法事先確認的市場失靈的范圍內干預經濟,不得隨意擴張。(2)國家干預必須依據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現代經濟法十分關注程序的法制化建設,強調國家干預之程序化運作。(3)國家干預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方式。國家干預經濟往往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需要在運用法律、貨幣、財稅、金融等通用手段的同時,兼用經濟計劃、產業外貿政策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因此,個人所得稅在修訂中就應該充分借鑒外國經驗,實施正當干預,既可以照顧到各地的實際情況,又不會發生地方制定政策影響中央稅收利益的現象。謹慎干預:謹慎干預是對國家干預更高層次的要求。具體講,這主要是指:(1)國家干預不可取代市場的自發調節成為資源配置的主導型力量。(2)國家干預不可成本大于收益。(3)國家干預不可違背經濟法所追求的經濟自由、經濟公平、經濟效率、經濟安全等價值目標。由于我國工薪所得中的高收入者大多是掌握最新科技知識并能帶來大量資金的高層次人才,他們是推動新興的高科技產業發展,維持經濟長期增長的重要因素,故為提高效率、增強國家競爭力,我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改應當考慮把有關工薪所得適用的稅率降至與其他國家大體相當的水平,以免由于稅負過重而造成人才和資金的外流,危害我國經濟發展后勁。
(二)個人所得稅法應符合經濟法優化資源配置原則的基本要求
國家征稅有二個目的:一是增加財政收入,二是實行社會宏觀調控。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最主要的任務,而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就必須講求效率。因此,個人所得稅法的修改必須注重效率和公平的有機結合,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中,效率是我們關注的主要方面。把效率放在優先地位,就是要求個人所得稅法的修改應當以能夠刺激納稅人對效率的追求為前提,把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放在優先地位考慮,讓勤奮努力者因其工作或經營具有較高的效率而取得較多的收益,這樣就不會出現計稅內容上所謂的不公平了。
(三)個人所得稅法應符合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原則的基本要求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開征并不是要讓富人向窮人看齊,而是首先要允許和鼓勵人們致富,然后讓先富起來的人通過向國家納稅來幫助窮人致富。而伴隨“平均主義”的收入分配機制的打破,收入檔次的拉開,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貧富差距的拉大,特別是憑借勤勞和才智獲得的所得遠遠不及那些非勤勞所得,不僅挫傷了人們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影響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還有可能激化社會矛盾,引起社會不穩定。如果全體社會成員都長期處于貧困狀態,那么即使收入分配再公平也是毫無意義的。所以只有先建立鼓勵人們致富的激勵機制,才能實現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此外,針對一些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依靠假合同、假協議,少報經營、資本或勞務報酬等收入,共同實施偷逃個人所得稅的行為,個人所得稅法有必要引入企業所得稅法中的作法,以防止關聯交易損害稅收公平公正,同時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最大限度的減少灰色和黑色收入。公務員之家
因此,根據我國國情及世界各國個人所得稅法改革的趨勢,現階段我國開征個人所得稅的主要目的,是要通過對納稅人、稅基、稅率、減免等方面的設計直接調節社會成員的收入水平,以此縮小貧富差距,維護社會公平,實現社會收入的宏觀調控!
參考文獻:
江合寧.經濟法.甘肅人民出版社.
企業會計準則.鄧小平經濟理論.中國經濟出版社.
初級經濟法.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 上一篇:買賣交易中的風險負擔轉移論文
- 下一篇:入世對我國法制建設的影響論文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